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如何读懂国家经济政策
31379800000024

第24章 收入分配政策(5)

认为我国已进入通货膨胀期的专家认为,通胀压力的加剧不再仅仅局限于肉类价格,而是迅速扩散到其他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以及餐饮服务这些领域。食品在中国居民消费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整体的,达到三分之一,这个比重远高于发达国家。例如在美国,食品在中的权重仅为15%。另外,我国也是能源进口和消费的大国,近期的国际油价的飞速上涨对中国的石油价格影响也很大与石油有关的产品也随着油价水涨船高。因此,剔除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很难算得上是一个衡量整体通货膨胀趋势的可信指标,因为占居民消费三分之一以上的食品和能源的价格走势并没有得到真实地反映。此外,中国公众更熟悉的是整体,而非不含食品价格的所谓核心。随着月份的涨幅达到,公众已经预期短期内物价将进一步上涨,我们已看到明确的实例表明,公众在加快当前的消费,甚至开始“囤积”某些消费品。

另一方面,价格上涨不是同步的,也就是说不会在同一时间上涨,也不会以同一比例上涨。粮食和能源这些基础产品价格的上涨迟早会传递到其他的行业中去,因为,基础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得采用这种原料的生产部门成本提高,售价就会提高。而且这次的粮食和石油的价格上涨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短期存在加剧的趋势,可以预见我国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会面临价格上涨的难题。

通货膨胀影响深远

通货膨胀现象历史很久远了,经济学界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也很多。对其给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说法不一。第一个是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其理由如下:政府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扩大财政投资,并采取措施保证私人部门的投资不减少,则会因总投资的增加而促进经济增长;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一般总是快于名义工资的提高速度,因此企业利润会增加,又会促进企业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收入再分配,富裕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较高,因此,通货膨胀会通过提高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第二个是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有消极作用,因为较长期的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导致生产性投资下降。通货膨胀会降低投资成本,诱发过度的投资需求,从而迫使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配额,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持续的通货膨胀最终可能迫使政府采用全面的价格管制措施,降低竞争性和经济活力。第三种观点则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没有明显的影响,因为通货膨胀的发生只是货币在不同人手中的转移,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终会中和它对经济的各种效应,正负效应会相互抵消。比如说通货膨胀与失业率在短期内存在交替关系,从长期来看就不会对就业造成影响,还有居民受损失的部分将被国家得到。

当然,理论只是在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下得出的,人们只关心其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真实影响。

对于我们老百姓来说,我们体会通货膨胀是比较直接而且深刻的。以前一块钱能买一斤某样蔬菜,现在要一块五甚至两块,而且要天天买。由于工资之类的收入都比较固定,短时间内无法实现明显的增长,特别是这次的通货膨胀主要以生活必需品为重点,因此,出现通货膨胀实际上就是人们生活水平的降低。前段时间,在重庆某商场的食用油降价促销发生的抢购现象也体现了人民对物价飞涨的恐惧。第二个体会就是存在银行里的储蓄,08年上半年的通货膨胀率8%左右,而存款利息才4%左右,实际利率都是负的了,只要稍微有点投资理念的人都想要把钱取出来投到其他地方进行保值。这样,就“刺激”消费,再加上“刺激”投资,社会上流动的钱就更多了,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加剧通货膨胀的风险。还有一个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债务关系。在通常情况下,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最后使投资减少。

通货膨胀对收入分配产生极大的影响

通货膨胀“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明显,城镇低收入家庭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对高收入者而言,消费在其全部收入中所占比重不大,边际消费倾向较小而边际投资倾向较大,再加上收入和财富为消费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货膨胀对他们的影响较小。对低收入者而言,通货膨胀无疑是其福利的窃贼,因为低收入者购买力不足,消费在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边际消费倾向较大,消费品以必需品(这部分消费品往往缺乏价格弹性)为主,我们本轮的价格上涨主要体现在肉禽蛋类食品上,由于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大,它们自然成为低收入者抑制消费的对象;粮食及其制成品以及蔬菜的价格涨幅虽然低于肉禽蛋类食品,但由于需求价格弹性较低,其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家庭福利的损害会更大。粮食价格上涨为先导、食品价格上涨为主力军的通货膨胀客观上能够增加农民收入、缓和城乡收入差距的效果,但是由于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和农业作业所需要的化肥价格、农用柴油、农药等农用物资价格上涨的抵消作用,农民在食品价格上涨中得到的收益是相当有限的,大部分涨价收益经过中间商的层层“过滤”,实际上被中间流通环节所攫取,根据有关专家的估算,城市居民每多支出1元钱的粮油成本,农民真正得到的实惠不足0.15元,流通环节则赚去了0.85元以上。同时因为,农村经济体系单一,农民不懂炒股,不懂炒房,节约下来的资金只能存入银行以求利息来保证资产增值,但是如果通货膨胀超过存款利息,那么存款也是在贬值中.实际节约还没有用来消费划算.城市与农村差距因此拉开,完全不取决于贡献的大小,不取决于是否勤劳。这些都相当于加剧了收入分配差距。

通货膨胀对企业有利有弊

单纯的说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时,短期来说,通货膨胀是有利于雇主也就是企业的。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生产原料涨价提高了成本,所生产的商品也是在涨价的,但是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长期来说,雇员会要求重新签订劳动合同,于是企业要承受通货膨胀下有关的设备、原材料、工资等各项成本的上涨,新的投资注入也可能因此裹足不前,企业经营将严重受挫,盈利水平将下降甚至亏损。

通货膨胀对企业的影响还体现在股市上。通货膨胀时,投资者大都投资抗通货膨胀的企业和行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收入再分配。通货膨胀对股票行市的影响,应该区分不同的通货膨胀水平。

一般认为,通货膨胀率很低(如5%以内)时,危害并不大且对股票价格还有推动作用。第一,在这个阶段,货币的供应量增加,股市也成为一个货币的主要去处,在一定能够程度上促进股市的繁荣。第二,通货膨胀会导致纸币的贬值,人们的保值意识也会促使他们将货币投资到贵金属、不动产和股市中去,也会增加股票的需求量。第三,在温和的通货膨胀时期,物价的上扬是比较稳定的,能够促进企业的生产,公司的利润也会有所增加,以货币形式表现的股利(即股票的名义收益)有一定幅度地上升,使得股票市场的吸引力比较大,也促进股市的发展。由此可见,货币供应量的增减是影响股价升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货币供应量增加时,多余部分的社会购买力就会投入到股市,从而把股价抬高。但是,当通货膨胀出现加速或者高通货膨胀率一直持续时,股市就很有可能出现另一番景象。在严重通货膨胀情况下,国家一般都会采取宏观调控措施,例如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加息、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压缩信贷、实施价格管制等等,来减少社会总需求,提高企业经营成本,降低生产性投资热情,压缩企业利润前景。企业经理和投资者不能明确地知道眼前盈利究竟是多少,更难预料将来盈利水平。他们无法判断与物价有关的设备、原材料、工资等各项成本的上涨情况。而且,企业利润也会因为通货膨胀下按名义收入征税的制度而极大减少甚至消失殆尽。因此,通货膨胀引起的企业利润的不稳定,会使新投资裹足不前。人们就将出现恐慌心理,并且为了资金保值而囤积商品,购买房产等,资金相应就会流出资本市场,引起股票和债券价格下跌。

通货膨胀对于房市的影响也要分温和与严重通货膨胀来对待。如果通货膨胀发展比较温和且软着陆的话,房市发展也会保持健康发展态势,价格会保持较快速度上扬。在这种情形下,购房需求还一如先前一样比较强硬,因为,房地产等不动产是保值的重要手段,是各国发生通货膨胀时避免损失的传统办法。但是,如果通货膨胀发展朝向恶性趋势,即物价水平上涨很快,超过了经济与市场容忍的范围,那么,人们就会向恶性通货膨胀方向预期,这种预期会推动人们在市场上出现抢购现象,这反过来又会推动物价更快上升且更难控制。对于房市来说,也是一样的,由于预期恶性通货膨胀,因为购房即期需求大大增加,这必然进一步推动房价。但是,这种情形下的房价上升,预期起了极大且破坏性的作用,住宅价格在短时期间被大大高估,其结果是产生大量的泡沫,市场逐渐失去理性。

——台湾通货膨胀对房价影响几何?

60、70年代以来,台湾经历了两次通货膨胀,造成保值性资产大涨。再看香港,1975~1997年,综合消费物价指数由16.8上升到101.3,物价总体水平增加5倍。由于房地产具有“投资保值”的特性,使社会对物业的需求持续增加。物业价格的上升接近甚至超过物价的升幅。1979~1995年期间,还经历了持续的通货膨胀,除1985~1988年以外,综合消费物价指数年增长8%以上。这无疑大大刺激了对于具有“保值”能力的房地产的需求,并产生房地产投机的风气,使房地产价格扶摇直上。

多举措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开篇也说了,这次我国面临的物价的飞涨与原因比较复杂,食品成为拉动通货膨胀的主导因素,总体上属于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特征。再加上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以及由其引发的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更加剧了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已成为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再次强调要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针对推动通胀上升的多重因素,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从紧货币政策与结构调整相配合的通胀综合治理政策框架。

——据中国人民银行消息,为继续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4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调整后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为16%。此前,央行在1月16日、3月18日分别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0.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通常是指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按照存款的一定比率保留流动性。适时运用这一政策工具,能有效调控信贷的增减。

当前,我国食品价格上涨本质上是对本轮经济周期中工业和农业之间发展结构失衡的一种市场化纠偏,具有合理的一面,但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对城市低收入阶层生活影响比较大,因此国家也通过补贴来保证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对粮食的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的直接补贴将增加。考虑到结构性措施发挥作用需要比较长策时间,今年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和估计将08年通货膨胀的目标调至4.8%。为了稳定当前通胀预期,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具体提出了9条增加有效供给和抑制不合理需求的调控措施,主要是督促地方政府积极采取稳定物价的措施,对市场的价格进行引入临时性的市场干预,以及增加对低收入水平阶层的补贴。

——限制粮食出口引导国内进口

为抑制增长过快的粮食出口,引导粮食向国内供给,国家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从2007年12月20日起,取消小麦、稻谷、大米、玉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的出口退税;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期间,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粮及其制粉产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出口暂定关税;同时开始对小麦粉、玉米粉、大米粉三种商品涉及11个8位税则号的粮食制粉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除了税收杠杆之外,国家还将严控粮食出口列为2008年国务院工作要点。政策调控“组合拳”的推出表明了政府严控粮食出口、保障国内农产品供给的决心,而农产品出口的回落显然是政府调控政策“效果初显”的明确信号。

与此同时,国家运用财政手段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包括给务农农民继续实行“四补”政策,即粮种补贴、农机具综合补贴、种粮直补、农资补贴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和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这些措施,都会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供给,抑制此类产品价格上涨。

此外,人民币升值的加快,也可以缓解输入性通货膨胀。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人民币升值的确可以调整我国外贸顺差过大的进出口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流动性的形成机制,起到抑制通胀的作用。国家要监管固定资产的合理投资,防止过度重复投资。

相关链接:日本何以在全球涨价潮中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