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石油效应:全球石油危机的背后
31444900000001

第1章 石油危机的产生及其原因(1)

1.石油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多重要?

石油和煤是当今人类使用最广泛的能源。石油主要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总含量平均为97%~98%,成分是多种有机物。它们是由被深埋于地下的古代动植物遗体,在各种因素长期作用下,发生了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矿藏。

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动力原料,石油经过分馏后得到的产品很多,广泛应用于生活与工农业生产。石油产品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6类。其中,各种燃料产量最大,约占总产量的90%;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产量约占5%。下面对它们的用途进行简要介绍。

汽油:是消耗量最大的品种。汽油的沸点范围(又称馏程)为30~205°C,密度为0.70~0.78克/厘米3,商品汽油按该油在汽缸中燃烧时抗爆震燃烧性能的优劣区分,标记为辛烷值70、80、90或更高。标号越大,性能越好,汽油主要用作汽车、摩托车、快艇、直升飞机、农林用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或生产作业工具的燃料。商品汽油中含有添加剂(如抗爆剂四乙基铅)以改善使用和储存性能。

喷气燃料:主要供喷气式飞机使用。沸点范围为60~280℃或150~315℃(俗称航空汽油)。为适应高空低温高速飞行需要,这类油要求发热量大,在-50℃不出现固体结晶。

煤油:沸点范围为180~310℃主要供照明、生活炊事用。要求火焰平稳、光亮而不冒黑烟。

柴油:沸点范围有180~370℃和350~410℃两类。对石油及其加工产品,习惯上对沸点或沸点范围低的称为轻,相反称为重。故上述前者称为轻柴油,后者称为重柴油。商品柴油按凝固点分级,如10、-20等,表示低使用温度,柴油广泛用于大型车辆、船舰。由于高速柴油机(汽车用)比汽油机省油,柴油需求量增长速度大于汽油,一些小型汽车也改用柴油。

润滑油:从石油制得的润滑油约占总润滑剂产量的95%以上。除润滑性能外,还具有冷却、密封、防腐、绝缘、清洗、传递能量的作用。产量最大的是内燃机油(占40%),其余为齿轮油、液压油、汽轮机油、电器绝缘油、压缩机油,合计占40%。商品润滑油按粘度分级,负荷大,速度低的机械用高粘度油,否则用低粘度油。炼油装置生产的是采取各种精制工艺制成的基础油,再加多种添加剂,因此具有专用功能,附加产值高。

燃料油:用作锅炉、轮船及工业炉的燃料。商品燃料油按粘度大小区分不同牌号。

石油溶剂:用于香精、油脂、试剂、橡胶加工、涂料工业做溶剂,或清洗仪器、仪表、机械零件。

石蜡油:包括石蜡(占总消耗量的10%)、地蜡、石油脂等。石蜡主要做包装材料、化妆品原料及蜡制品,也可做为化工原料产脂肪酸(肥皂原料)。

润滑脂:俗称黄油,是润滑剂加稠化剂制成的固体或半流体,用于不宜使用润滑油的轴承、齿轮部位。

石油沥青:主要供道路、建筑用。

石油焦:用于冶金(钢、铝)、化工(电石)行业做电极。

石油不仅有广泛的工业用途,而且石化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被大量地使用着,妆点着人们的家庭。不同种类的家用电器、箱包器皿、生活用具乃至储存着丰富信息的电脑设备等几乎没有一样离得开石化产品。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电产品的外壳,地板革和壁纸等塑料装饰材料,农用薄膜、渔网等农业、渔业用品,都是用合成树脂(塑料)做成的。飞机、汽车、自行车的各种轮胎,电线电缆、防水建材,以及胶鞋、橡皮、医用胶管和手套、儿童玩具等,都是用合成橡胶做成的。我们身上穿着的各式服装的面料,很多是石油制成的合成纤维。石油产品已被广泛地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以人们把石油称为“工业的血液”。

2.历史上的三次石油危机是怎么回事?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共发生过三次石油危机。这三次震惊世界的石油危机令世人至今回想起来仍不寒而栗。在那个可怕的年代,经济停滞、物价飞涨、股市下跌。

最近两年,国际石油价格再一次飞涨,世界市场石油价格一再刷新记录,我国也一再调高国内成品油零售价。飙升的油价使得世人的思绪再次回到从前,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三次可怕的石油危机是如何发生的。

第一次危机(1973年)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叙利亚等12个阿拉伯国家向以色列发动“斋月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配合战争,打击以色列及其支持者,战争爆发当天,叙利亚首先切断了一条输油管,黎巴嫩也关闭了其南部重要的石油输送港口西顿。

10月7月,伊拉克宣布将伊拉克石油公司所属巴士拉石油公司中美国埃克森和莫比尔两家联合拥有的股份收归国有。10月16日,科威特、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伊朗决定,将海湾地区的原油市场价格提高17%。国际石油市场一片恐慌,标志着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开始。10月17日,阿尔及利亚等10国参加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会议宣布,立即减少石油产量,决定以9月份各成员国的产量为基础,每月递减5%;对于美国等支持以色列侵略的国家的石油供应,逐月减少5%。10月18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的阿布扎比酋长国决定完全停止向美国输出石油。接着利比亚、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尔及利亚、科威特、巴林等阿拉伯主要石油生产国也都先后宣布中断向美国出口石油。短短三天,阿拉伯各产油国连续采取了三个重要步骤,给西方国家来了个措手不及。

1973年12月,欧佩克组织中的阿拉伯成员国宣布收回原油标价权,并将其基准原油价格从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从1973年10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国际油价从每桶3.11美元上升到11.65美元。

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武器,沉重打击了严重依赖石油的世界经济。当时,美国每天的石油进口减少了200万桶,许多工厂因而关门停工。正在受到能源危机困扰的美国政府不得不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并采取了一系列节省石油和电力的紧急措施,其中包括:减少班机航次,限制车速,对取暖用油实行配给,星期天关闭全国加油站,禁止和限制户外灯光广告等,甚至连白宫顶上和联合国大厦周围的电灯也限时关闭。尼克松总统还下令降低总统专机飞行的正常速度,取消了他周末旅行的护航飞机。

美国国会则通过法案,授权总统对所有石油产品实行全国配给。美国国防部的正常石油供应几乎有一半中断,美国在欧洲的驻军和地中海的第六舰队不得不动用它们的战时石油储备。

在这场危机中,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而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据统计,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

第二次危机(1978年)

1978年12月,伊朗发生推翻巴列维王朝的革命,从1978年底至1979年3月初,伊朗停止输出石油60天,使石油市场每天短缺500万桶,约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10,致使油价动荡和供应紧张。到1980年9月22日,两伊战争爆发,两国石油生产完全停顿,石油产量受到影响,从每天580万桶骤降到100万桶以下,打破了当时全球原油市场上供求关系的脆弱平衡。随着产量剧减,全球市场上每天都有560万桶的缺口。油价在1979年开始暴涨,从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的34美元。致使尚未从第一次石油危机造成的经济危机中恢复元气的世界经济再一次陷入大规模的严重经济危机。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多,此次危机成为上世纪70年代末西方世界经济全面衰退的一个主要诱因。

第三次危机(1990年)

1990年爆发的海湾战争被专家形容为一场石油战争。当时任美国总统的老布什表示,如果世界上最大石油储备的控制权落入萨达姆手中,那么美国人的就业机会、生活方式都将蒙受灾难。对美国而言,海湾石油是其“国家利益”。1990年8月初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之后,伊拉克遭受国际经济制裁,使得伊拉克的原油供应中断,国际油价因而急升至42美元的高点。美国经济在1990年第三季度加速陷入衰退,拖累全球GDP增长率在1991年跌破2%。

在这次石油危机中,仅三个月的时间,石油从每桶14美元,上涨到突破40美元。不过,由于国际能源机构启动了应急计划,每天将250万桶的储备原油投放市场,使原油价格在一天之内就暴跌10多美元。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欧佩克也迅速增加产量,很快稳定了世界石油价格。这次高油价持续时间不长,与前两次危机相比,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要小得多。

这几次石油危机具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对处于上升循环末期、即将盛极而衰的全球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历史上的几次石油价格大幅攀升都是因为欧佩克供给骤减,促使市场陷入供需失调的危机中。

3.今后可能发生的石油危机是价格危机还是供应危机?

1973年和1978年之所以先后发生两次石油危机,主要原因是欧佩克联合限产和伊朗大幅度减产,导致石油供应中断。1990年的石油危机,根本原因也是海湾战争前伊拉克停止出口石油。但是,如果以后爆发世界性石油危机,是供应不足的危机还是价格危机呢?

笔者认为,今后的石油危机,更可能是价格危机,即高油价对世界经济的强烈冲击,而不是像前三次石油危机那样,是因为石油供应中断造成的。首先,由于以下原因,发生世界性石油供应严重短缺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

一、产业结构调整降低了对石油的信赖。

鉴于石油危机的严重教训,从第一次石油危机开始,主要西方国家便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减少对石油的直接依赖。以美国为例,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起,美国联邦政府便制定了信息技术发展方针,并不断增加其在经济中的比例。据统计,2000年信息产业占美国GDP的比重已上升至30%。美国还大力开发使用节能技术,把高耗能传统产业转移到海外,这大大降低了传统工业部门在该国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日本和欧盟近30年来也各自对其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在节能方面甚至比美国做得还好。

二、石油消耗大国的石油进口来源日益多元化,而不是严重依赖中东。

近年来的高油价对世界各国的杀伤力之所以大大减弱,还在于全球主要能源消费国实行了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政策。美国正把石油进口来源从中东扩大到非洲,并为此制定了面向全球的能源新战略;日本除继续进口中东石油外,近年来还转向俄罗斯,对其油田进行投资开发,以逐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欧盟则加紧向里海地区相关国家进行石油投资,从而也在石油进口多选择化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三、美国、日本和欧盟都建立了巨大的战略石油储备,真正做到了“手里有油,心中不慌”。美国政府从1977年正式开始储备战略石油,截至2004年3月,储备量已经猛升到6.59亿桶,居世界各国之首,预计以后将逐步增加到10亿桶。从1972年4月开始,日本规定从事石油进口和石油提炼业务的企业必须储备相当于自身需求60天的石油。目前,日本政府拥有的战略石油储备量可供全国使用92天,民间储备可使用79天,加上流通领域的库存,日本的石油储备量足够全国使用半年以上。

相反,今后,由于世界市场石油价格较长时间的上涨或下跌而造成世界性石油危机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其原因主要有:

一是几个主要石油生产国特别是世界石油主要产区欧佩克国家,由于某种或某些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需要,统一进行较大幅度的石油减产,因而造成石油供应的世界性短缺,拉动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这种可能性是不能完全排除的。从目前世界情况来看,也难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二是世界经济特别是亚太地区和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石油进口的增加,也可能导致世界石油市场价格的较大提高。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特别是当新的科技革命高潮的到来以及其成果在生产以及整个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就可以带动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尽管存在以上油价上扬的可能性,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认识到:世界油价不会无限上扬。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大幅上升,对主要产油国或出口国经济发展虽然会有较大的推动,也可以增加石油收入,保持国内稳定,解决贫困问题。但是,主要石油消费国或进口国则将必然增加外汇支出,增加国内居民石油消费支出,提高石油工业下游产业和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影响以至制约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石油价格上涨,居民支出增加,石油托拉斯并不能赚到更多的利润,相反石油进口国政府却可收取资源消费税而获取更多利益,从而引起国内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矛盾的加剧。同时,这些国家也将必然采取一些反措施,来阻止产油国或出口国石油价格的上涨。这些国家还可能通过政治、外交以及军事手段来向主要产油国或出口国施加压力,迫使世界石油市场价格回落。另外,非欧佩克国家石油生产量的增加,或者西方国家千方百计分化欧佩克国家,削弱它的合力也会抑制油价的上涨。

那么,今后可能出现因世界石油市场价格较长时间的下跌而爆发世界性石油危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