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
31282500000014

第14章 创新思维的要素(3)

其三,创造想象。指不依赖现成的描述,在客观事物形象的基础上,根据预定目的和任务,经过构想而独立创造出来的新形象。它是人类创造活动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一切科学研究和创作,都少不了它。创造想象有三个特征:创造性——一切想象都是人们创新思维的结晶;新颖性——创造想象是不依赖已有描述而独立创造的新形象;逻辑性——创造想象虽然可以“天马行空”,但它也有严格的构思过程,须遵循一定的逻辑程序,它总是受某一事物的启发,并经过反复思索而创造的新事物。前者称为原型,后者称为创造物。创造想象就是在原型的启发下,经过创造性思维推出新形象的过程。

让我们来读诗歌《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随着地动山摇的一声巨响,

我看见你跌坐在嘈杂的操场,

撕心裂肺的呼喊还在我的耳旁。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漫天的星星可都是你的泪光,

黑夜里我不是孤独的流浪,

同学们手牵手嘶哑地歌唱。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只是我舍不下曾经的梦想,

帮我把漂亮的书包好好收藏,

我听见废墟里姐姐的书声朗朗。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可惜我等不及看到绿色的军装,

我还想写完老师布置的作业,

留恋着黑板、书本和课堂。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不再淘气也不愿让你心伤,

我会牢牢记住你微笑的模样,

来世还要依偎你温暖的胸膛。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

有灯光生活总就有希望,

睁开眼睛我要看你活得坚强,

你的爱永远把我的路照亮……

《妈妈,别哭,我去了天堂》,这首诗不知读了多少遍,每一次都忍不住流泪,心中的强烈震撼不亚于“5.12”那一瞬间。逝者已逝,只能祝福你们,可怜的孩子们,祝愿在遥远的天国里,你们可爱的笑脸依然。

该诗催人泪下,感情真挚,当然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诗人从一个失去生命的小学生的角度,给妈妈写了一首诗,宽慰妈妈,我是去了天堂;同时,又流露出对学习生活的怀念;最后希望妈妈活得坚强。诗人的想象超越了生活,又符合生活的真实。

鲁迅塑造的阿Q与我们欣赏《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前者是创造想象,后者是再造想象,前者比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创造性劳动。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人们有时把它们结合运用,形成一种复合想象。例如,考古工作者根据出土文物推测古代社会的种种情景,是一种创造想象,但他们又是以现代社会为基础去想象古代的,其中包含了再造想象。

2.回忆想象、前瞻想象、科学幻想和物化想象

按想象与现实时空距离,可分为回忆想象、前瞻想象、科学幻想和物化想象。

回忆想象,即回忆以往发生过的事物,在想象中再现其情景。写回忆录,是个体对自身经历的回忆想象。阅读他人的回忆录、史料、典籍,或欣赏历史题材的小说、音乐、舞蹈作品,在想象中再现过去的历史情景,则是一种“再造性”的回忆想象。

前瞻想象,以现实生活条件为基础,想象事物或社会未来可能出现的情景。如美国学者亨廷顿,在他的名著《文明的冲突》中指出,以美国为代表西方文化和保持高度纯洁、排外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将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而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之间的斗争将引发当今世界的战争。美国“9 ·11”事件的发生,不幸印证了此预言。“9 ·11”之后,他又预测,恐怖分子袭击的手段将会改变,很可能使用生化武器,而“炭疽热”邮件的频频发生,再次不幸地印证了亨廷顿的预测。

武汉外国语学校有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乔迁之喜”的作文。文章从人多、住房紧的矛盾入手,对人们被迫移居太空“螃蟹城”的衣、食、住、行等做了一番别有洞天的前瞻想象。这篇文章不愧为联合国“外空探索”中学生作文的比赛佳作,荣获亚洲地区一等奖。

科学幻想,是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重要源泉。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被许多科学家誉为自己的“总导演”和“领航人”。他有着非凡的想象力,在潜水艇、直升飞机、霓虹灯、电视机、雷达、导弹、坦克等问世之前,这些东西早已在他的科幻作品中出现了。更使人难以置信的是,凡尔纳曾预言:“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将建造火箭基地,发射飞向月球的火箭。”一个世纪以后的1961 年,美国果然在佛罗里达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凡尔纳幻想的事物,都已成为现实。

请看2010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行进的美好愿望。谁能想象到,晚清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百余年后上海陆家嘴一带举办万国博览会,法国科幻小说家凡纳尔梦想“从地球到月球”,在今天已成为现实。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

同学,我们可以根据对以上材料的体会,也写一篇科幻作文,让我们的幻想,在若干年后也成为现实。

物化想象,即创造者通过文艺作品(小说、绘画、雕塑等),歌舞和其他表演,广告以及工艺制品所表现出来的智慧、技能。当我们欣赏一场优美的舞蹈表演、阅读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时,常会情不自禁地称赞演员和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这里的文艺作品、艺术表演、广告或工艺制品,是创造者智能和想象力的物质载体,也就是上述的“创造想象”的物化形式。

齐白石9l岁高龄时,有一天,作家老舍前来拜访,引用清人查初白的一句诗“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为画题,请老人作画。几天后,老人匠心独运地创作了一幅立轴:画面上一片急流从长满青苔的乱石中泻出,几只逗人喜爱的小蝌蚪在流水中嬉戏,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高处抹上几笔远山。这远山、乱石、流水、蝌蚪,蕴含着画家巧妙而精湛的构思。画面上虽没有一只青蛙,但人们从这些生气勃勃的蝌蚪可以想象,蛙声正伴着泉水奏出了迷人的交响乐。这湍湍而下的山泉,蜿蜒流转,流到哪里就把蛙声带到哪里,这岂止表现了“十里蛙声”,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到二十里、三十里……

北师大教授于丹有一个习惯,就是给她的每一个学生过生日。

有一年中秋节,于丹为九月份出生的学生庆祝生日。其中一个来自偏远地区的女生,她说长这么大只过了两个生日,一次是四岁时妈妈给她过生日煮一了个鸡蛋。四岁之前的事记不得了,四岁之后就再没过过生日。第二次就是这次,她永远不会忘记。同寝室的女生拿出最好的饰物为她装扮,她就像公主一样。

事后不久,那位女学生送给了于丹一个礼物,是一个有机玻璃的罩子,里面是一幅十字绣的画:一个穿长裙的女人弯着腰,拉着一个脏兮兮的小孩的胳膊,手里还拿着一根针。

于丹没看懂,就问她,这是打预防针吗?那个女孩一笑,说你自己想象吧。

回家后,于丹像解析密电码一样观察那幅十字锈,最后发现里面藏着一张小纸条。纸条上有一段感人的话:“老师,地上的每个孩子其实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天使,他们掉落凡间就失去了翅膀,而你,是给这些天使缝补翅膀的人,让这些天使复得翅膀重又飞上天堂。”

质朴的十字绣,感人的想象,美丽的语言——(老师)是给这些天使缝补翅膀的人。我想,每一位老师读了这个故事都会动容。

三、想象的训练

想象作为“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语),并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但是,根据想象在创新思维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找到一些训练想象力的方法。

1.化抽象为形象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想象从感发、兴起、孕育、演化到赋象表形,中间经过了一个虚实相生、化抽象为形象的心理演变过程。我们来读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航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大弦的嘈嘈和小弦的切切,到底是怎样的音响,读者很难想象。而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在玉盘中敲出的响声,化抽象为形象,就可以让读者感受到大弦小弦各具特色的美妙。诗歌还发挥超常的想象,用“间关鸳语花底滑”比喻曲调的流转,用“幽咽泉流水下难”比喻曲调的凝固,用“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比喻曲调高亢雄壮,仍然是化抽象为形象,使我们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有时候,写作的内容难以直接表达,聪明的同学便化大为小,化繁为简,化虚为实。这些方法,都需要想象的积极参与。

作文《语言与沟通》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么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如果沟通的门通向另一方是漆黑的深夜,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皓月当空,繁星满天;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鸟语花香的绿洲;如果沟通的门通向的另一方是浩瀚无边的大海,那么语言的钥匙便引领着你走向如宗悫般“乘长风破万里浪”……

这段文字化抽象为形象,化宽泛为具体,让人充分领会语言对于沟通的重要性。在这里,内容的转换显然得益于想象的定向加工。

再看作文《冷香飞上语文》:

报告会上的这位学者提出的问题及众人的回答,让我感受颇多,不禁想起王蒙曾提出的“语文是什么”的问题。有人说是整天的题海战术,有人说是老土的“八股文”……

语文难道就仅仅是成天做题,一个学期捏着鼻子写几篇作文?不,对这一问题的答案应到大自然和生活中去寻找。

天空一丝云儿飘过,淡淡的、自由自在,你觉得真好,这就是语文;初升的朝阳光芒万丈,你觉得生机勃发,这就是语文。语文是那巍巍昆仑,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古城旧都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那秦皇岛外滔天白浪里的打鱼船,是那春天里的一行白鹭,是那沉舟侧畔的万点白帆,是那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

走过了落满梨花的大自然,让我们乘着“刚朵拉”到生活中去寻找它的答案。

语言给予我聆听音乐美的耳朵,欣赏绘画美的头脑与眼睛。当你听到一首美妙的歌时,你觉得这词真好,你想记住它,别忘了,这就是语文;当你看到一幅画时,即刻被其中的景象吸引,于是你搜肠刮肚地想尽华美辞藻来形容它,别忘了,这也是语文;当你参加班干部竞选演讲,组织广播稿件,主持会议,别忘了,这也是语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语文是从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语文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范仲淹的笔端流出,语文在浔阳江头的琵琶女琴弦上回荡。语文带我们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体验神奇,到景阳冈的青石上感受惊险;它让我们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忧愁,“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无奈,“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萧瑟……

这就是语文,如此丰富多彩的答案,让我坚信,语言的教育之路必将是光明大道,所谓“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语文”。

语文是什么?语文不是题海战术,语文不是“八股文”,语文是“落满梨花的大自然”,语文是多彩的社会生活,语文是沧桑人生,是历尽五千年犹自呼痛的文明。

作者化抽象为具体,在这样丰富多彩目不暇接的大语文里,充盈着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丰厚的文化积淀,飘逸着跨越时空的一系列想象。当然,也有与之而来的音乐美、图画美、人文美,而作者正引领着我们,在这美不胜收的语文大千世界里遨游。

2.修辞想象

常用的修辞手法,如夸张、通感、比喻、拟人等都能培养并提高我们的想象力。文章中用这些修辞手法增添文采和情趣。

夸张常见于古代诗词。“白浪如山那可渡”“涛似连山喷雪来”“惊涛一起三山动”(李白《横江词》)通过想象把江水汹涌、波涛掀起的气势描写得何等豪壮!就连苏轼、苏小妹相互戏谑,也用夸张。小妹额头突出,东坡笑曰:“未出前庭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这个额头突得多厉害呀!小妹又嘲笑东坡下颏之长:“去年一点相思泪,今年始流到腮边。”——这个下巴长得多吓人!可见,他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

再看通感。通感指在描述客观景物时,用形象的词语将属于某一感官的感觉转移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感官上的相通之处,启发人们去想象和体味话语的意境。如“绿杨荫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轻”“闹”,历来为人称道。寒冷不能称斤论两,无轻、重可言,然而一个“轻”字,使表达完成了由肤觉到知觉的转换,写出了诗人在风和日丽中游兴正浓的心理感受。一个“闹”字,由视觉转换为听觉,“春意”的生命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杏花之繁盛,而且衬托出诗人迎春心情的激动。

台湾作家李乐薇在散文《我的空中楼阁》中写小屋点缀了山,连用了四个比喻: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