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最新的“名人效应”理论表明,追星其实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英国莱斯特与考文垂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191名年龄在11—16岁的英国中学生的调查发现,那些热心于名人一举一动的青少年大部分性格开朗,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同时在人群中也最受欢迎。反之,过度迷恋崇拜明星的情形,常常出现在那些非常孤独自闭的孩子身上。因此,偶像崇拜还是不偶像崇拜,本身不是一个问题,问题在于偶像崇拜的“度”以及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
同时,心理学家的研究还表明,青少年特别崇拜名人、特别喜欢追星,与人的成长时期普遍喜好模仿以及本能冲动有关。其实,明星崇拜也有性的成分,大家对那些有着“较高配偶价值”的人产生浓厚兴趣,还有其进化上的意义。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出发,正确认识名人、明星的价值与引导鼓励孩子读一点名著,并没有什么两样。你可以要求孩子多读名著,但你无法要求其不关注明星、不关注“成批量”制造的模拟“英雄”。
心灵的超越
如何正确认识“追星”?
一定要了解偶像只是在某个方面很杰出。偶像的优点只在某些方面,其他方面也很普通。可以在和同学的讨论中说说自己偶像身上的不足,比如他的发型、服饰、表情、习惯动作、口头禅等等。同时要清楚认识到明星也是人,他们一定也有许多缺点,不是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理,每一种行为都是美的。
看到明星的艰难。学会多向思维,看到明星的成长历程也有勤奋,有辛酸,要看到他们鲜花掌声后面踏实的努力。
把握“追星”的度。崇拜偶像,是个体成长中的必然现象,要求青少年拒绝偶像是不现实的。如果“追星”仅限于收藏几张自己喜欢的“星”照贴在床头,听该“星”演唱的磁带、碟片,或偶尔花钱买票听该“星”的演唱会,搜集该“星”的一些生活资料……那么就很适度。如果过于执着,那么就是超过了度的范围。
正确看待偶像。这些崇拜行为其实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同。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这是无可非议的。当自己无法通过“正统”的渠道,如在学习上或是在其他什么方面表现出某种积极的特长时,趋向于用叛逆、对抗的方式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要明白,这些不良举动往往会造成对自己和他人的伤害,如与老师作对,欺负别的同学,搞恶作剧等。用这样的方式争取认同,只会使自己成为一颗“流星”,要想使自己也成为一颗“恒星”,就要学习名人的一些内在的优良品质。
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把注意力从偶像身上转移到其他活动中,比如运动、书画、音乐等。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指出,大多数心理疾病的原因都是“精神交互作用”:对某些片面信息注意越多,越容易把它看得很重,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心理障碍。当从许多活动中都能得到乐趣时,就不容易执着于某一种乐趣。而且当某种活动受到挫折的时候,还能从别的途径获得乐趣,从而保证心理状态不失去平衡。
拓展自己的交往圈。多与身边的人交流。社会性是人的本性,通过真实的人际交流,感情得到抒发和共鸣,认识得到展现和完善。
崇拜多方面的“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没有英雄主义的社会,将是一个沉寂的社会!一个人也许一辈子没有当英雄的机会,但如果少了当英雄的信念和梦想,那人生就没有多大意思。用一些时间和经历去亲近历史,亲近英雄,让更多的科学之“星”、文化之“星”、英雄之“星”、劳动之“星”在心里一起闪耀。即使仍然去崇拜明星,也不会有太大的危害。
第54(节)家庭挣钱法——理财是技能,也是心理素质
一个高三男孩为了赚零花钱,在地下通道内吹起了长笛。在路人的围观下,男孩不慌不忙地看着乐谱吹着长笛。脚下放着一个装着一些零钱的盒子,旁边的一张纸上写着“赚零花钱,谢谢!”几个字。仔细打量这个大男孩,年纪不足20岁,在围观路人的注目下,稚嫩的脸上不时还泛起红晕。看到记者拍照,大男孩立刻停止了吹奏,红着脸说:“你是记者吗?不要拍照好不好?”“为什么?”记者问道。大男孩低着头喃喃地说:“我出来干这个,我爸妈不知道。”
据这个男孩自我介绍,他是重点高中高三的学生,家里其实不缺钱花。他就是想试试自己有没有赚钱的本事,所以趁着休息日,偷偷地跑到地下通道来吹长笛赚零花钱。从上午9时左右开始,到中午12时左右,他已经赚了30多元钱。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拥有一点零花钱是很平常的事。现在的家长好像没有不给孩子零花钱的。零花钱是给孩子的,但不是所有给孩子的钱都是零花钱。一般说来,青少年的零花钱是指在孩子手边的,由孩子自己支配的,非生活和学习必需的,也没有特别计划的零散用钱。
家长给孩子零花钱可能出于不同的考虑。有些富裕的家庭认为,钱是身分的标志,孩子有了钱就会在同学中间有威信。有些家长是想对自己童年的窘迫加以补偿,认为,想当初自己常常连根冰棍都买不起,现在不希望在孩子身上重演过去的“悲剧”。更多的工薪家庭则是唯恐自己的孩子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也不得不给孩子一定数目的零花钱。于是,孩子手里有了钱,随之而来的便是孩子对零花钱的不当使用所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
有不少人认为,过早地给孩子钱花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没有好处,而且现在孩子手里的零花钱太多了,容易使孩子养成超前高消费、大手大脚、好吃懒做和一切向钱看的不良习惯。确实,贪欲是万恶之源,对钱物的片面追求已使许多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一些资料表明,有此工读学校的在校生中,有80%以上的青少年是因为追求钱物而掉入泥坑的。因此,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反对给孩子零花钱,或者,即使给了零花钱,也要规定孩子对这些钱的用法,否则,就认为孩子不能自控,最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
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免有些极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难发现,有许多孩子手里有不少钱,但这些钱并没有使他们走上斜路,并没有使他们养成好吃懒做和一切向钱看的不良习惯。相反,他们的书架上增加了许多好书,他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参加多种培训班,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本领。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整个社会对金钱的认识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虽然拜金主义应该受到批判,但钱在人们的头脑里已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应该给孩子零花钱并由他们自己任意支配,这可以使他们从小有机会接触钱、了解钱的用途并学会如何使用钱。如果不学会怎样使用钱,就很难适应社会。记得有位老师说,他们班有个孩子,家长是军人,平时对孩子管教得比较严格。家长从来不让孩子接触钱的事,结果,孩子长到10来岁了,该住校了却不知道钱是什么东西,不知道钱是干什么用的。这样的孩子就很难自己安排日常生活。
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手头有了零花钱,会由着性子花,容易养成出手阔绰、攀比、图虚荣的坏习惯。其实,问题不是该不该给孩子零花钱。孩子不会合理地使用手中的零花钱,除了与孩子生活鉴别能力不高有关外,主要还是源自一些家长给孩子零花钱的方式的错误、目的的模糊,以及没有正确的指导孩子该怎样合理使用零花钱。
现在有的家长给孩子零花钱,是把它作为对孩子的一种奖励,以此来左右孩子的行为;有的是因为家庭条件比较宽裕,孩子什么时候想要,就什么时候给,想要多少,就给多少;有的家长则是因为平时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对孩子有一种负疚的心理,把给孩子零花钱作为一种心理补偿。这几种给孩子零花钱的方式,有一个共同的弊病,就是家长给零花钱的目的模糊,给了又不闻不问。孩子得到这些零花钱后,因为没有明确的使用方向,所以用起来随心所欲,不知道(节)制,造成孩子零花钱使用不当。
有人提出了西方国家的“家庭挣钱”的方法不错。就是让孩子参加劳动,然后付给他们钱。这样的方法主要是要让孩子建立一种思想——要钱必须要有劳动的付出!但这种方法其实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缺陷,那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缺失了亲情的教育,这与我国古老的文化传承是相悖的,很容易造成孩子们“一切向钱看”的思想——要我劳动必须得给钱!有些家务劳动都是应该做的,凭什么做了家务还得给钱呢?
青春加油站
看看你是否具有十大不良消费现象
恶习一:饮食消费:跟着广告走。
电视上食品广告的泛滥,大大影响了中小学生的饮食结构。广告食品是中小学生难以抵抗的诱惑。不是广告品牌的食品不吃,不是广告流行的饮料不喝,这在中小学生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恶习二:服装消费:跟着名牌走。
校园里西装革履、名贵衣衫已不鲜见,名牌产品更是比比皆是。部分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精品屋”、“服装城”里,专拣名牌服装买,不论价钱。
恶习三:娱乐消费:跟着新潮走。
无论游戏厅或歌舞厅,不难发现中小学生的身影。尽管学校对此明令禁止,可部分中小学生仍难以拒绝诱惑,甚至不惜以逃课为代价。
恶习四:人情消费:跟着大人学。
庆贺生日是中小学生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人情消费。而日常人情消费的花样也不少:考试得了第一名,要请客;在某项比赛中获奖,要请客。
恶习五:促销消费:跟着赌博走。
饮料、零食、玩具等小商品的促销,总是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促销一是分散了学生精力,二是滋长急功近利思想,三是诱发赌博心理。
恶习六:手机消费:负作用明显。
上课时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手机不良短信的泛滥给学生成长带来危害。医疗部门资深专家指出手机辐射对青少年的发育成长具有一定的危害作用。
恶习七:网吧消费:越陷越深越受伤。
中小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抗拒游戏诱惑能力较弱。隐藏在居民楼等地的含有赌博、淫秽内容的网吧,令一部分学生迷恋不归。
恶习八:重复消费:不当老土。
七八成新的书包、文具说扔就扔,只有新的才好。孩子们的道理是,虽然还能用,同学都换了流行的,我不换就太老土了。
恶习九:成人化消费:要的就是“酷”。
在商场化妆品专柜经常可以看到中小学生流连忘返,护肤品也上了学生的梳妆台。连男孩子也开始配戴项链、戒指等饰物。
恶习十:颠倒消费:舍本逐末为赠品。
很多学生对零售商品附送的卡片、玩具感兴趣,学生甚至花了钱根本不吃里面的食品。
心灵的超越
培养你的财商
了解不是所有的钱都是零花钱。青少年要对自己手中的钱有一个正确的区分,了解哪部分钱是自己的零花钱,哪部分钱虽然属于自己,但不是零花钱。
听听父母对零花钱使用提出的具体指导意见。在拿到零花钱后,先听听父母的建议,看看父母为自己零花钱用途做了怎样的打算。在平时,注重对零花钱的使用情况做详细记录。
将需要什么和想买什么清楚地分辨出来。青少年的零用钱主要是用来购买衣服鞋袜、休闲刊物、参考书,到西式快餐店消费,以及上网等。调查结果表明,39.6%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有很多用了不久便不再用的东西”。由此可见不少青少年在购买东西时,可能会因为受他人的影响,从众消费,或可能被商品的外观所吸引,凭一时的冲动而购买,买回来后却发现并非自己所需要的而闲置一旁。相当多的孩子存在乱消费、高消费、理财能力差的问题。因此,要对需要什么和想买什么加以区别。
参与日常家庭理财。给孩子零花钱只是培养孩子对钱的正确认识和花钱的合理性和计划性的手段之一。逐渐让孩子参与家庭理财也是一种手段。孩子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熟悉、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与工具,从短期效果看是养成孩子不乱花钱的习惯,从长远来看,将有利于青少年及早形成独立的生活能力。
第55(节)回归现实——和网络的虚拟世界保持距离
从小开始,张铭飞的性格就非常内向。迷上网络游戏的时候,他读初三,功课已经很紧了。虽然他的功课一落千丈,但那段时间是他心情最快乐的日子。张铭飞的妈妈工作很忙,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样才能解决儿子的问题,于是她请了一位有经验的任女士帮助自己。
有一天,张铭飞的电脑坏了,他自己也修不好。借着这个时机,妈妈就请任女士到家里帮他修电脑。看着张铭飞坏了的电脑,任女士问:“USB插口还能用吗?”
“能。”
“插口在哪儿?”
“后头。”
“我够不到后边,你能帮我把机箱搬下来吗?”
“行。”
任女士对记者回忆说:“这孩子的内向让我吃惊,我跟他说话,他的回答简洁得让人不可思议。”
任女士没有修好电脑,当然她是故意的。她想让张铭飞离开电脑一段时间。没有电脑的日子,张铭飞拿着自己的一把木头剑到处乱戳,床单、衣服都被他戳了很多个窟窿。痛苦的他甚至举着木剑向妈妈咆哮:“我受不了了,电脑再修不好,我就打你了!”
另一个主人公曾亮今年22岁,初中毕业后就在家待着。他打游戏的水平很高,他把在网络游戏中获得的虚拟武器卖给玩家,一个月能收入一两千块钱。周围的邻居评价曾亮说:“他脑子很好使,很明白事。”
但曾亮想改变这种生活,他在游戏中陷得太深了,除了电脑和游戏,他几乎没有其他的生活内容。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妈妈,正为他前途担心的妈妈当然是喜上眉梢。他们定了计划,曾亮的起床、吃饭、睡觉时间开始规律起来。
不打游戏了,曾亮想做生意,就跟妈妈要钱做本金。起初,曾亮妈妈觉得他没有经验,就没给,后来给了一部分,曾亮就开始做蔬菜生意。按曾亮的计划,从种蔬菜到卖蔬菜,他都要做。但后来菜种的不是很好,曾亮就只好做运输蔬菜的生意,主要送给当地小区的一些餐馆。半年过去了,很多餐馆一直没有付款给他,他的生意几乎“破产”了。
做生意失败之后,家里不肯再给他的生意投钱。有点郁闷的曾亮重新打游戏打发时光,整夜与《魔兽争霸》相伴。“我现在不知道怎么办,网络游戏和卖菜好像成了他的两个选择。我当然想让他离开游戏,但往没有前途的生意里投钱,就像打水漂,我也很难决定。”曾亮的妈妈现在处于迷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