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说:“爱你的敌人。”他可不只是在传道,他宣扬的也是本世纪的医术。当耶稣说“原谅他们77次”,他是在告诉我们如何避免罹患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以及过敏性疾病。
当耶稣说“爱你的敌人”时,他也是在告诉我们如何改进自己的容貌。我看过,我相信你也看过——一些人的容貌因仇恨愤懑而布满皱纹或变形。再好的整形外科也挽救不了,更远不及因宽容温柔、爱意所形成的容颜。
仇恨使我们连美食当前也食不甘味。《圣经》上是这么说的:“充满爱意的粗茶淡饭胜过仇恨的山珍海味。”
如果我们的仇人知道他能消耗我们的精力,使我们神经疲劳、容颜丑化,搞得我们心脏发病提早归西,他难道不会拍手偷笑吗?
即使我们没办法爱我们的敌人,起码也应该多爱自己一点。我们不应该让敌人控制我们的心情、健康以及容貌。莎士比亚说过:“仇恨的怒火,将烧伤你自己。”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与快乐,最好能原谅他们并忘记他们,这样才是明智之举。
我有一次问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儿子,他父亲是否曾怀恨任何人。他回答:“没有,我父亲从不浪费一分钟去想那些他不喜欢的人。”
有一句老话说,不能生气的人是傻瓜,不会生气的人才是智者。
前纽约市长威廉·盖伦就以此作为他从政的原则,他曾遭枪击,险些致命。当他躺在病床上挣扎求生时,他还说:“每晚睡前,我必原谅所有的人与事。”听起来太理想化、太天真了吧?那么,我们再听听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思想吧,他在《悲观论》中把生命比喻为痛苦的旅程,然而在绝望的深渊中他仍说:“如果可能,任何人都不应心怀仇恨。”
要想真正宽恕并忘却我们的敌人,最有效的办法还是诉诸比我们强大的力量。因为我们可以忘记一切的事,当然侮辱也显得无足轻重了。
当时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密西西比州中部流传的谣言说,德军将策动黑人叛变。琼斯被控策动叛乱,并将被处以死刑。一群白人在教堂外听到琼斯在教堂内说道:“生命是一场战斗,黑人们应拿起武器,为争取生存与成功而战。”
“战斗!”“武器!”够了!这些激动的白人青年冲入教堂,用绳索套上琼斯,把他拖了一英里远,推上绞台,燃起木柴,准备绞死他,同时也烧死他。有人叫道:“叫他说话!说话!说啊!”于是琼斯站在绞台上,脖子上套着绳索,开始谈他的人生与理想。他1907年由爱达荷大学毕业。他谈到自己的个性、学位,以及令他在教职员中受人欢迎的音乐才能。毕业时,有人请他加入旅馆业,有人愿出钱资助他接受音乐教育,都被他拒绝了。为什么?因为他热衷于一个理想。受到布克·华盛顿的故事的影响,他立志去教育他贫困的同胞兄弟。于是他前往美国南方所能找到的最落后地方,也就是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偏僻地方,把他的手表当了1.65美元,他就在野外树林里开始办学校。琼斯面对这些准备处死他的愤怒人们,诉说自己如何奋斗,为教育这些失学的孩子,想将他们训练成有用的农人、工人、厨子与管家。他也告诉这些白人,在他兴学的过程中,谁曾经帮助过他——一些白人曾经送他土地、木材、猪、牛,还有钱,协助他完成教育工作。
事后,有人问琼斯恨不恨那些拖他准备绞死、烧死他的人?他的回答是,他当时忙着诉说比自己更重大的事,以致无暇憎恨。他说:“我没空争吵,也没时间反悔,没有人能强迫我恨他们。”
听到琼斯如此真诚动人的谈话,特别是他不为自己求情,只为自己的使命求情时,暴民们开始软化了。最后有个老人说:“我相信这年轻人说的是真的,我认得他提到的几个人。他在做善事,是我们错了。我们不应该吊死他,而应该帮助他。”老人开始在人群中传帽子,向那些想吊死琼斯的人募了52美元,因为琼斯说:“我没空争吵,也没时间反悔,没有人能强迫我恨他们。”
19世纪前,爱比克泰德就曾指出,我们收成的就是我们所栽种的,命运总不放过,要我们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爱比克泰德说:“长远而论,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能将此长埋于心的人,就能不对人发怒、愤懑、诽谤、责难、攻击或怨恨。”
从赫登的《林肯传》中可以看出,林肯“从不依自己的好恶去判断人。他总是认为他的敌人也像任何人一样能干。如果有人得罪他,或对他不逊,但却是最合适的人,林肯还是会请他担任该职位,就像对朋友一样毫不犹豫……我想他从未因为个人的反感,或是他的政敌而撤换一个人”。
林肯委任相当高的职位给曾侮辱过他的人——包括麦克兰、史瓦德、史丹顿以及蔡斯。按赫登的说法,林肯相信“没有人应因其作为受到赞扬或责难,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受到教育的条件及环境所影响,我们所形成的习惯与特征造就了我们的目前及未来”。
也许林肯是对的。如果你我像我们的敌人一样承袭了同样的生理、心理及情绪的特征,如果我们的人生也完全一样,我们可能会作出跟他们完全一样的事,因为我们不可能会做出别的。让我们以印第安人的祈祷词提醒自己:“伟大的神灵!在我穿上别人的鹿皮靴走上两星期路以前,请帮助我不要判断与批评他人。”因此与其恨我们的敌人,让我们还是怜悯他们,并感谢上天没有让我们跟他们一样经历同样的人生。与其诅咒报复我们的敌人,何不给他们谅解、同情、援助、宽容以及为他们祈祷。
我是在一个每晚念《圣经》并作睡前祈祷的家庭中长大的。我还仿佛听到我父亲在孤单的密苏里农家中,念着耶稣说过的话,只要人们还重视这个理想,就会继续引用这段话:“爱你的敌人,祝福那些诅咒你的人,善待仇恨你的人,为迫害你的人祈祷。”
我父亲一生都在说耶稣的这段话,它们赐给他内心的平安,这个世界上许多有权有势的人都无缘享有这样的平安。
第四节 对人施恩,勿望回报
卡耐基智慧金言
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一直期望别人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
要求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抛弃别人会不会感激的念头,只享受付出的快乐。
与其担心他人不知感恩,不如不予预期。
我最近碰到一个义愤填膺的人,有人警告我碰到他15分钟内就一定会谈起那件事,果然如此。令他气愤的事发生在11个月前,可是他还是一提起就生气。他简直不能谈别的事。他为34位员工发了10000美元圣诞节奖金——每人差不多300美元,结果没有一个人谢谢他。他抱怨说:“我很遗憾,我居然发给他们奖金。”
一位圣人说过:“一个愤怒的人,浑身都是毒。”我衷心同情面前这位浑身是毒的人。他60岁了。人寿保险公司统计我们还能活着的年数平均是目前年龄与80岁之间差数的2/3。这位仁兄——如果他够幸运——大概还可活十四五年。结果他浪费了有限的余生中的将近一整年,而为过去的事愤恨不平,我实在同情他。
除了愤恨与自怜,他大可自问为什么人家不感激他。有没有可能是因为待遇太低、工时太长,或是员工认为圣诞奖金是他们应得的一部分。也许他自己是个挑剔又不知感谢的人,以致别人不敢也不想去感谢他。或许大家觉得反正大部分利润都要缴税,不如当成奖金。
不过反过来说,也可能员工真的是自私、卑鄙、没有礼貌。也许是这样,也许是那样。我也不会比你更了解整个状况。我倒是知道英国约翰逊博士说过:“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你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
我的重点是,他指望别人感恩乃是一项一般性的错误,他实在不了解人性。
如果你救了一个人的性命,你会期望他感恩吗?你可能会。可是塞缪尔·莱博维茨在他当法官前曾是位有名的刑事律师,曾使78个罪犯免上电椅。你猜猜看其中有多少人曾登门道谢,或至少寄个圣诞卡来?我想你猜对了——一个都没有。
如果跟钱有关,那就更没指望啦!查尔斯·舒瓦伯告诉我,他曾帮助过一位银行出纳,这位银行出纳挪用银行基金去做股票而造成亏损,舒瓦伯帮他补足金额以免吃官司,这位出纳员是否感谢他呢?是感谢他,但只是一阵子,后来他还跟这位救过他的人作对,就是这位曾经救他脱离牢狱之灾的人。
你如果送你亲戚100万美元,他应该会感谢你吧?安德鲁·卡内基就资助过他的亲戚,不过如果安德鲁·卡内基重新活过来,一定会很震惊地发现这位亲戚正在诅咒他呢!为什么呢?因为卡内基遗留了3亿多美元的慈善基金,但他只继承了100万美元。
人间之事就是这样。人性就是人性,你也不用指望会有所改变,何不干脆接受呢?我们应该像一位最有智慧的罗马帝王马库斯·阿列留斯一样。他有一天在日记中写道:
“我今天会碰到多言的人、自私的人、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忘恩负义的人。我也不必惊讶或困扰,因为我还想象不出一个没有这些人存在的世界。”
他说的不是很有道理吗?我们天天抱怨别人不会知恩图报,到底该怪谁?这是人性。所以不要再指望别人感恩了。如果我们偶尔得到别人的感激,就会是一个惊喜。如果没有,也不至于难过。
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一直期望别人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
我认识一位住在纽约的妇人,一天到晚抱怨自己孤独。没有一个亲戚愿意接近她,而我也不怪他们。你去看望她,她会花几个钟头喋喋不休地告诉你,她侄儿小的时候,她是怎么照顾他们的。他们得了麻疹、腮腺炎、百日咳,都是她照看的,他们跟她住了许多年,还资助一位侄子读完商业学校,直到她结婚前,他们都住在她家。
这些侄子回来看望她吗?噢!有的!有时候完全是出于义务性的。他们都怕回去看她,因为想到要坐几个小时听那些老调。无休无止的埋怨与自怜永远在等着他们。当这位妇人发现威逼利诱也没法叫她的侄子们回来看她后,她就剩下最后一个绝招——心脏病发作。
这心脏病是装出来的吗?当然不是,医生也说她的心脏相当神经质,常常心悸。可是医生也束手无策,因为她的问题是情绪性的。
这位妇人需要的是关爱与注意,但是我以为她要的是“感恩”,可惜她大概永远也得不到感激或敬爱,因为她认为这是应得的,她求别人给她这些。
有多少人都像她一样,因为别人都忘恩负义,因为孤独,因为被人疏忽而渴望被爱,但是在这世上真正能得到爱的唯一方式,就是不索取,相反地,还要不求回报地付出。
这听起来好像太不实际、太理想化了,其实不然!这是追求幸福的最好的一种方法,我知道,因为我亲眼见到我家庭中发生的状况。我的父母乐于助人,我们很穷,所以老是窘于欠债,可是虽然穷成那样,我父母每年总是能挤出一点钱寄到孤儿院去。他们从来没有去拜访过那家孤儿院,可能除了收到回信外,也从来没有人感谢过他们,不过他们已有所偿报,因为他们享受了帮助这些无助小孩的喜悦,并不希冀任何回报。
我离家外出工作后,每年圣诞节,我总会寄张支票给父母,请他们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可是他们总也不买。当我回家过圣诞时,父亲会告诉我,他们买了煤、日用品送给城里一个有很多小孩的贫苦妇人。施与而不求回报的快乐是他们所得到的最大的快乐。
我深信我父亲已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谓的享受快乐的理想人。亚里士多德说:“理想人会享受助人的快乐。”
要追求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抛弃别人会不会感恩的念头,只享受付出的快乐。
第五节 不模仿他人,做真正的自己
卡耐基智慧金言
一般人的心智能力使用率不超过10%,大部分人不太了解自己还有什么才能。
一个人最糟的是不能成为自己,并且在身体与心灵中保持自我。
你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是一个崭新的自我,为此而高兴吧!善用你的天赋。
一个人总有一天会明白,忌妒是无用的,而模仿他人无异于自杀。
保持自我本色这一问题,“与人类历史一样久远了”。詹姆士·戈登·基尔凯医生指出“这是全人类的问题”。很多精神、神经心理方面的问题,其隐藏的病因往往是他们不能保持自我。安吉罗·派屈写过13本书,还在报上发表了几千篇有关儿童训练的文章,他曾说过:“一个人最糟的是不能成为自己,并且在身体与心灵中保持自我。”
可是这种模仿他人的现象在好莱坞就相当严重。好莱坞著名导演山姆·伍德曾说过,最令他头痛的事是帮助年轻演员克服这个问题,保持自我。他们每个人都想成为二流的拉娜·特勒斯或三流的克拉克·盖博。“观众已经尝过那种味道了,”山姆·伍德不停地告诫他们,“他们现在需要点新鲜的。”
山姆·伍德在导演《别了,希普斯先生》和《战地钟声》等名片前,好多年都在从事房地产,因此他培养了自己的一种销售员的个性。他认为,商界中的一些规则在电影界也完全适用。完全模仿别人绝对会一事无成。“经验告诉我,”山姆·伍德说,“尽量不用那些模仿他人的演员,这是最保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