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国古典散文集(二)(散文书系)
31463600000107

第107章 代三省祭司马丞相文

【名篇鉴赏】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比王安石大两岁,入仕也比王安石略早,自考中进士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朝任职。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即位,司马光等当政,尽废新法,召苏辙入京为司谏。【经典句章】

身如槁木,心如金石。【原文】

呜呼!元丰末命,震惊四方。号令所从,帷幄是望。公来自西,会哭于庭。缙绅咨嗟,复见老成。太任在位,成王在左。日予茕茕,谁恤予祸?白发苍颜,三世之臣。不留相予,孰左右民?公出于道,民聚而呼。皆曰吾父,归欤归欤!公畏莫当,遄返洛师。授之宛丘,实将用之。公之来思,岌然特立。身如槁木,心如金石。时当宅忧,恭默不言。一二卿士,代天斡旋。事棼如丝,众比如栉。治乱之几,间不容发。公身当之,所恃惟诚。吾民苟安,吾君则宁。以顺得天,以信得人。锄去太甚,复其本原。白叟黄童,织妇耕夫。庶几休焉,日月以须。公乘安舆,入见廷和。裕民之言,之死靡他。将享合宫,百辟咸事。公病于家,卧不时起。明日当斋,公讣暮闻。天以雨泣,都人酸辛。礼成不贺,人识君意。龙衮蝉冠,遂以往襚。公之初来,民执弓矛。逮公永归,既耕且耰。公虽云亡,其志则存。国有成法,朝有正人。持而守之,有进毋陨。匪以报公,维以报君。天子圣明,神母万年。民不告勤,公志则然。死者复生,信我此言。呜呼哀哉!尚飨。王安石

作者小传

王安石(公元1021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王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1070)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王安石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对北宋中期隐伏的社会危机有所认识。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政策。在他任参知政事和宰相期间,取得神宗的支持,抓住“理财”和“整军”两大课题,积极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或“熙宁变法”。由于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大官僚大地主集团的坚决反对,神宗后来也动摇了,同时革新派内部又产生裂痕等,新法终被全部废止。王安石变法,虽然归根结底是为巩固封建地主统治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在历史上有其进步的意义。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他反对西昆派杨亿、刘筠等人空泛的靡弱文风,认为“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上人书》)。正因为王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

王安石的散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的论说文,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为变法革新服务。这些文章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上仁皇帝言事书》,是主张社会变革的一篇代表作。《答司马谏议书》以数百字的篇幅,针对司马光指责新法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四事,严加剖驳,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措词得体,体现了作者刚毅果断和坚持原则的政治家风度。王安石的政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谨严,主意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对推动变法和巩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起了积极的作用。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灸人口,《鲧说》、《读孟尝君传》、《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感。

王安石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既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又曲折多变。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是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后者已经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