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红泥炉(上、下)
31374400000035

第35章 城市·文化(4)

对太原来说,大量的文化遗产遗存,可以支持现阶段文化休闲业的发展要求。相声、杂技、魔术、二人转等等民间艺术已经结合了时代特点,不断创新,迎来复兴。而太原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为发展文化休闲业可供永续利用创意经典生产精品的优质资源,是一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区域、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的代表符号和名片。如果能对这些民间文化遗产有效开发利用,特别是加入现代高科技元素和贯穿人本思想的文化创意,无疑将形成太原文化休闲业中独特耀眼的异质文化,更好地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精神需求。

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休闲业大发展的重要元素及其发展动能,需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资源整合和创意设计的品位提升,特别是对文化含量的增容扩充,对休闲场所、休闲品类、休闲线路、休闲方式的全面开发、深度加工、立体包装和经典创意,使大众在娱乐消费的同时,愉悦了身体感观,满足了心灵需求,由此给当地创造发展的机会,创造长远的效益。举例来说,对体育竞技及健身项目,不仅仅是举办比赛、制作光碟,还应推出更能吸引大众参与、供人们体验和健身的特色趣味娱乐项目;对民俗文化,不定期举办庙会是一种形式,同时要加入个性化“体验”元素,比如画像、剪纸、陶作坊等等体验新经济的微观文化元素,吸引更多人群参与艺术实践与熏陶,参与启迪生命、健康体魄的文化休闲和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对山西面食,可以举办面食(节),在办文化售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创意、更新品类、创意花样,或者出版图书,或者现场观摩教学,还可以规范太原小吃街的标准,让到访的游客留下来,愿意看、愿意试,在转一转、看一看、试一试的过程中轻松体验特色休闲文化带来的生活经历和文化感动。同时,应对现有休闲娱乐场所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对原有设备适时更新,同时也需要文明舒适美观的大型文化场馆配套,目前省城在建的山西大剧院、图书馆新馆、科技馆、地质博物馆、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山西体育中心的陆续建成开放,无疑会极大地带动全省的文化消费上档次上水平,带动太原文化休闲业的全新发展。

文化休闲业的发展与旅游业、影视业密切相关,借鉴“七彩云南”“印象西湖”“云水洛神”的美丽想象,提炼出譬如“唐风晋韵”代表几千年太原文明的核心概念很有必要,而且要用现代展示手法与高科技手段演绎太原丰富多彩的经典文化,不断演绎推陈,不断创意出新。比如,开发保护太原商业街老字号,对“晋商家园”概念进行充实;展示近代工业遗产遗址,对现代工业城市时空概念扩展延伸;挖掘提炼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红色文化,对太原红色旅游的品位提升。

文化休闲业必将为太原打造新城、改造旧城、保护老城以及宜居城市建设插上飞腾的翅膀,将为全省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起到率先冲关、提升形象的重要作用。(合作者:朱伊文)

第七(节) 文化,助推宜居城市建设——太原日报记者杨晓霖采访本书作者

建设宜居城市:极具战略眼光的举措

记者:太原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建设现代宜居城市为主攻方向,努力加快新太原发展的步伐。刚刚闭幕的太原市“两会”上,“宜居城市”成为一个热点话题。现代城市是物质和文化的统一体,您认为文化对于一个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起着怎样的作用?

孙丽萍:通常说的现代城市,是指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展起来的城市。现代城市的形成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和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的普及使用,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的特征尤其明显。几十年来,世界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人类却日益感觉到现代城市生活的诸多不利因素也在增加,比如人口膨胀、道路拥挤、环境污染、建筑扩增、公共环境卫生设施相对滞后等等,由此带来现代人生活工作中的种种不适,特别是人们心理压力的增大,已经影响到城市人的身心健康。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要求因此更加迫切。

太原市提出以建设现代宜居城市为主攻方向的目标,是极具战略眼光的举措。根据2007年5月颁布的中国《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现代宜居城市包括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资源承载、生活便宜、公共安全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改善环境、生态、交通等等设施对建设一个宜居的城市固然重要,然而,社会文明建设依然排在了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现代宜居城市除了有完备的硬件设施之外,城市的综合文化实力特别是市民的综合素质、市民的道德水平、市民的文化素养,我认为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应该起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宜居的城市,必然是和谐的,是以人为本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存、和谐发展的共享空间,和谐会带来人的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增强等等积极的因素,我们对此要有足够充分的认识。

将太原历史的亮点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记者:太原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能只放在历史典故中,如何体现在今天的城市发展中并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孙丽萍:城市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的集中性。古今中外的都城均以其突显时代特性的灿烂文化着称于时,闻名于世,城市科学技术集中,文化艺术集中,各类院校集中,各类人才集中,由此成为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信息中心和人才中心;二是文化的整体性。城市除了拥有新闻、电视、网络、出版等等现代化的信息传递设施和手段外,还具备很多社会性的传播信息的渠道,如城市公园、影剧院、体育场、文化馆、展览馆、纪念馆、咖啡屋、酒楼、茶肆、书店、报亭、商场、车站、飞机场以及相对密集且功能齐全的社区小区,这些场所是文化展示和传播的基础条件,也是文化传承必需的一环环链条;三是文化的再生产性。根据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历史经验,文化的生产、储存、再生产功能,基本上聚集在城市之中,文化产品的扩大再生产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产品生产者将文化资源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前提下,用工业化标准、通过文化创意和加工将文化资源尽可能地转化成文化消费产品,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文化产业的核心在于产业,途径在于文化资源的合理有效转化。

太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厚人文资源积淀的文明古城。正如我在一篇文章中写过:“太原古城有大量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迹和典型遗存,有鲧筑城郭、大禹治水的神话,有神农稼穑、帝尧旧都的传说。晋水汾河孕育了晋阳文明,周柏唐槐见证了太原兴盛。……这里是风雅乐颂城,这里是英雄用武地。”如何将太原历史的亮点转化为富有深厚人文内涵、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的确还有一定距离。比如让曾经驰骋疆场和舞台的壮士志士,如豫让、赵简子、狄人杰、杨业们,让书坛画坛流芳万世的米芾和傅山们,让诗赋文采照耀中华千百年的王维、王之涣、王翰、王昌龄、温庭筠、白居易、罗贯中们,一个个鲜活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晋阳大地上曾经上演的一幕幕历史剧如三家分晋、刘恒治代、北朝称雄、李渊起兵等等直接影响中华文明进程的事件,一段段地丰满立体,加入全民族建设精神家园的进程;让龙山石窟和天龙山石窟艺术彰显中国道教的演进和佛教的中国本土化历程,让北齐文化遗存昭示民族文化融合的博大精深和雄浑多姿,创造更具吸引力更加辉煌的新的文化和艺术。这也是建设太原宜居城市提出的更高标准和要求。

文化产业化、精品系列化:提高太原的综合文化实力

记者:我省山西博物院等第一批博物馆、纪念馆已于3月28日向社会免费开放。在此之前,太原市已经决定,将于今年9月份举办“中国·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届时,老百姓可以免费在全市大剧场欣赏到晋剧舞台艺术精品,品尝“免费文化大餐”。您怎么看这种“政府买单,百姓看戏”的做法?

孙丽萍: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和水平时,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将上升为第一位的需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文化实力,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对全国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至关重要。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近期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这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全民历史文化知识与艺术修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具体体现。太原市将举办中国-太原晋商文化艺术周,政府买单,百姓看戏,让老百姓免费在全市大剧场欣赏到晋剧舞台艺术精品,是市委市政府用实际行动贯彻中央精神的惠民举措,同时,对舞台精品剧目艺术的继承和创新、传播和弘扬,也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目前,山西的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山西的演艺业发展空间广阔。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分析,眼下仅靠百姓掏腰包看戏还不能实现扶持一些演出公司走向全国和世界的长远目标。正如“教学相长”、水涨船高的道理一样,演艺人员同样需要观众与他们的艺术一起成长。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演员来自群众,服务群众。演员离开了观众,离开了舞台,就会成为无土之木,无水之鱼。太原举办中国-晋商文化艺术周,政府免费为群众提供舞台艺术精品,就是要通过政府的力量,普及提高市民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大众的审美情趣,陶冶大众的道德情操。同时,免费欣赏精品剧目也是在为文化产业中复兴的全省舞台艺术注入活力,注入时代精神,也是我们的文学艺术贯彻“二为”、“双百”、“三贴近”方针的体现。特别是将研究与创作较好结合、以明清晋商为题材的系列文化精品提供了好的借鉴,如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京剧《走西口》、电视剧《乔家大院》等,一经上演就引起了轰动效应,经典剧目,反复上演,艺术精品千锤百炼。因此,继续抓好文艺精品创作,在为产业提供高端、优秀剧目的同时,追求文化产业化和精品系列化,不失为提高太原综合文化实力的一个很好选择。城市文化实力必将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八(节) 太原,亟须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

太原是中国北方的文明古城,这座2500多年的古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太原是战国名城、北朝陪都、大唐北都、九边重镇和晋商之都,与西安、杭州、苏州、开封、洛阳在内的其他中国文化名城相比,太原文化积淀的厚度和文化内涵的丰富丝毫不会逊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是城市的名片。文化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矿,文化资源是城市科学发展的源泉活水。

一、太原没有及时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列,无疑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从1982年开始,中国实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计划。截至2007年9月,列入保护名单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达到110座。这些城市中,有的多次作为帝王都城;有的曾是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有的是重大历史事件的策源地;有的拥有珍贵的文化遗迹而享有盛名。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丰富遗存,为世界回望中华文明打开了一扇扇窗口。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条例规定: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毋庸置疑,太原就是一座极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红色纪念意义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据2004年12月31日公布的数据,中国的城市数量达661座,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全部列入名城的行列,呼和浩特、哈尔滨、吉林、沈阳、南京、杭州、福州、南昌、济南、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桂林、海口、成都、昆明、遵义、拉萨、西安、银川等21座城市榜上有名,仅有山西、河北、甘肃、安徽、青海、新疆6省(自治区)的省(区)会城市没有列入名单。

与山西共享文物大省称号的有陕西、河南两省,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个序列里,两省无论从数量还是规模上都超过了山西。河南列入名城的有7市1县(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濮阳市、浚县),陕西有6市(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而有27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全国第一的山西省仅有1市4县入选,即大同市、平遥县、新绛县、代县、祁县。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太原没有及时进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行列,这与我们山西文物大省的称号和地位显然极不相符。对有着5000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文化资源大省来说,无疑也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是城市的名片。文化资源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矿,文化资源是城市科学发展的源泉活水

太原古城有大量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遗迹和典型遗存,有鲧筑城郭、大禹治水的神话,有神农稼穑、帝尧旧都的传说。太原建城的历史超过了2500年。据《左传·定公十三年》记载:公元前497年“晋赵鞅入晋阳以叛”。也就是说,此前已有了晋阳邑。当时的晋阳城(遗址在今晋源区古城营村)由晋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督率建造,“城高四丈,周回四里。”(《左传·成公六年》)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记载上古至北魏,全国城邑的数量累计在3000处左右,其中的古都城约180处。太原即是其中之一,她既是中国北方的文明古城,也是历史上军事和经济的重镇。太原是战国名城、北朝陪都、大唐北都、九边重镇和晋商之都,与西安、杭州、苏州、开封、洛阳在内的其他中国文化名城相比,太原文化积淀的厚度和文化内涵的丰富丝毫不会逊色。

地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之处的太原,历史上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蒙古、女真、契丹等少数民族在这里生存发展,近年来太原发现的娄睿墓、徐显秀墓等北齐墓葬,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实物见证。一座印证中外文化交流史的隋朝虞弘墓葬,震惊世人,根据出土的实物及其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和艺术特点判断,那时的太原城已然就是一座国际化的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