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经理人必备会计与财税知识
31243900000021

第21章 利润表——评价过去的财务报表(3)

对企业来说,投入一词指的是企业控制的全部经济资源即总资产;对企业投资者来说,投入一词指的是投入资本或净资产,在股份制的企业成为股本或股东权益。三个指标的计算方法如下:

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实收资本×100%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资本保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0%就是保值,大于100%就是增值,小于100%就是减值。对投资者来说,减值就意味着投资权益的损失;对债权人来说,持续的减值将会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并降低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对企业经营者来说,减值就说明自己的受托责任没有完成,并因此会影响激励利益的水平。所以,对各种报表的使用者来说,都不希望出现资本减值。值得注意的是,在计算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时,必须扣除由于客观原因(如业主往来)引起的权益变动。在同时设有普通股和优先股的股份制公司,鉴于普通股股东的收益特别与公司净收益相关联的特性,还可以单独计算分析普通股股本收益率指标。即:

普通股股本收益率=(净利润-优先股股息)/普通股股本×100%

4.每股净收益

在诸多指标中,每股净收益或每股盈余是一个颇受人们关注的指标,并被许多公开的财务文献所广泛应用。一项对美国500家公司财务主管的调查表明,每股净收益被列于最常用的十个财务指标之首。在各国,有关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准则和制度一般都要求在利润表上列示每股净收益的指标。每股净收益又称为每股盈余或每股税后利润,其计算公式是:

每股净收益=(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

每股净收益可以认为是一家上市公司管理效率、盈利能力和股利分配来源的显示器,通常在各上市公司之间的业绩比较中广泛运用,它是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

实务中,使用每股净收益指标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如果公司发行具有潜在匀利影响的有价证券,包括认股权证和可转换优先股等,按照约定,这些有价证券有权于适当的时机转换成普通股或借以购买普通股,计算每股净收益指标时应当充分考虑这些证券对每股净收益降低的可能性。这时,每股净收益指标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计算:

每股净收益=(税后净利润-优先股股息)/(实际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普通股当量)

其中,普通股当量又称为约当普通股,也就是那些具有潜在匀利影响的有价证券按一定方法折合的普通股股数。因为约当普通股具有分享净利润的权利,所以它具有与相关的普通股相同的市场价值。因此,在存在可转换证券的公司,计算每股净收益指标应考虑这些因素,这是谨慎地处理财务指标的方式。

第6(节)从利润表看偿债能力

我们知道利息收入倍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利息收入倍数:(利息费用+总利润)/利息费用(含资本化利息)

一般地说,只要企业利息收入倍数足够大,企业无力偿还债务的可能性就很小。从长远看,一个企业的利息收入倍数至少要大于1,否则就不能举债经营。但在短期内,可能在低于1的情况下仍有能力支付利息,这是因为有些费用项目不需要当期支付资金,如固定资产折旧等。

第7(节)从利润表看经营结构

了解利润表的知识,其实最重要的是通过对利润表的分析来审视企业经营的现状,分析企业的经营结构,最终促进企业经营结构的优化。那么如何通过利润表来看企业的经营结构呢?一般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收入结构

了解企业的收入结构主要从企业的经常性收入比重和有效收入比重两个因素入手。

1.经常性收入比重

经常性收入具有持续再生的特性,因而其“预测价值”和对决策的意义更大;而基于偶发事项或间断性的业务引起的非经常性收入,即使在性质上是营业性的,其决策意义也较小。因此,对企业来说,使再生的经常性收入始终保持一个较高的比例,无疑是必要的。借助这个指标,可以观察企业经营持续化的能力大小。

2.有效收入比重

这是一个新的但极具现实意义的概念。如前所述,有效收入与无效收入的判断标志,主要是看收入是否能最终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主要形式是带来现金净流入。对企业来说,较高的无效收入比重将意味着企业有较大的利益损失。因此,一个经营或业绩良好的企业,应当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将无效收入的比重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产品产销结构

根据销售明细表计算各种产品或业务在总的生产或销售或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它可以观察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实施情况及与之相关的经营风险情况。一般情况是,对工业企业而言,如果企业某一种或某一类产品、业务的收入所占比重较大,说明该企业的经营效集中,经营风险也较大;反之,说明企业经营多元化的水平较高,分散经营风险的能力也较强。

三、成本费用结构

从会计上的“收入-费用=净利润”的计算公式推论,企业增加利润提高效益的基本途径有两条:

一是增加收入;

二是降低成本费用。

而选择何者为主,则受企业所处的经营和理财环境的影响。在卖方市场环境中企业一般都选择扩张生产和销售作为获利的主要途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使企业依靠扩张产品销量和提高或维持高价格来增加收入的难度和风险增大,从而迫使企业不能不调整自己的经营和理财思路,将效益增加的途径从单纯强调眼睛向外盯市场抓营销,转向对内强化管理和对外扩大销售同时抓上来,强调高度重视企业的内部管理。这也是中央推出“邯钢经验”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背景。“邯钢经验”的实质是,它警示人们,一个重视成本费用管理的时代到来了。对管理的重视将带来企业成本费用水平的降低,但对企业来说,优化成本费用的结构与降低成本费用同等重要。进行成本费用结构的分析,特别值得重视的几个方面是:

1.产品销售成本比重

销售成本是企业成本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最大的部分。就工业企业而言,销售成本一般要占销售收入的很大部分,期间费用相对要少许多。在实务中,对销售成本比重的分析通常借助于“销售成本率”指标。计算方法是:销售成本率=产品销售成本/产品销售收入×100%。

2.三项期间费用比重

三项期间费用指的是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这是特别值得关注的数字。因为,从现实情况看,期间费用的上升是影响企业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

3.研究开发费用比重

在成本费用总水平降低的情况下,研究开发费用的比重却应进一步提高;这既是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发展以及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要求,也是国内外企业发展的共同经验和趋势。

四、利润形成结构

了解企业的利润形成结构,主要从以下两个比重人手。

1.经常性营业利润比重

再生性的经常性营业利润所占比重越大,盈利结构就越合理,盈利的稳定性越强,风险越小。

2.无效利润和有效利润比重

估计的无效利润比重越大,利润中虚的成分就越多,利润的质量和信用管理的效率就越差。

五、利润分配结构

企业的利润表附有利润分配表这样一张附表,这是我们分析和考察企业利润分配结构合理与否的基本依据。

1.利润分配率

其计算公式为:

利润分配率=应分给投资者利润/净利润×100%

该指标用于判断企业对投资者的利润分配水平。这个指标可能会大于100%。有两种情况:一是亏损时用以前年度的利润结余来分配利润;二是在盈利较少时分配了更多的利润,这个更多利润的来源也是企业以前年度累积的未分配利润,按规定可以并人以后年度的可供分配利润。为了避免利润分配率出现大于100%的情况,同时也为了理顺公式的子项与母项的关系,也可以计算为:

利润分配率=应分给投资者利润/当年可供分配利润×100%

尽管利润率不可能稳定,但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水平的稳定则是相当重要的。在西方企业,一般在利润率提高一段时间,表现稳定以后,然后相应提高股利分配水平。提高以后,即使企业利润率下降,也不应非常急促地降低股利分配比率,而是应作努力阻止利润率下降。如果这种努力不能奏效,利润率的下降由于种种原因看来无法改变时,再降低股利也不迟。

2.股利支付率

在股份制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通常是用股利支付率来衡量当期净收益中用于分配的比例,即:

股利支付率=每股股利/每股净收益×100%

多大的利润分配比率或股利支付率,以及它们如何变化较为合理,要视企业的具体情况以及采用的利润分配政策来定。

3.留存收益比率

若判断企业利润中有多大的比例用于扩大再生产,还可以使用留存收益比率指标,即:

留存收益比率=留存收益/净利润×100%

企业留存收益的比例对企业未来的扩大再生产的影响是较大的,是企业未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企业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企业留存收益的比例通常太低,说明了企业利润分配结构的不合理性,反映了企业内部积累能力较弱,这是导致企业负债过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

第8(节)利润表的局限性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资产负债表一样,利润表在反映信息的同时,也是存在局限性的。

一、传统收益概念的局限性

当前利润表所反映的是会计收益,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由于会计收益概念所依据的是收付实现原则,从而使利润表上所反映的企业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会计收益不包括未实现的损益,如资产置存收益。

会计收益概念由于是以现时的价格计量收入,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从而使得成本不能得到真正的弥补。

由于资产计价的混乱而使企业各年度的会计收益缺乏可比性,提供给报表使用者的会计信息,必然会使人们产生误解。

由于依赖历史成本计价,使得企业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价值失去意义。经济学家对企业收益所持的观点称为经济收益,并认为经济收益即:“在期末和期初拥有相同财富的情况下,本期内可以消费的最大金额。”由此可见经济收益与实物资本维护观念是密切相关的,它要求企业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必须以现时成本来计量。由此可见,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关费用之间的差额,其确定应遵循实现原则。而在实现原则下,传统收益一般可以划分为营业收益和持产收益,前者的确定必须在商品或劳务销售等关键事件发生以后;后者指的是持有资产的已实现损益。那些由于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未实现损益,因其缺乏客观计量的相关条件或不能通过一些经济事项加以证实而不予确认。这种处理方法不仅使得利润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本期的全部收益,而且将未实现增值摒弃于收益计算之外,导致以后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收入与不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配比。因此,建立一种统一的业绩报告理论,使之既与经济理论更为相符,又具有客观性和程序上的一致性,乃是当务之急。

二、利润的可调(节)性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给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允许企业根据其自身行业特点、业务特点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这样,在保证了会计政策适应性的同时,也是企业很容易调(节)或操纵利润,或者说给了企业管理层很大的盈余管理空间。例如由于具体会计准则具有可伸缩性,企业可对计提折旧、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会计政策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自由”选择。

由于企业利润管理的目的各不相同,例如为了维持公司上市资格、获得配股、取得信贷、通过经营者业绩考核等等,因而采取不同的利润管理策略,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最终得出了不同的净利润,使得相同行业的企业净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比性。因此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利润,并不代表企业真正具有的现金支付能力。有的企业净利润很高,但因没有现金流入或现金流入较少而在财务上困难重重,即使利润再高也无法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对公司现金流量状况的披露就很重要。以现金流量已收付实现制为标准进行确认,在此前提下是现金化的收入和利润,可信度更高。所以应结合现金流量有效检验企业的利润质量。

三、权责发生制下利润与现金收支的不同步性

权责发生制下利润与现金收支的不同步是导致利润局限性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即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收入的确认标准在于是否实现,一旦销售实现,则账面上收入增加,利润增加,而不管是否收到现金及何时能够收回。

有些收入增加利润但未发生现金流入。比如说,某公司本期的营业收入有200万元,而本期新增应收账款也是200万元。有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未及时做好应收账款及劳务款项的催收与结算工作,也有些企业依靠关联方交易支撑其营业业绩,而关联方资金又迟迟不到位。这种增加收入及利润但未发生现金流入的事项,是造成利润与现金余额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其后果是使公司经营活动几乎没有多少现金流入,但经营总要支付费用、购买物资、缴纳税金,发生大量现金流出,从而使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出现负数,使公司的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同时,有些成本费用能够减少利润,但未必伴随现金流出,费用确认的依据在于费用是否发生,而不在于费用是否支付,费用发生,则减少当期利润,但可能没有相应减少现金。例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只是按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要求将这些资产的取得成本在使用他们的受益期间合理分摊,并不需要付出现金,当然,由于税法允许其冲减应税收入,因此,在公司有盈利的条件下,会减少纳税额,从而以减少纳税的方式间接为企业带来现金流入。

这样的记账基础上,如果收入实现的同时也收回了现金,费用发生的同时也支付了现金,则利润与现金收支是同步的,通过利润数额也是可以了解企业现金余额,进而反映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但实际上,由于记账基础的差异,利润和现金收支往往是不同步的。这样,必然导致仅仅以利润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