书城成功励志杰出青少年要培养的75种心理素质
31105400000019

第19章 完美的友谊(3)

从儿童期过渡到青年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大致要经历:两小无猜期,两性疏远期,两性爱慕期和恋爱期。但有些青少年在两性疏远期中可能有另一种自然倾向——同性依恋。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萌动前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谊,急切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促膝长谈悄悄话,同时,他们又正处于对异性的排斥阶段。在学校里,异性学生之间不能大大方方交往,出现明显的男女生分界。在与同性朋友交往中,有些女孩子渴望结识年龄稍长的,能保护、了解和爱护自己的“姐姐”,有些男孩子则愿意和见多识广的人交往,特别崇拜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事业有成的“哥哥”。开始时是效法,进而发展成为爱慕依恋。这种情结的发展在两性疏远期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在这一阶段,异性之间的交往和亲近最容易受到同学们的注视和非议,而同性间的接近和亲热,则显得自然和安全。这种同性的友谊也容易带有爱慕色彩,进而出现依恋情结。这种青春期同性依恋毕竟与同性恋有区别,我们决不能把学校里的男女同性间比较要好或亲密现象一概视为不正常。

有同性依恋倾向的青少年,绝大多数很快会成长到两性爱慕期。一般不会发展为同性恋。但如果同性之间过分依恋,就容易使孩子丧失与异性交往的机会或兴趣,从而导致未来对社会生活的适应障碍。具有同性依恋情结的少男少女要与更多同学交往,不要陷入两个人的小圈子,更要与异性同学建立友谊,以便发展自身的性别认同感。

当然,在这里还要向青少年强调一下:同性依恋并不是同性恋。同性依恋与同性恋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正值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渴望友谊,急切地寻找能理解自己的人,以便能促膝长谈,倾吐心中的悄悄话。同时,他们又正处在对异性的排斥阶段,所以,他们的亲密朋友都是心心相印,以诚相待,息息相通的同性同龄人。这是正常的现象。这一时期的少男少女性生理处于发育阶段,性成熟现象普遍存在,这与他们幼稚的思想意识相矛盾。朦朦胧胧的性心理促使他们通过各种盲目的手段体验性感觉,如拥抱、亲吻、玩弄外生殖器等,其发泄对象多是他们亲密的小伙伴,所以不应该视为同性恋。

尽管如此,对少年时期这类同性相依现象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同性之间过分地依恋,容易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整的人格,产生社会交往的不适应感,将自己囿于狭小的人际交往圈中,成人后容易发展成同性恋。如果青少年和同性关系异常密切依恋,会产生只有同性在一起玩耍交往才舒适协调的意识,到了和异性进一步交往的年龄时,可能仍然不愿意或害怕与异性交往接触,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很可能导致拒绝、厌恶异性,追求同性或独身。

青春加油站

学会呵护自己的“死党”

很多中学生喜欢将自己谈得来的同性伙伴称为“死党”。他们往往是同班同学,有着相同的性别和说不完的共同话题,整天形影不离。可以说,同伴中的“死党”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话不谈的密友,是最了解自己“秘密”的伙伴兼“亲信”。如果想赢得纯真的友谊,呵护同伴的坚不可摧,必须让孩子学会真诚地对待同伴,还要小心以下不良心理成为友谊道路上的拦路虎。

(一)自卑与自傲。自卑者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在交往中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优势太少,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自傲与自卑心理相反,在交往中自傲者过高地估计自己,总觉得自己优于别人,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甚至不愿与人为伍。

(二)自恋心理。与自傲心理不同,自傲心理侧重于外部行为表现,而自恋心理主要是指内部的心理体验,表现为过分地自我关心,自我欣赏,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因此也总抱怨别人不重视他(她)。

(三)害羞封闭。在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表情羞涩,神情不自然,往往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成为交往中的被动者。封闭表现为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欲望掩盖起来,过分地自我克制,使交往无法深入。

(四)猜疑恐惧。有的自我牵连倾向太重,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往往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特别是在众人面前,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担心和害怕,以至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会发展为交往恐惧症。

(五)随意支配。表现为在交往过程中,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随着自己情绪的变化来对待和进行交往。高兴则交,不悦则断,变幻莫测,使人难以与之交往,并且为满足支配欲为目的,拉帮结伙,惹是生非,一旦对方不听其支配,便断绝交往或施以惩罚。

(六)嫉妒敌视。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和优势、荣誉和成绩十分不满,抱有憎恨情绪,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有的甚至仇视、厌恶他人,认为人和人之间无信任和善良可言,皆为尔虞我诈,往往产生报复行为和其他攻击行为。

(七)泛化心理。在交往中,缺乏辩证思维和求实精神,把对方的某一优点无原则地加以泛化,使交往难以健康发展。

(八)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同伴交往中,对对方的言行不加分析地反抗和抵制,使双方关系紧张,交往难以顺利进行。

(九)自私心理。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目的,不顾他人利益和需求,时常引起同学的不满和反感。

心灵的超越

如何看待同性依恋?

判断自身同性依恋的原因。拿出一张纸来,想想如果和依恋对象分开,你会怎样。通过写下来的线索,分析自己的依恋到底是出于哪种原因:对独立的恐惧?对父母依恋的转移?逃避异性爱?这样,你就可以知道依恋后面真正需要的东西。

在与同性的交往中得到成长。同性依恋的对象一般都具有自己希望有而没有的一些品质,那么将自己最欣赏他(她)的东西写下来,并考虑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让自己也能够拥有这些品质。当自己也具有这些品质以后,你会发现,你和他(她)的关系变得自然轻松了。

扩展同性交往圈。多交朋友,有意识地结交几个志趣相投的男女同学,彼此共同学习、娱乐,以逐渐减少特定的同性之间的依恋感。

大胆与异性交往。在与异性的交往中,感受到异性的优点,即便起初因羞涩或者由于某些特定习惯觉得异性不好,也不要灰心,可通过慢慢熟悉达到慢慢理解的地步。

以独立的心态交友。同性之间关系亲密很正常,但要知道:即使两个当事人之间没有问题,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行为能否被周围环境认可。同性间的交往,还是顺其自然为好,这样,周围的人也才会感到自然。同时,要注意以独立的心态独立的人格来进行活动与交往,不要对对方言听计从,要学会保留自我。

第34(节)跨越鸿沟——学会与长辈交往

晓伟本来是一个听话的男孩子,从小就经常陪同父母出席各种朋友聚会,还经常到亲戚家走亲访友,见面的时候言谈举止大方得体,很多人都喜欢他。但自从上了初中,晓伟变了。父母的聚会他说什么也不再陪同参加,亲戚家除非过年,否则打死他也不去。有一次,家中招待客人,本来父母希望晓伟在家陪同说说话,打打下手,可是晓伟借着买东西的机会就溜之大吉了。只是在一个小时后,从同学那里给父母打回了电话。

长辈即是指辈分比自己大的人。我们所说的长辈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狭义的,指自己的父母或爷爷、奶奶等其他亲属;一种是广义的,指社会中与你打交道的叔叔、阿姨等辈分大于你的人。与长辈们交往,要做到尊敬长辈。尊老敬老代表着一个人的家庭伦理道德水平和社会道德水准。尊老敬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这里我们先谈谈广义上的长辈交往。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要想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会交际。很多家长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从小学、初中就经常带孩子出入各种社交场所,或是参加很多聚会。但是,进入到青春期的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自己的朋友圈子,于是他们开始讨厌虚伪客套的交往,所以才会出现晓伟一样的表现。

分析一下你自己,是下面哪种原因让你不愿意把微笑送给长辈呢?

(一)讨厌成人世界的虚伪。也许你觉得,每当和长辈交往时,他们就会不停地对彼此表示赞美,从外表到工作,从家庭到孩子无所不包。你甚至认为在成人世界中,从来不讲真话,你会觉得称赞他人就等于奉承和虚伪。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社会赞许的需要。称赞他人不仅是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欣赏与肯定,而且也是在传递一种友好的信息。人都喜欢那些接纳自己的人,因此,称赞往往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有上述观点的人,在与人交往时不称赞他人,并且对别人给予自己的称赞也持一种怀疑的态度,甚至认为别人称赞自己是另有所图。其实称赞不等于奉承和虚伪。只要我们的称赞是真诚的,实事求是的,就会满足别人对社会赞许的需要,还会让对方由衷地感到快乐。想一想我们自己,别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称赞是不是让我们感觉愉快之外还心存感激,因为那是对方对我们价值的确认,反之也一样。

(二)自己总处于被动的局面。因为阅历和经验的关系,很多时候,青少年会觉得和长辈交往很疲惫。为了在长辈面前表现出完美,自己不得不小心应对,但是大多时候,自己在长辈面前就好像被放在了放大镜上,弄得自己总处在被指点被说教的地位。

(三)惧怕长辈提及自己的缺点。出于关心,长辈见到青少年时大多会问及年龄、身高、学业等问题。但青少年正值逆反期,对于长辈不关心自己内心,反而过多询问成绩的做法非常反感,尤其是当自己的学业有所下降,或者一直达不到长辈期望值的时候。

(四)没有共同的话题。在和长辈的交谈中,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彼此间没有共同的话题,甚至有时自己精心准备的话题并不能引起长辈的兴趣。

俗语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年轻人平常就要注意多和年纪大的人沟通,因为他们会向你讲述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你少走弯路。

青春加油站

培养自己的人格魅力

人格魅力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发展积极的心态,表现真实的自我。培养人格魅力首先就要克服以下思维误区:

(一)不能暴露自己的感受如何,自己的欲望是什么,除非这些感受和欲望使别人高兴和满意,会给人好印象。如不能说:“我不相信你”、“我喜欢与异性交往”等。

(二)不能对别人表示不满,流露出厌烦的意思,我要把这种不赞成、不满意、不喜欢的意思藏在心底,不能让人知道,以免惹是生非,得罪他人。

(三)不能暴露自己的缺点和笨拙,不能让别人瞧不起。如:不参加自己不善长的活动,不在公共场合发言等。

(四)不能表露“我认为如何”、“我想怎么办”,以免授人把柄说自己骄傲自负,因此即使有看法也不说。

(五)不能表现得与众不同,不能太惹人注目。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与众不同就会遭人排挤攻击,还是随大流安全。如果你有这种想法,请赶快与它们彻底决裂。

心灵的超越

与人交往有哪些基本常识?

交往相处忌撒谎。撒谎是被人所鄙夷的行为。一个爱说谎的人,不但为他人所不齿,也会受到自己心理上的惩罚。因为,人在说谎之后,内心慌乱,夜不成眠。这会造成大脑机能失调,导致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紊乱,引起神经衰弱等神经疾病。

交往中不宜讲过多的恭维话。赞美,是人际关系的润油剂,它可以使人际关系融洽和谐,但必须恰到好处。若在人际交往中,尽说肉麻的恭维话,则会令人心生轻蔑、厌恶,并不利于人际交往。实事求是地、适当地赞美对方,可以创造一种热情友好、积极热烈的交往气氛。赞美可以获得对方同样友好的回报,但人际交往中的过度恭维,却令人难以入耳,不但降低自己的人格,而且得不到对方认可。尤其长辈大多阅历丰富,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很容易辨别。

望着眼睛交流。有人错误地认为“和人说话时看着别人是不礼貌的”。其实,这是典型的“心理投射”表现,是自己怕被别人看得不自在,不好意思,因而认为正视别人是不礼貌的。事实上,交谈中正视别人是表示对别人的重视、尊重和关注,是最基本的礼貌之一。所以正视别人等于尊重和关注别人。

笑声能增进友谊。愉快的笑声不但有益健康,还能增进友谊,特别是交谈中的笑声能取得一般词语难以取得的效果。当与陌生人会面时,对方可能显得拘束,此时如能说句笑话,引起双方的笑声,使对方感到轻松而且亲切,拘束感就会顿消;当对方提出的问题不好回答时,笑声可以提供思考的时间,使你找出恰当的应答方式;当交谈气氛进入紧张阶段时,适时的笑声可以缓解紧张的气氛,不失为一剂打开僵局的“调和剂”。此外,用笑声来拒绝对方的要求,既可缓和气氛又不使对方难堪。

第35(节)竞争的圈子——学会良性竞争

初二的乐乐最近一直乐不起来,原来他与同桌陷入了竞争的圈子。本来乐乐的同桌与乐乐是小学时的好友。以前,乐乐的学习成绩远远不如同桌,同桌经常帮助乐乐。但现在,乐乐的成绩常常超过同桌。为此,当乐乐有不懂之处向同桌请教时,同桌却不太乐于帮助乐乐,常常以自己忙或者以自己能做明白但讲不明白为借口拒绝乐乐。

前不久,乐乐忘记了把老师留的作业告诉同桌,这可惹了大祸。同桌竟以为乐乐是故意这样做,为此,老师在她的强烈要求下,将乐乐与她分开。此后,她常常在同学面前说乐乐的不是。久而久之,两个很好的朋友变得不说话了,放学也不一起走了,总是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可见乐乐和他同桌是因为竞争而导致了关系的僵化。

竞争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吗?如果人们都只想着如何削弱甚至消灭自己的竞争对手来使自己超过他,这就是所谓的恶性竞争;如果人们希望努力提高自己来超过别人,这样既提高了自己,又不伤害别人。在激烈的竞争中不失一分平和的心态和温暖的人情,则是我们提倡的良性竞争。

对于少数心胸狭隘者如周瑜,他宁愿选择恶性竞争,处心积虑地要置对手诸葛亮于死地,最后也只落得个抱憾终身的结局。相反,心胸开阔、人格健全的人却可以从良性竞争中品尝双赢的甘甜滋味。

兴趣相同、性格相同、意气相投等只是交友的基础,要想建立真正的友谊,单靠兴趣相同、意气相投,友谊将是不稳定的。友谊是建立在尊重与平等基础上的,友谊可以使我们的快乐加倍。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生活在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中,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要做到这些,需要社会中的每个人共同努力,彼此间要会沟通,能理解,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诚实守信,从而建立起真挚的友情,共同促进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