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烛光喷薄
31227000000026

第26章 俗念书缘(2)

我小小年纪,岂能担当此重任?人来了一大群,都拿着钢铣,不由分说,动手就挖,谁在乎我那稚嫩的童音呢!后来灵机一动,与其被别人挖去,还不如我也挖点。回家去,拿了把小铣,汗渍渍挖开了。挖得正起劲,后背上挨了一巴掌,转过头来,面对的是母亲怒冲冲的眼睛,方知做错事了。

我这人胆小,做错了事害怕,后悔,事情过去好久了,想起来常常汗颜。后来,却麻木些了,麻木的原因,可能是找到了做错事的同路人,尤其往往不是一位,而是一群,甚至更多。

那一年,大批促大干,大干促大变的口号撼动大地,到处都是重新安排社会主义河山的动人标语。各村各寨摆开了大干的擂台,看谁的工程大,看谁的气魄大。我们那个公社弄不到什么大工程,想来想去要修个水库,而且要修全县最大的,这样评比自然能领上红旗。项目一定,立即动员,男女老少,开赴前线,以革命加拼命的精神,白天黑夜连轴转。整整一个冬天,没得空闲,小冻镢锛,大冻炮轰,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果然不负众望,领到一面最革命、最先进的红旗。就是有点遗憾,那水库动工前没经技术人员勘察,下面是砂石,存不住水,进水就漏,没用。一冬天的心血白费了,劳民伤财!

这事发生在动乱年代。动乱年代出现这种乱动,自然不稀奇。好在那岁月说过去就过去了,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发展经济成为主旋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的新项目层出不穷。紧邻西山的那几个村子活跃起来了,拿了钢铣,背了炸药,上得山去,开山炸石,很快富了起来。可是,忽有一日,有令下颁,开山取石破坏了自然风景,违犯了环保规定。这是禁令,立即执行,停是停下了,可过去炸坏的景观破镜难圆,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时常反思,小时候我做蠢事,是因为年幼无知。可为什么那些年龄比我大、比我老的人也办蠢事呢?而且,有时候办蠢事的人不是一位,是一批,是随民族的大流的。那么,我们这个民族也年幼吗?话就不能这么说了,谁如此说,说明谁年幼无知,因为,我们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那么,古国能否老练起来?

1995年12月3日夜11时

中言心语:

十年前的问题,仍是今日的问题。

十年前的学童,如今已是勃发的青年。

勃发的青年不会再犯幼时的错误,可为什么今日的时代要重复十年前的过失?人可以成长,可以进步,可由人组成的社会为什么成长和进步就这么艰难?

2009年11月15日

挣钱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比挣钱更难的了。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比挣钱更容易的人。

我以为都对。

这种认为似乎颇为荒唐。两种说法本是互相对立,水火不容的,岂能在认可前者的同时赞许后者?

我所以这样认为,是两者之间仅有一样差别——良心。没有良心,前者可以变为后者,而有了良心,后者可以变为前者。良心,这个无形无体的东西,难道会有这般令人难以想象的威力?是的。

我曾结识过一位经商的朋友,人熟了,酒酣了,就无话不谈了。谈到经商之道,他老兄直言不讳地告诉我:骗。骗谁呢?老实人。而且告诉我这样一个推理:老实人就是傻瓜,见了傻瓜你不骗,你就是傻瓜。为了你不当傻瓜,你就去骗傻瓜。骗来骗去,钱也就赚到手了。

天呀!这个经商挣钱的道理却怎么是这么个名堂?

细一想,竟是个良心问题。有了良心,实事实办,实话实说,自然挣钱难了;而要是没了良心这东西,没有什么碍手碍脚的事了,坑蒙拐骗,无所不为,岂有不发的道理?

前些年提倡下海,一伙同事哥儿们相拥着去了,是啊,挣钱这么个好事谁不愿干呀?惟有我不动,不是不想挣钱,是苦于没有挣钱的基本素质。昔年在乡下度日,诚如住在海里,收下粮,摘下菜,总要拿出去卖,换几个活钱,添置些衣物。我的粮和菜很少能卖高价钱,而且能出手就算不错了。混迹在这样的人流里,耳濡目染,也就明白了些挣钱的手段。某君卖莲菜,每斤只给七两。买主一走,立即从那莲菜中挑出个上好的莲菜瓜搁在一边,那人若是回家复秤后找来,随手把那个白净的莲瓜递上,说,你这人好粗心,这么大个瓜子也不要了?弄得那人似是而非,拿着莲菜瓜子去了。当然,多数人是不来的,赚头也就在这里了。这办法我懂了,可是怎么也下不去手,总觉得无端地坑人,实在是内心有愧。今天怕有愧,明天怕有愧,自然也就固守穷困了。所以怕有愧,还不是那个良心滋扰的吗?

可是,咱是这世上的人,没钱又活不下去,衣食住行,哪样离得了票票?只好谋个挣钱的事业,哪怕钱不多,只要能养家糊口就行。最大的愿望是让事业和金钱同步增长,事业兴旺,金钱昌盛那才美呢!只是,世界上的美事不会轻而易举的往一堆凑,需要努力。

1995年12月4日

中言心语:

时光只过了三十年,就出了不少富翁。富翁富得一般人很难想象。

可一旦触到富翁致富的途经,又让人很难恭维。无论是采矿的、挖煤的、贩运的,都有一套阳光背后的潜规则。即使靠写作成了富翁的那些人,哪一个的作品是高雅的?

看来,昨日、今日和明日,良心都是发财致富的阻碍。

2009年11月15日

唱歌

仅仅是衣食住行,人的生活就有些乏味。

生活的趣味在娱乐,唱歌也是一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歌声,歌声时常能反映出历史的情愫。

我刚晓事上学,正赶上个大跃进年头。歌声是:唱歌要唱跃进歌,骑马要骑千里马,戴花要戴大红花。歌曲实际是那个时代的旋律。

后来,是“文革”,歌子一律是高八度,那些花呀叶呀早被扫地出门,什么柔呀情呀也已落花流水,张开喉咙,最顺溜的就是:东方红,太阳升……

事后反省,那年头未免有些太生硬,多唱几首歌,未免就会倾覆了江山社稷。好在这些已成往事,放开喉咙唱歌的时代早已光临好久了。

有一首歌,我觉得不错,歌名是《纤夫的爱》,尤其是搞成电视音乐,很有个可以咂摸的味儿。但是,换一个角度,看法就不一样了。一位教师告我,儿童不宜,小不点的娃儿也哼哼唧唧什么“只盼着太阳落西山沟,让你亲个够”,实在伤风败俗。

这首歌,还弄出一段故事。

故事是某校六一联欢,各班都排练节目。有个班上排的舞蹈就是这《纤夫的爱》。学校验收时,校领导认为不适宜,不予通过。不通过就不能登台,自然有些辜负排练师生的劳动。于是,班主任和校领导交涉,让校方体谅师生心情,校方还算开明,让步妥协,但仍有个限制,这舞蹈可以跳,但不能唱,就是不能在校园里“亲个够”。协议达成,演出进行,岂知,那舞蹈在台上跳,没人唱似乎不够味,台下的学生们都唱开了。一时间,亲个够的音韵萦绕了校园内外。

这给了校领导一个难堪,也给了校领导一个警示。如今的娱乐方式多了,信息源也多了,多彩的生活可以通过多样的渠道进入到人们中间,孩子亦然。你不让唱的歌,不等于他们不会,不唱,问题在于如何正视现实,合理引导和教育,堵是无法堵住的。

唱歌,唱出了新课题。

1995年12月4日上午

中言心语:

快速发展的时代,时刻冲击着久有的樊篱。

毋庸置疑,有些樊篱早就该拆了,拆得越早越好。可是,有些樊篱还是保留着为好。我们曾经高喊打倒孔家店,然而,孔家店没有打倒,刻下还在全球出了好多的孔子学院。孔家店不是樊篱,可是那其中蕴含的世理倒像是一道修筑在思想上的樊篱。只是时代的技法先进了,旧手段不是新技法的对手。

2009年11月15日

读书

读书有瘾。

如同抽烟、喝酒一般,读书也上瘾。上了瘾的烟民,不分时间地点,一支接一支的抽;上了瘾的酒徒,不分昼夜,寻找酒局,每每临场,必醉卧红尘。有了书瘾亦然,一会儿不看书就不好受,哪怕只随便翻翻,也是心灵的一种安慰。

我读书的兴头,起自小学时代。课本以外的书,先是接触农民识字课本。那会儿,乡村扫盲正紧,不识字的人要上夜校学习,奶奶的课本成了我最早上手的闲书。接着是读姑姑的书。姑姑上初中时,语文课本汉语和文学分设,是两册。她读完放在家里,成了我的课外乐园。当然,我只喜欢文学本,只读其中那些迷人的故事,什么范进中举,什么岳飞枪挑小梁王,早先都是经过这条通道进入我感情世界的。

这些东西进入头脑,使我看到了天地之外还有动人的天地。常常愿意进入书中,领略一番在世间难以领略的乐趣。小学四五年级时,我啃大部头了,《迎春花》、《西游记》就是那会儿看的。初中是我阅读的黄金时节,从图书室我借阅了大量的长篇小说和散文,看到了文学的恢弘空间。《林海雪原》、《红岩》等几十部作品都是那时读过的。可能读书的瘾气在那时形成了,因之,后来虽然经过了“文革”,虽然那时能读的书极少,我还是设法找书来读,《水浒传》、《三国演义》便是这年头读的。

越读,书瘾越大,伺机就想读书。读书成了乐事,无时间读书则成了苦事。我便为自己创造读书环境。客厅里放些杂志,班前饭后,随时可翻;卧室里则是书的天地,大部头的书将我包围其间。平日,我要读书,还要写作,阅读范围比较自由散漫,兴之所致,随意而观。每年六、七、八月,多是我集中读书的阶段。这一段,必须有个中心,选一个课题,找一类书籍,接二连三地读下去,试图洞明一个曾经困惑的问题。

集中读书,出于两点:一是从生活考虑,二是从学识考虑。从生活考虑,是因为夏日太热,临汾的气温常高达37℃以上。这种时候,头昏脑胀,即使写作,也难出什么好玩艺。所以,我便以读书为主,除了机关非写不可的公文,其它一般不为。

从学识上考虑,是说平日读书零敲碎打,很难透彻地搞清疑难问题。这时节集中一类书籍,连续阅读和思考,从多种观点中分析比较,形成自我的独到见解,也才算对得起不惑年龄的称谓。

什么事情,一旦上瘾,也就有顾此失彼之嫌。读书也不例外,不仅占用了我的好多时间,还给了我一个懒散的形象。似乎惟有读书才是人间正道,许多生活琐事都没了合适位置。因此,在家里我绝不是称职的角色。

怎奈,改变既定形象,也极不容易。戒烟难,戒酒难,戒读也一样困难。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埋头读下去,如何?

1995年3月4日

中言心语:

如果有人问我,生活的乐趣在哪里?我会回答:读书,其次才是写作。

如果有人问我,近年对自己最满意的是什么?我会回答:读书。读书丰富了自我,升华了自我,也给了我最大的快乐!至于写作嘛,总在不断上台阶,站在高处望低处,哪会有满意的感觉?

2009年11月15日

买书

好读书,必然好买书。

读书是一件乐事,买书也是一件乐事。买书的过程却是一件苦事。有时,朝思暮想一本好书,费尽心机难以觅到,在本市寻,跑外地找,八千里路云和月,风尘仆仆,忽然在哪爿小店窥见了她的尊容,那个兴奋劲儿呀,做梦娶媳妇般的乐哉!

现在买书自不成什么问题,即使贵些,也无妨,只要是我看中的,决不抠抠唆唆。尤其是去外地办事,逛书店是惟一的乐趣,常常空手出去,满载而归。上车下车,拥拥挤挤,带书回家,着实不易。赶回家里,儿女们看见鼓圆的行囊,往往垂涎欲滴,打开看来,却都是与口角无关的货色,不免失望!那年去京都三味书屋,看到了《鲁迅全集》和《泰戈尔全集》,很想买,又怕难以驮载回府。好在书店可以代为邮寄,免了劳顿,又买得爱物,着实称心。至今仍然感谢店主人的服务热情周到。

先前买书自然不如现今潇洒,关键还是个钱的问题。我在县城上初中时,父亲每月给十块钱,交完伙食费,只有一块多可以零用,还要买墨水、纸张、作业本,所以,稍厚的长篇小说一般不敢问津,只能在一两毛钱的小本子上打主意。不知缘何爱上了《故事会》丛书,一本接一本买来,一直买了20多本。若不是文革开始,此书中断,还会连续买下去。那一年攒了些压岁钱,舍不得花,进城买了本《蒲剧》,其中有好几出在当时颇为唱红的剧目。没事就翻看,好些唱词都记住了,至今还能和着音韵哼哼唧唧。

有时候,看到一本好书,手头无钱,一时没法拿到,便三番五次去书店,远远瞧瞧那书还在,像是看见自己心爱的人还未被他人掳去,也是一种安慰。然后,想办法弄钱,星期天回家,背些馍,每日打些开水泡馍吃,把省下的饭票换成钱,去买书。那本书到手,真格是高兴的能蹦上天。

至今,回味少时买书,也是不小的乐趣。而且,常常沉浸在少有的满意中。直到某日,听了一位青年作家的经验,才知人家爱书比咱更甚。有次为了买一套好书,居然不惜卖了血。在座的诸位大为感动,许多女人为之垂泪,怪不得人家是青年作家。从此,自愧不如那位后生,谈起买书,必先颂扬他的可泣事迹。孰料一次谈话未毕,便有人说,那人是个骗子,卖血买书完全是自我吹嘘!

真是,这世道吹什么的也有,买书也成了抬高自我的工具。那我只好就此打住,免得此地无银三百两,讨些没趣。

1995年3月4日

中言心语:

买书成了人生的乐事,书籍成了人生的财富。

迄今引为自豪的是,可以足不出户做学问,翻开自己的图书就能潜进史海,采贝撷珠。若不够,再在网上搜索一些即可。

迄今最为头疼的是书满为患,柜里书满,案上书满,床上书满,屋里书满,可是还有些书应源源不断挤进来。因而想呼:

安得广厦再一间,我与图书俱欢焉!

2009年11月15日

写书

我没有想过要写书,却出了三本书。

上中学的时候,课本上选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小节,题目为:生命的意义。老师讲得热情洋溢,同学听得热血沸腾。那时就想,写书是一种高尚而令人敬仰的事业,岂非常人所为?

正由于这种高尚的认识,才使我无法堂堂正正走笔、写书,总觉得自己思想不及,笔力不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