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如何读懂国家经济政策
31379800000052

第52章 对外贸易政策(6)

首先,“服务外包”是我国服务业优先发展的载体。所谓“服务外包”就是企业将非核心服务活动交给其他企业进行,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对市场环境迅速应变能力并优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服务模式。服务外包分为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ITO强调技术,更多涉及成本和服务,BPO更强调业务流程,解决的是有关业务的效果和运营的效益问题。服务外包产业是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特别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为了推进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商务部在2006年10月份,发布了《关于实施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的通知》,从此明确我国服务业点线面发展的思路。“千百十”具体是指“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着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在该工程启动时确定大连、西安、成都、上海、深圳为首批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07年初,天津、北京、南京、杭州、武汉和济南被认定为第二批“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至2007年底,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认定14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4个示范区,建立了1个培训中心。

第二,服务业的发展,对我国大量游离的民间资金提供了新的投资领域。长期以来,电信、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重要服务领域都处于垄断状态,国家行政力量设定很高的进入门槛,市场化程度低,竞争性差。国家先后通过股份制改造,“拆大做小”(即将原有大企业拆成若干个小企业,以此来增加市场竞争度)等方式,但由于政府不愿退出该领域,执行力不强等原因,导致收效甚微。下面以民营航空业在我国的发展为例进行说明。

——民营航空大门关闭3年内停止申报新航空公司

2005年2月国内第一个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非公36条”出台,为民营企业进入航空领域提供了政策平台。当年3月11日,奥凯航空正式开航,被业界视为民营资本打破航空业国有垄断的标志性事件。此后,多家民营航空公司相继获批,截至目前开航的民营航空公司已达7家。此外,根据民航总局统计,近年中国航空运输事业发展迅速,保持了16%以上的年均增长。特别是2007年以来,航空运输总周转量累计同比增长19.6%。但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空域资源和机场保障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2007年8月15日,民航总局宣布,到2010年前暂停受理设立新航空公司的申请,并对设立新航空公司增加更加严格的审批条件。

由于长时期以来的垄断,在巨大利润吸引、管理经验欠缺等原因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民营资本在进入这些领域时,在欣喜与巨大盈利空间的同时,一定要清楚此类行业依然是国家重点控制行业,尚属于“试点单位”,出于安全稳定的角度考虑,即使政府有意放开,态度也会非常谨慎。所以民营资本进入电信、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等重要服务领域时,发展不宜过急过猛。

第三,服务业与金融业互推互进。与传统制造业相比,服务外包产业具有科技含量大、能耗低、零污染、附加值大等特点,这就决定服务业一般投资大,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我国金融业发展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明显滞后,表现在金融产品单一,经营不灵活,对经济支持作用不强等方面,尤其是当前我国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对金融业资金注入最多的房地产业实行严格的监控,更是令其苦于无生存之道。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服务业必定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预期乐观,回报丰厚,而且国家政策鼓励,降低了投资该领域的风险。所以,对于金融业来说,服务业将是继房地产后又一块“奶油蛋糕”,而对于服务业来说,金融业亦是其能够实现市场化、竞争化的必要条件。

构建我国贸易多元化格局

长期以来,欧洲、美国、日本占据我国对外贸易伙伴前三的地位。2005年,中欧、中美贸易额双双突破2000亿美元,分别达到2173.1亿美元和2116.3亿美元,分别增长22.6%和24.8%,中日贸易额1844.1亿美元,仅增长9.9%;2006年,欧盟仍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额达到2700亿美元,美国是中国最大出口市场,出口2034.7亿美元,日本是中国最大进口来源地,达1157.2亿美元;2007前三季度,中国对最大贸易伙伴欧盟出口1755.2亿美元,同比增长30.8%;对美国出口1699.9亿美元,增长15.8%;对香港出口1322.2亿美元,增长21.6%;对日本出口739.8亿美元,增长11.1%;对东盟出口674.8亿美元,增长31.7%。但是还有一些数字是不能忽略掉的:2005年,中国与俄罗斯、韩国、东盟等周边地区的贸易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幅分别达到37.1%、24.3%和23.1%。中国与非洲、拉美贸易发展迅速,中非贸易额增长34.9%,增幅居各大洲之首,中国与拉美贸易额增长26.1%;2006年,中国与新兴市场贸易额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与巴西、印度、南非的双边贸易额分别增长37%、32.97%及35.6%;2007前三季度,中国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新进展,尤其是对新兴经济体出口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对俄罗斯出口204.5亿美元,同比增长84.5%;对印度出口170.5亿美元,增长67.5%;对巴西出口78.2亿美元,增长48.9%。

尤其是近两年来,与美国、欧盟越来越激化的贸易摩擦事件,以粮食为起点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发达国家经济普遍处于低迷、风险大、不稳定的时期,这些因素使我国长期以来贸易对象集中的弊端暴露无遗。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数量首次负增长

“……美国市场受次贷危机影响表现最差,延续了从2007年三季度开始的增长回落趋势,2008年1-2月输美纺织服装出口出现了-7.79%的负增长。其中综合价格上涨了6.75%,出口数量增速则大幅降至-13.62%,比去年同期回落33.13个百分点。此外,由于香港市场是中国纺织服装输美的重要中转站,受美国市场衰退影响,2008年前两个月出口数量也下降27.5%。……”

从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政府就已经意识到贸易多元化的重要性。以2002年11月4日,朱镕基总理与东盟十国领导人签订《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为标志,中俄交流年,中非合作论坛等活动影响深远,逐步形成了国家领导交往频繁、民间企业外贸活跃、合作领域扩大的良好互动局面。仅2008年以来,频繁的高层交流更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1月,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研讨会召开,据悉2007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到20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5.9%,提前三年实现了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2月,在马来西亚马中经贸总商会上,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理事长张志刚说,“中马关系始终良好,经贸发展形势喜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大马棕榈和橡胶的最大进口国,两国经贸总额去年为四百六十四亿美元,……”;3月24日,由中国贸促会主办的中国——加纳投资与商务论坛在京举行,加纳副总统阿利乌、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张伟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演讲;3月3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老挝万象会见了泰国总理沙马,双方均表示了保持高层往来、加强合作、深化两国友好关系的良好愿望;……。

这至少向市场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国家将鼓励向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将又是一次乘着政策风,扶摇直上的机会。以非洲为例。一、矿产资源丰富。世界上最重要的50种矿产非洲都不缺少,其中至少有17种矿产的蕴藏量在世界位居第一。被称为“不毛之地”的撒哈拉沙漠是个巨大的能源宝库,地下蕴藏着大量可供开采的石油,其周围的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尼日利亚等都是重要的石油出口国,利比亚的日平均采油量高达150万桶。南非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生产国和出口国,迄今已生产4万多吨黄金,占人类历史上黄金总产量的五分之二。赞比亚铜的蕴藏量达9亿多吨,约占世界蕴藏量的百分之十五,年平均产铜约36万吨,素有“铜矿之国”的美称。二、政治较稳定,积极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在和平与发展潮流的影响以及非洲联盟、各地区组织等多方努力下,地区冲突和内部矛盾得以缓解和化解,非洲民主进程也在稳步发展,为经济的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坏境。过去十年,非洲的经济增长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这使得非洲对资金的需求非常大,为此很多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措施来吸引投资。三,我国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私营企业在非洲增加投资。2006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政府宣布了包括扩大对非洲援助规模、免除非洲重债穷国和最不发达国家债务、向非洲开放市场、加强中非经济社会领域广泛合作等加强中非务实合作、支持非洲国家发展的八项政策措施。2006年底的数据显示,中国对非各类投资累计117亿美元,其中企业直接投资66.4亿美元。如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它是中国在尼日利亚建设的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规划设计、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的海外自由区,莱基自贸区的建设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的高级形式。

当前加强与非洲各国的经济合作,对于中国来说还有着特殊的意义。一、平衡国家贸易收支,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据最新数据显示,汇率已进入“6”时代,由于长期的贸易顺差的积累,现在亟需释放途径,但当前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关系,增加了直接投资成本,因此,非洲优良市场的开阔将解我国资金燃眉之急。二、有利于抑制我国的通货膨胀。此次以粮食为起点的全球通货膨胀影响范围非常广泛,美国“次贷危机”又推波助澜,使情况进一步恶化,亚洲、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的通货膨胀就属于典型的输入型通货膨胀。而非洲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到世界经济中参与国际分工,所以受到的冲击比较小,所以与非洲国家合作,有利于维持国内经济的稳定。

相关链接:美国服务业发展经验

虽然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但美国政府在大力发展服务业、推动服务业的结构升级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在美国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市场的自发配置,但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美国政府为其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运营环境。

两大政策助增长。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政府采取了两大政策推动服务业的发展。首先是克林顿时期提出并大力推动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表明,信息技术在当代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金融业、批发零售业、教育医疗业以及专业服务业必须在信息技术得到充分运用的环境下才能快速发展。克林顿在1993年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结构的行动计划”。具体措施有增加联邦基金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设立专门机构来管理域名系统、成立信息技术建设特别小组、推动信息技术在一些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及取消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互联网税或关税。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美国才进入了新经济时代,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其次是培育市场竞争,控制垄断力量。美国政府坚信,适度的竞争是服务业发展的最好推动力。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政策。一方面加强立法,规范兼并行为。例如,1994年,美国颁布了《医疗卫生领域反托拉斯实施政策说明》,2000年颁布了《有关竞争者之间进行合作的反托拉斯准则》。通过颁布法令,服务业领域有损竞争的兼并行为得到阻止。另一方面是对一些可能引发行业垄断的兼并加以审查和指控。如美国司法部认为微软公司的行为构成垄断,于是就对其展开了坚持不懈的调查,并最终采取了诉讼行动。

特点不同政策不同。不同的服务业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对于美国经济的贡献度也不一样。美国政府根据行业特点,采取了有差异的政策来更好地引导服务行业的发展。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变化大致经历了混业经营、分业经营和重归混业经营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金融业实行的是混业经营制度。随着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美国通过了旨在禁止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相互渗透的《1933年银行法》。之后,美国国会又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案,逐步形成了金融分业经营制度。但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自由化的深入,美国金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分野逐渐消失。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国会又通过《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该法不仅从立法的角度给予了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的混业经营以合法的地位,而且推翻了原有的监管理念,从安全监管走向了效率监管。这些变化使美国金融业在短时间内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