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外国投资者投资中国石油工业的前景如何?
石油工业是保障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石油工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中国是世界第六大石油生产国,在国际石油供应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世界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具潜力的石油天然气市场,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中国的石油工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开放发展的中国石油工业蕴藏着巨大商机。
截止2003年,我国已拥有原油输送干线1.68万公里,成品油干线0.27万公里,天然气干线2万公里。原油干线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东和西北地区,初步形成了“北油南运”、“西油东进”的区域性管网。天然气管道主要分布在川渝、华北、西北和海上,其中建成贯穿东西的西气东输大干线、川渝地区以南北干线为主的环状输气管网等。
中国油气资源相对丰富,根据中国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的初步结果看,全国石油总资源量约1021亿吨,其中陆上约775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47万亿立方米,其中陆上38.9万亿立方米。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凹陷储量增长规律的分类研究,认为最终石油可采资源量约为140亿~160亿吨,最终天然气可采资源量约为10万~15万亿立方米。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率约为40%,处于勘探中期阶段,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率约为20%,尚处于勘探早期阶段,属于快速增长期。
预计未来15~20年内,随着勘探投入增加,中国天然气储量将进入高基值稳定增长阶段,年均增长量为1500亿~2000亿立方米,储量增长将为天然气产量提高奠定资源基础。石油资源勘探难度虽不断加大,但从石油资源总量和平均探明程度分析,中国石油资源还有较大的潜力,通过加大勘探力度、提高采收率、增加资金投入、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等手段,可以有效弥补产能递减,实现稳产增产目标,并有可能发现大型油田。
未来20年是中国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时期,为了实现中国政府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保持国内油气产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为此,中国政府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采取了鼓励发展和积极支持的政策:
一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二是努力增加国内石油天然气的供给能力;三是继续发展国际石油贸易和合作开发;四是加快发展石化工业,有效利用油气资源;五是逐步建立石油储备制度和风险规避体系;六是完善石油天然气开发、节约和有效利用的保障措施。
同时,为吸引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石油工业领域的投资,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中国石油天然气领域对外合作开放的范围。陆续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新修订了《外商投资指导目录》,放宽了对外国投资的部分限制。尤其是天然气行业,从上游勘探开发到管网建设及下游配气系统都对外开放,其中管网建设不限投资比例,采用合资、合作、独资等都可以。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投资者关注的重要国家之一,2003年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接受外国投资最大的国家。中国政府将继续鼓励、支持和促进油气工业领域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未来中国油气工业领域的投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天然气勘探开发领域的投资机会
中国的海上和西部地区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低、发现潜力大,同时勘探开发难度较大、技术水平要求高。加快天然气勘探开发不仅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也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勘探开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另外,根据目前和今后中国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战略与政策,中国政府鼓励制冷从天然气勘探开发、基础设施、天然气发电站、大中城市燃气等项目的建设与经营,对外开放的领域几乎涵盖了整个天然气产业链。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机会
目前,中国接卸进口原油的深水码头不足,原油和成品油管输率低,天然气主干管网尚未形成,油气储存能力不足,制约了中国油气工业的发展。因此,中国政府将大力推动石油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建设。未来20年内,中国将建成约10万公里的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气主干管道,以及大型石油和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队,并在中国沿海地区建设若干大泊位的石油码头和LNG接收码头,以满足国内油气市场发展的需要。
三是城市天然气终端销售领域的投资机会
随着中国进入天然气利用时代,天然气将在能源消费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加快建设天然气主干管道的同时,主干管道沿线城市将积极建设城市天然气配套管网,这将为投资者提供建设天然气终端销售领域的投资机会。
四是天然气发电领域中的投资机会
目前,发电在天然气消费中的比重大体在14%,今后这一比例将逐步上升到30%以上。这将为国外天然气发电设备制造商带来机会。
56.陈久霖何以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巨亏?
陈久霖,本科,毕业于北大,学越南语,毕业后就职航空公司(后又获得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硕士学历),曾以翻译身份参与一些项目谈判。1997年,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陈久霖带了21.9万美元赴新加坡出任中国航油总裁。2003年,中国航油的净资产已超过1亿美元,总资产将近30亿元。2002年,在新加坡挂牌的中资企业当中,陈久霖以490万新元(约合人民币1600万元)的薪酬高居榜首,当时被新加坡人誉为“打工皇帝”。
2003年10月,陈久霖被《世界经济论坛》评选为“亚洲经济新领袖”。
2004年12月2日,中国航油公司因在石油衍生品交易中损失约5.5亿美元而向当地法院申请召开债权人大会,以重组债务,总裁陈久霖的职位被暂停。
从1997年到2004年,在短暂的辉煌之后,陈久霖试图打造中国航油帝国的梦想瞬间灰飞烟灭。
中国航油从事石油投机亏损5.5亿美元后,一个被誉为走出去棋盘上“过河尖兵”的明星国企瞬间濒临破产的边缘。“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人们在震惊之余,不免纷纷猜测其巨亏背后的细节和过程,甚至有人说是在交易中中了西方大鳄的圈套。那么陈久霖为何败得这么惨呢?
原因之一:一步登天埋下祸根
据新华社报道,陈久霖在担任中航油集团副总经理、新加坡公司总裁前只是一名普通干部,并没有大型企业经营管理、大资金资本运作的经验。从普通干部到一个大型企业的总裁,陈久霖一步登天,但对中航油来说,祸根却从此埋下了。
没有经验可以在工作中慢慢地积累,不懂管理也可以向别人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尽可能保持公司的稳定,不做大的变革;二是为人要谦虚,听得进别人特别是老同志的意见。但陈久霖偏偏不是甘于“沉默”的人,自己的职务可以一步登天,那自己管理的公司为什么不能一夜暴富呢?陈久霖太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运气,以至于刚愎自用,排挤集团派给公司的党委书记和财务经理,自己大权独揽。随后他又抛开正常的经营之道,剑走偏锋,炒起了风险极大自己又毫无经验的石油期权,迈上了万劫不复的不归路。
原因之二:中航油治理结构、内控制度和风险防范同时不起作用。
中航油事件发生后,媒体的报道出现了乱象。由于衍生品交易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超出了一些记者的理解能力,在一些报道中出现了不少常识性错误以及对衍生品交易妖魔化处理的倾向。事实上,中航油事件本身并没有那么简单,任何表面的分析,都很难客观地评判陈久霖和中航油事件。
早在2002年的时候,陈久霖在谈起过石油衍生品时说,在中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加而国际油价也不断推高的情况下,中国石油企业必须遵循“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石油衍生品交易,通过国际石油期货市场进行“风险采购”,从目前的防御型体系向主动出击型体系转变。
这样的设想在中国目前石油紧缺的背景下显然契合了国家的战略规划,否则背景特殊的《求是》杂志也不会在出事前给予“中航油是战略棋盘上的过河尖兵”这么高的评价,而作为企业家的陈久霖,本身富有的挑战和冒险精神并不值得责备。相反,如果不去利用这个衍生品市场,不去做套期保值,那在国际上肯定被人看作是傻子。
实际上,中国的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垄断着国内市场,它甚至可以不去套期保值就可以赚很多钱,这就是‘国际油价一涨,国内就跟着疯涨’的道理。油价涨了,这些企业也赚钱了,但赚的都是谁的钱?我们整个国家和民众损失了多少?没人去问。那些垄断的国有企业应该积极地、更好地去利用衍生品这样的工具,避免因油价上涨带来的损失,而不是把自己的损失转移给中国的老百姓。从这一角度来看,陈久霖积极参与国际衍生品市场博弈应该给予肯定。关键是企业要有合理的风险内控机制,而且应该分清楚是保值还是投机,保值应该有保值的量,投机应该有投机的限度,都应该有一个规矩。实际上,陈久霖对此也不是没有认识。他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利用石油衍生品交易投机,潜在的收益很高,但风险也同样很高。而且他认为,中国的企业需要首先树立“加强风险管理、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按照正常的逻辑,中航油(新加坡)本来是一个专门进口航油的企业,自己并不产油,它如果仅仅是对所采购的油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或者仅仅是买进看涨期权的话,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风险,然而,它却从事了只有国际产油巨头才做的业务——卖出看涨期权,这已经是赤裸裸的投机。即便这样,有限的投机并不可怕,企业在风险控制的范围内进行投机在国际上也是“惯例”,可怕的是,中航油(新加坡)所有的风险防范措施都被“人为”突破,或者并未真正启用过,导致了一种赌徒心态的出现,就是不能及时止亏,或进行其他风险对冲,而是寄希望于有朝一日能挽回损失。
世界上所有的风险故事,都是同一个模式:往往就是那个人在前面得到了一些成绩,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从而得到充分信任,甚至被赋予或自我授予了超出常规的权力——比如超越监督的权力,这个信任和超常的权力往往反过来害了他,更害了大家。陈久霖也不例外。
57.民企投资石油行业的春天到来了吗?
2004年末,中国民营石油企业的利好消息不断。成品油零售市场开放、民间石油商会的成立、民企南海石油获菲律宾石油开采权……一系列动作使得民营企业在岁末石油舞台上异常引人瞩目。
2005年1月,在发改委和新成立的民企石油商会共同参加的座谈会上,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传达了一个新的精神:鼓励民营资本走出去拓展石油市场,国家将在各种政策上给予扶持。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鼓励民企走出去投资油田,并给以政策扶持?根本的原因是几大国有石油企业“走出去”遇到了困难。在原油的外部(进口)依赖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鼓励民企走出去就成了稳定能源安全的一个重要策略。国有企业“走出去”的致命性障碍就在其国有身份。以中石油公司在斯拉夫石油公司竞拍中遭遇封杀为例,当时作为唯一一家参与竞拍的外国公司,外界认为中石油收购斯拉夫石油公司是唾手可得的事。但随着交易日临近,中国石油的国有企业身份却在俄罗斯政治家中激起极大的惶恐。距离正式的竞拍日还有两天,俄罗斯下院国家杜马以255对63票通过一项决议,不允许任何外国政府控股的实体参与竞拍斯拉夫石油的股权。精心准备信心十足的中石油竞标代表只好打道回府。此前,俄罗斯的私有化法曾经规定,禁止任何俄联邦政府股权超过25%的企业竞拍国有资产。
在俄罗斯收购失败的案例并非仅有此举,科维克金天然气项目一波三折、斯基姆尔股权之争失利、放弃北里海合作开采协议、安大线得而复失。俄罗斯之外,在其他国家仍然遭遇同样问题。中国石化集团收购韩国仁川炼油公司计划遭到了仁川炼油公司债权人的阻碍。这些对产权很敏感的国家,尤其是当地政府不愿意其他国家代表政府行为的国有企业介入本国企业的收购。他们把此举看作是外国政府对本国经济的控制。全球化只会使越来越多的国家抵制“国有企业”收购。中国石油公司在海外的拓展可谓是屡受挫折。
既然政策面有很多利好消息,那么,民企大举进入石油行业的春天真的到来了吗?
有关专家认为,事实并非如此。民营企业未来的发展并不十分乐观,国家垄断性的石油政策并不会因此出现重大转变。更悲观的论调认为,由于国家石油政策的限制,行业进入壁垒的阻碍,加之在产业结构、投资能力、技术积累和管理体制存在诸多缺陷,民营企业注定成为国家石油垄断的附属品。专家们为何这么认为呢?让我们看看民企进入石油行业的困难到底有多大。
1.下游市场垄断依旧
在目前成品油管理制度下,两大集团仍将控制着成品油的调配和批发,民企还需要通过两大集团获得油源。这表明,零售市场开放只给了民企一个名份,他们只能在制度上取得和两大集团同等的竞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