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维目标的评价体系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在课堂巩固训练的评价中,主要是对学生巩固训练的态度、学习积极性、自身素养等方面作出评价。强化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在课堂巩固训练的评价中,一方面要坚持对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表现情况做出评价,尤其是学习积极性等要素的评价,另一方面要重视对于学生学习方法情况的评价。革新知识与技能的评价,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是一直以来的评价重心,现在要做的事是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方法,尤其是在巩固训练中的知识与技能的评价,不能简单地用练习批改、口头评判、廉价表扬等方式进行。
通过合理评价肯定巩固成果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吝啬表扬的话语,孩子做了,请给他们一个积极的肯定。“一句话,足以温暖一个春天,一个动作,足以感动整个世界”,经常对你的孩子们说“孩子,你真棒”可以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有效的教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有效课堂的实现,需要教师去思考、实践、反思、提升。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善于发现,一定能在有效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中收获成功与喜悦。(韩敏,刘福起,2012 )
复习巩固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仅体现一定的规律性,还要受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指导和制约,作为设计者和实施者必须服从于这一前提,才能充分发挥复习巩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教学拓展的策略
课堂教学的拓展,是指教学内容由课内向纵深处、或向课外的延伸和合理渗透。可以是主体内容的辐射、铺垫和延续,也可以是某一知识点的综合、深化和提高。有效的课堂教学拓展,能使趋于平静的课堂再起波澜,一方面使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和总结,另一方面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实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科学调控课堂教学拓展的度
教学拓展在课堂教学中是处于一种动态方式,有些还是现场生成的。作为一个在课堂上主持拓展的教师,必须有一种科学调控的能力,把握好拓展的度,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拓展适量、适度、适时,取得预期的拓展效果。
拓展要把握好数量的度
课堂教学的拓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是为落实教学目标设计的,这是课内拓展的根本任务。面对大量的拓展内容,教师就要根据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每一环节的目标有机地整合筛选,提取关键信息。此时的拓展是为正确理解内容做准备的。所谓数量的度,就是少而精,精当有效。超越了数量的界限,往往适得其反。有一位教师在教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枠一文时,大量引进了网络资源:教学伊始,教者即投影宋庆龄纪念馆网站主页中宋庆龄故居的图像,在简单提问后,又打开网页,带领学生浏览了宋庆龄故居,这一环节,占去了十几分钟;接着,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了解樟树的外形特征与品质后,又带学生打开网页,浏览介绍樟树的文字。就这样一节课只剩下几分钟。接着,学习第六段时,教者再次打开网页,和学生一起去读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这样漫无目的大量引进课外资源,既显得“喧宾夺主”,又让学生难以消化。(李桂英,2011 )
拓展要把握好难易的度
教学拓展的维度选择要科学,既不要盲目提高要求,也要把握适度拓展在突出教学重点上的作用。合理把握拓展的“度”源于教师对教材、对课程标准的正确解读。适度拓展的关注点在学生,才能既达到既定目标,又丰富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奠定基础。在进行拓展内容的教学时,课堂拓展应适度,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为了完成拓展任务而增加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压力。一位教师执教枟观书有感枠一诗,学完全诗后拓展了三首借物喻理的古诗枟登鹳雀楼枠枟题西林壁枠和枟游山西村枠。看似量很大,但在这节课上,教师只要求学生重点读每首诗的后两句,思考这些诗句告诉我们的道理。因为这些诗句耳熟能详,大多数学生理解起来不存在太大的问题,教师只需做简单的点拨即可。而对于整首诗的理解则不作要求,因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能从诗句中读懂蕴含的道理。这样的拓展环节,有效地实现了由一首诗学一类诗,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的目标。(吴柯佳,2012 )
拓展要把握好时机的度
恰当的时机能使拓展内容为突破教学难点起事半功倍之用。课堂教学拓展一般应安排在教材的难点处或文本的空白处。在教材的难点处作适度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适时,就是要掌握好“火候”,在文本教学最必要、最急需的时候及时呈现并迅速到位。一位教师在教学枟秋天的怀念枠时,针对其中的一段话:“‘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着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是怎样的一种母爱呢?母亲不顾一切扑过来,跪在儿子跟前,紧紧地抓住儿子双手,苦苦央求儿子所说的那番话以及那一连串的动作究竟体现母亲怎样的情怀?但如此深刻、厚重的母爱学生因缺少体验而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感受母亲那颗颤抖的、滴血的心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为使学生深刻感受这位无私、伟大、让人震撼的母亲形象,有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初读描写母亲的这句话后,出示了史铁生枟我与地坛枠中的有关片段:“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这段材料给学生提供了理解的支撑点,丰富了学生的感悟。当学生感受到这份浓重的母爱后再朗读课文,自然就会声情并茂了。(徐满霞,余军民,2007 )
拓展要把握好设计的度
要把那些与文本联系最紧密、与教学目标最相符、与学生现有认知水平最贴近的材料甄别与遴选出来。拓展,是对课堂教学资源的补充和完善。首先,应当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资源;其次,借助于课外教学资源。不管课堂教学是否需要,随意运用课外教学资源,漠视、抛开甚至异化文本的拓展是毫无意义的。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教学枟一夜的工作枠时,这样深情地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年有许多个日子值得我们去纪念,但有一个日子,应该让我们终生牢记!1998年3月5日,这一天,是我们敬爱的******总理诞辰100周年的日子。就在那一年,有一位叫宋小明的诗人,他怀着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写下了这首诗。”然后课件展示诗歌,教师深情诵读,真可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那首曾经感动了整个中国的诗歌,再加上王老师煽情的语言,课堂上立即充盈着思念故人的氛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师生与伟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桥梁,整个课堂就像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教师、学生,包括听课的教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了。
拓展要把握好调控的度
要拓展就必须有一定的掌控能力。一堂好课中的拓展材料不应该是单一的,孤立的,零散的,它们是相关联的,前后呼应的,目标专一的,犹如由一条丝线牵起的串串珍珠,光彩迷人。保持拓展材料的“专一性”,需要消解“散”和“滥”的现象。所谓散,这里指的是零碎、杂乱而漫无边际的拓展。所谓滥,是指泛滥、滥用,既没有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没有从文本的内涵出发,而是滥用课外资源,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教学枟秋天的怀念枠时,把它放到史铁生的一组作品中理解,枟合欢树枠枟有关庙的记忆枠枟病隙随笔枠相关文本段落的呈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大语文观引领下的教学。学生从史铁生的这一组文字中读出了感动,更读出了对生命的思考———“好好活!”拓展材料的专一性才能凸显教学主题的厚重感。因为有了一组文字的拓展与咀嚼,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才会更深刻,认识才更真实自然,和史铁生才能心灵交融,惺惺相惜。
拓展要把握开掘的度
课堂教学的拓展,既要有外在的“形”,即拓展的材料;更要有内在的“神”,即通过拓展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辨力。只有形神兼备,才能获得最大效益。要使拓展有深度,教师选择的材料必须要有“含金量”。只要教师恰当引用课外资源,就会使得课堂活力四射、意味深远,这就是常中见新、平中见奇、凸显深度的教学。管建刚老师执教枟少年王冕枠时抓住了“写‘王冕孝顺’和‘王冕刻苦好学’,究竟哪个重要”的思辨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逼”着学生往更深处挖掘。学生通过讨论、争辩,对文中王冕的“孝”有了深层次的认识,那就是———能够让母亲“安心”“放心”“暖心”“开心”。使自己成龙、成凤,让父母为自己的孩子骄傲,这就是“孝”。然后管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品味孔子引人深思的名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不牵强,不张扬,不做作,此时的拓展顺理成章,学生的认识也水到渠成,透彻而深刻。最后,管老师又将“孝”这个富有深意的话题给了学生:同样是十岁左右的五年级学生,面对着这四个“心”,学生的思考从课内延展到课外甚至是一生。(李桂英,2011 )
课堂教学拓展方式的多样化
教学拓展和任何教学形式一样,经常使用一种方式,再好,也会让学生感到乏味。要使得教学拓展能够调动起学生积极参与拓展的热情,必须要在拓展的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让学生感到因为拓展方式的不断变化,而引发参与拓展的积极性。
体验反思式
在教材的编者和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学生在对教学内容初步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和个体生命经验,对文本所表述的内容进行个性化审视,并将自己产生的感悟、联想、体验、共鸣倾诉出来,在适度拓展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真正融入学生的知识体系之中。一位教师在对毕淑敏的枟提醒幸福枠一文作了分析讲解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认识,通过具体的情景来表达自己对幸福的理解。这样的拓展会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随时都有幸福,我们要善于发现、体会、享受每一个激起我们心灵浪花的幸福时刻。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延伸想象式
要求结合教材中出现的“空白”展开联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去思考、理解,通过学生的拓展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像语文教材中的有些课文,作者根据写作需要,有意略去一些内容,从而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如莫泊桑的枟项链枠一文,作者在写到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听到她十年艰辛只为一串假项链处戛然而止。许多教师都要求学生根据具体情景以及玛蒂尔德性格的多面性,续写她得知项链是假的之后可能发生的事。通过拓展,学生不仅会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分析、想象、创造能力。
横向比较式
比较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比较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把新旧教学内容、有差异的知识点、现象、资料、人物、事件等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会在比较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也就自然地对所教学的内容进行拓展。有教师在学生学完鲁迅的枟社戏枠一文后,引导学生将它与叶君健的枟看戏枠进行比较。这两篇文章虽然题目相近,但由于作者不同,写作背景和表达的主题不同,所抒发的情感不同,通过比较,拓展了学生的知识,深化了理解。
纵深探究式
课堂中的纵深探究是进行教学拓展的常用方式。纵深拓展围绕知识的某一条思路或者某一个方面一直拓展下去,追根求源似的穷追不舍,在思路上可以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方式,因不满足于文本本身所提供的知识、观点而对其进行批判性考察。比如,学完课文枟鸿门宴枠,项羽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也许是有勇无谋,骄傲自大。而这种认识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这时,教师就可以补充介绍杜牧的枟题乌江亭枠、王安石的枟叠题乌江亭枠,提供相关的历史材料,然后引导学生研讨:根据所展现的资料你对项羽持什么观点?你认为如何评价项羽比较客观公正?这种拓展,把学生的思考问题方向引向纵深。
读写结合式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不能停留在阅读时的理解分析上,而是要能及时进行写作能力的迁移,就能使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得到协调发展,学习的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在余光中、席慕蓉的枟乡愁枠诗中,诗人运用具体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清远的笛子、没有年轮的树来表达思乡之情,而且两首诗都运用了“乡愁”这一句式。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后,可以请他们仿照“乡愁”这一句式,将自己离开亲人,离开家乡的乡愁体验表达出来。(赵红,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