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张西望》的作者对古典的旁征博引和信手拈来的功夫让我这位号称研究国史的人自愧弗如,不论与国人还是洋人的对答还是神聊,都巧妙安排穿插在敏捷的思维和精彩的场面中,一望而知其国学根底非常人可比。跟从朱琦先生“东张西望”,拾来不少幽默睿智之言,我想此番读书大约真是朝着古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境界大大前进了一步。说句实话,与人说诗论文间朱琦先生的境界并非我们也都能自由出入,遇有强手时他或许就会沉溺于对手是曹操近侍、杜甫故交或者蒲松龄转世而大发宏论,精神亢奋,妙语联珠,然吾亦疑其或为魏晋士子阮籍、嵇康辈再生,不知远方校友是否认可?若说他是当今还有些仙风道骨的人,意恐有损其如日中天的大好年华,他也许只是用他的学识,用他的阅历,向世人展示了一曲“我本是葫芦庄那散淡的人”。才华横溢学问醇厚且又性情散淡的人做出的散文味道究竟要特别一些了,除了淡泊名利之外,还应该为朱琦再添上一句“学海无涯笑作舟”。不论在异国他乡打工时住进破旧贫民区的苦难岁月,还是在柏克莱大学教书后环境大大改善的闲适生活,作者始终充满了人生旅途上的自信和达观,于是才会外现他笔走龙蛇的才情和笑侃人生的勇气。读朱琦的散记,你会听到或体验到一种很特别的东西,那就是他对生命充满激情的笑,对人间处处友爱协作的笑,对大自然赋予人类智慧的笑。在他的笔下,理发、起名、喝酒、陪读、邻居等琐事都有了浓浓的情丝和淡淡的幽默,他赋予了自己的生命一个更新更深的内涵——在尝尽酸甜苦辣之后依然顽强地探索着大自然的壮美和奥秘,在历尽艰辛之后依然从心底流出热爱生命赞美生活的歌声和微笑。
我为这样的海外游子骄傲,为这样的校友自豪。一个谈笑风生的白面书生,一个梦想走遍世界的游人,一个播撒快乐文明的使者,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龙的传人,他这样表述自己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情感:“天若有情天亦老,中国应该崛起了……中国的深刻变革,影响和鼓舞着全球华人,华人的气数真的来了。”感受着作者对祖国的挚爱和关切,我不由得要向老校友道一声珍重:率直风雅的饱学之士,洒脱不羁的文化使者,愿你在爽朗的笑声和幽默的情调中把东西方文化的种子传播到世间的每一个角落,愿你的生命永远充满阳光。
第十(节) 睿智达观,书生本色——朱琦与新作《十年一笑》
文人自古不少,但睿智达观的文人不是很多,这也是我偏爱朱琦散文的主要原因。
十几年前与朱琦在山西大学相识,后来这位高材生北上,攻读文学博士,九十年代东渡日本,西游美国。《东张西望》问世时,朱琦在加州柏克莱大学执教,而今在斯坦福大学的讲坛上侃谈华夏文化,《十年一笑》应运而生。这位生长在因鹳雀楼、蒲救寺和黄河大铁牛闻名天下的永济骄子,读了多年唐诗宋词且又在当今最繁华国度的楼宇间“愚顽痴傻、伏案写作”,才华横溢,学识深远,可谓是当代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今中外融会贯通之士。担任旧金山中文电视台古诗欣赏主讲人以来,在《世界日报》《星岛日报》发表的文章,引起轰动,于是应邀作了数百场演讲,蜚声旧金山和硅谷,他无疑是当今中国文学界冲出去的第一人。
身在大西洋彼岸的作者性情恬淡,只求以平静心讲亲身经历,以幽默笔写真切感受。他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多年磨砺的博闻强记和广学多识,把海外游子的酸甜苦辣刻画得栩栩如生,对发达国家芸芸众生和世态民风勾画得细致逼真,为国人立体了解美国和日本,为海外华人了解祖国,做了件实实在在的大好事。作者的国学根底特别是对古典旁征博引和信手拈来的功夫,让我这号称研究中国史的人自愧弗如。遇有文坛高手,作者常常被激发得精神亢奋,妙语联珠,在高谈阔论中流连忘返,宏论迭出。在朱琦笔下,理发、买车、起名、喝酒、陪读、做客一类的琐事,都有了浓浓的情意和淡淡的幽默。他能准确捕捉生命的真善美,给人撒播知识的芬芳;他能自觉调动生命的热情,给人追求快乐的享受。《山姆大叔与桃太郎》《寂寞的鸟声》《美国的乞丐》……娓娓道出一个个发达国家的故事,形象有趣且深刻老道;关于阿拉斯加、旧金山的描述,带给我们的是美的直观感受和美的心灵震撼。看过《东张西望》,再读《十年一笑》,在作者行云流水般的文笔、诙谐幽默的语调和多彩生活的牵引下,你会感悟到一些做人的真谛。
谈说南唐后主的文章多的是,但朱琦笔下的李煜又有升华,“上天生就他诗人的性情和才华,却把他推上帝王的宝座”这一历史误会,让李煜先享尽人间的福,再受尽人间的罪,然后眼泪和着血吟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类的不朽诗句,不能掌握自己生死的南唐后主,他的痛苦,他的悔恨,他的思念,凝聚成朱琦笔下的《悲情帝王》。《东坡的境界》更让我窥得作者的潇洒和才情,苏东坡被贬黄州,“不以得意而喜,不以失意而悲,得意时淡然,失意时泰然,披着蓑衣在风雨里度过一生也无所谓”,于是才会有那豪迈旷达、让千古后人心驰神往的《念奴娇》和《前赤壁赋》,东坡一生坎坷,却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绝唱伴随,始终进取,始终达观。“遇到挫折的时候,最能看出一个人的素质和境界。有人会愁苦不堪,有人会含笑面对,不屈不挠。一时的失败注定不了一生,何须愁苦?即便是无可奈何了也不必愁苦,无可奈何了还愁苦什么?人活到东坡那样的境界,这一生也就不怕挫折了。”如此豁达的人生,对我们难道没有启发?“人生一世,转瞬即逝,并且再也不能复生,怎么忍心浪费自己的生命,又怎么忍心让别人不愉快?”在朱琦看来,搬论是非最不划算,是既叫自己心烦又叫别人心烦的坏习惯。某日与朋友出游,在满目青翠、遍野黄花的山谷间,朋友絮叨不完某人的是非,“我被逼得大叫起来:这么漂亮的地方,与那人有什么相关呀!”这酣畅淋漓的白描,让我开心极了。
我以为这是近年最优秀的散文集子之一,徜徉书海的学人,跨越东西的游子,始终充满人生旅途的自信和达观,用“学海无涯笑作舟”或许可以概括作者的才情秉性和精神追求。朱琦的豁达,源于天才的机智幽默,还是源于知识内涵的浓缩,我一时说不清楚,只记得当年做学生的他,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纵情恣意在笔墨方阵,有随缘而来的不羁,有随遇而安的从容。而今学贯东西,雄姿英发,论古说今,谈笑风生。一篇短文,着实容纳不了《十年一笑》带来的身心愉悦。本来觉着青春属于十八岁,朱琦偏偏讲述了一个《青春八十岁》的人物,于是生命的激情和希望随着这股徐徐清风又步上一个台阶。率直风雅的饱学之士,洒脱不羁的文化使者,愿你在爽朗的笑声和幽默情怀中,把东西方文明的种子撒播,愿你生命的旅途永远万里晴空,为了纯净的世界永葆你的一分书生本色。
第十一(节) 圆了一个大大的梦
说起来《摸着石头过黄河——一个副省长的执政心路》这本书,跟我从事的研究工作并无多少联系,但却与山西、与全国、与眼下越来越紧缺的水源有重要的联系。作者是曾任山西省政协主席的郭裕怀,本书讲述了山西引黄工程的艰难历程和这项事关三晋父老乡亲生命工程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大事要事。
我常常偏爱文采好的文章和着作,有时候对文与质这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关系甚至会有些颠倒。我相信文辞不精彩不漂亮不简洁的作品,定然流传不远。这也不是我的发明,因为类似我这毛病的大有人在。然而,我在捧读这本与山西百姓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关于引黄工程的着作时,在这部记录了引黄工程总指挥人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时,我被作者那种敏锐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内容、准确简洁明了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和打动:“天大的好事,天大的难事”。正如作者总结一生中自己做的最大的一件事情,也是最难的事情,更是当时争议很多的事情。引黄工程自1983年万家寨枢纽工程列入国家“六五”计划前期重点项目,1998年第一台和第二台机组并网发电,2002年10月18日在南干线上举行了隆重的试通水仪式,二十年来建设者们经历的风风雨雨,还是让我们生出许多的感动,同时也有灵魂的净化。从这本书中,我读到了许多对山西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的真知灼见。
引黄入晋寄托着许多代人的希望和梦想。引黄工程起于何时,恐怕许多人都说不准确,或许有人会说是1958年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在“成都会议”上提出引黄入晋的设想。作者在书中告诉我们,最早提出引黄入晋的人是西汉时的河东太守番系,后来又有民国时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省水利厅的档案室里至今还保存着1917年关于引黄入晋设想的文献《山西黄河入汾预测报告》。不知不觉之中,我对山西引黄工程的历史开始深化。在陶鲁笳老书记之后,山西又有几任书记和省长们,都对引黄工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书中有许多是对引黄工程中细(节)的生动描述,从中透出一股共产党人对事业、对民生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从中我们知道了山西人为争水曾经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流了多少血多少汗。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在沁源围困战中带领沁源人民坚壁清野把敌人挤出去的刘开基同志,“为了水的问题,他曾经不止一次地跟省委第一书记争论,跟省长争论,拍桌子,痛哭流涕,挡住常委会不让散会,不解决问题就是不行,哪怕事后再请求处分。”曾经担任过水利部部长的钱正英对山西的引黄工程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这位八十年代在中国政坛颇有影响力的女部长,对引黄工程给予了积极支持:“山西煤多是长,水少是短,不解决水资源的问题,怎么能够扬长避短?”“从长远和全局考虑,万家寨引黄是一项重大战略措施,势在必行。”这位身材有些纤弱的水利专家的明朗表态,以及她在以后的日子里给予引黄工程的关注和支持,令许多人对她的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心生几许敬仰。权力并不能让人变得崇高,而人格的魅力、决策的能力则可以使掌握权力的领导人在人民大众中更加彰显其影响力。在引黄工程处于低潮的时候,也有像贾冲之等省级老领导们的一以贯之,他说:“引黄该不该搞,不决定于哪个人的主观意志。山西优势是煤,劣势是水。金银铜铁锡,金木水火土,别的都有,就是缺水!没有水,那就什么优势都谈不上,所以引黄不能不搞!”这些老领导们敢于担当,敢于说话,背后是对事业的执着和对子孙后代的责任。万家寨工程上马时,时任山西省委书记胡富国的豪言壮语鼓舞了一线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宁可丢掉乌纱帽,不能不引黄河水。”实际负责这项大工程的郭裕怀总指挥,在书中这样认识引黄工程:“在我国和全世界水资源日趋紧缺的今天,在水资源占有量排在全国倒数第二位的山西,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有了水,才能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护环境,才能为子孙后代造福。”这本书中有许多让人回味的东西。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16年的长跑”。
这项工程倾注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的确很难用数字精确统计。引黄工程上马是在90年代。经过了十几年,引黄工程南线通水,北线也开始建设。我知道,对这本书要进行准确到位评介,下笔时仍然觉得沉重,特别是我对工程对水利并不熟悉,真的无法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准确说出来,但是我知道,要引黄河水进入太原和大同,实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作者所说,一生做了几件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引进黄河水。话说起来似乎很轻松,但却是非常沉重的,为了这个工程,曾经担任引黄工程的领导、专家和奋战在一线的数以千计的工人们,他们付出生命中的多少热情、多少智慧、多少艰辛,我们恐怕很难想象。
引黄工程的背后,有一个个曾经活跃在中国政坛的大人物,也有许多奋战在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数以万计的农民工。比如钱正英部长,邹家华副总理,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支持,处处透出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他们的思考、认识和他们的作风。大的工程,通常会引来毁誉相加,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常有的现象。干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捣蛋的,这也是中国社会的一大怪现象。然而,正如冯东书为本书所写的跋文中所说的:“这项工程的迅速动工,说明当时的中共山西省委和山西省人民政府的主要领导人是不甘于做太平官的人。他们是有极强的责任心和非同一般胆识的人。他们勇于任事,敢于决策。……当然,有了好的决策,还需要有人带头去干,踏踏实实、任劳任怨地去干,坚韧不拔地、百折不回地去干,否则,再好的决策也只会是一纸空文。”
从我有限的了解中得知,郭裕怀主席平日是一位酷爱学习的领导,对时局、对政策、对经济的前沿问题始终十分关注,虽然已经退休多年,却从来没有放松学习,偶尔见面时还给我推荐一两本有价值的书。在《摸着石头过黄河》一书中,也浸透了作者的忧虑。他在感慨山西的生态环境时曾经用了下面的一段话:“溪流里的水少了,山梁上的树少了,植被萎缩了,土壤沙化了。水资源匮乏的严重程度,对于山西,怎么说都不为过。”维护生态环境的关键在哪里?作者疾呼:“第一是水,第二是水,第三还是水!”水对他成了生命构成中最重要的元素,引黄入晋的南北线工程圆了山西百姓多少年多少代人的一个梦,如果没有了水,山西怎么办?引黄入晋,为了山西,也为了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