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毛泽东教我们学处事
31323400000082

第82章 不要来京 也不要在长沙住得太久

毛泽东“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共十一届六十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成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德高望重,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他为全中国劳苦大众谋取了最大的幸福,却从未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的亲人、好友谋取丝毫私利。

全国解放以后,韶山许多毛家亲友向毛泽东写信,有的介绍父兄或自己的革命历史,要求他帮助说句话,予以照顾;有的请求毛泽东在北京提供学习机会或就业机会;有的请帮忙在省里找个工作;还有的诉说家境困难,请求接济;也还有的要去北京做客,看看天安门等京城胜景,不一而足。

对于上述各种情况,毛泽东总是通过书信往来或接见等途径,对乡亲们进行耐心细致的启发、教育,给他们讲艰苦朴素、勤俭建国的道理。他既从思想政治方面关心乡亲故友,又从物质生活上经常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从毛泽东与韶山乡亲故旧交往的事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爱不避亲、公不庇私,清正廉洁、公私分明的崇高的人民公仆形象。

毛泽连与毛泽东是共曾祖父的堂兄弟。在十个堂兄弟中,毛泽东排行第三,毛泽连排行第九,互称“三哥”和“九弟”。因此,毛泽连是毛泽东血缘关系最近、建国以后尚健在、直到1995年才去世的至亲堂兄弟。毛泽连虽为“皇亲国戚”,却丝毫未因此得到毛泽东的特别庇荫。

1949年9月,毛泽连与表兄弟李轲结伴来到北京,去见他的三哥毛泽东。兄弟俩还是22年前毛泽东到韶山考察农民运动时相会过,见面非常高兴。俗语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何况是20余年未能谋面的兄弟久别重逢呢?

毛泽连青年时代曾留下眼疾,左眼长年失明,右眼也有病。毛泽东请田家英陪同九弟去北京协和医院治疗眼疾,又叫来儿子毛岸英照顾九弟的饮食起居。当医生建议为毛泽连换上只假眼珠时,毛泽东认为早已错过治疗时机,换上假的也看不见,就不必花钱了,毛泽连听取三哥的意见,就一直空着左眼。

毛泽连在北京治病兼疗养住了个把月,没料到主席三哥对他说:“九弟,你的眼病北京治不好,你还是早些回韶山。”

毛泽连虽有点想不通三哥会下“逐客令”,也只好默默打点行装。同行的李轲又去见毛泽东,代为诉说毛泽连的生计艰难。毛泽东说:“泽连的困难我晓得,但比起全国人民的困难,就不足道了。”话虽这么说,毛泽东心中仍惦记着九弟的困难。在10月初毛泽连临行前,毛泽东打发不少东西,包括装满蚊帐、棉衣裤和衬衣等什物的一口旧皮箱。

可见,毛泽东不徇私情,但他又是一位人情味很浓的领袖。他同情九弟的困难处境,便从自己的稿费中支出200元补助九弟,这个惯例一直保持到1958年。后来中央办公厅每月给毛泽连寄送20元钱,直到几年后毛泽东知道了,他又让工作人员以自己的稿费补交了,做到公私分明。

1949年到1976年,毛泽连一共11次到北京,这都是经过毛泽东事先同意约好的。1954年毛泽连又准备去北京。毛泽东在信中预先叮嘱:自己准备路费,不要麻烦政府。

然而,并不是毛泽连每次都“有求必应”,有好几次毛泽连的上京要求,遭到毛泽东近乎“无情无义”的拒绝。

1950年,毛泽连想送母亲上京治病,毛泽东未予同意。1951年冬,毛泽连陪母亲到长沙治病,不见好转,嘱咐在长沙的房侄毛远悌信告毛泽东治疗情况。不久,毛泽东亲笔回信不同意来京。信中说:“慰生六婶及泽连均不要来京,也不宜在长沙住得太久,诊病完了即回韶山为好。现在人民政府决定精简节约,强调反对浪费,故不要来京,也不要在长沙住得太久。”又说,“泽连家境困难,待将来再设法略作帮助,目前不要靠望。”1952年,毛泽连母亲去世,毛泽连因又患脚病,曾想上京,毛泽东回信,一面对婶婶去世表示哀悼,并寄去旧币300万元(合300元),其中100万元为安葬费,200万元给毛泽连治病,并要毛宇居转告:“这些钱均是我自己的稿费,请告他们节用。”一方面又说:“不要来京,可到长沙湘雅医院诊治,如湘雅诊不好,北京也就诊不好了。”1952年1月,毛泽东3次直接给毛泽连或在给毛宇居的信中对堂弟的困难表示关心,但要他不要来京。

对三哥的劝慰,毛泽连起初有点不理解,想不通,但时日久了,他渐渐领会了毛泽东的良苦用心,并引以为谆谆教诲。土改中分到田后,毛泽连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自觉带领全家积极参加了互助组、高级社,他抱病参加集体劳动,从不以“皇亲国戚”自居,在故乡热土上默默地奉献余生。

毛泽连一直用着三哥送给他的那口皮箱,直到毛泽东逝世后才将它献给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作为文物收藏。

韶山毛泽东铜像揭幕后,毛泽连老人时常拄着一根拐杖,微驼着背,到铜像前静静地伫立,略有所思,然后慢慢离去。这是细心的人们直到1995年尚能在韶山看到的一道风景。

老人在想什么呢?

三哥走了,依旧存在的是“如此多娇”的江山,是留给后人巨大的精神财富。

三哥的铜像雄伟,三哥的政绩斐然;一个清正廉明、天底无私的人民公仆形象,这不正是三哥的平凡而伟大之处吗?

正因为这样,毛泽东总是严格要求韶山族房邻里乡亲,不允许借他毛泽东的牌子方便行事。有个远房侄子毛远悌,解放初在长沙从事印刷工作,曾要求去北京学习深造。毛泽东致信于他不要来京,“在印厂工作,可在工作余暇进行学习”。毛远悌看信后,心里明白了伯父不让他上京的真正原因,安心在长沙工作。1962年2月,毛泽东在上海接见毛华初(毛泽民烈士养子)、韩瑾行夫妇时语重心长:“无论做什么工作,都必须听从组织安排,服从党的需要。”这样亲切关怀和谆谆教诲,我辈终生难忘。

毛泽东正是这样,他不徇私情,也充满关爱,他爱天下百姓,但严于律己,严格要求自己亲人。50年代以后,族人从毛泽东的鸿雁往来了解也理解了毛泽东不徇私情的脾性,很少写信给毛泽东提个人要求了,均以毛泽东为榜样,安分守己,克己奉公,廉洁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