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积极健康的心理,他就很难取得成功。可以说,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成功的基本条件,就像机器的零件需要维护一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维护,否则,我们的心灵就会退化。因此,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愉快的开始,则一天里所有的事都会变好。
第一节 快乐源于心境
卡耐基智慧金言
世人都在寻求快乐,但只有一个确实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控制你的思想。快乐不在乎外界的情
况,而是依靠内心的情况。
行动好像是跟随感觉走的。其实不是如此,行动是与感觉并行的。我们能使直接受意志支配的行动有规律,也能间接地使不直接受意志制约的支配有规律。
几年前,我在电台接受访问:“你一生中所学到的最大的教训是什么?”这很容易回答,至今我所学到的最大教训是人的思想的重要性。如果我了解你的思想,我当然就了解你这个人。我们的思想造就了我们这个人。我们的态度决定我们的命运。马卡斯·奥勒留不但是统治罗马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总结了一句决定你命运的话:“思想决定一生。”
不错,如果思想是快乐的,我们当然就会快乐;如果我们想的都是悲伤之事,我们就会悲伤;如果有恐惧的想法,就会心生恐惧;如果我们想的是不好的念头,我们恐怕就不得安宁了;如果想到的是失败,我们就注定要失败;如果我们总是自怜,恐怕别人都将唯恐避之不及了。诺曼·皮尔说:“你所认识的,并非真正的你;反倒是你心里想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人。”
为了充分说明思想的力量,让我告诉你一个惊人的故事,我可以为这故事写一本书,不过我只在此简述一下。
一个10月的夜晚,内战刚结束不久,一个无家可归的女人格洛佛太太在街上茫然游荡,她晃到一位退休船长的太太韦伯斯特太太家门口,敲门。
门开了,韦伯斯特太太看到一个可怜的瘦小女人,体重不会超过100磅,一身皮包骨。格洛佛太太解释说,她正在找个落脚处歇下来,思考并解决日夜困扰她的问题。
韦伯斯特太太说道:“那就在这里留一宿吧!这座大房子里只有我一个人。”后来,韦伯斯特太太的女婿比尔·艾利斯刚好从纽约来此度假,发现了格洛佛太太住在家里,当即咆哮说:“我可不要一个无赖住在家里!。他把这无家可归的女人赶出门去了。她在雨里呆站了几分钟,只好在街上找个遮蔽处。
这个故事的惊人之处是,被韦伯斯特太太的女婿赶出去的这个“无赖”,后来竟成为世界上极具思想影响力的一位女性——玛丽·贝克·艾迪,后来有几百万信徒——因为她正是基督科学教派的创始人。
不过,当时生命对她而言只是一连串的病痛、愁苦与悲伤。她的第一任丈夫在婚后不久便去世了。她又遭到第二任丈夫的遗弃,不过这第二任丈夫爱上了有夫之妇后,最后死于贫民窟。她只有一个儿子,可是因为贫病交加,不得不在他4岁时把他送给别人抚养,她失去了与她儿子的一切联系,31年来未曾再见过他。
因为自己健康情形太差,几年来她一直对自己声称的“心灵治疗科学”极感兴趣。不过,真正戏剧性的转折是发生在马萨诸塞的一个寒夜里,她一个人在街上走着,却在结冰的人行道上滑倒了,摔得人事不知。她的脊椎受到重伤,引起全身痉挛。连医生都宣告她快死亡了,即使发生奇迹,她活下来也将终身瘫痪。
几乎是躺在床上等死的玛丽打开她的《圣经》,她认为是受到圣灵的引导,使她看到了《马太福音》的一段话:“于是,他们带了一位不能行走的人,躺在床上来到耶稣跟前……耶稣对他说‘孩子,平安吧!我已赦免你的罪……站起来——拿着你的东西回家去吧!于是那人就起身回去了’。”
后来她说,耶稣的话在她内心产生了一股力量,那是一种真正的信念,一种治愈的力量,使她“立即可以下床走路”。
玛丽说道:“那次的经历,引导我发现如何治疗我自己还有别人的方法……我有科学上的把握,认为这都是人内心的力量,是一种心理现象。”
就这样玛丽创始了一种新宗教:基督科学——一位女性创立的伟大宗教信仰——现在已流行于全世界。
你现在一定在想:“这个卡耐基已经皈依基督学教了。”不,你搞错了,我不是基督科学派的教友,只不过,我年事愈长,愈深信思想的巨大力量。多年教授成人的经验,使我知道人真的可以改变想法,来克服忧虑、恐惧甚至各种病痛,并改变自己的人生。我知道!我确信!我看过这种改变不下数百次,我看过这么多次,我一点都不再怀疑了。
失明了的弥尔顿在300年前就发现了同样的真理:“心灵,是它自己的殿堂,它可成为地狱中的天堂,也可成为天堂中的地狱。”
拿破仑与海伦·凯勒都是弥尔顿的最佳诠释者。集荣耀、权力、富贵于一身的拿破仑说道:“在我的生命中,找不到6天快乐的日子。”反观既聋且哑又盲的海伦·凯勒却曾在她的书中写道:“我发现人生是如此美妙!”
活了半百,如果我真的学到了什么,那就是“除了你自己,没有别人能带给你平安”。
伟大的法国哲学家蒙田把下面这句话奉为一生的圭臬:“伤害人的并非事件本身,而是他对事件的看法。”而对事件的看法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
当你受情绪困扰、神经紧绷时,你完全可以凭借意志力来改变你的心境,正是如此!但还不是全部,我还可以告诉你怎么做,也许要费一点事,但秘诀却很简单。
威廉·詹姆斯是实用心理学的顶尖大师,他曾有过这样的心得:“行动似乎跟着感觉走,其实行动与感觉是并行的,多以意志控制行动,也就能间接控制感觉。”也就是说,我们虽然不能一下决心,就能立即改变情绪,但是我们确实可以做到改变行动。当我们改变行动时,就能自动改变感觉。他的解释是:“如果你不开心,那么,能变得开心的唯一办法是开心地坐直身体,并装作很开心的样子说话及行动。”
这简单的小魔法真有效吗?你自己去试试看吧!很快地,你就会明白威廉·詹姆斯的意思——如果你的行为散发的是快乐,就不可能在心理上保持忧郁。
让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只要想得开心积极,就能救回这个人的生命,我们何必还要为一点芝麻小事去烦躁呢?
让我们一起谨记威廉·詹姆斯的名言:“只要将一个人内心的态度由恐惧转为奋斗,就能克服任何障碍。”
第二节 每个人都有快乐的理由
卡耐基智慧金言
快乐是一种礼物,创造了绝大多数生活。愉悦则是来自不计后果的狂欢,让人忘记生活。
“快乐并不是不快的缺席,它是一种善待自己的能力,不管你感觉如何。”
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而言快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尺度。我们用它来丈量生活的品质,丈量我们喜欢生活的程度。
快乐是一种能力。快乐和愉悦并不是一回事。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快乐是一种礼物,创造了绝大多数生活。愉悦则来自不计后果的狂欢,让人忘记生活。”
“快乐并不是不快的缺席,”伦肖说,“它是一种善待自己的能力,不管你感觉如何。”但快乐和愉悦可以密切连接在一起。因为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痛苦而不是快乐上,所以我们无法得到快乐。
所有有关快乐的研究都表明,快乐的人忙碌、有活力、外向。生活在个人郁闷世界里的人会在寻找的过程中逐渐失去本我,孩子们则会全身心地投入游戏中去。当我们忘记了自己是谁,把注意力集中在正在完成的事情上时,快乐就会来临。
有人讲述了一个好学的年轻人的故事。这个学生认识了一位受人尊敬的禅宗大师,向他询问永远快乐的秘密。大师笑着拿起粉笔写道:“专心。”“这就够了吗?”学生问。“专心就已经足够了,”大师说,“如果不专心,快乐就没有栖身之所;有了专心,快乐现在就在。专心是心无旁骛。专心就是一切。”
每个人都有快乐的理由,但我们总认为我们没资格快乐,或者做得还不够,还不到快乐的时候。这种等待心理的表现是我们常常说“如果……的话,我一定非常快乐,但是……”,事实是我们永远也到不了那个境界。如果快乐要待实现某个目标后才能享受,人就会藏起自己的快乐,一直等到那个时刻。不幸的是,不管这愿望是关于金钱、汽车、工作或者爱人,即使真的实现了,你却会发现自己仍然快乐不起来。当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为了明天,生活已经失真。
很多人试图通过成功来创造快乐,是因为他们错误理解了这些东西带来快乐的质量和持续时间。新的幸福感很快就会暗淡,快乐开始变得平淡无奇,你只好又开始寻找下一个目标。
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制定目标,只是鼓励大家将目标放在现在。问问自己今天可以为明天的目标做些什么,不管那目标是健康、工作成功、减肥还是别的什么。我们能控制的唯一时刻就是现在。
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而言,快乐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尺度。我们用它来丈量生活的品质,丈量我们喜欢生活的程度。
有这么一个故事,那是一家跨国公司策划总监的招聘。层层筛选后,最后只剩下三个佼佼者。最后一次考核前,三个应聘者被分别封闭在一间设有监控的房间内。房间内务和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但没有电话,不能上网。考核方没有告知三个人具体要做什么,只是说,让几个人耐心等待考题的送达。
最初的一天,三个人都在略显兴奋中度过,看看书报,看看电视,听听音乐。
第二天,情况开始出现了不同。因为迟迟等不到考题,有人变得焦躁起来,有人不断地更换着电视频道,把书翻来翻去……只有一个人,还跟随着电视节目里的情节快乐地笑着,津津有味地看书、做饭、吃饭,踏踏实实地睡觉……
五天后,考核方将三个人请出了房间,主考官说出了最终结果:那个能够坚持快乐生活的人被聘用了。主考官解释说:“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在任何环境中保持一颗快乐的心,可以更有把握地走近成功!”
实际上,我们能否快乐主要决定于下面几个方面。
1.思维模式
即看待生活的方式,也是快乐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人的思维决定感情,所以我可以通过“想”某些事来促进相同结果的发生,即用思想指导行为。
2.价值观念
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规则同样非常重要。如果成功是你生活的信条,那么取得成功的基础是赚钱。这个规则——价值系统对制造快乐并没有必要。
绝大多数人继承了父母的价值观和其他一些社会行为,我们甚至在不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就已经习惯了这些东西。如果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满意——很多人确实如此——那么我们首先担心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而这种想法只能带来不快、气愤、压力和疾病。过于在意外部环境会带来压力感。快乐的人是那些知道自己的目标并明确了解完成目标的方法的人。
3.角色认知
平衡我们的角色对快乐来说也很重要。我们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工作的、家庭的。人们当然会更重视能得到更多承认的那个角色——工作的还是私人的。但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角色上,只能给自己带来不快和压力。
可能你在自认为最重要的角色上表现不错,不过要记住,为此而忽视其他角色是万万不行的。我们将制造快乐的方法称做“更高使命”,或者目的。一旦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明确自己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为什么要这样度过,你就能制定目标,并采取相应步骤去实现它。
第三节 原谅或忘记你的仇人
卡耐基智慧金言
即使我们没办法爱我们的敌人,起码也应该多爱自己一点。我们应该不让敌人控制我们的心情、健康和容貌。
要想真正宽恕、忘却我们的敌人,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诉诸比我们更强大的力量。如果我们可以忘记一切,侮辱也就无足轻重了。
永远不要对敌人心存报复,那样对自己的伤害将大于对别人的伤害。
几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游览黄石公园,并与其他观光客一起坐在露天座位上。面对茂密的森林,我们期待看到森林杀手灰熊的出现。它走到森林旅馆丢出的垃圾中去翻找食物。骑在马上的森林管理员告诉我们,灰熊在美国西部几乎是所向无敌,大概只有美洲野牛及阿拉斯加熊例外。但我却发现有一只动物,只有一只,随着灰熊走出森林,而且灰熊还容忍它在旁边分一杯羹,它是一只很臭的鼬鼠。灰熊当然知道只需一掌就能把它毁掉,那它为什么不去做呢?因为经验告诉它划不来。
我也发现了这一点。我在农场上长大,曾在围篱旁捉到一只臭鼬。到了纽约,也在街上碰过几个两条腿的臭鼬,痛苦的经验告诉我无论招惹哪一种臭鼬,都不值得。
当我们对敌人心怀仇恨时,就是付出比对方更大的力量来压倒我们,给他机会控制我们的睡眠、胃口、血压、健康,甚至我们的心情。如果我们的敌人知道他带给我们多大的烦恼,他一定要高兴死了!憎恨伤不了对方一根汗毛,却把自己的日子弄成了炼狱。
纽约警察局的布告栏上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有个自私的人占了你的便宜,把他从你的朋友名单上除名,但千万不要想去报复。一旦你心存报复,对自己的伤害绝对比对别人的要大得多。”
报复怎么会伤害自己呢?有好几种方式。《生活》杂志记载报复可能毁了你的健康。《生活》杂志如是说:“高血压患者最主要的个性特征是仇恨,长期的愤恨造成慢性高血压,引起心脏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