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撬动了银川经济
31667000000016

第16章 小水果做成大产业--记银川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董道洋

郭可峻近年来,银川市永宁县在发展设施园艺方面,能够结合本县实际,进行有益的实践和探索,特别是通过典型示范、能人带动等方式,取得了初步成效,使设施园艺发展成为全县农业"两强多优"产业的重点产业之一。目前全县已发展设施园艺2.2万亩共20余万间,有葡萄、桃、李、杏等10多个品种,建成千亩万间设施园艺基地12个。在发展过程中,永宁县突出抓规划、出政策,抓科技、建园区,抓机制、拓市场,抓干部、引企业,抓能人、带农产,在发展机制和政策措施上进行了创新和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

而董道洋和他的农林果蔬开发示范园,就是永宁县在发展设施园艺方面的突出典型。董道洋又是新时期农村党员运用科技勤劳致富的典型代表。我乘坐9路公交车前去采访董道洋。之前,我给他打电话,他说正在园子里干活,这几天地里的活紧,忙不过来,让我最好到园子里去找他。于是,2007年6月6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在售票员的指点下,在董洋基地站下了车。

这是109国道望远到永宁之间的位置。路东高大茂密的白杨树丛中"宁夏永宁董洋科技示范园"的红字门楣非常醒目,两边的对联"科技支撑倾心打造精品园艺能人带动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很有气势。一进大门,一块高大的牌匾上是一幅规划图,下方文字详细介绍该园区的基本情况,因在此等候董道洋的到来,我顺手记下这段文字:

"永宁县董洋果蔬开发示范园位于永宁县胜利乡胜利村109国道两侧。由科技特派员董道洋自筹资金800万元,于2003年4月开始建设,2004年8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示范园主要从事水果、蔬菜的生产、收购、贮藏、运输、销售及新品种的引进实验、示范和推广工作。示范园冷库贮藏区占地面积17亩,建筑面积4400平方米,贮藏冷库1500平方米,年贮销量达5000吨。试验示范区占地150亩。主要用于名优水果的引种、示范、推广。示范园建成以来,与周边1000多户农民签订了精品西瓜、樱桃番茄、乳瓜、桃、李、杏等10多种水果收购合同,订单面积2000余亩,帮助农民贮销水果6000多吨,为农民创收2000万元,较好地解决了当地水果销售问题。为了扩大规模,该示范园以年租金每亩550元租用当地农户耕地350亩,建成各类设施果树温棚2000间,先后从山东、辽宁、河北等地引进丰水梨、青提葡萄、草莓、油桃、幸运李子等适宜市场需求的名、特、优、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并以年薪6万元聘请来外地果树专家从事技术服务,免费为当地农户提供接穗,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公司在银川市设立了5家果蔬专营超市,年销售各类水果2000吨,销售收入400多万元。目前,董洋果蔬科技示范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为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路边的展厅也是超市里,我见到个头不高但挺壮实的董道洋。平头短发,一看就是被晒成黑红色的脸膛,朴实中透着几分机警。白色T恤衫、牛仔裤、旅游鞋上均沾有泥土。胳膊也和他的脸膛一样红黑红黑的,显得结实有力。他忙于处理手头事务的同时,门口又来了两拨人,所以采访进展缓慢。一拨是从银川路过的邮电局一车人,慕名进来买了好多油桃、甜杏和甜瓜等水果。另一拨是乡上的一位领导带来了市上一个部门的工作组来参观考察。忙完了这些事情,董道洋才带我到马路对面的园子里参观,一边给我介绍各个大棚的种植品种,一边讲他的经历。数十间的砖墙和钢骨架组成的温棚,连成一片。董道洋分别带我进了油桃、葡萄、李子等大棚里,看到生长茂盛的树木和挂满枝头的果实,他满脸喜悦。走到园子的北侧,水泥搅拌机传来隆隆的响声,只见许多戴草帽的男人和头顶红、粉色头巾的女人们,汗流浃背地在不停地忙碌着,一排排红砖砌起的墙体,勾勒出了新型温棚的规模。董道洋又把我带到东边的开阔处告诉我,这是育苗基地。有人在地里除草、浇水。只见各种树木在阳光下显得郁郁葱葱,一片生机勃勃。

就是这块土地,让董道洋成就了一个绿色的梦。

也就是这块土地,记述着一个新时期农民党员的生动故事。

董道洋1966年9月出生在安徽定远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庭人口多,经济条件差,上学到初中没毕业,董道洋就带了40元钱坐火车来到宁夏,投奔在运输公司开车的叔叔。

婶婶是银川郊区保伏桥村的农民。董道洋先在叔叔家一边帮助干零星农活,一边寻找适合自己的活计,还在市容局的垃圾中转站打短工上过垃圾等。1983年春,经过观察研究,不满15岁的董道洋找了一辆旧自行车,又请人给焊接了2个挂筐,一大早到银川东郊的北环批发市场进货,再吃力地骑车到市区里走街串巷地叫卖。一天下来,累得浑身疼痛,收入不多的几个钱,却让董道洋体会到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生活哲理,也让这位少年积累了许多水果知识,熟悉了水果生意的经营门道。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寒来暑往地干了两三年。董道洋把自行车换成三轮车,又把三轮车换成摩托车。后来,在一边干一边积累一边摸索中,董道洋先后在银川市区内建起了4家水果销售连锁店。生意越做越红火,迫使他在银川南郊的永宁县胜利乡又建起了自己的种植基地,也让董道洋在设施园艺建设中大显身手,成为运用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大千世界,人和人相遇、相识到相伴,都是一种缘分。是缘分,把董道洋这个当年的安徽少年,变成了地地道道的银川人,还成为银川当地的杰出农民代表。

董道洋在婶婶家呆了好多年,也遇到了一位和婶婶一样聪明贤惠又大方漂亮的同村姑娘刘雪红。在叔叔和婶婶的帮助下,他们幸福地结为夫妻,组建了新的家庭。

小两口都非常勤劳,也能吃苦。夫妻俩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的苦干了几年,水果生意,让他们尝到了劳动的甘甜。在他俩的苦心经营下,"董洋水果店"在银川开出了名。党的富民政策,像和煦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吹开了新一代农民的智慧之门。

董道洋在长期的生意中发现,水果蔬菜等,都有个保鲜期限。许多名贵一点的水果,都要从南方等地长途贩运,像荔枝、香蕉等虽然经过空运,但是腐烂变质速度快,造成成本高且不好经营。如果能把外地的水果引种到当地,不仅能大大降低成本,还能丰富市场的品种。当时,银川郊区的许多农民也借鉴外地经验,在县乡村各级组织的支持帮助下,开始引进和推广温棚种植技术,许多以前只能靠从外地运输的油桃、葡萄、草莓等,也陆陆续续在银川周围的农村,通过温棚种植,取得成功。经过认真调查思考,外出到山东、辽宁、河北等地实地考察,董道洋决定要建立自己的种植基地,扩大规模经营。

董道洋的这一想法,不仅得到妻子刘雪红和亲友的热情赞成,也得到了永宁县和胜利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于是,经过认真筹划、考察、报批、征地、施工等过程,董洋果蔬开发示范园诞生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也诞生在董道洋敢想敢干、靠科技创业的大胆的想法中。

温棚栽培和种植,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生产过程。董道洋除了自己多次外出精心考察和努力钻研外,还以过人的胆略和勇气,以年薪6万元的代价,从辽宁聘请来了具有丰富经验、从事设施园艺种植管理的专家,对示范园进行日常管理。科技的力量给董道洋的理想,插上了振翅高飞的翅膀。由于引进的是优质品种,加上科学管理和经营,示范园区很快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当地农民更是热情高涨,纷纷来到园区取经。董道洋没有以邻为壑,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承担起了普及科技知识、推广新品种的义务,免费为乡亲们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县乡两级组织和各有关部门,都把董道洋作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的典型来树立,把他的试验园当作设施农业的示范园来扶持。经过几年的努力,董洋农林果蔬开发示范园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公司+农户+基地"的运作模式,进入了良好的生态循环和经营循环,为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全县乃至全市的设施农业取得成功的典型和样板。

2005年,董道洋被党组织吸收为中共党员。董道洋是以自己的苦干和奉献,成为新时期农村党组织一名优秀青年党员的。

为筹建种植基地,他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又东借西凑,还贷了银行不少的款;当年,他开着面包车,从辽宁高薪聘请来设施园艺专家的故事,还上了宁夏电视台的《财富故事》栏目。他和这些专家技术人员,也成了当地乃至全县的义务顾问。当地农民1亩的年收入不过350元,而董道洋以每亩年租金550元的价格租用了350亩,又聘用许多当地农民在园区劳动,为他们支付报酬,不仅提高了耕地的租金,还让农民增加了稳定的收入。他还建立了冷库,常年高价收购农民的水果、蔬菜,不仅帮助农民解决了销路不畅的问题,还保护了农民的既得利益和发展设施农业、特色种植的积极性。

不知不觉中,他的园区成了义务培训农民的大课堂。当了典型出了名,每年来这里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免费品尝、带走的水果、样品,不计其数。虽然让董道洋和员工们感到劳而无功,但社会的宣传和影响还是积极的。董道洋和他的农林果蔬示范基地,也就在这样不知不觉中被树立成了典型,为全县走发展特色农业之路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还被胜利乡党委、政府确定为"远程教育培训基地"。

董道洋和他的基地,也先后多次受到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的表彰奖励,2003年被永宁县委、县政府授予优秀龙头企业,永宁县农产品定点销售储运中心,青年科技示范基地,2005年度农产品加工诚信龙头企业,2006年1月被永宁县林业局授予董洋果品储运中心"特色水果示范基地"。董道洋2006年1月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授予"无公害农产品"证书,2006年9月又被自治区政协及自治区农牧厅授予"宁夏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荣誉称号,2006年3月被永宁县委、县政府授予永宁县农村实用技术拔尖人才,同年又被银川市团委授予"青年创业致富能手"、第二届"银川市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称号,2007年2月被中共永宁县人民政府授予"发展设施园艺龙头企业"荣誉称号,并被聘为永宁县科技特派员。

公司成立5年来发展迅速,2002年4月注册资金600万元,种植苗木500亩,固定资产750万元,现在公司资产达1000万元。2006年销售收入1130万元,利润65万元。

董洋农林果蔬开发示范园由经营大户担保贷款180万元,解决了因租地、种苗引进,扩大种植面积带来的资金不足,贷款期限2年。管理人员培育固定技术人员15人,每人每月收入达1000元以上,常绿苗起苗包装、销售、技术人员10人,每年就此项目每人每月收入600元,带动了周边农户的苗木产业的发展。2007年新建特色苗木试验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培训技术成熟后又在广大会员中推广种植,减少种植户生产中的风险,使周围种植户近几年仅苗木收入一项,亩均增收就达2000元以上,人均增收800元。

2007年8月23日上午,我又一次来到董道洋的示范基地,看到北边一排房屋式的温棚已建成封顶。一架水泥搅拌机还在欢快的隆隆转动,几名工人不断地填料,几个小伙子手推着独轮车往来穿梭着,把一车车搅拌好的泥浆运送到四周的大棚里。董道洋说:这是3年的劳动,今年1年就完成了。我抬眼观望,只见大棚与大棚之间,一人多高的葡萄树已上架,绿油油的树叶舒展、肥厚。董道洋告诉我,栽种这些树木,底肥是他从附近养鸡场买来的鸡粪等优质农家肥,所以,树木生长茂盛,营养充沛。看到棚内不足一人高的桃、李、苹果等树木,都已挂果,且长势喜人,董道洋喜滋滋地向我介绍:"往年吧,这些树木长到两三米高时才挂果,我们现在的技术能让树木只长一人高左右,采摘也很方便,而且当年就能见效。"他接着说道,"今年11间大棚,收入可达50万元。明年的新品种李子、油桃等特色水果产量可达30多万斤,收入能过百万余元。"说到这里,这位朴实的汉子一脸喜悦。到了东边一大片树木林地边上,他好像是自我总结地说:"在永宁县,我的基地不是规模最大的,但我是咱们宁夏第一个租地搞特色种植的人。干得早,经验积累得多。经营管理也是一流的。"在他的大棚里,通有自来水喷灌和灭火设施,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土壤的成分、地表温度等多项技术指标,常年监测、调控。"附近的农户都和我们签订了合同,在学习推广我的经验,我负责帮助他们学习技术,提供优质苗木,还负责收购他们的产品。"

这位不善表达的朴实汉子,心里却有着长远的想法。今后,他还要结合农民土地冬闲、农作物秸秆浪费、人畜粪便及生活垃圾没有很好利用的情况,开发旅游休闲农业、推广沼气利用,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减少污染,逐步改善生活和生态环境等。他指着基地一面大棚的墙面说:"我想在上面写上"新农村建设,实干人的天下"。"的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确实需要更多的像董道洋这样的依靠科技,勤劳致富又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实干家和带头人。

我想,这也是实干者的心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