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说,不经审查的人生不是好人生。孔子的大弟子曾参关于自省也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翻译成白话是这样:“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三省”。这“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僵化。
只要是正常的人每天都会刷牙洗脸,这是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个清洁良好的面貌和状态,也就是除垢维新。这仅仅是外在的一个行为意识,而内在的意识呢?我们在精神上是否也有这种除垢维新的行为呢?好象很少,现在真正愿意自我反省的人并不太多,多是随波逐流。孔子也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其实反省行为是作为一个对自己负责并要求进步的人的基本要求,通过反省我们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修正自己的方法以及明确自己的方向,就像司机要手握方向盘时常左右摆动掌握车辆的方向一样,我们的思想和内心也要时常修正自己的行为,让自己不至出轨和迷途。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走错了一步不要紧,重要的是能赶快回到正路来。冬天过后春天就会来临,这一点也是不容置疑的。反省并不难,坚持也并不难,如果你每天能花一点时间反省自己,如果你有一份专注而执著的信念,也许优秀和平庸就在这一分毫的功夫之间。
缺乏自省可怕,不正确的自省同样可怕。有些人一旦陷于失败或遭受打击,唯有自怨自艾,强吞下失利的苦果,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一些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将自省意识等同于严苛的自责,他们对自己求全责备,这只能助长自卑的心理,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加深内心的苦痛。
自省既不等同于自怨自艾,也不是求全责备,它是精神层面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自省的前提是承认过失,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自省不是外在的强加,而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
具备了自省精神的人和民族注定是强大而不可战胜的。
智者无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做一个有知识的人很容易,只要努力学习就够了。但要想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却很难,因为智慧的拥有不仅需要学习,更需要反省和修炼。
征服自然世界需要的是知识。你必须掌握它们客观变化的内在规律,才能一劳永逸地控制它,所以说,知识就是力量。但洞察人生需要的却是智慧,而人生没有假设,不讲逻辑,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唯有的就是洞察,所以说,智慧是一种境界。
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应付大自然,可以解决我们的生活需求,但它洞察不了人生的意义。智慧看似没有任何实际效用,但却能让我们洞察人生的进退,超越生死的轮回。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辩乎器者是知,辨乎道者才是智。正如苏格拉底说:知识关乎自然,智慧关乎人生。孔子也说,智者无惑。所谓不惑,并不是说成了一个无所不知的人,而是说,他已经洞察了人生的精髓,进入了绝对宠辱不惊、绝对澄明之境。
每个人都知道一张10元钞票与100元钞票的区别,却很少有人能用肉眼辨别一张100元钞票是真钞还是假钞。笔者就曾经在市集上看到一个卖青菜的农民,手里捏着收到的一张100元假钞票号啕大哭,并且悔恨地大骂自己是一个不能辨别真假的傻瓜。但是,即使他能够辨别这张钞票的真伪,又如何去辨别假奶粉、假文凭、假论文、假食油等数不清的假冒产品呢?本来在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这些假冒产品都是不应该存在,也是不会存在的。
由此看来,辨物是一个方面,而修德又是一个方面。能辨物则不惑于利,能修德则不惑于道。而真正的智者不仅要能辨物,更要修德,既不惑于利,又不惑于道。这样看来,“智者不惑”就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更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位智者,既需要智力的测试,更要有道德的检验,只有都合格了,才能称得上是明慧不惑的智者。
世上之事,很多时候由于外表包装的五花八门,往往令人眼花缭乱而被其外观迷惑。真正的智者却不会只看其表面,而是分析其各种动机与可能性,慢慢地去选择、去考虑。人世间最大的智慧之一是知人,分辨好人与坏人的能力却不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作家王鼎君的书中曾有一个小故事。一位爷爷对孙子说:“做人最要紧的学问是分辨好人与坏人。”他用一块黄金做奖品,测验两个孙儿的“知人之明”。他说:“你们去调查一下邻村的胡建安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谁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块黄金就是谁的。”两个孙儿轻轻松松地出去,高高兴兴地回来,两个人都望着桌上的黄金,志在必得。长孙满怀信心地说,胡建安是个坏人,因为他们村的地保说这人很坏很坏,而地保对本村里每个人的行为了如指掌。“不对”,爷爷摇头,“那地保是个坏人。坏人口中的坏人,说不定是个好人。”次孙听了,信心倍增,立刻接过来说:“爷爷,我看胡建安是个好人。我专程去拜访过他们的村长,提起胡建安,村长连声说:‘这个人很好!好人一个!’”爷爷又轻轻摇摇头:“也许,可是未必。那村长一向老实怕事,没有褒贬善恶的勇气。”孙子急了:“到底胡建安是好人还是坏人呢?”爷爷睁开眼睛,微微一笑,伸手抓起黄金,放回箱中。“这要靠你们自己去找答案。你们什么时候有了这种能力,黄金就会在你们手中。”
《庄子》里有一句话,我想也是一个人生的境界:“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当全世界都夸你的时候,你也不加劝勉,不往前多走一步;“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当全世界都在非难、责怪,说你错了的时候,你内心也没有丝毫沮丧。“定呼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一个人要能够确定自己的内心和外在有什么区分,要能够明辨荣辱,做到这样也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外在哪怕有一万个声音,就算内在只有一个声音,它也是内心的判断。什么样的人有这样笃定的判断呢?智者有,这就是智者才不惑。
看汉字迷惑的“惑”,上面是或者的“或”,下面一个“心”。什么叫做或者?数学里有或然率,就是可以这样,可以那样,视为或者。其实这个或者,就是外在丰富的选择。今天的世界选什么都可以,但是你能选得好吗?取决于你心的大与小。我们想一想,外在的一个和内在的一个心,两者之间一直在抗衡。如果外在很大,内在很小,被压垮了,你就陷入迷惑;如果外在不变,内心很大,拖住了,视为不惑。
所以惑与不惑,就是外在世界和笃定内心的较量,这是一生的较量。不一定是人至四十会不惑,人的迷惑是伴随一生的,人心的感悟都是终其一生的,没有哪一页神奇的日历撕下去,突然就变成智者。所谓智者不惑,其实是考量了我们内心太多太多的判断。
如何才能达到“智者不惑”的境界?其实笔者也曾经把吃喝玩乐当做“好”,把忍辱无私当做“傻”。由于看不透人生的迷雾,分不清真正的好与坏,一直生活在忧患、疑惑、恐惧之中。后来知道,其实分别好坏只有一把亘古不变的尺,就是宇宙真理的准则,只要信守这个准则,就能在人心复杂的环境中常保一颗清明透彻的心,不为世事所迷惑,成为一位明慧不惑的智者。
仁者无敌——与人为善,于己方便
曾经有位哲学家问他的一群学生,人的一生最需要什么,多数人答不出来。有一个学生回答说,人最需要的就是要有一颗善心。哲学家听后,会意地点了点头。
孟子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劝人向善大有禅意。与人为善,面对别人,也面对自己的内心,用与人为善自律、自省,追求和谐和美好,是一种大境界。
与人为善是一种爱心的体现,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诱人的光泽,因为有许多用智慧千方百计也得不到的东西,凭着与人为善却轻而易举就得到了。与人为善总是一种蕴藏在人内心深处的珍贵的感情,它是对人生的一种理解,对行为的一种负责。生活中,许多人明知彼此都需要爱的温暖,感情的温馨,但却又常常用无端的猜测将满腔的爱意和友情冰封在坚硬的假面具后面。其实只要你能真正付出你的真诚和善良,就会赢得共鸣,使你从中感受一份温馨和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一位行李简陋、衣衫褴褛的老人来到费城一家旅店投宿。他对伙计说:“别的旅店都客满了,我能在这里住一晚吗?”伙计解释说:“城里举办大型活动,所以旅店到处客满,但我不忍心看您没有落脚的地方,这样吧,我把自己的床让给您,我就在柜台上将就一夜。”第二天,老人临走前对伙计说:“年轻人,你能当上美国一流旅馆的经理。我要给你盖个大旅馆。”伙计听了,觉得这个老人很幽默,没把他的话放在心上,只是继续做着自己的工作。
两年后的一天,这个伙计突然收到一封信,邀请他去纽约回访两年前那个雨夜里的客人。伙计来到纽约,老人把他带到一幢高楼前说:“年轻人,这就是我为你建的旅馆,现在我要聘你当经理。”
这位当时的年轻人就是如今纽约首屈一指的奥斯多利亚大饭店的经理乔治·波尔特,而那位老人则是拥有亿万财富的石油大王保罗·盖帝。
与人为善可以给我们带来好心情,还可以给我们带来身体上的健康。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引发各种疾病。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家对七千多人进行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凡与人为善的人死亡率明显较低。与人为善其实极易做到,它并不要你刻意做作,只要有一颗平常心就行了。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做了一个试验,他早晨上班来到办公室的时候,对周围的同事笑了一下,没想到,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的上司看到他时对他也笑了一下,他的上司可是从来没笑过的人呀。这个人这一天的心情特别好,平时那种冷冰冰的感觉没有了,周围的人都很亲切。而据说,就因为他早晨的那个笑,感染了身边的其他人。
你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无非是想丰富你的生活,实现你的价值,而这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都来自于你是否善待他人。与人为善使你有一种充实感,你知道没有很多人会故意和你过不去。与人为善不仅给你财富,还使你拥有被他人喜爱的充实感。记住:奸商只能造就一时的得意,却不能品味充实自信的人生,只有与人为善才能求得长远的财富。
那么如何与人为善?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善待他人,多一点谅解、宽容和理解,少一点苛求与责难。能够看见别人的优点,并能够欣赏它,赞美它,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能真心祝福别人的幸福也是一种美丽的善良。永远与人为善,我们才能让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在愉悦之中。这样的人,才会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人生。与人为善,自己路宽,如果大家都可以做到这点,就没有了独木桥,大家都可以在阳关大道上阔步前进,达到理想中的状态。
我们所处的社会好比一个大的家庭,每个人都应该学会与人为善,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素昧平生的人有了难处,鼎力相助,这是小善;国家危难之际,赴汤蹈火,舍生取义,这是大善。但是不管是小善还是大善,只要永远有一颗善心,便足以让你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民间有句俗话叫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一种绝对的因与果的关系,很有道理。人,往往是在忘却自我、舍弃自我之时,获得了自我;往往是在不想索取不想回报之时,得到了回报。这是人性善良的必然结果。
与人为善来源于高尚,“人心本善”,“世界终将大同”,有了这样的情操,人们的行动才有了指南,人生杠杆才有了支点,理想大厦才有了精神支柱。与人为善来源于自信,无论生活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报你,你都能应对自如。人们需要善良,世界需要善良,你自己也需要善良。与人为善是一种力量,它能征服人心,征服世界。
和与人为善相对的是与人为恶。与人为恶者把一生的奋斗目标放在损人害人上,或者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或者疑神疑鬼,坐卧不宁;或者厚颜无耻,卑鄙下流;或者贪婪无度,违法乱纪……由于他们担惊受怕,神经高度紧张,必然导致五行失调,阴阳错乱,如入炼狱,如坠火海,最后的结果便是早衰早亡。而与人为善者经常处在和谐之中,人际平和,心态平和,豁达乐观,无忧无虑,其身必健,其寿自长。
与人为善是一壶洗涤灵魂的净水。与人为善绝不是一种简单的同情心,它是一种无形的相助,一种博大的爱。老子说得好:“上善若水。”是的,“水溶万物而不争”,与人为善者与水一样能溶解万事万物,化解人间恩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与人为善者能包容一切,气度恢弘,胸怀博大;“水质透明,清澈见底”,与人为善者白日为善,夜来省己,心如明镜……
勇者无惧——勇敢是灵魂的忍耐
我们上面谈到过,“对话”是苏格拉底追求真理的形式,但从内容看,苏格拉底穷其一生都在追问一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