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节)找准位置——学会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刚刚成为高一新生的文文没有像其他人一样开心,两个月的学校生活使她觉得很累、很孤独。她有点恐惧和害怕,害怕在学校呆下去,很想家,想回家,认为家中有快乐和温馨。现在她一个人在外面。和班上的同学比较,文文的学习成绩不再是最好的,她有了压力。原在初中时成绩最好的科目,现在只是中等水平。
在学校文文也不愿主动和人交流,和同学在一起主要是点头问好,然后就无话可说;班上无人主动和她交往,她不舒服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主动关心她;她问同学问题,同学也总是以种种理由和借口敷衍她,这让她感到很伤心,因而她也不愿意和同学交流。
从状况分析,文文还没有很好地融入现在的集体,是在通过对家的怀念来排斥学校生活,补偿心理的失落。属于人已经进入了新环境,而整个情感状态还停留在原有环境中,不能接受突兀的环境改变,不能接受自己所处地位的改变。
从小学迈入中学的大门,无论学习上、生活上还是心理上,都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不适应,都需要有一个过渡的阶段,关键是如何尽快地缩短这个过渡期,如何在新的环境中迅速调整自己,让自己适应新生活。“适应”和是否善于“适应”,是检验人们的才智、勇气的一块试金石。懂得和善于“适应”者,事业(节)(节)成功,人生臻于圆满;反之,则步人后尘,碌碌无为,难有建树。
你是否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你是否也还在踌躇?对照下面几项,看看自己的适应性如何吧。
(一)有没有不自信。你用什么方式来看待自己,决定着你是否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也决定着你是否能取得成功。记住:不相信自己的人往往会夸大自己内心的脆弱与不安,也夸大他人的力量,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强、比自己好、比自己聪明、比自己快乐、比自己更受人欢迎;不相信自己的人往往会用灰色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对世界抱着否定、怀疑的态度,这样的人怎能适应环境呢?
(二)有没有过高的期望。你是否用理想化、完美化的眼光去期待新的环境。期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当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超过你的心理承受力时,你将失去平衡。
(三)有没有一味沉浸在回忆的美好中。不适应往往还表现在只愿停留在过去,而不愿面对现在与将来。其实,适应也应是一种接受,接受过去的一去不返、现实的频频变迁、未来的难以预料;接受美好的记忆总是短暂、灿烂的青春转眼即逝;接受不断地失去也不断地拥有。适应也意味着忘记,忘记过去的辉煌、忘记过去的不幸、忘记对未来的担忧,把所有的想法与行动付诸于今天的分分秒秒。
(四)有没有不当的比较。别总拿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尤其是别拿自己的不足比他人的长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总有人比你更美、更聪明、更受人欢迎。记住:比较只是为了进步!若你同他人比较之后,得到的是痛苦与失落,那你还是多与自己比一比吧!
(五)有没有与“长辈”——高年级的同学或父母、老师们进行交流。问问“长辈”们的成长经历,听听他们的建议,学学他们的经验,让自己少走弯路。同时这也是倾诉自己的烦恼、寻求帮助与分担的大好时机。
(六)有没有及时地宣泄不适应带来的消极情绪。不适应会带来种种消极情绪,如果不能将其及时地宣泄掉,往往会加重你的不适应感。试试听一听轻松的音乐+适当的运动+倾心的聊天+新鲜的空气+美丽的风景+诙谐的幽默……
(七)有没有找个心理老师,尝试一下“心理消费”。现在有许多学校开设了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心理老师。当你有了困扰、烦恼时,你不妨寻找一下专业化的帮助,一定能让你尽快地解决问题。心理老师咨询的范围很广,“如何适应新环境”这样的问题自然不在话下。
(八)有没有积极备战。在发现了问题之后有没有行动起来?别单单期望让时间来冲淡和改变一切,准备起来,面对以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逐个去击破。
青春加油站
列一份开学清单
经过一个假期的休息,新生将进入一所陌生的校园,那么该准备些什么呢?
寄宿生的生活用品:对于寄宿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准备好生活用品。一般学校会提供寝具,自己只需要准备好一套洗漱用品、睡衣裤、拖鞋、简单的晾衣用具等。另外,可以准备一个药盒,里面放一些常用药;一个简易的针线包;还可以准备一个像框,里面放一张全家福,感觉会比较温馨。
必备文具:除了跟小学生一样要准备书包、笔、本子之外,最大的不同,就是需要准备圆规、三角尺、量角器等数学课上必须用的物品。
可备书籍:对于中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应该是教辅书籍的准备,教辅书的选择极为关键。不建议买太多,关键是少而精:中学生的教辅书更要注重质量,建议购买老师推荐和在同学中口碑较好的教辅书。此外,中学阶段英语的学习比较重要,一般要准备较为权威的英汉、汉英词典。
特别提醒:不管是大中小学生,书包总是必备的用品,对中学生尤其重要。中学生课业繁重,活动又较多,并且讲究潮流,因此孩子气的卡通书包已不合适了,而以休闲为主的双肩包、单肩包、斜挎包等则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一些在着力部分进行加固处理,背带上装有搭扣的书包,骑车或运动时扣在胸前,使背带不会滑落。大多数背包正面都嵌有荧光条,确保晚上行路时的安全。
心灵的超越
早一点适应,早一点融入
摆平心态,找准位置。进入新学校后,不管自己过去身上曾经有多少光环,都要把过去忘掉,踏踏实实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
培养自学能力,摸索合理学习方法。小学学习的知识相对简单,进入中学后,无论是学习量还是学习深度,都迅速增强。一开学就应该慢慢培养自学能力,不要一遇到学习困难就马上寻求他人帮助,要学会自己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学会预习争主动;学会听课保效率;学会复习保巩固。
适应新的生活,热爱自己的学校。你在这里生活、学习三年,如果开始就对学校冷漠,甚至看不起自己的学校,那么今后不仅心境低落,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也会严重受阻,就不可能学习好。
要适应面临中高考的现实情境,既要注意抓紧时间学习,又不要过于紧张、焦虑。大考是三年后的事,现在还是冷静地、按步就班地、循序渐进地学习。这样才可以防止自己陷入莫名的紧张、焦虑状态之中,才可以使自己以良好的心态去完成学业。
新环境多交新朋友。新生如果迟迟结交不到新朋友,就会感到很孤独,产生种种不良心理。面对新环境、新变化,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并做好相应的心理调适;还要尽快了解新环境,主动接受新环境,使自己尽快融入集体,多交一些朋友。首先要多和同学在一起。这样你才不会被孤独感所包围,不会被怀旧情绪所左右。其次要常与老师、父母沟通、交流。俗话说理解万岁,只有在相互沟通、交流的基础上,大家才能相互谅解,营造出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最后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这样不仅会使你结交到更多的朋友,还会使你的精神有了新的寄托。
第53(节)偶像崇拜——不要在“追星”中迷失方向
用疯狂形容林鹃对刘德华的痴迷似乎都显得苍白。林鹃喜欢刘德华,源于1994年2月的一个梦。当晚,她梦见房里有一张刘德华的照片,照片上写着:你与我真情相遇。正是由于这个梦,使得当时16岁的林鹃喜欢上了刘德华。林鹃总觉得这似乎有一些天意的成分。据林鹃的父母介绍,在这个梦之前,林鹃不仅成绩名列前茅,而且还是优秀班干部。
但这一切都因为这个梦改变了。在这12年里,林鹃昼思夜想,失眠,吃不下饭,甚至把自己关进房里,不与任何人说话。每天除了欣赏刘德华的演唱会外,就是从各种娱乐杂志里剪贴刘德华的照片。12年来她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断绝了和男女同学的联系。在她的房间里到处都贴着刘德华的照片,甚至连电话机也是刘德华代言的品牌。不仅如此,12年里,林鹃还多次给刘德华写信。其实,林鹃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见刘德华一面,然后要个签名。在多次努力失败后,林鹃的精神步入崩溃的边缘,多次产生轻生的念头。
林鹃和父母租住在兰州一套两居室的楼房里。2005年9月,父母在已经债台高筑的情况下,为了完成女儿和刘德华见面的心愿,把自家不足40平方米的住房卖掉了。
同年10月,林鹃拿着卖房的钱随一家旅行社第二次到香港去找刘德华。虽然这次在一位香港的士司机和“华仔天地”歌迷会的帮助下,找到了刘德华的居住地,但让她失望的是,刘德华并不在家。她只好将自己的信件留给了刘德华的邻居请人转交,但至今还是没收到刘德华的回信。
今年1月份,林鹃办好了去香港的“通行证”,准备于4月份第三次去找刘德华。“如果实在凑不到去香港的钱,我就去卖肾。”林鹃的父亲做出了这样的决定。林鹃的父亲说,女儿要于4月18日之前赶到香港,否则所办理的“通行证”就要失效。他四处借钱,但已没人愿意再借给他了。
3月23日,林鹃的父亲来到兰州某医院准备卖肾让女儿去香港,当医生告知他私自买卖人体器官违法时,老人失望地放弃了这个念头。
而大连一名16岁少女更因崇拜香港影星张国荣而自杀。有关专家针对此事提出,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教育。
这名刘姓少女在家中自杀,起因是父母没有给她买张国荣的CD,并说张国荣“变态”等话。这名少女生前曾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还能讲一口流利英语,擅长演讲,喜欢弹奏电子琴。
刘母牟女士在爱女自杀后追悔莫及,痛苦反思自己家庭教育的失误,呼吁更多学生家长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问题,关注孩子的偶像崇拜现象,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交流,不要让这样的悲剧重演。
近年,青少年因崇拜偶像而出现的悲剧一再在中国各地出现:浙江温州一位17岁的初中生因无钱亲眼见到偶像影星赵薇而服毒自尽;四川一位13岁女孩在连看八遍《流星花园》后,离家出走,下落不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不久前对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大中学生进行的专题调查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5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青少年崇拜外国和港台“明星”的人占60%以上。学生们崇拜的偶像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
有意思的是,对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现象,被调查者父母的态度为:半数“不反对”、四分之一“反对”、四分之一“不关心”;被调查者老师的态度为:三成“不反对”、三成多“反对”、三成多“不关心”。在对待青少年的“偶像崇拜”问题上,家长似乎较老师更宽容些。专家提出,青少年崇拜偶像是自然、普遍、正常现象,家长、学校等应关心和客观看待,防止盲目崇拜,在青少年中开展科学的偶像崇拜教育。
偶像崇拜是青春期的特征之一。这个时期的孩子已渐渐脱离父母的羽翼,触角向外伸展。父母,老师不再是“伟大”的化身。他们渐渐的有了新的“伟大”的标准:也许是容貌姣好,也许是地位卓越,可能是歌艺超人,也可能是机智不凡。一但某人的特质让他们心仪、羡慕,他们便很容易献出全部的热情,将他当成学习、模仿或仰慕的对像。人不轻狂枉少年,可以称得上是偶像崇拜的最佳诠释。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适度的偶像崇拜对孩子的自我认知有很大的帮助。孩子能透过对偶像的模仿学习到一些正向的行为模式。
现今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变化极快,但每一轮的崇拜中,他们都那么狂热。何以明星的偶像生命并不长久,偶像崇拜现象的生命力却如此顽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青少年们崇拜偶像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追星的青少年是要追寻自我。当他们或早或迟地走过童年,面对纷繁的世界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他们这种内心深处的困惑缘于心中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即所谓“自我同一性”。此时,他们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他们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他们在公众人物中寻找那些具有自己欣赏特点的人物,于是明星出现了。如果明星能够有足以让他们佩服的表演,就会成为被崇拜的偶像。从这个角度来说偶像是崇拜者的代言人,是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的未来。
其次,偶像也是青少年心目中父母的替代品。青少年在生理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心理上的发展却远远滞后。由于生理上的发展,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希望能够独当一面,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然而,他们有限的生活经验又使他们不能没有父母的帮助。这种矛盾状况使他们感到很苦恼。因此,他们选择崇拜拥有能力、地位和独立的偶像,希望通过偶像崇拜来实现独立自主的目的。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将偶像作为了父母的代替品,让偶像来行使父母对自己的控制。
最后,偶像崇拜也是青少年融入自己团体的一种手段。有些追星族是为了保持与同伴的一致而被卷入追星的行列的,相形之下他们是二流的追星族。他们追求的是让自己有所归属,是为了让自己和别人知道他属于那个团体。所以他们需要知道大家正在讨论的明星的生日、星座和爱好。
客观地说,崇拜偶像能满足某些心理需要,对成长有一定的好处。特别对于青少年而言,随着年龄增长,自我意识增强,父母和老师的权威减弱,但自身还未真正成熟,所以需要有新的参照和学习对象。由于娱乐明星外貌或才艺出众,而且总处于大众关注的焦点,显得很风光,所以很容易成为青少年追随和模仿的对象。崇拜偶像也有一定的情感寄托作用。青少年逐渐脱离对家人的感情依赖,但是青春期情绪波动不稳,仍需要有外在的情感依托和情感表达对象。对偶像适度的追随和模仿,有助于使青少年确立自我认同,宣泄和平衡情绪,并为进入成年角色做好准备。而且,欣赏喜爱的影视歌作品,本来就是一种精神享受。所以,每个人或轻或重都当过追星族。
但是,追星是一种非常情绪化的行为,容易理想化、浪漫化、绝对化,出现极端、冲动甚至疯狂的情绪和行为,危害身心健康,拖累家人。所以在肯定崇拜偶像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同时,应该防止崇拜偶像走火入魔。
青春加油站
适度的偶像崇拜有益于身心健康
每当我们谈及偶像,无论是社会名家还是影视歌星、体坛明星,许多人往往不问缘由、不明就里地持否定态度。其实从生物学观点看,偶像这种现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崇拜伟人,追捧名人、明星,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因为在自然界,动物多半靠武力赢得地位,成为有统治权的个体,只有人类才是唯一可以靠名声获得地位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