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子
20世纪60年代的某年某天的某一时刻,从西吉县马建乡台子村的一户农民的院落里,传出一阵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他哇哇叫喊着,大有不甘寂寞,要在世上拼搏一番的架势。这一时刻,是早晨的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刻,所以孩子的父亲给他取了个响亮的名字--王旭升。
欢声笑语整日响彻在这个庄户人家的小院里。当时,谁也未曾料到这个农民的儿子将来的人生是怎样的?在人生的舞台上他将会有着怎样的前途与命运。
然而,就在小旭升1周岁的时候,灾难便走近他,残酷的命运首先让他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小旭升并不知道是怎样残酷的现实摆在了他的面前,他幼小的年纪将要承受怎样的沉重打击。他在悲哭的母亲、爷爷、奶奶、叔叔们的面前却是安静的、沉默的,他的样子反而让人们怜爱的不知拿他怎么办才好!他静静地坐在悲痛的母亲怀抱里,眼睛却注视着院门前的堰河水,那水波在太阳的照耀之下波光粼粼,远山在静默之中向他输送着温暖。
他爱太阳,爱远方的群山,爱家门前的小河。而他却不知道,他悲苦的生活已经在他幼小的时刻便开始了:在农村,当一个家庭失去了撑大梁的人无疑是天崩地裂的灾难……
那是黄土高原遥远的记忆。
几年后,王旭升背着奶奶缝制的布书包,迈着还是不太稳的步子从自家的院子里出来,绕过堰河爬上山梁向小学校走去的时候,陪伴着他的只有山坡上的青草和满山遍野叫不上名字的野花。在那一片片凉气逼人的山梁子上,大山里他是安静的,只有在这样的清风里,他才能感受到泥土与他之间呼吸的畅快。
一个人与诞生了他的土地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相互依存的感应,回头看看山下村庄里自家屋顶上的青瓦,还有院子里的那棵柳树,他会觉得无限的安宁,因为它来自他生命的源头。
从牙牙学语到背着书包上学,他的生活中只有爷爷、奶奶和几个叔叔、姑姑;母亲改嫁去了远方,走的时候想带他一起走,而奶奶却从母亲的怀抱里夺下他。
母亲走的那年寒冬,天气格外寒冷,寒风经常在深夜里敲打着小旭升家的窗户;小旭升曾经站在自家的场院里眺望着被遮住视线的远山,一条游丝般的盘山小路阻隔着对母亲的思念,他心里默默地念叨着自己快快长大,好去看望母亲!
但是,因为实在太贫穷,使他们没有能力走出这个小山村,他的这些愿望只能深深地埋藏在自己的心里;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他就懂得帮助家里干活,每天放学的路上割些青草回家喂牲口、喂羊,小山村的羊肠小道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两个单薄的身影胸前吊着书包,背上背着一捆草的兄弟俩。
人生的道路充满艰难与坎坷,对王旭升兄弟俩来说更是如此,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回报养育他们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没有过多的话语,宽慰的笑容使王旭升兄弟俩比吃了蜜糖还甜。
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神于天,圣于地。
王旭升的童年应该说是快乐的。尽管贫穷的有时只能吃国家救济粮,吃红薯、土豆,但苦涩之中仍旧还有快乐,没有爹妈的孩子会失去很多家庭的温暖与幸福,但爷爷奶奶给予他们的关爱像远处的大山一样宽厚与仁慈;生活的苦难并没有让孩子们失去童趣与天真。
王旭升的童年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充满了欢乐与苦涩,也让他的童年很快地就过去了。他以优异的成绩走进了乡中学大门。
走出那个封闭的小山村,从村子里到乡里还需走十几里的山路,就是那条神秘而狭窄的山路,能使你走到外面去,尽管这是一条未知未来的山路,但王旭升仍义无反顾地脚穿布鞋坚定地来往于乡村的这条土路上。
有一点他是知道的,自己的家庭条件不如人,他就像自家院门前的小树苗、野草一样,如果不付出十倍于人的努力,他就不能强大起来,他需要人们的称赞,需要人们的肯定。在这一点上,奶奶给了他很好的教育,无论做人做事都做到了很好的榜样:这个一生都默默无闻地生活在农村的妇女,养育着十个儿女,还有王旭升兄弟俩。她不识字,并且自小缠脚,她就是靠着对生活不妥协的坚强毅力养育着一群儿女,并且还送出去几个大学生,山村的田野里、弯曲的山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她那蹒跚劳碌的身影。
生活养育着孩子们成长,也使孩子们的意志坚强。
王旭升从小就知道,从父亲去世、母亲改嫁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就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面对苦难和坎坷,他必须勇敢地面对。
上学就是学到真知识,学到知识就意味着改变命运,这个道理奶奶懂,爷爷懂,王旭升也懂。
到乡里上中学,这只是人生征途上的第一步,而这第一步王旭升迈出得很扎实,他每天拂晓的时候就已经踏上了上学的山路,书包里除了书,还装着一个饼子--是奶奶给烙的,是他一天的口粮。在学校他认真勤奋地学习着,他就是渴望走出大山,看看山外面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当时他有个叔叔在固原上学,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走出台子村到固原上学;怀揣着朴实的梦想,他脚踏实地、信心百倍地走在乡间的山路上。
人往往越是在艰苦的环境下越是斗志昂扬,他在人生道路上艰难地跋涉着。山里没有路,只有稀疏的植被、裸露的山石和干燥的风卷起的尘沙。他靠的就是两条坚实的腿,踩着坚硬、陡峭的山岩,走过一道弯又一道弯,他在磨难中成长,告别了童年时代,他像一株沐浴阳光的树苗茁壮成长。
当时的西海固仍是吃国家救济粮的地方,贫穷和落后的黄土地让这里的人们日夜盼望着家乡的改变,老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身上,家乡的贫困与落后也影响着下一代。
王旭升有一个姑姑在北京中医学院上学,毕业后学校想留她在北京工作,但她没留下;首府银川有工作单位想让她留下,她也没有答应;她就想回到自己的家乡西吉工作,她要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西吉的山山水水牵动着远离它的儿女们的心。
家庭的贫困直接影响着正在上学的王旭升兄弟二人,于是,兄弟二人利用假期去挖草药,然后在乡集上卖,还到集上卖蔬菜;虽然只有几角钱的利润,但是,他们仍是不辞劳苦地去做,用这些一分一分挣来的钱去交学费。他们相信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终于,王旭升实现了他人生当中的第一个愿望--到固原读书,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固原的高中。去学校的那天,他的心情是激动的,书包里装着奶奶烙下的7个饼子,这是他一星期的口粮啊,一天一个饼子对于正在长身体的孩子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但就算饿肚子也得忍着,家里就是这样的条件。但是,最难最难的就是走那几十里的山路,每每半夜就得起身背着干粮赶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无论狂风疾雨或是大雪封山都没能阻挡住这个少年坚定的步伐。
他不甘心一辈子就只是对温暖的满足。他想改变自己,改变家乡。他信心百倍、勇往直前、努力奋斗、勤奋学习。
考大学的那一年,爷爷半夜起来到后山,爬上高高的堡子去烧香,村子里只要有学生娃的人们都为自己家里的孩子烧香许愿,祝愿自己的孩子都有一个好的前程。王旭升说不信这封建迷信的一套,但爷爷说他信。
他的努力加上天意,那一年他考上了大学。
人们都说王旭升有福相,你看他高高的个头,大大的脑袋,明亮的眼睛上面是宽宽的黑眉毛,厚实的大嘴巴,微微卷曲的头发,尤其是那双大耳朵还有长长的耳垂……这是有佛缘的有福之人啊!
北方的天空,深远而晴朗,金色的阳光普照在那些纵横交错、颜色深浅不一的沟壑、山峰丛林、阡陌上,使得秋天的土地很温润,冬天那硬冷的迹象只能偶尔在山顶上徘徊。
王旭升心中所拥有的太阳升起来了,生活在他面前翻开崭新的一页,他终于实现了自己一个又一个的梦想,他靠自己坚实的步伐走出了深山。王旭升的眼界豁然开阔,他的每一天都好像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他深刻体会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经历过磨炼的人,只有与大山的交流才能深刻地会意那种沉默、凝重与深沉……
王旭升的内心蕴含着一种深邃与感动,这样的感动来自身边的每一位亲人,生育他的母亲,养育他的爷爷、奶奶,还有共同成长的兄长,哥哥为了他的前程,放弃了自己上学的机会,为了这个唯一的弟弟,他甘心回乡务农,生活给了他这个勤奋的人以丰厚的回报。
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每棵树,每棵小草,每朵小花都让他感动。他的心时刻与北方的天空、太阳、大山融为一体。山村里的这一片宁静与祥和,将永远留存在他心里。
大学艰苦的4年,也是完善自己学识、人格、自信的4年……
王旭升考上的是一所农业大学的畜牧兽医系。
1991年王旭升大学本科毕业,被分配到银川市畜牧研究院,具体工作单位在银川市的宠物医院,这是银川市的第一家动物医院。
养宠物当时在宁夏还是很新鲜的,只有文艺圈内和那些首先富起来的人才养宠物,至于给宠物定期的注射疫苗、预防各种病菌对人体的侵入及伤害动物自身,更是新鲜事了。做这项工作首先需要的是爱心、耐心加上专业知识。如何使人们的观念转变,使王旭升费了不少的心思,想让人们建立这样一个理念--让自己饲养的宠物健康,人更要健康。为此,他走遍了银川市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户地送这些卡片:给宠物注射疫苗。看病无论白天黑夜他都是热情地为客户服务。
2年过去了,如果说这样的工作对于一个90年代的热血青年来说,生活里似乎还缺少些什么,他自身的素质加上科学的理论,使他在这一行业里面独树一帜。
但是,任何人想做一点事情,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挑战。如果想绕开一次的挑战,就会失去跃上一个新高度的机会……
对于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来说,身处国家一系列变革的风口浪尖上,生活中无处不充满机会,在这样的年代里,人要想不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都不行。从小他就曾立志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他不愿意过祖祖辈辈生活的那样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他选择了走出大山改变自己。机会一旦到来他从不想放弃,对自己的要求日益提高,要充实、要提高只有报考研究生,才能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一想法使他激动得都有些坐不住了,小小的宠物医院再也关不住一颗沸腾的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