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杰出青少年要培养的75种心理素质
31105400000008

第8章 学习的苦恼(1)

第13(节)循序渐进——学习最忌急躁心理

我学习不可以说不努力,每天不到6点钟便起床,晚上11点钟左右才休息,白天是一(节)课接一(节)课地认真听下去,夜晚是一个科目一个科目地做作业。时间一长,就感到气闷、心烦,真不想听课,真不想做作业。一到测验、考试,自然手发汗,心发虚。成绩嘛,当然好不到哪里去。

有时候晚上,我坐在写字台前,一想到就几个小时的时间,即要做作业,又要复习,还要预习,我自己还给自己留了测验题,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什么也干不完,越想越烦,结果是翻翻这本,看看那本,一个晚上什么也没看进去。我觉得我的付出与我的收效并不成正比,为此我感到十分苦恼。

时间紧迫,往往是造成急躁的客观原因。由于时间紧迫,许多事情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动作太慢或出错都会使规定的事情无法完成,所以导致情绪上的不安。

急躁指什么事情都想做,而且都想在短时间内做好,得到圆满的结果,但是没有足够的耐心,没有持之以恒的恒心,结果往往因时间或者能力有限,而不得不半途而废,有头无尾,不了了之。例如:有的中学生新课本刚发下来就想一口气把它全部读完;上学期的基础还没有学好就想快点学下面的知识;常常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目标距自己的能力相差太远,时间上又不合理。平时一行动起来,就急得团团转,可是却于事无补,劳而无功。所谓“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就是对急躁的人的一种生动有趣的形容。

急躁是神经系统兴奋和冲动的表现。犯有急躁情绪者,一事当前往往不慎重地付之行动,结果事与愿违,接着陷入灰心丧气之中。另外,由于急于求成,常伴有情绪紊乱,打破了和谐与平静的心态,给身心健康造成莫大的影响。

在学习中情绪急躁者恨不得看完一次教材就记住所有内容,其实这是不现实的。学习能力再强的人,都要有一个消化的过程。记忆力强的人可以通过强记取胜,记忆力稍逊的人可以通过理解取胜,所谓殊途同归。不管是哪一种,都需要耐心,越急躁只会越乱。

克服急躁情绪还要注意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或者在短时间内不能完成。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要企图一口吃成个胖子。在不想看书的时候,就丢开书本,连想都不要想它,不必为了完成自己给自己规定的所谓的“学习任务”,硬着头皮往下看,那样只会越看越急躁。一天当中,你总会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该学习了,好像再不看书连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了,这时候的学习应该是“自己需要学习了”,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了许多。

克服急躁情绪还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学习。比如:在学习上,有些同学一看内容有些眼熟了,就盲目认为自己会了,不愿意再去认真地学,牢固掌握,就像小熊掰玉米一样,走一路掉一路,最后什么也没得到。这是学习上的大忌!

要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去做,每学会一个新知识就战胜自己一次,每做对一道题也是战胜了困难,战胜了自己。你想,每天都这样是一件多么令人骄傲,令人自豪的事情啊!

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太过于急躁,太急于求成,太见花求果。其实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要学会等待的。懂得等待的人具有深沉的耐力,懂得等待的人具有宽广的胸怀,懂得等待的人行事不会仓促,懂得等待的人不会为情绪左右。而学会等待的人往往会受到命运的垂青。反之,不懂等待的人会被命运捉弄。

诗人萨迪说过:“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的确如此。

青春加油站

怎样克服急躁的毛病?

第一,认识到其危害。只有充分认识到某事的危害,才可能有自觉去克服的动机与力量。在实际中,急躁的人易带来以下不良后果:

(一)浮光掠影,挂一漏万。如看书时,有的同学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但事后一回忆,却不知所云;

(二)骑虎难下,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有些人喜欢说起风就是雨,美其名“雷厉风行”,一旦有个或听到个新奇的想法,就不顾自身的主客条件,鲁莽上阵,不做冷静的、全面的利弊与可行性分析论证,其结果往往是半途而废,不了了之,甚至让自己下不了台;

(三)常感情用事,易发脾气,出言不逊,不计后果,不顾人家的自尊心与个性特点,一味强求别人与自己保持统一,从而使人际关系难以和谐,有时好心也得不到好结果;

(四)给自己造成不愉快、烦躁的心理,影响身心健康。

第二,形成冷静慎重,三思而行的习惯。要看到世界是复杂的,不可能都按我们个人的意愿行事,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有时光靠“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易将事情弄糟。因此,要冷静地思考,慎重地决策,全面地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耐心地处理,尽量避免一些偏差,提高办事的效率。如果条件暂时不成熟,一是尽可能创造条件;二是耐心等待时机;三是对不具备可能性的事就改换目标或途径,以免费力不讨好。

第三,适时进行自我暗示,以消除或淡化急躁心理。如,当急躁情绪出现时,就自己提醒自己:“要冷静点,心急能解决问题吗?心急只会把事情弄糟的。”也可请人在发现自己有急躁情绪又没意识到时,及时提醒一下。从而帮助自己恢复情绪的常态,以避免急躁心理。

第四,模糊计划法。模糊计划法是指做事一方面要有计划,另一方面,计划又不可过于完备,这样可使自己的行动既有计划性,又有自由度,从而消除急躁。一个人如果做事没有计划,就会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而计划性过强,又会束缚自己的手脚,缺乏必要的灵活性。模糊计划法克服了两者的弱点,做计划力求从总体上来把握,不拘泥于一些细(节),在执行计划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加或减少一些内容,这样就能使生活、学习和工作显得有条不紊。

心灵的超越

如何正确认识急躁心理?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不能太急躁,不要奢望一步到位就跑到终点;要学会坚持,千万不能放弃;必须有足够的耐力,善于等待,否则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机会。

强化正确的动机。人们的行动都是受动机支配的,而动机的萌发则起源于需要的满足。人都有各自的需要,也有各自的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将有力地激发出坚韧的毅力。

急躁型的人则可选择下象棋、打太极拳、慢跑、长距离散步等强度不高、需耐心的活动项目来锻炼自己。

从小事做起,可以锻炼大毅力。克服困难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增强毅力的过程。积克服小困难之小胜,也能使人增强克服大困难之毅力。小事情很多,从哪些小事情做起,有的人好睡懒觉,那不妨来个睁眼就起;有的人“今日事,靠明天,”那就把“今日事,今日毕”作为座右铭;有的人碰到书就想打瞌睡,那就每天强迫自己读一小时的书,不读完就不睡觉,只要天天强迫自己坐在书本面前,习惯总会形成,毅力也就油然而生。

由易入难,既可增强信心,又能锻炼毅力。在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突破口时,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由易入难的原则。美国学者米切尔·柯达说过:“以完成一些事情来开始每天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不管这些事情多么微小,它会给人们一种获得成功的感觉。”这种感觉无疑有利于毅力的激发。

第14(节)勤于发问——好学多问不会被人笑话

在我们班,下课后老师经常被同学围得水泄不通。大家总是争着抢着向老师提问,可是那里面从来都不包括我。

我并不是什么都明白,只是不喜欢在课后和那么多的同学一起问问题。其实,他们中有很多人上课都不太听讲,但课后却总问这问那,我觉得挺假的,所以就不愿意参加。还有一些同学自己的问题问完了不走,非要听听其他同学的问题。说实话,我不怕提出的问题被老师笑话,而却怕被其他同学笑话,怕他们说我笨。

还有让我很不理解的事情是,为什么有些同学总喜欢问问题,好像每天每(节)课都会有很多问题一样,难道他们真的不懂吗?还是有别的原因?

现在,一些学校经常办学术讲座,邀请最有名的教授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提问时间到了,没有学生敢问,甚至还有一些学生开始离开会场了。其实不提问是因为学生没有思考,不知道问些什么。

专家教授演讲时,中国的学生习惯“听”,全部接纳专家教授的发言内容,很少有学生做到“边听边思考”、“边听边质疑”。

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曾经说过:“什么是学问?就是要学怎么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这就告诉我们学问来自于发问。要想获得多一些知识,就要善于发问。可是,目前许多同学都不愿意提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不动脑筋,糊里糊涂,学了什么都没搞清楚,当然提不出问题。(二)不是没有问题可问,而是有问题不敢问或不愿问,觉得一点儿小问题,不愿意麻烦别人,或者是因为害怕提出问题后老师会责怪自己上课没认真听讲,或者是害怕同学笑话自己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要问,或者是自己当时懒得去问别人,过后自己也忘记该问些什么。(三)去问了老师、同学或家长后,问题还没搞清楚就半途而废,没有追根究底把所有问题都搞清楚的习惯。

其实,有了疑惑,完全可以请教老师或同学,不要羞于让别人知道自己不懂。无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不知认为知。我们应当把所谓的面子放下,为了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利用周围老师和同学的智力资源。实际上,勤学好问的同学最令人敬佩喜欢。

当然,也不能问而不思。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是亘古不破的真理。有的同学不爱问别人而苦思冥想,其实也许经别人一点拨,就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呢。还有的同学属于好问的一类,但他们只想知道具体的过程或最终的结果,而没有想到问明思路,问明一种思维方法。这样的问质量并不高,收获也可能并不大。对于每个人来说,真正要的都应该是“猎枪”,而不是“干粮”。只有掌握了“猎枪”,我们才能擒获各种不同的猎物。

还要注意的是,发现问题后,先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再去问别人,不要一有问题不经思考就轻易地去问别人,经过思考后再问效果会便好。

青春加油站

怎样向老师提问?

一些中学生其他方面都很好,就是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时总不爱问老师,上课也不积极回答问题,偶尔被叫到回答问题,也是吱吱唔唔,前言不搭后语。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呢?

(一)培养自信心,克服自卑感。许多同学不爱问老师,其实是“怕”老师;不回答问题是“怕”回答错了被同学嘲笑或老师批评,或者曾经遭受过这方面的挫折。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恐问症”或“恐答症”。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好面子和自卑感强,为了不丢暂时的面子,宁可让问题堆积起来。消除这一症结的方法是培养自信心,鼓励自己提问,大胆走出第一步。找一位自己认为最亲近的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请教,慢慢锻炼胆量,再过渡到问其他老师,以至习惯成自然。

(二)树立“不耻下问”的精神。要明确“学问、学问,要学要问;不学不问,不成学问;只学不问,也难成学问。”从而形成自己不断寻求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

(三)主动配合老师工作,和老师搞好关系。在学习中多和勇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的同学交往,与他们交朋友,观察他们是怎样学习,怎样提问题的,时间长了,就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向别人学习正确的提问技巧。要学会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有疑而问;尽量做到表达清晰准确,口齿清楚;提问时要注意礼(节),懂礼貌;一时不懂的问题,不要灰心着急,回去思考之后再问老师等等。

心灵的超越

好学多问勤动手

好学多问不会被人笑话。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好学、多问,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

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在“敢”和“善”两个字上下功夫。一个在心理上,一个在科学基础上,要做好充分准备。敢于提出问题,不要怕丢面子,不要怕问题提得不恰当。

提问之前需要先思考。善于提问题则首先必须较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然后将整个思维脉络中的关键问题找出来。而这种思维基础在敢于提问、勤于思考中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好学深思加上勤学好问,必将使你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走向成功之路。

第15(节)乐趣优先——培养兴趣最重要

刚上初一的杨凤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给她的布娃娃做衣服。在她的抽屉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数十个大眼睛的布娃娃,每一个都有好几件不同款式的衣服——制作之精细,款式之新颖绝对超乎一般人的想象。现在,杨凤的最大愿望就是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她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理想很可能会在未来考高中、考大学的日子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经历过中考的贺凌则变得实际了很多。今年高二的他已经戴上了400度的近视眼镜。文学——这个曾经令他激动不已的梦在这些年里变得渐渐模糊起来。上小学的时候,贺凌对文学和历史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兴趣。进入初中后,他尝试着写了很多尚不能称之为小说的故事,用电脑打印出来,还装订制作了封面,拿到亲友中传阅,煞有介事地过了把作家瘾。但现在,贺凌早就没时间去做这件事了,他已经被功课压得喘不过气来。文理分科的时候,他选择了理科,因为父亲告诉他,理工科学校招生计划多,好考一些。“我现在只看一种书,”贺凌无奈地说,“就是武侠小说。因为不用动脑子。”他笑称自己已经为学习“殚精竭虑”,就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对大多数像贺凌这样的年轻人来说,儿时的梦想在尚未踏出中学校门时就早早破碎,还有些人,甚至没来得及有梦想,就被“学习”击垮了。

杨振宁博士曾经做过比较,他说美国学生在考试中比不过中国和亚洲学生,但美国学生的能力比中国和亚洲学生强,原因在于美国学生兴趣广泛,知识面广,中国学生则往往钻入某一专业中,知识面窄;美国学生东跑西跑,中国学生按部就班;美国学生活力充沛、社交面广,中国学生喜欢安安静静,埋头读书;美国学生自主性、自立性强,中国学生一切由父母安排好,依赖性大。

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频频获奖,甚至包揽金银铜奖,但我国至今没有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因之一是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上的问题。我们的教育不是立足于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本,而是以知识灌输为本。学生不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几乎把所有的时间用于课本学习,应付繁重的作业、考试。即使有一些课余时间,(节)假日,也没有用于发展能力上,而是泡在网吧、游戏机中,或是武侠小说、电视之中,至于参加家务劳动则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