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新闻系主任给刚入学的新生讲授“新闻学概论”。首先,他向同学们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新闻?”在新闻系主任看来,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大家今后从事新闻工作意义重大。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发言。A同学说:“新闻就是关于东南西北各地所发生事情的报道。因为在英语中,‘新闻’是用news来表达的,而news是由north (北) east (东) west (西) south (南) 4个词取其第一个字母缩写而成的。”B同学说:“我认为,新闻就是关于离奇、非同一般的、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报道。因为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C同学说:“新闻就是关于多数人感兴趣而带有刺激性的事件的报道。例如,阿富汗战争、‘9·11’事件、以色列与巴勒斯坦暴力冲突等,就是新闻。”D同学说:“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新近的听闻,或者是听到的新鲜事。”E同学马上接着说:“对呀!新闻新闻,关键在于一个‘新’字嘛,所以,新闻不是过去发生事情的报道。因为新闻不同于历史。关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报道,不是新闻,而是历史。”F同学说:“你们的说法太抽象,依我之见,新闻就是传播筒、开心果。因为新闻能把各地的新鲜事传播开来,让大家开心。”……同学们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最后,新闻系主任总结说:“大家的发言很好,每一个同学都对‘新闻’下了一个定义,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什么是新闻呢?我认为,新闻就是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机构对新近发生的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
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对应结合起来使用的例子还很多。在语文练习中,造句是发散思维,填空是收敛思维;数学中,因式分解是发散思维,四则混合运算是收敛思维;建筑中,设计是发散思维,施工是收敛思维;医学中,诊断是发散思维,治疗是收敛思维;领导科学中,调查是发散思维,研究是收敛思维。
为训练收敛思维的综合,我们选读了一些文章,且看傅辕的《一句妙语求职成功》。
在2003年,巧克力之父弗斯贝里的公司获准登录中国市场,他发出了招聘广告。广告很简单:请你用一句最简洁的话,概括下面四位著名人士到底在说些什么。
1.1954年4月2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建校100周年,邀请爱因斯坦回母校演讲。爱因斯坦在演讲中说了这样的几句话:“我学习中等,按学校的标准,我算不上是个好学生,不过后来我发现,能忘掉在学校学的东西,剩下的才是教育。”
2.1984年6月4日,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回母校清华大学演讲,在接受学生提问时说:“据我所知,在获得诺贝尔奖的九十多位物理学家中,还没有一位在学校里经常考第一;经常考倒数第一的,倒有几位。”
3.1999年3月27日,比尔·盖茨应邀回母校哈佛大学参加募捐会。当记者问他是否愿意继续学习,拿到哈佛大学的毕业证书时,他向那位记者笑了一下,没有回答。
4.2001年5月21日,美国总统布什回到母校耶鲁大学,接受荣誉法学博士学位。由于他当年学习成绩平平,在被问到现在有何感想时,他说:“对那些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我说‘干得好’,对那些成绩较差的毕业生,我说‘你可以去当总统’。”
有四百名优秀的中国大学生参加了应聘。2003年3月10日,弗斯贝里的分公司在北京开业,只有一个学生接到通知来参加他们的开业庆典。这位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学校里有高分低分之分,但校门外没有,校门外总是把校门里的一切打乱重组。”
需要注意的是,综合创新虽然要以局部创新为前提,但是它不是局部创新的算术和,而是对局部创新的扬弃,是变局部的合理性为总体或全面的合理性。
再看《喝茶喝出的诺贝尔奖》。
剑桥大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创建于1209 年。最让剑桥大学骄傲的是,他们拥有五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
剑桥大学有一个传统:学校每天都让教授们免费喝下午茶。
因此,一到下午茶的时间,各个学科的教授都会聚集在一起,一边喝着茶,一边热烈的讨论着各种问题。
这天喝下午茶时,化学教授桑格还在思考着课题:“DNA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他想来想去,实在想不出来,最后向一起喝茶的教授们求助。
物理系的彼得教授建议说:“不如试试物理的方法吧。”
生物系的一位白胡子教授也来了兴趣,让桑格参考下自己的研究方法。一时间,几乎所有喝茶的教授都在替桑格想主意。
下午茶时间结束了,桑格也收集到了各科顶级教授的建议,然后根据这些建议,继续埋头实验。
一年之后,桑格终于发现DNA的结构。不久之后,他获得了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这也是他第二次获奖了。
又到了下午茶时间,桑格谦虚的对大家说,“我想,这个荣誉应该归功于下午茶,因为它让我们能够充分地交流沟通。”
“如果我有一种思想,你也有一种,彼此沟通,每个人会有两种甚至更多思想。”一个人的智慧非常有限,但是,如果把几个人的智慧累加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效用,甚至推动世界的发展。
为训练学生收敛思维能力,教师在讲《警察与赞美诗》时,让学生设计结尾,然后与原作比较,看看哪个更好。同学们设计了很多方案。
甲:……一个穿皮大衣的警察竖着衣领,一边抱怨着天气的寒冷,一边在广场上踱步。然后他发现一个男人倒毙在雪地之中,从单薄的衣着来看,显然是冻死的。这人就是我们的老朋友——苏比。
乙方:……苏比找到了那个皮货商,请求给自己一份工作,皮货商把苏比带到自己的马车夫面前,说道:“如果你不降低你的要价,我就雇这个人代替你。”那人迟疑了一下,说:“就35元一个月吧。”皮货商又问苏比:“你能要更低的工钱吗?”苏比想了想,答道:“30元。”那人擦了擦额前的汗珠,咬牙说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20元。”苏比看着皮货商得意的眼神,知道不能再和那个人较劲儿了,只好重新寻找出路。几个星期后,苏比在布来克尔岛遇到了那位竞争对手。他们成了同路人。
丙:优美、圣洁的赞美诗荡涤了苏比的灵魂,他要重新赢得生活中的玫瑰,雄心……让赞美诗成为他生活中熟悉的内容。苏比躺在长椅上安然睡去,他要睡个好觉,以便明天开始崭新的生活。
丁:苏比被赞美诗吸引,走进了教堂,成了该教堂的第100 万个祷告者。神父赐给他一袋礼品。打开一看,苏比发现那竟是他梦寐以求的钞票。正在苏比兴奋难耐,哒哒地数着这上帝的恩赐,决心改邪归正时,警察出现了,以“财产来历不明罪”把他送进了布莱克威尔岛三个月。
听完这些方案,让学生进行讨论、辨析。同学们认识到:甲主题不及原文深刻:乙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但与原作主题不一致;丙强调宗教的感化作用,符合作家的思想实际,但失去了原作的讽刺意味与批判性,在艺术风格上不谐调;丁为了巨额金钱才决心改邪归正,削弱了主题的批判力度。最后,大家一致认为,原作结尾效果是最好的,它仿佛是同学们方案的筛选,智慧的累加。这种先发散,再比较选择的办法,发展了学生的收敛思维能力。
附文1:
家园落日
莫怀戚
很久以来,我都有这种感觉:同是那个太阳,落日比朝阳更富爱心。说不清楚这是因为什么;当然也可能是:眼睁睁看它又带走一份岁月,英雄终将迟暮的惺惺惜惺惺,想到死的同时就想到了爱。
……这么说着我想起已到过许多地方,见过各种落日。
戈壁落日很大,泛黄古旧,半透明,边缘清晰如纸剪。此时起了风。西北一有风则苍劲,芨芨草用力贴紧了地,细沙水汽一般游走,从太阳那边扑面而来,所以感到风因太阳而起;恍惚之间,太阳说没就没了,一身鬼气。
云海落日则很飘又很柔曼,一颗少女心。落呀落,落到深渊了吧,突然又半空高悬,再突然又整个不见了,一夜之后从背后起来。她的颜色也是变化的——我甚至见过紫色的太阳。这时候连太阳是否属实都没有把握。
平原落日总是一成不变地渐渐接近地平线,被模糊的土地浸润似的吞食。吞到一半,人没了耐心,扭头走开,再回头,什么都没啦;一粒种子种进地里。
看大海落日是在美国。或许因为是别人的太阳,总感到它的生命不遂意;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太阳是怎样浸进海水的,隔得还有一巴掌高吧,突然就粘在了一起——趁你眨眼的时候,这时美国朋友便骄傲地说,看,一颗水球在辉煌地接纳火球了。我说唔,唔,唔。
说到底,我看得最多的,还是浅缓起伏田野之上的落日:说起它就想起庄稼和回家的落日,普通得就像一个人。
在我居住的川东,就是这种太阳。
我常常单骑出行,驻足国道,倚车贪看丘陵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