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商鉴:中国各地商人的性格与特征
31430800000026

第26章 杭州商人(1)

儒雅有余,干劲不足

作为善于经商的浙人中的一员,杭州商人是比较另类的。千年西湖在他们身上养育了充裕的灵气,因此,杭州商人善于用智慧来指导自己创业,这使得他们在复杂多变的商场上,善于应变,善于适时调整自己。但聪明的杭州商人却缺少宁波商人的“大气”和温州商人的“精气”。如果杭州商人能吸众家之长,应当能成为一个有作为的商业群体。

1.缺乏闯劲,少有大商人

在善于经商的浙江人里面,杭州人没法起代表作用,尽管杭州是“浙江首都”,但是,从某种意义讲,杭州人却不像善商的浙江人。

杭州人不愿外出,凡在外地谋生的杭州人会被“正宗”的杭州人所蔑视。因为在杭州人眼里,没有比杭州更好的地方了,何必要出去,杭州人是宁愿当清洁工,也不愿背乡离井,和上海人的“恋沪癖”相似,杭州人有很深的“恋杭癖”。上海人自视甚高,“阿拉上海”充满了自信与自豪,但一遇到杭州人,谁也不会服了谁。谁都认为“对方不如自己”。杭州人的自豪感甚至超过上海人,杭州人从来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哪个地方最好?”因为答案对他们是不言自明的。

杭州人每逢出远门的时候,左邻右舍七亲八舍的朋友纷纷赶来敦敦告诫,外面挺受苦的,挺不住了,就早点回来。很多时候,在杭州人眼里,外地人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富庶江南,杭州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现实中也确实是这样,在杭州以外的很多地方,比如北京、西安等大城市,碰到杭州人的机会并不太多,杭州人很在乎自己的本土化身份,走千走万,不如西子湖畔,既然守着杭州西湖山美水美的地方,这个养人的地方,黄山归来还有山可看吗?

杭州人,就像他们所在的城市——杭州一样,注定做不了大的省会城市,就像杭州城里的西湖一样,虽比武汉东湖多了几分妩媚,却没有东湖水面的浩浩荡荡和大气。小家碧玉的西湖只能属于江南人的杭州,而不是属于天下人的西湖。

观察杭州人生活,倒是发现杭州人的三个面向。三个面向很简单,面向西湖、面向自己、面向家庭。第一个面向是杭州人天生的自豪感,发自内心的一种类似于爱国主义的真挚情感。如果有外地人对杭州人说几句对西湖不恭敬的话,杭州人就受不了,与你争吵,跟你怄气,诅咒你不得好死。在杭州人眼里,西湖、杭州、杭州人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谁看不顺眼,谁就悄悄地走开,省得伤了自家的面子,吃不了兜着走。

第二个是面向自己,就是杭州人的私心在起作用,就是“私”有化,由着自己折腾新的活法。

杭州人喜欢自娱自乐,时刻不忘记满足自己。他们在玩的时候更是疯狂,天下最闲适、愉快的当属于杭州人也。双休日,杭州人去玩的地方有九溪、曲院风荷什么的,几家人乘着凉风打双扣,扣来扣去,无外乎多钻一回桌子,多在脸上贴一张纸条,可是他们乐在其中,其乐无穷,一整天也不厌倦。你要问他们这样到底有什么意义,他们是不会告诉你有什么目的,也不去争什么理不理的,而是离你远些,你走你的阳关道,他偏走他的独木桥。

第三个就是面向家庭,杭州人秉承老夫子时代的“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爱你就等于爱自己,哪怕自己外出也不会携家带小打天下,所以外出都是临时的,即使是上海这样的距离杭州仪有两个小时车程的地方。杭州人并不怎么热衷,也没有什么羡慕上海人的心态。

坐吃西湖山不空,没有什么大花头——但这些残酷现实并未让杭州人觉得是什么罪过,人活着就是追逐快乐与享受,何必累着自己。在杭州人眼里,杭州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一家老小,亲朋好友,每天守着西湖这颗大明珠,吃香喝辣,被前来旅游落户的人羡慕着,岂不快哉。

杭州人贪图享受,赫赫有名,杭州人做事业,不曾下大功夫努力,也是赫赫有名,但杭州人很会安慰自己,说这是自古而然,蔚然成风,乃顺应时代发展需要。于是,杭州人为玩乐而玩乐,消磨着别人和自家意志,拿西湖媚天下人,被天下人所宠,杭州这个女性化的城市就更加名副其实了。此地乐,无所思,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杭州人生为享受人,死为享受鬼,这般活着,值得,值得。

杭州人脑子里总还隐留着皇城中天子脚下的自负感。长此以往,杭州人盘踞于祖先的荣耀和历史遗产上,被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封闭并围困,年复一年地陶醉于一潭死水之中,杭州人逐渐趋向保守、封闭、夜郎自大,和敢于开拓冒险的宁波人、温州人相比,简直不像一个地域的人,恋家的杭州人少有成为大商人的。

杭州人做生意,少有跑到外面的。多是外地人到杭州来赚杭州人的钱,若深谙杭州人的心态,赚起钱来就容易。在经商这一点上,杭州人认为面子是第一重要的,面子丢了,是最了不得的事,因为太爱面子,有不少有碍面子的事。他们不去做,就把这些挣钱的机会留给了外地人。他们做生意多是些体面的行当,开厂办公司会干,如果去摆个地摊之类,就是打死也不会去。

所以杭州人做生意,绝不会赤裸裸地大谈其钱,尽管其心里多么渴望金钱。他们总会给“挣钱”披上一层动人的外衣,好像他们并不需要钱,仅仅是为了做某件光彩的事。不过,但其内心深处,他们是渴望金钱的。

儒雅的杭州人,鄙视粗野,讲道理,更讲论理道德,杭州人无法忍受别人指着脊梁骨骂人,他们总是心平气和,如果有问题,尽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绝不会“小人动手”。杭州人“世风温和”,是文明之邦。

这也是为什么杭州商界在全国事先提出“十点利”经营法。所谓“十点利”指商品零售价定价时按进价加10%确定,商品价格卡上标着商品进价和零售价,增大价格透明度,让顾客购买时放心,这样与顾客的纠纷大为减少。只不过“十点利”利润太低,难以持续较长时间,“十点利”热闹过一阵后收了场。

心平气和的杭州人经商时多不太狠,不怎么“斩”客,为了经营的稳妥,多先虑后动,以求与各方和气生财。

2.从本土出发,挖掘财富

杭州商人中少有大商人,但一旦出现也是十分厉害的。真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杭州人具有强烈的“恋杭癖”,他们不像宁波商人那样四海为家,也不像温州商人那样走四方,因此,他们就把杭州作为自己的大本营,立足本土市场,走本土化路线。杭州娃哈哈集团的崛起就很说明这个问题。

创业是艰难的,没有钱是苦;在前进的历史上,碰到的困难也是苦;产品的不正当竞争,市场受损失了,工人没活干也是苦。

娃哈哈的起步正是在面临众多困难纠缠的时候。娃哈哈创业时是小学校办企业,那个时候是没人看得起的。国家也不管,所以应该说娃哈哈实际上是“没有娘的儿子”。因为是“没有娘的儿子”,所以就早当家了。自己要活命,自己要找生路,当时娃哈哈的创始人宗庆后借了14万块钱,实际上,是他们小学老师小半年的工资。

1991年,娃哈哈兼并了杭州罐头厂,一个一百多人的小学校办企业兼并了两千多人的一个国营大厂。由于当时人们的观念跟现在不一样,舆论宣传认为娃哈哈是搞资本主义复辟,瓦解公有经济。

同时,走兼并这条路还面临一个很大的负担,就是娃哈哈作为一个小的校办工厂它兼并这个杭州国营罐头厂,就必须在支付自己职工工资的条件下,额外要再多付2000多人包括600名退休职工的薪水,这对于当时小娃哈哈来说是一个考验。

其实兼并是优势互补,没有把握的话,宗庆后是不会做的。结果证明他的路是走对了。不仅为国家解决了一些问题,还把闲置的资产给用起来了。娃哈哈走出了第一步,迈了个台阶,第二年,产值马上翻一番,利润翻一番,为后面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如果说娃哈哈的第一步是小鱼吃大鱼,是娃哈哈起步的一个基石,或者说是里程碑。那么娃哈哈发展最关键的第二步是引进外资,卖艺不卖身。

引进外资,用人家的资金和技术发展自己的品牌。娃哈哈兼并了罐头厂以后,发展到销售收入10个亿,利润将近两个亿,但当时的日子也很难过,要再跨一个台阶。靠自己的实力,不行。只有形成规模经营,才能够在市场上有优势,所以要引进外资。很多人把娃哈哈集团跟其他公司的合资非常形象地比喻为“卖艺不卖身”。

当年引进外资时,娃哈哈对外方就要求两条必须要的说明!

宗庆后说:“第一条,品牌要是我们自己的,要打‘娃哈哈’的牌子。第一二条,我坚持要由我们自己管理。对方当时也要派外国人来,但是外国人派过来一年要一两百万的工资,还要每年的休假,还要给他解决住房。我说可以的,我的中层干部跟你一样的待遇,你吃得消,你就进来。后来他也不敢进来,因为中国人和外国人一样的,你不能高于我这个总经理的待遇。所以他没话可说。”

中国很多企业在合资的时候,丧失了自己的品牌,而娃哈哈在合资的时候,把娃哈哈这块牌子保住了,令国人非常敬佩。

同时,及时推出可乐型的碳酸饮料应该是娃哈哈成功之路的又一步。

在1995和1996年,当时不管是上海的正广和还是北京的北冰洋,一共七家基本上被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两个巨头吞掉。而且全部是控股。后来,那些厂子大多数品牌全部消失了。所以娃哈哈作为中国最大的饮料厂,要承担这个责任,要把中国的可乐做出来。

这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宗庆后说:“两大可乐主要做的足大城市的市场。农村的市场,它们搞的是再销,我搞的是网络营销,所以在农村的品牌我比它更好。什么道理,我一直在做电视广告,中央电视台、省级电视台、地级电视台,农村都看到了,我的品牌在农村比它更响亮,接受程度更高。所以我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花了一年多时间,占了碳酸饮料市场134%的份额。今年我的产量又翻了番,估计可以占到20%的份额。这样一步步蚕食,到最后再打城市的攻坚战。”

娃哈哈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家喻户晓,但相对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娃哈哈是年轻的,“年轻没有失败”。很多人说品牌是富人的游戏,因为品牌需要很多的广告投入,还有人力财力。应该说有很多企业本身不是很大,也想做品牌,现在我们来看看娃哈哈是怎样做品牌的。

时下“中国人的可乐”已经流传到每一个角落,“娃哈哈,带劲!”娃哈哈打的是中国牌,这是娃哈哈刻意为非常可乐定造的一个广告推广策略,为的是要焕发焕发我们中国的民族精神,因为我们跟外国人打交道多了,也感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比较聪明比较勤奋。

现在企业的经营,都在实行两化:企业品牌化,品牌全球化,作为国内最大的软饮料企业娃哈哈,为什么在啃国内市场这个蛋糕,而不向国际市场进军呢?

宗庆后有自己的说法:因为咱中国是13亿人口的大市场,我的产品主要跟人口有关系,老百姓要喝,中国大市场我都没有做出来,我为什么要亏了本去做国外的市场?作为饮料来讲,出几它必须在国外建厂,不可能把产品送出去,运费就把你的利润耗掉了。我们以前做的是罐头,每年出口美国1万吨罐头,最多出口到5万吨罐头,做了亏本。我为什么要把钱亏给美国人,我做它干什么?当然,到一定时候,我想我们也要打向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