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倒霉的石头
这是2006年岁末我与小平、丁丁在香港太平山上俯瞰夜景时的留影。香港最初进入我的记忆,实在是太遥远的风景。那风景遥远得虚无缥缈,似乎是一个无法进入的仙幻场景,然而,我却进入了,而且进入时还在一个相当神秘的时期。虽然,这种神秘很快就会被打破,但是,在未打破之前神秘就是神秘。我很侥幸,在黄土高原上的那座古城,我虽然不是第一个进入香港的,却是率先进入的。那时的内地与香港、与沿海差别很大,从北往南一路走去,到广东眼睛一亮,到深圳又是一亮,到了香港眼睛亮得无法闭住,到处都有新鲜的物事刺激着你。可是再去,再去,也就那么回事了。一来是内地在快步前进中缩短了差距,花花世界里的玩艺黄土高原也有了;二来是看惯了,见怪不怪了。见多识广了,自己也就减少了往日的新奇。
2009年12月26日
我要写的这块倒霉的石头,说出来你一定持有异议。这块石头太精美、太有名了,但凡受过中等教育的国人,可以说不出三皇五帝,但是,几乎没人不知道这块石头。
这块石头就是——和氏璧。
和氏璧?是的,确凿无疑,和氏璧就是一块倒霉的石头。为了打消你的疑虑,我们就来点击搜索一下与之相关的历史。
两件熟事
按下鼠标,与和氏璧相关的历史事件即出现在眼前。在这些事件中,有两件最为熟悉,我中学的语文课本上就曾出现过。
其一:和氏璧的来历。
这件熟事记载在《韩非子·和氏》中。抑或就是因为韩非子的记载才使和氏璧名播千秋。故事说,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在荆山脚下得到了一块玉璞,满腔热情地抱去敬献给楚厉王。孰料,热脸却碰了个冷屁股。楚厉王令玉工相之,玉工说是块石头。这当然是欺君之罪,楚厉王顿时大怒,命人砍掉了他的左足。这个惩罚够严厉了,倒在血泊中的卞和应该记取教训了吧?没有。忽有一日,卞和风闻楚国换了国君,马上蠢蠢欲动,一瘸一拐抱着那块玉璞来见刚即位的楚武王。活该卞和倒霉,也许是国君换了,但玉工还是原班人手,因而又做出了石头的判断。楚武王怒气不比楚厉王小,下令把卞和的右足也给剁了。这卞和还算个硬汉子,在痛苦中熬过了无数日子,熬得国君变成了楚文王。他要再度献玉,怎奈双足被剁,无法行走。其实,行走不是个难事,找个人背也能背去。难在众人都知道他双足被剁的前因,没人肯背他去,怕受连累也被国君剁掉足。卞和便在荆山脚下嚎啕大哭,哭到第三天,泪流干了,双目滴血,总算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有人问他为啥痛哭,他答:
“和非为求赏也。所恨者,本良玉而谓之石,本贞士而谓之欺,是非颠倒,不得自明,是以悲耳!”
这话传到了楚文王那里,他招来卞和,命玉工将那石璞凿开,一块精美绝伦的玉石就这样艰难的面世了。估计这回不光是换了国君,也换了玉工。楚文王大喜,命玉工将之制成了玉璧。为嘉奖卞和的忠君诚心,便将玉璧命名为和氏璧。不用说,卞和时来运转了,享受到了大夫的傣禄,荣华富贵直至终老。
这是一个令人悲怆泪下的故事,想想卞和的遭遇就令人愤愤不平。卞和虽然得到了大夫的俸禄,却残疾终生。我想,如果让世人在残疾的富贵和健全的贫穷之间做出抉择,很少有人会锁定前者。然而,这个故事却这样生成了,而且,那和氏璧的命名并非缘于卞和那区别是非的诚心,却是为了褒扬他对国君的忠心。这一个由诚心到忠心的改变,倒霉的就不是卞和了,而是国人。卞和因为玉璧残疾了肢体,而无数的国人将会由于和氏璧而残疾了自我的精神。和氏璧的故事一代一代流传,一代一代国人的精神也就被雕琢成了卞和的下肢。这恐怕才是和氏璧最大的悲剧。
其二,完璧归赵。
完璧归赵的名气一点儿也不小于和氏璧的来历。这个故事和渑池相会捧红了一个人——蔺相如。蔺相如又捧红了负荆请罪的廉颇。这是另外的话题,本文就不多说了。这里我们简略回顾一下完璧归赵的情形。
和氏璧几经周折到了赵惠文王的手中,玉工告诉他,此璧又称三避璧,即冬避寒,暑避热,还可以避蚊蝇。赵惠文王大喜!可惜,喜过没几日,招引来了祸事。秦昭襄王派使臣来见,要以十五座城市换他这块和氏璧。这可真真是价值连城呀!然而,赵惠文王却为此作了难,不给,秦国强大得罪不起;要给,明摆着那十五座城是水中花,镜中月。这可怎么办?
蔺相如成名的机会就这样来了,他被推荐给了赵惠文王,略加包装便以使臣的面貌抱着和氏璧来见秦昭襄王了。秦王见到和氏璧比当初赵王得到和氏璧还要喜欢,自己看来看去看不够,还传于后宫那些心爱的美人玩赏,只是闭口不提割让给赵国十五座城市的事情。蔺相如顿觉真的被忽悠了,马上挺身上前,以璧有微瑕指给秦王为由索回怀中。他后退几步,靠近殿中的大柱,怒斥秦王不义。若是不给赵国城池,他便与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秦王真怕玉璧碰碎,赶紧好言相劝,随即便谈割让城市之事。蔺相如则告诉他,动身前赵王斋戒五日才抱璧相送,你也要如此以礼相迎。秦王只好应允,怎奈五日斋戒到时,蔺相如早派人把和氏璧偷偷送回国了。本想忽悠赵国的秦王被赵国的蔺相如大大忽悠了一把。这便是完璧归赵的故事。
我们熟知的故事到此结束了。从此,故事中的蔺相如便以大义凛然的形象伟岸在世人面前,而且千古传诵。但是,人们不一定知道,完璧归赵后赵国的祸事接二连三,被忽悠的秦昭襄王没有善罢甘休。史料载,公元前282年,即完璧归赵的第二年,秦兵攻下赵国两城。次年,又攻陷赵国的石城,两万人死在了血泊之中。这便是蔺相如忽悠秦王的结果,他虽然保全了一块精美的石头,却让两万平民无辜丧失了生命。
就这仍没有消解掉秦昭襄王心头的气愤,便又精心策划了个渑池会,决计要给赵惠文王个小鞋穿。关键时刻,又是那个大义凛然的蔺相如挺身而出,保全了赵王的脸面。可是,怨恨更深了。之后,秦赵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终至公元前260年爆发了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兵,40万被俘的士卒被大将白起一声令下活活坑埋。世界军事史上的最大残剧就这么发生了!
不知闻讯40万士卒被坑杀的赵王还有没有心思再玩赏那块精美绝伦的和氏璧?
三件轶事
网上点击出的史料,不仅有以上尽人皆知的熟事,还有鲜为人知的佚事,而这些轶事也是全面认识和氏璧不可忽略的。这里选取几例。
其一,缪贤蒙难。
缪贤蒙难也是因为和氏璧,而且还早于赵惠文王。缪贤是赵惠文王颇为赏识的内侍,官拜宦官令。一日,有个外客抱着白璧求卖,他看见不错,就以五百金买下了。哪知请玉工一鉴识这竟是闻名天下的和氏璧。缪贤做梦也不会想到闻名天下的和氏璧会落入自己囊中,这时候的他用欣喜若狂来形容一点儿也不过分!他哪里会想到他的笑容还没消散,灾祸就降临了。和氏璧的消息传到了赵惠文王耳朵里,他便急不可待地向缪贤索要。缪贤怎么会舍得这心爱的宝贝呢?缪贤不给,赵惠文王气歪了鼻子。这一天说是去打猎,他带了一行人马走出宫门,突然掉头闯入缪贤家中,转眼工夫就将和氏璧抢到手了。
不说见到和氏璧的赵王欣喜若狂,却说曾经欣喜若狂的缪贤此时却如坐针毡了。他害怕赵王捉住他治罪,便要逃往燕国。理由是,他出使时燕王待他十分友好。客居他门下的舍人蔺相如便是此时露脸的,他站出来阻止了缪贤投燕。蔺相如说当初燕王待缪贤好,是因为他是赵国的使臣,赵强燕弱,燕王怕赵,便极力讨好他。如今他逃国投燕,燕王仍然畏惧赵国,定会绑了他送归,用以讨好赵王。缪贤一听更害怕了,赶紧向蔺相如讨教偷生的办法。蔺让他脱光上衣,伏在铡刀上去请罪。这一着还真灵验,缪贤得到了赵王赫免,苟全了性命。
缪贤因和氏璧带来的灾难刚刚过去,赵惠文王因和氏璧带来的灾难随之而至,他也像缪贤那样如坐针毡了。这便和前面的故事连接在了一起,秦国向赵国伸出了索要之手。赵惠文王忧心如焚、寝食不安,就在此时,缪贤将给自己解围的蔺相如推荐给了赵王。蔺相如便披挂上阵前往秦国,为赵王去解燃眉之急了。我以为只能是解燃眉之急,而且,为解这燃眉之急埋下了更深的祸根。
其二,张仪蒙冤。
这是关于和氏璧必不可少的一个情节,少了这个情节楚国的和氏璧就无法流落到赵国。
话说楚文王虽然得到了和氏璧,却不贪心,没有占为己有。相国昭阳屡次出征,灭越胜魏战功卓着,便将这宝贝赐给了他。获此大宝,昭阳受宠若惊,从此与和氏璧形影不离。这日出游到赤山,同宾客随行百余人在一水潭边的楼上饮酒作乐。从人早就想看看他那精美的玉璧,可昭阳一直秘不示众,当然无缘亲睹。这日,酒酣心热的昭阳豪兴大发,取出宝椟,亲自启锁,索性让大伙儿一饱眼福。看得正贪,忽然潭中跃起丈余长的大鱼,有人一呼,众人皆移目观之。待大鱼潜匿水底,回头再看,唉呀,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飞,没了踪影。
昭阳当然不甘这么丢掉心爱的珍宝,立即下令追查。客居其门下的舍人张仪成了头号犯罪嫌疑人,原因是他家境贫穷。张仪没偷当然不肯承认,这就惨了,可怜的张仪被乱棍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有同情者送他回到家里,妻子见了禁不住哭泣。张仪却说:莫哭,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么?”妻子含泪答:“还在。”张仪笑着说:这就好,舌头是本钱,以后不会常穷困。”妻子被他逗得破啼为笑。
看起来张仪够豁达、够幽默的,其实豁达幽默的张仪已经伤透了心。将息些时日,他辞别了这令他屈辱的楚国。要是个一般人,打就打了,冤就冤了,走就走了。孰料这张仪偏偏就不是个平常人,是后来载入中国史册的名臣之一。因为一块美玉,楚国失去了一个杰出的人才。而这个人才在秦国强大兴盛,乃至吞并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别的作用就不说了,只要看看张仪再度赴楚的行为就能看到楚国有多大的损失,并从中琢磨出一些道理。
这里说的张仪入楚是在楚怀王时。那时,楚国和齐国关系特别亲密,强大的势力威胁到了秦国,令秦惠文王甚为头疼。为了扭转危局,张仪慷慨前往楚国。见了楚怀王他说,当今天下楚、齐和秦为强国。若是秦国和齐国交好,齐国最强;倘要和楚国交好,楚国最强。秦王乐意与楚国交好,而且愿意以六百里地相送。楚王听了肯定是心花怒放,这天上掉下了馅饼为啥不捡?不捡白不捡,白捡咋不捡?楚怀王捡了,而且马上派人去齐国宣布绝交,接着又派人随张仪去秦国领那六百里土地。岂料到了秦国,张仪舌头一转只给六里地。六百里土地怎么能变成六里呢?可张仪一口咬定当初说的就是六里。楚怀王闻知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吃了张仪的肉。不过,他没吃了张仪的肉,差点让张仪吃了他的肉。楚国无缘无故与齐国绝交,惹怒了齐王。齐王要进攻楚国,秦国当然出兵相助,这一来打得楚国无法招架,低三下四赶紧求和。惟恐晚了,真让张仪吃了楚王的肉。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说,报复,张仪这是在报复楚国。我不否认这种可能,但是我想慎用报复,将张仪看得开朗豁达些。即使张仪这样忽悠楚国,也应当肯定他举止的正确。张仪的行为来自立场。那时,他立在秦国这个场上,自然应该为秦国谋利,伤害楚国也就在所难免了。不过,早先的张仪却是立在楚国这个场上的,可惜因为和氏璧的失踪楚国失去了张仪这样的杰出人才。失去和氏璧没啥了不起,失去张仪却事关国家安危!
其三,终归属秦。
公元前228年,赵国被秦国吞并,国家和国民都归属秦国了,和氏璧自然不会例外,也被秦国收入囊中。只是秦国没有再把它作为一块精美的玉石玩赏,把它制成了传国玉玺。秦王嬴政一变成秦始皇,即命丞相李斯写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据说还弄成虫鸟篆字刻在和氏璧上。成了传国玉玺的和氏璧,凝聚着秦始皇天下永远属秦,江山社稷代代传续的美好向往。不过,这个曾经称雄天下的始皇帝做梦也不会想到,他精心打制的传国玉玺仅传到二世便中止了,天下易姓了,由人家姓刘的主宰了。那“既寿永昌”的愿望成了既不寿,也不昌的事实。不知这与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有无关系?倘若秦始皇不以和氏璧作为玉玺,倘若那“既寿永昌”的大字刻在别的石头上,那后果又会如何?也许世事会是另外一种样子……
不必也许了,世事和历史从来都没有假设,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哪怕荒唐得令后人发笑,也不会因为你发笑而在假设中有一点点地改变。
发个贴子
网上钩沉的史料,丰富了我对和氏璧的认识。边看边想,产生了不同以往的想法。看了不想白看,也玩把现代的——发个贴子:
我不否认和氏璧是一块最美的玉石。请注意,我没有用最美的之一,刻下最为流行的语言是“最……之一”。我不这样用是我以为最只能是惟一,而不是之一。可是,这块最美的石头又是最倒霉的石头,谁拥有了它谁就要跟着它倒霉。我们可以将“拥有”一词替换成“收藏”,这样当代人更好理解。因为,刻下的收藏热几乎和玩股票一样风弥到了每个角落里。这样用词不是恐吓收藏者,和氏璧成就的世事足以说明,倒霉就是它的代名词。你看,卞和因之倒霉,缪贤因之倒霉,赵国因之倒霉,楚国因之倒霉,还不知短命而亡的大秦帝国是不是因它而倒霉?其实,即使与秦国没有关系,和氏璧也逃脱不了倒霉的干系。
我无法去追溯天下美物的各自命运,但是,和氏璧却明显标识了它行世的结论:美是倒霉的祸根。美能够迷乱人心,而人心乱了什么祸害都可能发生。
和氏璧莫非是上苍赐给人世的一个寓言?或许。
2008年12月3日
数年前,在台湾大学作过关于尧文化的讲座,主人安排我观瞻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我去过不止一次,那琳琅满目的珍宝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在那儿我得知,更多、更珍贵的文物被国民党带到了台湾,于是去台北故宫赏国宝早就成了一种愿望。当愿望变成现实,置身于众多的国宝之中,我禁不住心波激荡,神采飞扬,那种情愫就是穷极天下词汇也难以活画。
那日,我久久地伫立在一件宝物前难以拔步。从那物件上我看到了历史风云、岁月沧桑、强权霸道、侵敌凶险、世态炎凉、人心叵测,当然也看到了在这一切的背后所潜匿的道德智识、正义良知,……谁会想到一件器物竟然包容着这么深厚的历史文化、世间哲理。转眼已经过去了好几载,然而我仍然难以释怀。是何宝物有这么大的威力?
——毛公鼎!
此时此刻,一想到毛公鼎,昔日的往事就滔滔汩汩地涌来了。
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