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基础。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教育和培训是最为重要的两大途径。在这两个方面,美国政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美国联邦政府曾公布《2000年教育目标》,由联邦政府额外向学校、社区和各州提供资金,以提高教学水平。政府还制定了《教育电信费率方案》,每年拨款22.5亿美元,对低收入和偏远地区的学校在电信服务收费方面提供20%-90%不等的折扣。美国政府还规定大学学费中的1000美元可以全额作为不予返还的税收抵免,另1000美元在前两个学年可作50%的抵免。除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外,美国政府还有意直接把教育和就业直接联系起来,1994年通过了《面向就业的教育机会法》。该法律在教育部和劳工部的联合运作下为州和地方社区提供资金,以鼓励地方教育机构、雇主、社区组织、家长和学生间的合作。通过这些优惠规定,降低了学生的教育成本,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接受良好的教育。从长远来看,为服务业提供了优质的劳动力。美国政府在劳工培训方面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是通过立法加以保障。事实上,为更好地推进劳工培训,美国的职业培训政策大约每十年就要做一次大的变革。早在1962年,美国政府就推出了《人力开发和培训法》,为失业和未充分就业的劳动者提供培训,并设立了公益服务的就业岗位。1998年,《劳动力投资法》成为新的劳动者培训法案,规定受训者可试用个人培训账户来挑选培训服务、培训提供方必须达到以业绩为基础的适当标准、各个州必须设立服务中心来为成人提供培训和其他服务。
本章延伸阅读
1对外贸易政策及其措施
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对外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本国的政治及经济状况制定的管理对外贸易活动的原则、条例、法规和法令,是各国总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对外贸易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国际贸易政策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所采取的对外贸易政策的综合。对外贸易政策是从单个国家俄角度来研究一国一定时期内所实行的贸易政策。对外贸易政策是国际贸易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的起点和基础。
综观国际贸易政策的发展史和国别史,对外贸易政策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类: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以自由贸易理论为建立依据,指国家对商品和服务的进出口不加干预,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与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各种特权与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服务贸易自由经营,并最终达到国内外市场自由竞争的目的。保护贸易政策,以保护贸易理论为建立基础,指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商品和服务的进门,以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市场不受或少受外国的竞争。同时,政府对本国商品和服务的出口实行补贴和各种优待,以鼓励出口。保护贸易政策以增进本国本民族利益为目的,其实质是“奖出限入”。
当代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和参与国家分工的多样性,故其对外贸易战略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三类:初级产品出口政策、进口替代战略下的对外贸易政策和出口导向政策。初级产品出口政策,是一种初级产品出口导向战略,指出口食品、农产品和矿物原料、染料等初级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属于低层次的对外贸易政策,19世纪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和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经历过初级产品出口政策。进口替代战略下的对外贸易政策,实际是种在保护贸易理论下形成的外贸政策,是指限制一些工业制成品进口以保护本国民族工业的同时,积极利用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经济,在国内市场上,逐渐以国产工业制成品替代进口工业制成品。至20世纪60年代,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拉丁美洲国家和地区的主导贸易政策便是在进口替代战略的影响下形成的。出口导向政策,是指采取各种放宽贸易限制和鼓励出口的措施,大力引进外国资本和先进技术,充分利用本国的优势条件,发展工业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带动国内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国、新加坡、亚洲四小龙等国经济的分速发展,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的对外贸易政策。
本章主要是以中国为观察点,故使用对外贸易政策一词,进而揭示和分析在国家越来越频繁的外贸政策下,隐藏的政府战略转向,以及在政策影响下我国传统工业,如钢铁行业,和加工贸易业如何应对正在经历的这一动荡期。
对外贸易政策措施
任何政策的落实都依靠传递媒介来实现,对外贸易政策更加如此。总的来说,外贸政策的执行措施分为两类:关税措施和非关税措施。
(一)关税措施
关税(CustomsDuties;Tariff},是世界各国普遍征收的一个税种,指进出口商品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所设置的海关向其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关税在各国一般属于国家最高行政单位指定税率的高级税种,对于对外贸易发达的国家而言,甚至是国家税收乃至国家财政的主要构成部分。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关税有其不同的分类方式。按照差别待遇和特定情况,关税分为进口附加税、差价税、特惠税和普遍优惠制。进口附加税(ImportSurtaxes),是对进口商品征收正常关税外,再加征的额外关税,往往是针对个别国家或个别商品征收的,包括反补贴税和反倾销税两个具体税种。差价税(VariableLevy),即差额税,当某种本国生产的产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同类进口商品的价格时,为了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按照国内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间的差额征收的关税,欧盟对农产品进口规定的“闸门价格”就是一个典型。特惠税(PreferentialDuty),是指某个国家或经济集团对某些国家的所有或部分进口商品给予特别优惠的低关税或免税待遇。普遍优惠制(GeneralizedSystemofPreference),简称为普惠制,是指发达国家承诺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和半成品,给予的一种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待遇。
通常的关税纳税方式是由接受按进(出)口货物正式进(出)口的通关手续申报的海关逐票计算应征关税并填发关税缴款书,由纳税人凭以向海关或指定的银行办理税款交付或转帐入库手续后,海关(凭银行回执联)办理结关放行手续。征税手续在前,结关放行手续在后,有利于税款及时入库,防止拖欠税款。因此,各国海关都以这种方式作为基本纳税方式。
在本章中所涉及到的中国贸易摩擦升级,一方面是指中国陷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纠纷案件,中国越来越多的产品沦为被调查对象;另一方面是指从反倾销税到反补贴税征收的升级。反倾销是国外一贯使用的贸易壁垒“武器”,如今,美国、加拿大又将反补贴与之“捆绑”挥舞。据悉,美国和加拿大近两年来频繁对我国发起反补贴调查,已影响到我国约10亿美元出口、750家企业和12万就业人口。
——美国对我发起第九起双反调查
2008年2月2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中国输美环状不锈钢焊接压力管产品进行反补贴及反倾销立案调查的立案决定。此案为自2006年11月美对我铜板纸反起反补贴及反倾销合并调查以来对我输美产品连续发起的第9起同类调查案件,也是今年美国对我发起的首例双反案件。
美对我发起的前8起双反调查为:
2006年11月21日,美国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铜版纸启动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这是美国首次对中国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
2007年6月28日,美商务部对我输美环状焊接碳素钢管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2007年7月18日,美商务部对我薄壁矩形钢管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
2007年7月19日,美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复合编织袋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
2007年7月31日,美商务部对自中国进口的非公路用轮胎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2007年10月12日,美商务部对中国橡胶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
2007年10月30日,美商务部对我低克重热敏纸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
2007年11月29日,美商务部对原产于中国的亚硝酸钠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
(二)非关税措施
非关税措施,是指除关税以外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政策措施,分为限制进口的非关税壁垒和管理出口的非关税措施。
限制进口的非关税壁垒,名目繁多,各具特点,主要有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限额制、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进口国家垄断性经营、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国内税、进口最低限价制和禁止进口、进口押金制、海关股价制度、技术性贸易壁垒。管理出口的非关税措施,包括鼓励出口和管制出口两类。鼓励出口的非关税措施的具体方式也很多样,如出口信贷、出口补贴、出口生产补贴与对出口行业的价格支持、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商品倾销和外汇倾销等。出口管制的非关税措施主要包括单方面出口管制和多边出口管制和出口关税制。
在本章前两节都涉及到的“出口退税”,属于上述非关税措施中出口补贴的一种,即对商品采取退还增值税的办法,增值税是以商品生产流通和劳务服务各个环节的增值额为课税对象征收的一种流转税。为鼓励出口,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于1985年开始全面实行出口退税的办法,但近两三年以来,政府频频调低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尤其是“二高一资”、纺织品等,显示了国家明确的战略导向变化。
2当前国际贸易政策新特点
二战以来,世界国际贸易已经经历了贸易自由化和新保护贸易主义两个阶段。
贸易自由化时期(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美国的总体实力得到空前的膨胀,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使其醉心于推行全球范围的自由贸易政策;日本和西欧经济恢复和重建、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建设、国际分工深化、跨国公司发展等众多因素,使自由化浪潮迅速在全球兴起。这一时期的贸易自由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大幅度削减关税和降低或消除非关税壁垒。关税的削减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关税率分别下降4%和13%;以欧共体为代表的经济集团内部逐步取消关税,对外削减关税;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普惠制待遇,等。同时,非关税壁垒得到不断降低或撤销。
新贸易保护主义(20世纪70年代——90年代)。1974年-1975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使贸易自由化进程停顿下来,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由于关贸总协定的关税约束,使保护商品的手段不再是抬高关税,遂使新保护贸易政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如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保护措施更加多样化、保护制度更加完善、奖出限入的措施由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国家壁垒向区域性壁垒转变等。这些措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更多的是造成消极的影响,如给国际贸易造成严重障碍、商品的正常流通方向扭曲、推动价格上涨、严重伤害了发展中国家,等等。
当前,一方面是以服务业为主的国际产业大转移,国际分工深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走入经济地球村,另一方面是各国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金融问题、通胀问题的压力。这两方面的力量相互交织、博弈,形成了当前形势下新的国际贸易政策主流倾向:贸易自由化和新贸易保护主义合流。在新形势下,各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寻找和占据有利位置,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蕴藏着巨大的经济腾飞的机遇。
3我国当前对外贸易政策透析
在具体分析我国当前外贸政策之前,必须搞清楚一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受哪些因素影响。第一,国际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是一个国家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的价格比例。一般而言,贸易条件的改善,是指出口商品价格的提高或进口商品价格的下降;相反,贸易条件的恶化是指出口商品价格的下降或进口商品价格的提高。如,当前我国出口退税水平的下降,就会提高产品的出口成本,使得价格比例相对上升,剔除掉其他因素,贸易条件趋于恶化。第二,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与外国居民之间在一定时期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贸易收支。当一国对国外的支出超过从国外的收入时,称该国国际收支逆差;当收入超过支持时,称该国国际收支顺差。第三,资源利用。为了使本国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便可以采取鼓励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政策。当前出现了世界范围的能源资源的紧张,如铁矿石价格飞速攀升,石油供给的不稳定等问题,使各个国家迅速调整能源外贸政策。此外,国内产业发展状况、布局、市场化程度、政府财政状况等都会对一国对外贸易政策构成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环境总体良好,同时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围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注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几年来,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以及农业基础薄弱等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适时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完善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薄弱环节,搞好经济运行调节。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多次及时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取消或降低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这些宏观调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连续五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没有出现大的起落。另一方面,以食品价格上涨为导火索的通货膨胀高居不下,经济面临滞胀风险;房地产行业进入政府高监控时代;钢铁产业、加工贸易行业在国家政策下出现艰难蜕变,加剧了经济风险;住房、教育、就业、医疗等民生问题成为舆论焦点,埋藏着巨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贸易收支未得到根本扭转,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减,外贸条件趋于恶化;贸易摩擦出现“量”和“质”的双升级,使出口企业苦不堪言;第一大贸易进口国——美国,以“次贷危机”为转折点经济出现衰退症兆,对我国产品需求锐减;以粮食和石油为重点的全球性通货膨胀,恶化了贸易环境,使世界范围内的贸易步履减缓;等等。
在这种情况的交织下,政府大力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却实施降低出口退税、提高关税等措施,由此可以推断出当前我国采用的是“开放型的适度贸易保护政策”。一方面,遵守承诺,逐步以WTO所要求的国际规范并轨,提高开放层次和领域;一方面,采取消极型外贸措施,为我国产业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创造条件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