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汉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
31381600000092

第92章 风云迭起的两汉王朝(78)

当时宫中食用困乏,曹操便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2顶,丝线10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2箱,稗枣(一种青黑色的枣)2箱。献帝到许都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桓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

曹操对献帝的物质保障和适度尊重,果然得到了他所期待的巨大回报。曹操于是担负起了保卫京都和献帝的重任。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节”即符节,是古代帝王派遣将相委以重任时,用作凭证的一种信物,有了它就有了斩杀违犯军令者的权力。“钺”是古代一种像斧的兵器,这里指帝王所专有的、代表征伐之权的一种斧钺,多以金银为饰,有了它就有了总统内外诸军的大权。“录”即总领诸事之意,“录尚书事”实即总揽朝政。东汉以来,中央政府中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首脑,实际权力在尚书台,皇帝总是挑选亲信大臣“录尚书事”。献帝授予曹操节钺,录尚书事,则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曹操一人身上。这说明曹操在事业上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他亲近献帝的策略及为此所作的努力结出了硕果。在与其他割据势力的角逐中,曹操已占有了比较明显的优势。

曹操总揽朝政后,即以献帝名义,杀掉了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人,而封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等十三人为列侯。但曹操深知,要巩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真正做到“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迎接汉献帝来许昌,是曹操的另一个杰作。曹操到洛阳后,部下董昭提醒他只有把献帝迎到他的地盘许昌,方可成就大业,万事无虞。这样,曹操借口京都无粮,要送献帝到鲁阳就食,把献帝安全转抵许昌。公元196年,汉献帝迁都于许昌。

迁都许昌后,刘协又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虽然后来曹操又辞去了大将军一职,而改任司空,但有献帝在许昌,他实际获取了高出于所有文臣武将的地位。曹操遂以许昌为中心,不断扩大势力范围。

在许昌的日子是刘协过得最安逸、最稳定的时期,他享受到了作为帝王的一切表面权威。虽然衣食无忧,却也无所事事。虽然是贵为天子,曹操也还算尊重自己,但刘协却时时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曹操不断地诛除公卿大臣,不断地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随着曹操大军不断取得胜利,刘协手中的大汉王朝似乎实现了“中兴”。一个新的统一国家眼看就要从乱世的废墟中崛起了。可这不是刘协想要的生活。

刘协禅让之谜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因病死去,终年66岁,他的大儿子曹丕袭爵为魏王。汉献帝以为曹操一死,自己就可以亲自执掌朝政,刘家的帝位可以延续下去了,于是在这一年3月改年号为延康元年。

其实,这早已是个美丽的不可实现的梦想。还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孙权曾劝曹操称帝,曹操还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啊!”一边把孙权的上书传给大家看,在炫耀中也表明了一种心迹,他是在做着舆论上的准备,也是让群臣们做着心理上的准备。果然,侍中陈群立即回应,称“汉祚已终”,劝曹操“宜正大统”。而曹操则早已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如果天命如此,那么就让我做周文王吧!”当初,姬昌反对商朝统治,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他的儿子周武王最后推翻了商朝,建立周朝,尊其父姬昌为文王。曹操之意,十分明显。

曹丕对父亲的旨意是最明白不过的了。因此,曹操死后不久,曹丕就让手下的人捏造出种种祥瑞来,说汉代的气数已尽,将由魏来代替。曹丕还命华歆等人先行到许都,胁迫献帝让位。

华歆进宫后说明来意,献帝吃了一惊,不禁流下泪来,还在犹豫,忽然外面涌进许多全副武装的兵士。献帝慌忙起身,转身向宫内走。华歆等人追赶。到了中宫,曹皇后闻声而出,见献帝慌慌张张,忙问出了什么事,献帝哭泣着说:“你的哥哥要夺走我的帝位呢!”曹皇后一听,不禁竖起柳眉,她绕过献帝,拦住华歆等人,开口就骂:“你们贪图富贵,胆敢谋反。试想我的父亲功盖寰宇,尚且始终事奉汉朝为臣,我的哥哥继立魏王才几天,就想夺取皇位,这是不可能的事,一定是你们这些人怂恿他干的!”因为曹皇后是曹丕的亲妹妹,华歆等人也不敢怎么样,只得暂时退却。

过了几天,听说曹丕马上就要到许都了,华歆等人会合群臣,请献帝出殿,献帝迫不得已,只好勉强出来。华歆已经起草好了退位的诏书,逼迫献帝颁布。献帝含糊答应,派御史大夫张音将诏书送给曹丕。诏书中说:我在位三十二年,正赶上天下动荡反复,只是依靠祖宗的神灵,才延续到今天。我知道汉朝的气数已尽,天命转归了曹氏。古时候,唐尧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丹朱,反而传给虞舜;虞舜没有把帝位传给儿子商均,反而传给了夏禹。可见,朝代有盛有衰,帝王不在一姓一家。因此,我打算依照唐尧的做法,把帝位禅让给魏王,请魏王千万不要推辞。

曹丕正在曲蠡,得到诏书,心中大喜,但表面上不肯接受,假惺惺地推让,说自己无才无德,不敢担当帝位。而他在暗地里,却继续让大臣们向汉献帝施加压力。张音回来报告,华歆等人连忙致书劝曹丕登位,一面胁迫献帝交出玉玺。献帝流着泪,对他说:“玉玺由皇后收藏,不在朕身边。”华歆去向曹皇后索要玉玺,曹皇后不肯给。华歆将此事报告曹丕。曹丕派曹洪、曹休领兵入宫,夺取玉玺。曹皇后把玉玺甩到窗外,边哭边说:“上天将不保佑你!”曹洪得到玉玺,仍旧派张音将玉玺连同第二道诏书一起给曹丕送去。曹丕得到玉玺和诏书,还不肯接受,再让张音将玉玺退回。汉朝皇族里面有一个辅国将军叫刘若的,甚至还约集一百二十多个大臣联名上书,逼迫汉献帝退位。汉献帝没有办法,只好第三次下诏,宣布把帝位让给曹丕。诏书说:“如今上天终止了汉朝的命运,帝王之业确实转给了大魏。我守着空名而违背古义,实在感到万分惭愧。而魏王再三谦让,让我心里更感到不安。舜、禹通情达理,不辞帝王之位,故勋烈垂于万载,美名传于无穷。因此,魏王只有早日登基,才能顺从天意,符合民心,实现我的宏愿。”

御史大夫张音将诏书送给曹丕。曹丕又装模作样地推让一番,便迫不及待地接受诏书。他为了要让天下的人们都知道,汉献帝是“自愿”把帝位让给他的,于是他就派人在许都南面的繁阳修建了一座高台,叫做“受禅台”,决定挑选一个吉日,在那儿正式举行禅让仪式。

公元220年10月,汉献帝刘协告祭祖庙后,亲自来到繁阳的“受禅台”,“禅让”帝位。刘协令御史大夫张音将皇帝的符节和传国玉玺交给魏王曹丕。于是,曹丕便登上“受禅台”,正式召见文武百官,宣布受禅做了皇帝,就是魏文帝。随即进入许都,改建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废献帝为山阳公,曹皇后为山阳公夫人,勒令搬出宫去,但仍然可以用汉天子礼乐,算是另眼看待。汉献帝做了大半辈子的傀儡,到最后也没有摆脱被取代的命运。东汉王朝历14帝共计196年,至此灭亡。

献帝禅让,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汉朝四百余年命运的终结。如今,经历了近一千八百年风雨,作为这一历史事件重要见证的受禅坛和“三绝”碑,依然存世。

受禅坛位于河南省临颍县境内,距许昌市仅15公里。据介绍,原来的受禅坛有三层,非常高大,十分壮观。当年汉献帝刘协在坛上请魏王曹丕受禅,亲手将玉玺奉上。坛下有四百余名大小官僚和三十余万禁军将士目睹了这一事件。

如今,这里只留下一个荒草丛生的大土堆。直径300米,高度18米,占地仍有5280平方米。坛顶有块锅盖大小的地方寸草不生,据说那是当年汉献帝跪过的地方,为土坛平添了一点神秘的色彩。

距此不远,有个类似农家小院的建筑。那里摆放着劝进碑和受禅碑。两碑大小基本相当。受禅碑正面有字22行,每行最满49个字,全碑共1359个字。现在碑上文字仅存900多个。这里平素大门紧锁,很少有人知道,但这里面的两块其貌不扬且损毁严重的石碑,堪称国宝,是举世无双的“三绝”碑!

相传此碑碑文出自大臣王朗之手,书法是吏部尚书梁鹄的杰作,而刻碑者是当时鼎鼎有名的钟繇。文章、书法、雕刻,都堪称绝品,故称“三绝”碑。作为那个时期保留下来的石碑,它不仅记载了一段历史,而且也记载了汉字演变及书法艺术发展的过程,其价值很高。

就在献帝禅让的14年后,即公元234年,献帝刘协死去,终年54岁。魏明帝曹睿(曹丕之子)以汉天子礼仪葬其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

终其一生,汉献帝刘协始终是个悲剧人物,虽少年睿智,但一生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无法施展。如果生在太平盛世,或许他会成为一个好皇帝。可惜他生逢末世,只能苟全性命而已。他虽有心回天,但先人留给他的实在是个烂摊子,凭一己之力根本无法阻挡历史的滚滚车轮。他一生的坎坷际遇,的确可悲!可叹!不过,作为末代皇帝,汉献帝最终得以颐养天年,寿终正寝,这样的结局应该还算美好的。

世界历史上显赫辉煌的汉帝国陨落了,中国历史上由刘姓做君主统治全国(而非割据称雄)的封建时代从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