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师创新思维与语言表达
31282500000034

第34章 逆向思维(1)

我们经常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我们从小就被告知:我爱我的祖国,因为它山河壮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这样的说教延续了若干年,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对此深信不疑。

可是,我们认真思考一下,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是道德的吗?如果祖国的山河不壮丽,你爱不爱?如果祖国地不大、物不博,你爱不爱?如果祖国历史不悠久,你爱不爱?俄罗斯山河壮丽,你爱吗?美利坚地大物博,你爱吗?印度历史悠久,你爱吗?以色列没有壮丽的山河,地也不大,物也不博,难道犹太人就不爱吗?

我爱我的祖国,仅仅是因为她生了我,养了我,就应该爱,就应该无条件地爱,而不管她是美还是丑,是富还是穷。中国有句古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短文针锋相对,对论敌的论据,运用一系列令人无可置辩的反问句,似匕首,如投枪,掷中论敌的要害处。

这,就是运用了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朝着认识事物的一般方式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局限传统的看法,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它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

逆向思维作为人们基本的创新思维方式,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随处可见。有战争,就有和平;有进步,就有落后;有作用,就有反作用。不仅事物内部有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而且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的对立面,常常蕴涵着事物的本质属性,或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重要补充。认识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培养逆向思维能力的基础。逆向思维可分为常识逆向思维、从众逆向思维、唯权威逆向思维等。

第一节 常识逆向思维

——白岩松:高中文理科分还是不分

常识逆向思维就是反常识的思维方法,这是在逆向思维中采用较普遍的一种创新思维方式。

北京奥运会,耐克、可口可乐、联想、伊利……14个国内品牌代言集于一身,赛前甚至有人大胆预测,如果刘翔夺金,金牌带来的经济价值高达4.8亿元。然而,让很多人始料不及,伤痛让刘翔饮恨退赛。这势必造成品牌宣传效果减弱,给有关品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当大多数公司不知所措时,耐克不愧为国际大公司,对刘翔不抛弃、不放弃,第一时间表示力挺刘翔,并且在刘翔退赛的第二天就打了温情脉脉的广告:“爱比赛,爱拼上所有的尊严;爱运动,即使它伤了你的心。”如此善解人意的话语让善良的中国人产生了同情心,他们像同情刘翔一样给耐克加了更多的同情分。耐克运用逆向思维又成了赢家。当然,广告语言所体现人文关怀,也至关重要。

让我们来看下边一段文字。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有个性的人,立体的人,而不能视为单一的、千人一面的人,也不能视为园丁剪刀下的花木。我们不赞同把师生关系比作园丁与花木。园丁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要求花木,经常提着一把明晃晃、令人胆战心惊的大剪刀,专门修理出类拔萃者。一株树木患病,全体花木吃药,而且,那个药可能是虎狼药,有毒副作用。更有甚者,好端端自由自在的花木,偏偏用绳子绑来缠去,扎成龙、凤啊,甚至哈巴狗的模样,全然不顾花木自身的感受。

这也是常识逆向思维的典型案例:园丁培育花木,这是常识;可是,“园丁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要求花木”,这更是常识呀。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归谬法”,即故意顺从错误的推理来演绎,从而让我们认识到“园丁”对学生个性的摧残。

1998年3月,70岁的******当选为中国******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针对国企改革的难题,他说出了一句誓言: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们还记得这句誓言赢得了全场中外记者暴风雨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我们也知道,国企改革的艰难与风险,仅下岗工人就达到了3 000 多万,把它比作“地雷阵”“万丈深渊”,毫不夸张。照常识,就应该“回避”“绕开走”,可是,朱总理却逆向思维,“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在这句誓言里,连用四个成语,语言铿锵,掷地有声,充分显示了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政治家的胆略和气魄。

汉字的简繁之争由来已久。

网友之间也曾为简繁之争编写过段子。坚持繁体字为“正统”的人群表示:“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麦,运无车,导无道……”支持简体字的网友也编写桥段回敬:“汉字简化后,党内无黑,团中有才,国含宝玉,爱因友存,美还是美,善还是善……”

逆向思维从事物的反面看问题,通常是以全新的、意想不到的视角去发现常识思维所看不到的东西。

有人遭到不幸,要么长吁短叹,怨天尤人;要么精神坍塌,一蹶不振;要么咬牙切齿,鱼死网破。这都叫绝对,叫愚蠢,聪明的做法应该做到心胸开阔些,从不幸中找幸。

美国第32届总统罗斯福的家中被盗,损失惨重,他倒像没事一般地说:“感谢上帝,第一,贼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偷去的只是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

这些话说得太好了,它绝非戏言谑语,更不是无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它是从不幸中找幸的高妙论述。能如此从不幸中找幸,那才是大智慧。

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有一位经营苹果园的杨格先生,他种植的“高原苹果”圆润翠绿,香脆可口,无污染,畅销国内外。可是有一年,当苹果成熟,即将采摘时,一场冰雹袭来,把满树的苹果打得遍体凹痕。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按照常规处理,只好将苹果大幅降价出售,那样必然损失惨重。

但杨格具有出色的应变能力,善于逆常识思维,善于把“不利”变为“有利”。他仔细察看了受伤的苹果,立刻想出了对策。他拟定了这样一段广告词:

“本果园出产的苹果香脆可口,具有妙不可言的独特风味;请注意苹果上被冰雹打出的凹痕,这是高原苹果特有标记。认准疤痕,谨防假冒!”

广告词把难看的疤痕说成品牌的防假特有标志,结果这批受伤的苹果极为畅销,以致后来没下冰雹的年头,经销商也请他提供带凹痕的苹果。

这就是逆向思维的妙用。

正反双方辩论时,反方就必须运用逆向思维。

某班组织了以“过程与结果哪个更重要”为辩题的辩论会,正方论点是“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正方一辩在立论时陈述:“难道对方辩友从来没有钓过鱼?从来没有做过饭?从来没有爬过山?诚然,抓到鱼,享用美食,到达山的顶峰,这些结果很重要;但是相较于垂钓时的乐趣,做饭时聆听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攀登崎岖山路时与优美风景的美妙邂逅,哪儿还有必要计较结果呢?所以,我方认为,结果不如过程重要!”

如果你是反方一辩,现在需要你仿照正方辩词的修辞和句式特点,另选典型例子阐述己方观点,请问你会怎么陈述?

正方辩词的修辞和句式特点分析:“难道对方辩友从来没有钓过鱼?从来没有做过饭?从来没有爬过山?”——反问、排比;“诚然,抓到鱼,享用美食,到达山的顶峰,这些结果很重要”——让步、与前文一一对应;“但是相较于垂钓时的乐趣,做饭时聆听锅碗瓢盆的交响曲,攀登崎岖山路时与风景的美妙邂逅,哪儿还有必要计较结果呢?”——转折、比喻、拟人、反问;“所以,我方认为,结果不如过程重要!”——结论式表达、否定。

参考答案:难道对方辩友从来没有赛过跑?从来没有考过试?从来没有弹过琴?诚然,一步步地向前奔跑,一丝不苟地思考分析作答,清晰地弹奏出一个又一个音符,这些过程很重要;但是相较于冲刺之后获得一个好名次,考试之后能有像水壶被灌满一样的充实收获,弹奏完成之后与雷鸣般的掌声热情相拥,哪儿还有必要计较过程呢?所以,我方认为,过程不如结果重要!

一些古代名人的故事,同样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如《司马光砸缸》: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一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边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从水中救人,实质就是使人与水分离。在江河湖海中,在水井里,都是把人从水中捞出。但这个小孩是掉进缸里,缸的特点是易碎。于是司马光就逆向思维,砸破缸,让缸里的水流走,从而救了小孩。

常识逆向思维运用于修辞,常常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袁世凯死后,四川就出现一副另类的挽联,上下联故意不对仗。

上联为:

袁世凯千古

下联为:

中华民族万岁

于是有人问,你怎么可以用五个字的上联对六个字的下联呢?

回答说:“因为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族。”

这种反修辞常识的修辞方法,在现代的歌词中也大放异彩。在电视剧《雪域》中,就有这样一段主题曲词:

天上有个太阳,

地上有个月亮,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哪个更圆,哪个更亮?

山上有棵小树,山下有棵大树,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哪个更大,哪个更高?

下雪了,天晴了,

下雪别忘穿棉袄,

天晴别忘戴草帽。

照常识看,这样的句法,这样的歌词,简直就是一堆废话,书上少见,我们也不会这样说话。但是效果就是好,这首歌流传很广就是明证。

日本富士山有一则著名的广告:除了相片,请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请什么也别留下。

富士山广告比起“请勿摘花,违者罚款”“请勿乱扔果皮纸屑”等硬邦邦的命令句式精致、温情得多,文化韵味浓,像诗。

附文1:

高中文理科,分还是不分

反方观点:不分,这样才有全才

代表人物:白岩松,央视主持人

关于这个问题,你首先得从世界范围来看——高中阶段实行文理分科的国家不多,中国可能是很少见的一个。

另外,从现实的角度来说,文理分了之后,麻烦就来了。拿我自己为例,那时候是20世纪80年代,其实我从上了高一之后,就已经决定要学文科了。我还好,不是因为理科学得不好要学文科,而是因为自己家里都是搞文科的,所以我就决定要学文科了。于是,物理、化学,我基本没认真学过,所以,在高中阶段,我的物理、化学,知识的储备几乎是零。

问题是,像我这样能根据自己兴趣来选择文科的根本不是多数。根据统计,大部分高中生之所以选择文科是因为理科学得不好,或者干脆就是盲目跟风。试问,这种被迫的、没有自主性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对学生们的成才成功能有多大帮助?

那么现在,这个问题其实就更加严重,我讲个很小的故事,很有意思。刚刚故去的季羡林先生,大家都知道他是人文学科的一个大师。他有一个同学是理工方面的大师,他们很久之后再相遇说了这样一句话,他的那个同学说:“如果我们早互相交流,你的水平会比现在高,我的水平也会比现在高。”这就是说文理之间是互相促进的,不能过早地选择其一而偏废另一方面。我采访杨振宁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研究物理学研究到极限就成了哲学。”杨振宁是很有些人文学科的底子的,这对他研究物理学有莫大的帮助。

你看,原来这些大师的观点都是相通的,都验证了文理科不应该过早分。所以,毫无疑问的是,取消了文理分科,大家都有变成全才的可能。

正方观点:要分,如此更切合实际

代表人物:范祖德,原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高中文理分科在中国已实行了几十年,现在要取消,原因何在?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还是能够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再说,怎样取消文理分科?可以想象,无非是按现有的文科课程加理科课程做到“文理不分”。其实,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增加学生负担,很可能行不通。而如果降低一些理科比重,做到“文理不分”——这样确实可以减轻学生负担,但高中教学的整体水平不就降低了吗?我们说,“因材施教”是经典的教育思想,“尊重个人选择”是现代教育的主旨。学生到了高中阶段,有的爱好文科,有的爱好理科,现在要拉齐,这与经典的、现代的两条教育指导思想都不符合。至于说到“学生全面发展”,实际上完成初中基础教学后,中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初中毕业生将进入中专、中职、中技学习,能说这些学生就没有全面发展、没有光明前途了吗?事实上,现在的文理分科教学并没有压制学生的全面发展:喜欢文科的,可以尽早培养自己的兴趣;喜好理科的,可以有效地集中自己的精力。即便是高中选错了科目的学生,毕业时还可以改填志愿。看看现在政府的高中级官员,很多都是出身于理工专业而不是出身于文史政法专业,谁能说他们高中选理科、大学上理工类专业,“人文精神”就缺乏了,就“整体素质”不高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不是全面发展吗?还有,高中文理分科并不是中国独有,日本和法国也是文理分科,因此取消文理分科“与国际接轨”也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方观点:分不分都没意义,教育改革才是根本

代表人物:何帆,《今日观察》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