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交谈中,交际双方都应遵循同一律的要求,不得暗中转换话题。但有时候在某些场合,为了达到交际目的,又不得不有意识地转换话题。
这是为什么呢?有三个原因:一是对方的问题太敏感,不便回答;二是原话题达不到交谈目的,需要转题;三是原话题已充分展开,兴趣消退。由于这些原因,不转换话题就不能顺利地交谈下去,只有巧妙地转换话题,才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使交谈顺利地进行。
转换话题有哪些方法呢?
1.自然转换法
即使一个最好的话题,也有兴趣低落的时候,这时候,可以停止对原话题表示意见,自然而然地引出另一个话题。
某中学唐老师,悉心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出版了20万字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该校的文学社小记者到唐老师家采访。
小记者:唐老师,您的大作《中国诗歌发展史》与读者见面了,我们想请您谈谈撰写这本书的经验,好吗?
唐老师:(很为难,沉默了片刻)只是一个专题学习,谈不上什么经验。
小记者:(抬头,望着墙上的隶书)唐老师,这隶书是您写的吧!(转换话题)
唐老师:是的。
小记者:那么请您谈谈隶书的特点,好吗?
这正是唐老师感兴趣的和愿意谈的话题,于是唐老师便由“蚕头雁尾”讲起,讲得很细致、很起劲。在讲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彼此增进了感情。这时小记者才不失时机地说:“唐老师,您对隶书很有研究,我们以后还要请您多加指导,不过,我们现在十分想听听您是怎样写成《中国诗歌发展史》这本书的。”此刻,唐老师深感盛情难却,也就只好加以介绍了。这样既缓和了气氛,又达到了目的。
2.打断引开法
在交谈中,遇到紧急情况,需要立即打断,巧妙引开。例如:张三患胃癌住院,为了稳定病人情绪,需要瞒住病人。张三的妻子给他吃药的时候,儿子闯进来冒失地问:“爸爸,听说你这病是胃……”妻子立即打断儿子的话,说:“胃溃疡,不要紧的。”
3.引申转移法
把正在谈论的话题向前引申一步,导致新话题的出现。例如:山东五音戏《王小赶脚》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二姑娘:你家都有什么人?
王小:我家就有一个病恹恹的老娘。
二姑娘:有做饭的没有?
王小:早先俺娘好好的,都是她老人家给我做饭;现如今她病了,我得自己生火做饭了。
二姑娘:唉!我是问你有了媳妇没有?
王小:光个老娘还养不了哩,人家谁跟咱?
二姑娘:我给你保个媒吧?
上面的话题转移过程是,由“家里有什么人”引申到“谁做饭”,进而引申到“有媳妇没有”?再引申到“给你保个媒”。话题的转换像一串连环,自然连贯。
4.答非所问法
有些问题,我们不便直接表态,想回避问题又不想中断交谈,使对方尴尬,由此而使用答非所问这个方法来转移话题。例如:张科长和李科长喝酒,张科长喝醉了,说:“老李,你说,昨天陈部长批评我对不对?我为什么就不能长工资?他这是不是故意整我?”李科长说:“咱部里又出了一件事你知道不?小黄写农村党员思想现状的调查报告,在《内部思想通讯》上发表了,还加了编者按……”在这里,李科长使用的就是“答非所问法”。
5.节外生枝法
在交谈中,想改变自己的被动局面,切不可一味地纠缠在原话题上,而应根据原话题的某一点,转移到对自己有利的另一个话题上。例如:某剧场服务员怀疑一个男青年没买票,说:“同志,请把票拿出来看一下。”男青年因服务员怀疑他而不满,一边拿出票,一边吵闹,训斥服务员。服务员赔礼道歉仍然止不住男青年吵闹。服务员严肃地说:“政府有明文规定,公共场所不得大声喧哗。你违犯了规定,请跟我出来一下。”话题一转,青年软了下来,乖乖地坐下看戏了。服务员也就坡下驴,教育他几句,就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