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积极利用石油输出国的贷款。1973年以来,石油输出国通过石油出口,积累了几千亿美元的资金。进入90年代以来,尽管石油输出国普遍加快工业化步伐,增加大量工业建设投资,但每年仍结余大量出口石油资金。石油输出国主要通过各国货币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国际金融机构、双边政府贷款等渠道向外国企业和政府提供贷款。近年来,石油输出国银行体系已逐步形成,并开始直接从事信贷业务。我国石油企业应尽量利用这些国家的贷款;其次,要适当利用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贷款。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游资巨大,但贷款利率较高,利率波动较大,风险较大。一些短、平、快,且盈利较大的项目,可以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融资,取得急需资金。再次,要积极利用国内银行贷款。一些与进口原油、油品、管材及大型仪器设备等直接联系的对外投资项目,应积极争取国内银行贷款。
2.实施人才战略,培养储备跨国经营人才。
不断提高石油企业的技术水平,参与国际竞争,人才是关键。石油企业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培养符合型的具有国际资质的跨国经营人才,迅速改变目前我国石油职工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国际经营人才短缺的问题。培养人才,除选派一些年富力强、熟悉业务、懂管理且有外语基础的人到高校接受系统的培训外,更要重视选派人员到跨国公司学习与锻炼,参与跨国经营的具体业务,从实践中培养才干,积累经验。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市场属于“技术竞争”的市场,也就是说这种市场的竞争,主要依靠技术水平和以其为核心形成的综合实力。从我们的装备和技术水平来看,目前我们与世界大石油公司还有一定的距离。近年来,跨国石油公司不断进行资产重组,更新技术设备,加大科研投入,并通过采用新技术降低成本,提高勘探成功率,这充分说明了今后石油工业的发展对技术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因此,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一方面我们必须重视科技发展,加大科研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合作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搞好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工作。努力跟踪世界先进技术,形成自己的优势技术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搞好跨国经营的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评估工作。
石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周期长的显着特点。因此,搞好海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综合评价就显得十分重要。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必须建立高效、快捷、准确的信息网络系统和相应信息处理机构,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及时性、系统性。此外,我们应当重视并加大涉外项目评估部门的建设,使其拥有一支高水平的、精通项目评估的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和外经外贸专家队伍,同时,尽快建立完善一套先进的和定量化的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风险投资综合评价方法,对以勘探开发为重点的投资项目进行前期可行性分析论证及评估工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构建国家政策支持体系,借助国家优势推进跨国经营。
国际大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仅靠企业自身是无法完成的。实践证明,国家的体制优势对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尚处于小规模、低水平的初级阶段,构建体制优势和政策支持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1)尽快制定和完善我国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对外投资管理机构,实施有关促进、保护和监管境外投资的政策措施,使企业能即时获取权威性政策咨询服务。(2)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尽快使企业具备“走出去”条件的企业享有外贸、外事审批权、资金融资等自主权,使企业得以在国际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3)政府应采取和制定有吸引力的财政、税收等系统的政策支持体系,放宽石油投资项目的资源限额,简化审批程序,建立国家专项基金等措施,支持石油企业“走出去”。(4)政府应积极推进与石油资源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积极利用石油外交手段,加强与国际性的能源组织和国际石油通道沿线国家的官方关系,从而为企业跨国经营敲开大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保护。
53.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石油的前景如何?
在中东局势动荡、中俄输油管线前途未卜的前提下,国内能源专家们已经达成共识:2004年以及今后,在我国的海外找油战略图上,应该给非洲重抹一笔。
非洲的主要产油国与我国关系友好,经贸往来不断扩大。这些地区的产油国普遍较为落后,一些国家受美国长期制裁,石油工业的基础较差。他们急于想摆脱贫困,有较强的出口换汇的意愿,石油合同条款普遍较为优惠。因此,我国有可能在这个地区寻找到新的或大的石油供应者。
从地理分布看,非洲油气资源主要贮存于地台内部的负向地区和滨海地带的沉积盆地内,其中石油最富集的盆地是北非的克拉通带盆地、苏伊士裂谷盆地和西非尼日尔三角洲盆地。克拉通带的锡尔特盆地和三叠盆地是非洲最重要的两大含油气盆地,且多为纯气田和油气田。
非洲陆地的石油资源约占整个石油资源的2/3,另外1/3分布在海上。从目前的探明情况来看,约3/4的海上油田分布在几内亚湾一带,尤其以尼日利亚-安哥拉一带近海海域较为集中,其余1/4的海上油田见于苏伊士湾内。
2003年底,非洲探明石油总储量超过1018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7.3%。随着新油田的继续发现,预计未来几年非洲石油将在世界石油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非洲共有20个产油国,其中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埃及和利比亚5国的产量约占非洲地区总产量的85%。按石油日产量排列,非洲10大产油国依次是尼日利亚、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埃及、加蓬、刚果(布)、乍得、赤道几内亚和苏丹,其中尼日利亚已成为世界第七大石油生产国,赤道几内亚、苏丹和乍得正成为新崛起的石油生产国。石油分析家预计,未来5年内,国际市场上新的非波斯湾产出的石油将有1/4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到2007年,尼日利亚原油日产量可从现在的220万桶上升到300万桶;安哥拉的原油日产量预计会翻一番,接近200万桶;2004年,通往喀麦隆的输油管道建成后,乍得的原油日产量将达到22.5万桶,预计赤道几内亚的原油日产量将在3年之内增加近1倍,达到35万桶。到2010年,非洲国家的石油产量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比例将由目前的11%上升到20%;而未来20年,非洲的原油日产量可能提高40%,至1100万桶。随着几内亚湾新油田的继续发现,非洲的石油生产将对非洲经济乃至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以下是对非洲地区的投资情况以及中国投资非洲石油的前景的分析和介绍。
1.五大国际石油巨头在非洲地区的投资
面对非洲大量的勘探开发投资机会,全球五大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壳牌、BP、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和雪佛龙德士古公司已做好长期打算,准备投入更多资金。埃克森美孚非洲公司计划投资300亿美元,参加正在进行的和即将开发的新项目。雪佛龙德士古过去5年在非洲勘探开发项目中的投资总额已超过50亿美元,并计划在今后5年再投资200亿美元。壳牌公司在非洲深海勘探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2002年的勘探预算为10亿~15亿美元。道达尔菲纳埃尔夫公司是西非地区最主要的作业者,拥有西非未来5年将要投产的158亿桶储量的1/3。
2.中国公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根据中国石油海外经营的经验,非洲国家具有特别的海外投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
第一,勘探开发成本较低。据安达信咨询公司的调查,非洲地区的勘探成本每桶不到5美元,约是美国的1/3、加拿大的1/2、欧洲地区的1/2强,因此,投资回报率较高。
第二,政策条件宽松。非洲国家的法规普遍比较灵活,对外优惠和灵活程度比中东和南美地区高。
第三,勘探开发招标机会较多。与南美相比,在过去三年里,虽然南美的招标轮次比非洲多,但非洲地区是一个新兴的、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石油公司关注的投资热点,而且这一地区的许多国家正在进行或计划的项目将向外国石油公司提供大量投资机会。
第四,中国具有优势。过去中国对非洲的物质支持(建设电厂、电台、水坝、铁路等基础设施)为目前和今后中国进入非洲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非洲很多区域勘探程度很低,一般来说风险比较大,但是许多国际石油公司都在这一地区做过勘探工作,因此,对于一些重点国家的区块,我们可以利用国际石油公司的经验来分享利益。
在苏丹、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加蓬、突尼斯和安哥拉,投资环境都比较好,中国企业的优势也比较突出。此外,尼日利亚、刚果、喀麦隆、尼日尔、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和乌干达等国家也值得关注,其投资环境一旦改善,将具有很大的投资潜力。
非洲地区在吸引全球投资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该地区的内战、民族纠纷、政局动荡、边境冲突等,但对这些不稳定因素也需要做具体分析。在尼日利亚等个别国家,这种形势对该国的石油工业及外国公司在石油领域的活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影响了外资进入该国的信心。在另外少数国家,上述现象则严重影响了这些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例如,在索马里,由于内战,总统流亡国外,造成政局不稳,社会动荡,发展经济根本提不上日程。在安哥拉、苏丹等国,虽然长期以来存在内战或民族纠纷,但外国公司在这些国家石油工业领域的活动没有受到明显影响。此外,在非洲一些国家,陆路基础设施欠缺,输油或输气管道奇缺,石油产品运输只能依靠油罐或卡车进行,经济领域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败现象,经济运作效率低下,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石油公司对非洲的投资热情,影响了非洲石油开发进程。但是,目前非洲各国政府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迫切需要发展石油工业,对于外国公司对本国石油工业的投入都给予积极的配合和支持,特别情况可以特别处理。因此,中国石油公司应利用中国在非洲的传统优势,加大投资力度,为非洲地区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54.西方石油巨头为何纷纷撤离中国石油工业?
2004年11月,西方两大石油巨头壳牌和优尼科宣布退出东海天然气项目,标志着外国投资者投资中国石油工业的步伐再次停止,而这个投资数十亿美元的项目一度被认为具有丰富的“想像力”——油气田位置好,天然气服务于正面临电力和燃料严重不足的浙江省和上海市。
壳牌、优尼科在随后的声明中称,由于“商业原因”,它们决定不再继续履行有关东海西湖凹陷区的合同。在这一项目上,两家公司分别拥有20%的权益。该项目其余的权益由两家中国石油集团,即主导项目开发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各占一半。
虽然中海油负责人称,该公司对东海项目的未来有信心。然而,此番退出凸显了外国投资者投资中国石油行业的矛盾。一方面,三家海外上市的大型中国石油企业在不缺资金、不缺技术的状态下,吸引海外投资者更多的是信誉的考虑,海外投资者如何带来“独特价值”,并在保证商业利益的前提下分食“中国蛋糕”;另一方面,面对中国强大的能源需求,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兴建油气管道和液化天然气终端,外国投资者虽然对中国市场欲罢不能,但现实中中国错综复杂的项目监管和审批程序等等问题,又令其望而却步。
虽然跨国公司“集体大撤退”显得言过其实,但外国投资者调整他们将资金投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已经开始。2004年8月4日,共同持有西气东输项目15%的壳牌和中华煤气,以及分别持有15%的埃克森美孚、俄罗斯天然气公司,宣布退出西气东输工程;2004年初,英国石油(BP)出售了其持有的2%的中石油股票,壳牌也抛售了其持有的约19亿股中石化股票;同时,未经壳牌证实的消息:壳牌亦将退出其与中海油合作的1200万吨的炼厂项目。
事实上,由于大庆的产量持续下滑及限产,中国正在加紧确保足够的能源供应,国家发改委有关人士指出:“任何商业谈判中的撤出很正常,中国的石油企业也需要确保利润最大化,而上游资源是全世界石油公司争夺的资源,在资金技术有保证的前提下,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自己做的项目当然要自己做”,他强调,“这并不意味中国吸引外资的态度正在趋向保守或者谨慎。”
中国的石油企业通过内部储备和银行贷款完全可以承担重大石油项目开采中的风险,这意味着过去以资源换技术和换资金的谈判正在转为强调商业利益的实用主义的博弈。中海油首席财务官邱子磊回应东海天然气项目和接受海外媒体采访时称,中国海上油田能生产出的油气可能并不多,但是这些产量可以维持中海油的增长;而在海外投资者来看,东海天然气项目的储量及市场前景显然不够乐观,在无法达到投资收益率的情况下,放弃中国、投资全球其他国家是理性的选择。
另一方面,中国的石油企业正在通过努力开拓风险高且陌生的海外市场,而对于国内市场的争夺,跨国公司必须进行务实的策略调整。在退出西气东输项目后,BP首席执行官德开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中石油在管道技术、施工技术上、资金上并不缺少,我们无法看到BP带给这个项目的独特价值”,而BP正在将更多的投资集中于技术、管理含量较高的中下游的石化项目中,如上海赛科,利用BP的品牌优势拓展海外市场销售。
一位长期跟踪西气东输项目谈判的业内人士则认为,“外国投资者在商业利益谈判中需要发挥更多的灵活性”。在他看来,“完全照搬国外的投资决策程序有可能延误谈判时机”,他举例称,壳牌决策经常需要半年、一年时间,在投资收益率上似乎是没有谈判余地,西气东输项目中,中石油独立完成了管道建设后,谈判筹码自然水涨船高,谈判的分歧自然被拉大。
在商业利益之外,海外投资者在中国面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更显得尤其复杂:国家安全及政治、自然资源的控制,当然,还有中国自身的情况,“中国没有明确的机构来管理天然气行业,外国投资者的一项申请需要获得许多部委和机构的审批,中国的国有石油公司常常自定规则,导致它们在与外国公司的谈判中出现利益冲突,影响谈判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