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成本指与主营业务收入相对应的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实际成本。成本中包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制造费用等。制造费用是指一些不能直接计入具体产品成本中的间接费用,例如折旧、动力费、修理费用、车间管理人员工资等等。这些制造费用通过一定的分配方法,分配到产品成本中去的。可见主营业务成本是指企业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制造产成品所需要的全部支出。
3.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指企业日常活动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其中,我们举营业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为例子进行简要说明。
营业税是对提供应税劳务、出售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营业税按照营业额和规定的税率计算应纳税额。
应纳营业税额=营业额×规定税率
资源税是国家对在我国境内开采矿产品或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资源税的应纳税额,一般按照应税产品的课税数量和规定的单位税额计算。
资源税应纳税额=课税数量×单位税额
教育费附加则是为了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扩大教育经费的资金来源,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而征收的一种税。它以各纳税单位实缴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的税额为计税依据,按3%的附加率计征:
应纳教育费附加=实缴增值税+实缴消费税+实缴营业税)×3%
4.主营业务利润
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主营业务利润的计算公式如下: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5.其他业务利润
其他业务利润是指企业除销售产品和提供应税劳务等主营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收入扣除其他业务成本、费用、税金后的利润。
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流转税及附加税费
如工业企业材料销售的收入、出租包装物的租金收入、运输业务的收入等,均属于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都是属于期间费用。期间费用的概念在前面我们已经提到过,这些费用容易确定其发生期间和归属期间,但很难判断其归属对象,因而在发生的当期应从计人损益中。
6.营业费用
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销售费用,例如销售人员的工资、办公费、广告费、运输费、差旅费以及业务招待费等。
7.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如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和福利费、折旧、工会经费、业务招待费、各种税金以及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险费和坏账损失等。
8.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在利润表上,“财务费用”项目所反映的是利息收入、利息支出以及汇兑损失的净额,因而其数额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如果是正数,表明为利息、融资净支出;如果为负数,则表明为利息、融资净收入。
9.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是指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加上“其他业务利润”,减去“期间费用”后的余额。即:
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10.投资收益
这里的投资收益实际上准确地说应表述成净收益,它是投资收益减投资损失的净额。投资收益和投资损失,是指企业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投资收益包括对外投资分得的利润、股利和债券利息,投资到期收回或者中途转让取得款项高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以及按照权益法核算的股权投资在被投资单位增加的净资产中所拥有的数额等。投资损失包括对外投资到期收回或者中途转让取得款项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以及依法核算的股权投资在接受投资单位减少的资产中所分担的数额等。
11.补贴收入
补贴收入是指企业按规定应收的政策性亏损补贴和其他补贴。
12.营业外收入与支出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包括固定资产盘盈、处理固定资产净收益、罚款收入、确实无法支付而应转作营业外收入的应付款项、教育费附加返还款等。其中,盘盈的固定资产净收益是指按原价减累计折旧后的差额;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是指转让或变卖固定资产所取得的价款减清理费用后的数额与固定资产账面净值的差额。罚款收入是指企业取得各方向企业支付的罚款,包括因供应单位不履行合同而向其收取的赔偿金;因购买单位不履行合同、协议支付货款而向其所取得的赔偿金、违约金等。教育费附加返还款是指为职工办子弟学校的企业,在交纳教育费附加后,教育部门返还给企业的所办学校经费的补贴数。营业外支出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支出,包括固定资产盘亏、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罚款支出、赔偿金、违约金、捐赠支出、非常损失、非正常停工损失、职工子弟学校经费和技工学校经费等。其中,固定资产盘亏、毁损是指按照固定资产原值扣除累计折旧、过失人及保险公司赔款后的差额;固定资产报废是指清理报废残值的折现收入减去清理费用后与账面净值的差额。非常损失是指由自然灾害造成的各项资产损失扣除保险赔偿金及残值,以及由此造成的停工损失和善后清理费用。
13.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以前年度损益调整项目反映的是企业会计年度发现的以前年度的会计事项,涉及损益,需要进行调整的数额。企业在本期发现的前期会计报表中的差错,可以归结为两类:一类为不影响损失计算、不涉及不缴或退还所得税的调整;另一类为尚未影响损益的调整,需要在发现时调整损益,补交或退还所得税。对于前一类问题,发现后按有关法规要求进行调整即可,不影响损益的报表;对于后一类问题,必须在调整以后的利润表中加以反映。此时,只需将调整后影响当期损益的数额单列一个项目,在当期的利润表中加以揭示。
14.利润总额
企业利润总额按照下列公式计算: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15.所得税
所得税是指企业在会计期间内发生的利润总额,经调整后按照国家税法规定的比率,计算缴纳的税款。所得税的性质属于企业的费用。
净利润企业净利润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二、利润表各项目之间的关系
利润表中上下项目之间存在计算程序上的承接关系。阅读利润表应该按照从上至下的顺序进行。利润表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报表。投资人看报表,不仅要了解企业的过去情况,更多的是要根据过去预测未来。解释财务报表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直观的方法是看绝对金额,即某期报表的各个指标,并根据指标本身的含义来评价企业过去的情况。就利润表而言,从每一张表中,我们可直接获取如下信息: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利润总额、所得税、净利润。他们之间的关系整理如下: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第3(节)从利润表看经营能力
经营实力、经营能力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一个企业的经营能力的强弱,通常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比如企业经营机制的灵活性、产品开发和生产能力与效率、经管者的能力和责任心、市场营销和开拓能力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最终都体现在经营业绩即销售能力和获利能力上。
1.销售额
销售额是衡量企业规模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标志。世界500强企业的排名,主要就是依据营业收入的数量。我国大、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中,也有销售额一项。一般来说,销售规模越大,其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越高,则经营和竞争能力就越强。而产品的市场占有状况又直接影响甚至决定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必须把稳定和持续扩展市场作为维持其生存的重要保障。
用销售指标判断企业经营实力,应将本企业的产品销售与行业的产品销售总额相比较分析,同时还应注意“无效销售”因素的影响。销售的实质是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会计上的销售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的,按照这个原则,就有可能产生“无效收入”,即不能真正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或发生了坏账的那部分收入。无效收入不仅不能为企业带来实际经济利益,而且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至少是损失了企业因销售而发出的那部分存货的价值。因此,企业在收入的管理上,应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无效收入,增加有效收入。
2.净利润
净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净利润还是企业保持持续经营和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的销售能力只有与获利能力相结合,才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或经营实力。稳定市场和开拓市场的目的还是获利。如果一个企业的市场扩展了,销售增长了,但相关的营业利润却下降了,就不能认为企业的经营能力增强了。只有利润随同市场的扩展增加,才可以说企业的经营实力增强了。这个观点告诉人们,不能只注意销售的增长,更应当关心利润的增长。
但是,在用净利润指标衡量企业经营能力时,必须充分注意净利润指标的缺陷或不足。净利润是根据收入和费用计算出来的,而收入和费用均是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核算出来的。如果在企业的收入中含有无效收入的话,则净利润中也含有无效的成分,即所谓“无效利润”。例如,某企业1999年在某件仪表上有收入1000万元,各项成本费用600万元,所得税120万元,则净利润为280万元。如果1000万元的货款收回或确保能够收回,则280万元的净利润就是有效利润;如果1000万元货款最终成为了坏账,则280万元的净利润就是无效利润。无效利润的数量再多,也不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只有有效利润的数字,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能力。
第4(节)从利润表看经营成长性
经营能力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观察一个企业的发展趋势更应着眼于分析它的经营成长性水平。对企业的经营者来说,所追求的不仅是暂时的经营能力,更注意企业未来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增长能力和发展能力。而观察企业经营的成长性情况,可重点选择观察销售和净利润的增长率指标及其变化态势。
1.销售增长率
市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销售越大,表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市场空间越大。销售增长越快,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提高越快。从个别产品的销售增长率指标上,还可以观察企业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进而也可以观察企业的成长性。对一个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来说,较为理想的产品结构是处于成熟、成长、研制开发和衰退期的产品共存。对一个产品都处于成熟期或衰退期的企业来说,其未来的成长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令人怀疑的。
2.利润增长率
在排除了无效利润的前提下,企业的有效利润若能保持一个持续较高的增长率,则说明企业的经营成长性较好。企业还可以将利润增长率与费用增长率比较分析。如果费用增长率高于利润增长率,反映企业成本费用的上升超过了销售的增长,这是值得注意的事项。
第5(节)从利润表看盈利能力
1.销售利润率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销售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净额×100%
这样计算有其不合理之处。从利润构成的性质来
看,与销售直接相关、产生于日常活动的营业利润稳定性相对较好,具有持续经常的性质;而营业外的收支净额和以前年度损益调整两项,甚至还有投资净收益,基本上不具有经常性。收益或净利润中的经常性质,决定收益信息的用途和使用价值。一般说来,经常的信息,其预测价值大,并可以作为对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基础,而偶发性的信息,一般不具有预测价值,评价的作用也较差。根据这个道理,使用营业利润或经常性营业利润计算销售利润率,才能使这个指标直接反映销售产生盈利的能力。即:
销售利润率=经常性营业利润/销售收入净额×100%
不过,即使是使用“经常性营业利润”概念来计算销售利润率指标,在使用时也必须注意其“虚”的成分。这个“虚”的成分主要来自上下文所说的“无效利润”。在有大量无效利润存在的情况下,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并不一定就是好事。企业所追求的,应当是有效的经常性的销售利润率的不断提高。
2.成本费用利润率
成本费用反映的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投入的一种耗费。经营投入与经营耗费不是一回事,比如购买设备是投入,而设备的耗费是逐渐地发生的。投入形成资产,耗费则将投人的资产转化为费用。经营中的投入和耗费一般均应有所得或收益,其所能带来所得的水平,便是企业经营或发展能力的直接衡量。将所得与投入或资产比较,就是资产收益率或投资回报率;将所得与所费比较,所得的比率,常用的就是成本费用利润率。即:
成本费用利润率=净利润/成本费用×100%
亦有:
成本费用利税率=利税总额/成本费用×100%;
成本费用增值率=成本费用增加净值/成本费用×100%
它与资产增值率所体现的意义有所不同。资产增值率体现企业使用所控制的经济资源给社会带来新财富的能力,反映的是资产的使用效率;而成本费用增值率体现的则是企业耗费一定的经济资源给社会带来新的财富的能力,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增值能力。这里所说的增加净值,是指扣除了固定资产折旧后的增加值。两个指标在实际中可以结合运用。
3.资本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