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妄言尘世
31227700000033

第33章 红尘别解(9)

第一次见到张中行先生实在有些仓促,仓促得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本是去宾馆看望另一位客人的,不意间,他却高挑着一件蓝色的卡中山装来到了我面前。仓促之中我觉得他的面孔似曾相见,到底在哪里见过?我挖空心思搜罗记忆,亮在脑屏上的竟是这样的语句:

——追忆张中行先生

在激流外永生

道静扭头一看,一个黑黑瘦瘦的青年,含着微笑站在她身边……他留着短分头,穿着黄色卡叽布学生制服,眼睛虽然不大,却亮亮的显着灵活和聪慧。

这不是杨沫笔下的《青春之歌》吗?是的,正是杨沫借林道静的眼睛看到的余永泽的形象。所不同的是,我面前的张中行先生不是“黑黑瘦瘦”的,而是白白净净的。尽管其时他已是88岁的老人了,岁月的风雨虽然剥逝了他的青春,却无法剥夺他白净的肤色。时过境迁,我甚为那日的唐突联想而歉疚,余永泽就是余永泽,张中行就是张中行,社会上虽然盛传张中行就是余永泽的原形,可是,余永泽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怎么也不能划等号呀!为什么会在面见张中行先生时硬要将他和余永泽牵扯在一起?是有些思维的扭曲。

追溯原因,只能是《青春之歌》留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我是在豆蔻年华读到杨沫这部长篇小说的,那时候思想清纯,精神昂扬,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读《青春之歌》,青春的躯体也想用热血谱写一曲活力喷射的歌曲,用这高昂的音符去报效时代,也报效祖国。没过多时,这种热望便有了着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们嘶哑了嗓子喊口号,熬红了眼睛写大字报,一心要破四旧,立四新,让红彤彤的铁打江山永远彤红,而且还要红遍全球,解救世界上三分之二在水深火热中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那可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呀!然而,激情燃烧过了,国门洞开了,看看门里,望望门外,怎么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的不是人家呀?……这才发现激情中的幼稚和轻浅,以及幼稚和轻浅导致的荒唐和愚昧!当然,我不能把一个时代的幼稚、轻浅归罪于一部作品,也不否认时代的幼稚和轻浅最容易成为一部作品的幼稚和轻浅。我只是说,《青春之歌》的时代合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思想刻痕,以至见了张中行先生居然会有这么唐突的联想。

日后几番识见,和张中行先生熟了,他的平易近人,他的随和可亲,也就打消了我的拘谨。那一次,是在北京他住处不远的一家餐馆,几杯酒下肚,身热胆壮,竟然把他和余永泽的想法摆上了案几。话一出唇不免觉得又有些冒然。哪知先生毫不见怪,坦诚而言,说道开那远去的往事。平心而论,他和杨沫最初的相爱和热恋是一段美不可言的花期。可惜,花开就有花落时,这朵热恋的鲜花凋零得太快了。不是流行语的那种俗套:结婚是恋爱的坟墓,而是,在时代政事面前,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见解的不同导致了思想的隔阂,思想的隔阂成为夫妻间最难逾越的鸿沟。长久阻隔于鸿沟两岸的夫妻,分手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解脱。就这样,他们各自奔往自我的前程了。

我请教张中行先生,他和杨沫的主要隔阂是什么?他说是信和疑的分歧。杨沫对轰轰烈烈的时代激流深信不疑,推波助澜,时不时还会热血沸腾,情难自禁。他则事必沉思,沉思得淡泊而又宁静。试想淡泊宁静和热血沸腾岂能水火相容?

谈到这里,张中行先生告诉我,他阅世加内省,认为婚姻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可意是两个人志同道合,也就是常说的天赐良缘;可过,很明显退了一步,虽不是情投意合,但俩人尚可以相亲相爱,日子完全过得下去;这可忍又降了一个台阶,双方缺乏共同的识见,也没有什么亲情可谈,却可以忍受,修养高的还能忍出个相敬如宾的家庭局面;至于不可忍,那只好分道扬镳了。他和杨沫已水火不容,各奔东西也就不失为上策。

分手后,各自践行在自我的思维定式中。杨沫继续着激情,把自己的激情奉献给时代的激情,又用时代激情,澎湃出自我激情,因而高唱出了《青春之歌》。《青春之歌》再用自身的激情激昂出我们,以及和我们这些学子一样轻浅者的激情,我们的民族就在激情中走向了一个世所罕见的时代,红色的浪潮似乎是要荡涤一切污泥浊水,却没想到摧折了千千万万个温馨庭院,人或为鱼鳖也司空见惯了。放下时代的激流不说,杨沫还在小说中玩了一把,即把张中行玩成了余永泽,把白白净净变得“黑黑瘦瘦”,不大的眼睛明亮和聪慧了没多日,就变成“他原来是个并不漂亮也并不英俊的男子”,继而,由于发现了他灵魂深处的污点,分手也就是一种必然,而这种必然也就表明了林道静的高尚。当然,林道静的高尚也就是杨沫的高尚。杨沫生活在高尚的华灯中,光环里,成为多少热血青年,多少莘莘学子敬仰的作家呀!

这时候的张中行先生可就惨了,他不合时宜,不入主流,不追从时代潮流的金光大道,而独步蹊径,埋头致学,甚而喜行山野,潜思世理,这不就是反叛嘛!别人都在一展歌喉,争当时代弄潮儿,你不加入合唱也罢,岂容你还有不规之举,所以,受批判、挨斗争,也就在所难免。62岁那年,刚刚逃脱了干校劳作的苦役,又被遣返自己的故乡,孤身一人,衣食寒暑,整整八载!然而,就是在这样的苦难中,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学识,自己的思虑,又操笔涂鸦,重写在激情鬼火中不得已而焚烧了的书稿。先生这种境界实在让我辈难以理解,也就难以写照,好在他的《流年碎影》一书中有所忆记,不妨抄录一段:

想不到六七年之后,我由干校放还,夏秋之际到家乡去斗室面壁,却迎来过多的闲。语云,闲情难忍,还要加上旧习难改,这旧习是眼前有书,手中有笔,单说手,就想写点什么。当然不是想发表,即写,就又是只能自怡悦,其后还会有藏之名山吧,于是大革命开始时灰飞烟灭的几篇谈人生的文稿真就死灰复燃。

艰苦的岁月,孤凄的清闲。一位花甲老人居然将艰难的日子大化为不可多得的自在,自在读书,自在走笔,自在怡悦。不为名,也不为利,只图个自我修身养性而已。就在这闲静的自在中,一部醒世之作问世了,这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顺生论》。《顺生论》用大白话蕴蓄了大世理,涉及到存在、生命、天道、命运、快乐,几乎把困扰人生的问题都剖析了个彻头彻尾,都阐述了个明明白白。展卷捧读,如醍醐灌顶,胸中困惑尽释,眼前尘色全消,将自己大化在自然中,将生命大化在社会中,和谐相处,生生不息,这是多么美好的境界。

当然,《顺生论》的面世不是从故乡油灯下拿回来就印行的,进入新时期他仍然费了一番心血,续写、修改,几易其稿,才成书卷。这会儿的文坛激荡着另一股潮流,西方的货色一涌而入,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魔幻的,黑色幽默的……。洪涛一样冲击着我们的墨色,流行的不少文字很快改变了颜色,成为别国思维,别国语式主导的产物。请理解,我这样说绝不是要闭门锁国,排斥异域文化,而是希望我们能用外来文化充实自我,化为自我的文化素质,再用自我的语式表述出来,形成中西合璧的文化景观,绝不能生硬的照搬,也不能比照人家的牙慧去克隆产品。这时候,再看《顺生论》,以及张中行先生的其他作品,仍然不入流,用先锋、现代眼光看,是完全的落后,落后得没有一点洋味,土得简直能掉出渣来!然而,我在品读先生的文章时,从中读到的不仅是孔孟,不仅是老庄,还有弗洛伊德、叔伯华和尼采,只不过那高鼻子蓝眼睛的思虑大化到中国的大白话当中了!张中行先生用他的中国白话包容了整个世界!站在他包容的世界中看先锋,先锋是克隆的先锋;看现代,现代是克隆的现代。克隆的文学竟然也成为潮流,也能激发一代人的热情,这真让人感到惊奇。惊奇的目光回望文学克隆的激流,如同看到那股政治狂热的激流一样,实在是难以恭维!

这便提醒我们注意,当激情奉迎时势的时候,很可能造就极权专制,祸害的不仅是广众,难免不祸及到激情者本人;当激情追逐时尚的时候,很可能造就变异,曲扭的不仅是广众,自然曲扭最大的是激情者本人。最为可悲的不是被祸及和曲扭,而是受了祸及和曲扭却不以为然,反以为快,甚而像阿Q一般要用手中的笔画一个自己认为最圆的圆圈,献给要抹自己脖子的刽子手。由此更可以见出,先生用他的淡泊和宁静保持了民族的清醒,他用笔下的作品,为世人,也为文学创作者树立了一支新的标杆。无论别人怎么认为,我则愿意用毕生精力去追求这标杆的高度。

返回来再看先生对《青春之歌》的态度,那也是一种淡泊而宁静的境界。他曾对我说,人们都认为余永泽是影射我,我妻子则认为是丑化我,更是气愤。我劝她,我不是什么有地位的人物,影射我没有意思,丑化我更没有意思。况且,这是写小说,可以编造大小情节,又不是入史部的着作,何必较那个真!听听,仅这寥寥数语,就把当今文坛可能闹腾得一场满城风雨的名誉侵权官司化解了!有谁知道,那么多年他生活在余永泽的阴影里,落后、阴私、丑陋,笼罩着他的行迹,加大了坎坷,加深了沟坡,使他的人生更为艰难,更为曲折。然而,九死一生,挣脱磨难的他却淡然一笑,一笑了之,这是何等洒脱的宽怀!

如今,先生走完了他的人生历程,大化到另一个天地去了。杨沫也早就先他而去,离开了尘世。一场笔墨恩怨已成为红尘往事,提起来也没有多少意思了。我所以重提旧事,是想起了这么一段话,记不清是哪位作家写给蒲松龄的,却在蒲公身上寄托了自己的见地:一个作家在世时,他的地位决定作品的地位;一个作家去世后,他的作品决定他的地位。我无意抵毁杨沫,却更敬重张中行先生,虽然他一生没有进入时局的激流,也没有进入文学的激流,但我认为,正由于如此,他才会获得永生。

我以此追念张中行先生。先生,走好!

2006年2月25日

中言心语:

这是我为文坛逝者写的第一篇追思文章。凭先生在文学界的影响,写怀念文章的人自会不少。我无意追逐这种潮流,可是却必须表达自己的真情,因为我敬慕他的为文之技,更敬慕他的为人之道。我知道自己人微言轻,评价先生有些不自量力,可还是斗胆写了。写了,发了,还入选了当年的散文排行榜一书。我清楚,不是我写得多么好,而是沾了先生的光。

2009年11月10日

关于举荐国萃足球队的报告

体育办:

时序更新,人类阔步迈入新世纪。我中华儿女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正在以瞩目的成绩,彪炳于世,急步世界发达国度之先。在此进程中,虽然也有曲折,有坎坷(如:今春出现的非典疫情,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很快抗击获胜),但是,任何艰难困苦也抵挡不了我们胜利前进的步伐。值此万众一心,共图中华腾飞的大好形势下,惟有一事没能与时俱进,影响我泱泱大国的声誉。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足球。在所有球类中,足球是最后一个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消息传来,大河上下,北国江南,翁妪青少,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孰料,曾几何时,走出亚洲的威风扫地殆尽,被世界杯中的球队几脚踢出大门,踢回国门。电视观之,男女老幼,垂泪饮泣。如此惨败,实在有伤中华颜面。为迅速改变此种状况,特拟订组建国萃足球队的报告。

一、建队初衷

体育运动原本是人类强身健体的活动。但是,一进入竞技,便有了“草争高低,人活名望”的意义。因此,据说体育的强弱可以体现综合国力。即使不言及宏观大策,从小处着眼也不可小觑。在球类竞技中,足球、篮球是很残酷的项目。因为,其是以规定时间来进行比赛的。其它竞技项目,比如拳击也很残酷。不过,没有规定的时间长度,弱者虽弱,几拳打下擂来,不再上去,也就不再丢人显眼。而足球、篮球却没有这般遮掩,承认弱不行,承认输不行,圈内人说是胜输悬殊后的那段赛事是垃圾时间,垃圾是糟糕碍眼的,一旦有了,无论是家庭,还是单位,会很快扫地出门。可球赛没有这种便利,垃圾再脏、再臭也要在场上摆够时间,足够失败者丢脸了!而足球和篮球比较,时间长出一倍之多,也就是说,落后的丢人败兴,要比篮球厉害得多。因此,引起对足球的重视刻不容缓。

长期以来,我国的足球胜少输多。若要一句话说明,必须借用曾国藩先贤的那句名言:屡败屡战。屡败屡战,无疑是屡战屡败的精明说词,这里面有了一股不屈不挠的精神。可是,掀开历史的遮羞布,谁都知道曾国藩是用这话胡弄皇帝老儿的,所以,我们借用这话心里总不美气,总觉得这么说有违众多关心足球的中华儿女。因此,干脆直接了当说,我们是屡战屡败,偶有小胜。可是这么一来,堂堂民众用睽睽炯目虎视着自己的同胞被踢得落花流水,真令人悲哉,痛哉!

为此,我们要调动中国五千年先贤英杰,组成一支国萃足球队,披挂上阵,挫败群雄,踢胜了也不松气,一踢到底,直踢到终场哨声响起,踢得对方兵败如山倒,倒下了,再踢上重重的一脚,让我们这众多球迷好好出一口憋闷了几十年的窝囊气!

二、选员宗旨

此次组建国萃足球队的选员宗旨,初拟剔除成规。本来先前已有成章,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但是,我们决定免除洋为中用,保留古为今用。免除洋为中用的原因大家有目共睹,我们曾聘用米卢先生为教练,还算侥幸,走出了亚洲。可是,紧接着便跌了个大跟斗,在世界杯中实现了零报告。因而,使得人们怀疑在亚洲出线是分组时使了手段。如今,时过境迁,我们不必深究出线的原因,给自己脸上找难看,但是,应该吸取教训,自力更生,不要奢望高鼻子蓝眼睛的神灵法宝。

基于此,我们应该着眼在国内选员。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英才辈出,不妨在此国羞当头之时,恭请他们再度出山。相信这些先祖俊杰,会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不负炎黄子孙之厚望。

三、组队阵容

1、队长:霍去病

2、教练:孙膑

副教练:祖逖3、主力队员:

3、主力队员:

盘古、夸父、刑天、后羿、林则徐、戚继光一般队员:(略)

一般队员:(略)

四、选员说明1、关于队长

1、关于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