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开场合,有时你的同学或好朋友一句话,或一个不恰当的举动,会令你万分尴尬。
如果你大动肝火,他们会说“只不过开个玩笑而已”,反而指责你过于敏感或不懂幽默。在公共场合被人笑话并不是件好受的事,但也不要认为是小事而随意处置。在这种场合下,大部分人通常会变得生气,说话也结结巴巴,脸羞得通红。但你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那就是保持头脑冷静,掌握主动权。你不要花太多时间想这个问题:“为什么他会跟我过不去?”有些人故意羞辱你,可能是你做了什么事使他们受到威胁想报复你;另外一些人习惯说一些让别人尴尬的事而不分场合,却不一定对你有什么恶意,也可能并没有意识到会伤害你。
当你指出他的失礼时,他一般都会向你道歉。因此,你没有必要当场发火,而应该委婉地表明:你因他的言语或举动受到伤害,你无法接受类似的言行举止,并善意地劝告对方改正。
如果有人确实故意羞辱你,你应当义正词严地加以回敬,以当场制止其粗鲁行为。你可以这样说:“你达到了羞辱我的目的,但你能告诉我你这样做的原由吗?”或者问:“你好像很气愤,请问我做了什么对不起你的事?”
不管对方作何反应,你都不可失去理智。如果你勃然大怒,恰恰会让羞辱你的人占上风,而且更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从而达到羞辱者的目的。
在更多的场合摆脱自身困境的方式是作出机灵和幽默的反应。一位著名心理学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位女作家,其中一位刚写完一部书,正陶醉在一片赞誉声中;另一位却很不得志。有一天,她们在路上相遇。后者径直走到前者面前说:“我喜欢你的书,是谁帮你写的?”“我很高兴你喜欢我的书。”成功的女作家答道,“是谁读给你听的?”无独有偶,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也曾在路上遇见过一位无礼的人,他打量着安徒生的帽子,说:“我很奇怪你的头上为什么会戴一顶这样的破帽子?”安徒生回答说:“我也很奇怪你漂亮的帽子下,为什么长着这样一个脑袋!”
实际上,表现出一种“压力下的风度”,常常是对恶意羞辱者最好的反击。
应付尴尬的十大法则:
1.可以脸红,但是不能心慌
镇定,再镇定。当尴尬突然出现的时候,瞬间的脸红虽然在所难免,但绝对不能心里慌乱。
那样既无补于事,又容易让别人觉得懦弱。
2.不要轻易辩解
越早承认过失也就越容易被人谅解。
3.勇于自我解嘲
既然尴尬的局面已经不可避免,就应当拿出足够的勇气来面对现实,甚至直接向尴尬挑战。
4.随机应变,将尴尬时刻转化为自我宣传的机会善于随机应变地处理情况不仅可以使尴尬不再那么难堪,而且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自我表现的机会。李某一直是公司里默默无闻的一员,在一次向新人介绍公司领导时,他误将公司总经理的名字读错,当时现场安静异常,总经理面露不悦。他觉察后立即转而介绍自己,说完后又补充道:“我们公司的领导从来没有架子,但在这个公司,除了领导的名字什么都不许错……”紧张的场面一下松弛下来。
5.装傻充愣,置有形的窘境于无形的无知之中
这是“厚脸皮”的万用灵方。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尴尬施加的影响摒弃出去,谁都知道傻子总被人们嘲笑,但从未有尴尬时刻,因为傻子做傻事没什么新鲜的,他自己也不在乎。虽然我们不是真的要当傻子,可是在特殊时刻采用一些特殊方法来脱窘解困又有什么不好呢!
6.迅速撤离现场
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如果你的确没有勇气和能力应付尴尬局面的出现,你的最佳选择就是迅速撤离现场,越快越好。对于那些天生胆小怕事但是异常敏感的人来说,提前预见尴尬发生的可能性或是当尴尬的事态稍有苗头时就赶快离开,实在是妙不可言的高招。这好比,再大的掌力如果没有受力的脸也不过就是一阵风罢了。
7.将计就计,化不利为有利
利与不利从来就是相对而言,只要找到关键点,化不利为有利并非没有可能。对一个刚刚工作的女秘书来说,还有什么比上班后的第一批信件中就有两封寄错了地址更令人尴尬的呢?然而,24岁的刘小姐在知悉情况后马上打电话向客户致歉,并且在客户拒绝后连续打了一天的电话……最后终于感动了对方。这两位客户也通过此事了解了她认真的工作态度,以后与该公司的业务也总是通过她来联系。
8.转移尴尬
医学上有所谓的移痛法,当一种难以征服的痛苦被另一种较易征服的痛苦替代时,前一种痛苦往往在后一种痛苦的作用下逐步失去原来的痛感,这种方法同样运用于尴尬时刻的自我调节。当然,转移尴尬还有另一种形式,就是将尴尬转移到旁观者的身上,不过必须注意一点……你所转移的尴尬应该是善意的制造玩笑的契机。
9.故作心理脆弱
人们普遍同情弱者,在尴尬出现的时刻你应当立即做出过激的反应,可以是懊悔不已,可以是痛苦万状。总之,你一定要让别人看起来心理异常脆弱,仿佛刚才的事情已经过度地伤害到了你的自尊心。一般情况下,人们在看到你的“惨状”后肯定不会再对你穷追猛打,尴尬也就不了了之。
10.予以强烈反击
这是应付尴尬最应谨慎使用的方法。首先要考虑对象的身份,其次是环境,再次是反击的力度把握。因为尴尬本身并不是大得惊人的问题,充其量只是一个过失,所以在决定予以反击之前一定要搞明白自己反击的目的何在。假如反击的结果是解脱了自己而伤害了别人,那最好放弃;假如反击的结果是皆大欢喜,那么不妨一试。宗旨只有一条:利己也不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