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谁撬动了银川经济
31667000000009

第9章 新农民是这样闯出来的--记灵武市神卉草畜产合作社社长曹胜(1)

泰芒

在我们国家里,农民似乎总是处在一种"既离不了,又好不了"的尴尬地位上。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代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发生着从未有过的变化。许多农民进城务工,成了处境仍不是太好的农民工,而留在农村的人们,也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书写新的创业史,开始了从"传统农民"到"新型农民"的蜕变。

党和政府每年都以一号文件的形式,表达对农民的关心、对农村的关怀、对农业的关注,提出一些新的具体措施解决农民的困难,也为新型农民施展才干、带领乡亲们过富裕的日子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每一个创业者的经历都是一首诗或一出戏,都能让我们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增长见识。在创业英雄榜前,我寻找着,终于找到了一个能给人带来惊喜的新型农民--灵武市神卉草畜合作社社长曹胜,他是第二届"银川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又是"全国青年农民致富标兵"。

曹胜,真是个好名字!永远朝着胜利的方向。根据约好的时间,我来到了他的家乡灵武市郝家桥镇。

"……对不起,我马上就到。"电话里他的声音十分急促。

不一会儿,一辆乌黑的桑塔纳3000型轿车停在了我身旁,车上下来一清瘦精干的中年人:"你好,我是曹胜。"说着,他伸出手来。他的手很大、很有力,握着的时候能感觉到手上硬硬的茧子。

曹胜驾着车,我们向他的养殖基地驶去。

我开门见山地请他说说这几年干的事,他好像一时无从谈起:"唉,我们农民,就是得吃苦,可是呢,又不能光吃苦,不能傻吃苦,就是说,要会吃苦……"他从失败谈起了自己创业的经历。

养奶牛,失败告终

高中毕业后的曹胜当上了民办教师,同时协助父母务农。当农民,他是把式,粗活细活都拿得起、放得下;当教师,他自己感觉板书太差,可不到一年就当上了优秀教师。没过2年,他帮父母又开了20亩荒地,后来结了婚,家里养起了猪、羊,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可他总觉得不满足,好像世上还有更多、更大的事在等待着他去做。父母、妻子和妹妹在家做农活,劳力也够了,他决定出去打工挣点钱,干自己想干的事。

曹胜先到磁窑堡,后到内蒙古当上了工人。他觉得当工人很轻松,空闲时间除了看书、看报,总还思谋着干点啥。他发现,灵武的大米在内蒙古很受欢迎,而内蒙古的葵花子和木料灵武又很急需,于是他又捎带着做起了小生意。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做买卖,别人总不信任,"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为了给人以较老成的"第一印象",他故意留起了胡子。在外闯荡了3年,攒下了1万多元钱,他有了回家乡创业的第一笔"投资"。

曹胜首先填平了自己家门不远的一个大深坑,在那盖起了几排猪圈,安心养起猪来。传统的饲养方法,从仔猪到出栏,早了要八九个月,迟了要一年。他从杂志上看到新的方法,就做实验,遭到父亲的反对:"老辈之年从来没听说过那种事,你别有了几个钱就瞎折腾!"

曹胜坚持按书上介绍的办法去喂,还到灵武农场参观了别人的操作,结果真的四五个月就出栏了。

"哎哟,这科学还真顶用!"父亲心服了。曹胜再想干什么事,父亲不再反对了。

那几年,灵武的稻草、麦草多得很,不值钱,他想到了饲养奶牛。恰好,离家1公里多地的地方,有几间空房子,他租了下来,稍作改装就成了牛圈。他上定边、下西安,花6万多元买下了十几头奶牛。

养牛的事,父亲和妻子都反对,不是怕他养不成,而是觉得家里又种田、又养殖,已经忙不过来了。

"人身子都是肉长的,总也有个歇缓的时候吧。你要雇工,爹说那是地主老财干的事情,咱不能干!"妻子极力劝阻。当然,劝是劝不住的,可他体贴父母、妻子的辛劳,就自己一个人去干,从备饲料到喂养,从出粪到垫土,从挤奶到送奶,从天刚亮一直忙到后半夜,几乎连坐的时间都没有,手累得红肿而疼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奶牛的产奶量一天天多了起米,可他笑了没几天,却又犯愁了。当时灵武只有一家坐收牛奶的企业,天天要饲养户自己送奶,冬天还好,夏天,存放时间稍长一点奶就馊了。

也曾想买个冷冻车,但是没钱啊;也曾想让父亲卖些存粮"支援"一下,可父亲仍坚持传统观念:"不见新粮,不卖旧粮。"老辈子的人让饥饿折腾怕了,有什么办法。想起这些事情,曹胜还是埋怨自己:"当时,真笨死了,就想不到贷款。"

无奈之下,一狠心,一咬牙,他把奶牛全都卖了--2年的辛苦白费了不说,还赔了五六千元。

育树苗,探索成功

失败的阴影笼罩曹胜的时间并不太长,另一件事情又点燃起他的希望。从郝家桥往南沿大泉、上滩、狼皮子梁直到长流水这一线,历来沙害严重,人民生活和农作物都受害不浅。为了搞好林带林网建设,政府给农民无偿提供了树苗,让在田间路旁、渠边上插种,将来的收益都归自己,好多农民不拿这当回事儿。勤快的曹胜很快在自己的地头路边完成了插栽,还把剩下没人领的苗子拉了回来,在家旁边平了几分田,也种了上去。开头,他没想到卖,只是想,树长大了,修猪圈、围羊栏方便罢了。

树苗长起来了,有人上门来买。第一车就卖了8000多元,他高兴了,乡亲们也都眼红了。他又在自己田里种下了3亩新疆杨和刺槐的苗子,附近的农民学着他的样子,也都育苗。树苗长成后,卖出去了,人们掰手指头一算,笑了--种树比种粮收入多得多,种树的热情越来越高。

曹胜成了种树育苗的大户。他的树苗质量高、价格合理,客户很多。他的树苗卖完了,再有人来买,他就领到有货的人家去,买卖双方都感谢他。后来,树种得多了,出现了卖不出去的现象,他就用自己的电话为乡亲们联系销售。再后来,又发展成了为乡亲们代售,为客户们代收。其实,这种格局已成了以他为中心的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组织的雏形。

曹胜又向着更新的领域闯了进去。从客户那里他得到了信息,城市建设发展很快,一般树种满足不了啦,特别需要高级的景观树种,他又引种了松柏、侧柏、云杉、樟子松等20多个名贵品种树苗,苗子长成后,每株竟能卖到两三百元。

曹胜又成了景观树的种植大户,名声越传越远。银川的植物园、景观水道和福寿园,宁苗、鹏程和长庆石油等绿化公司都从他手里采购过树苗。

作为种植户,曹胜还向先进企业学习了其他农民没有的一招--售后服务。购买他的树苗,他能送货上门,保栽保活,绿化设计上还能出主意。灵武市党校购买了他的苗木,他服务周到,亲自动手指导工人挖坑栽树,绿化布局上又提了好多建议,使整个校园焕然一新,得到了党校领导异口同声的称赞。当对方知道他是农民,是共产党员时,感到他这个人是个"好苗子",主动找他淡话:"你这个青年人真不错,愿意上学吗?"

"做梦都想,就是没时间。"

"有你这股劲头,可以业余学习!"

于是,经过市党校介绍,他一边继续忙着种植,一边到区党校经济管理专业业余学习。经过2年多努力,他修完了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拿到了本科毕业证书。

育树苗让曹胜大获全胜。

抢市场,渐入佳境

种植业让曹胜走上了致富之路,在他的带动下,不但上滩村的专业户越来越多,销售量越来越大,乡亲们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每户的年收入由几万元上升到十几万元,解决了320多个剩余劳力,还带动了附近草编业的发展。

2003年曹胜被灵武市大泉乡政府评为"经营大户",2004年他被郝家桥镇政府评为"经营大户"和"致富能手"。

曹胜无愧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他思想先进、为人诚恳、乐于助人,他对乡亲们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多是无偿的,他也不忘支持教育事业,小时候用牛皮袋子钉本子写作业、在煤油灯下看书的情境,让他想起来就心酸。他先后拿出1万多元的树苗,组织人力,绿化了自己曾学习过的中学和小学。乡里镇上每次组织的扶危帮困、资助辍学学生、为社团捐款,他没有落过一次。

种植业的发展渐渐受到土地面积的限制。曹胜的目光在家乡附近搜索,最后落在了大泉园林场上,园林场人少地多,有资源优势,技术力量不薄,但经营管理较差。他主动出击,多次考察了园林场的一切,多次访问了园林场负责人和职工,最后大胆地提出了联合组建公司的设想,经过双方协商洽谈,一个新的联营企业--大泉园林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整合了各方力量,取得了三级绿化资质,不但能大批供应各种高中低档树苗,还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绿化设计,承揽各种绿化项目。

大泉园林场和郝家桥镇的农民在曹胜的指导、带动下,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在日益兴旺的绿化工程市场上,凭着实力,抢到了有利的位置。这两年,他的苗木产品在银川和吴忠2市的市场份额已占到了40%。曹胜的优质种苗基地已达200亩,年收入达25万元。

农民们的生活普遍得到了提高,曹胜屁股下的汽车,由昌河变成了普桑,又由普桑变成了桑塔纳2000。他的苗木田里装上了现代化的喷灌设备。

每天曹胜都要到林地里去干活、去指挥、去巡视。一队队的樟子松,一排排的云杉,都像年轻威武的士兵,在接受他的检阅,他感觉到了极大的享受和满足。喷灌设备浇水时,水珠在树苗上留下的弧线,在阳光的折射下,会出现七彩的霓虹,他觉得那是世上最美的图画。

一个春天的上午,曹胜驾着车上路,后面跟着装满树苗的5辆卡车。车到镇上时,路旁一个中年人举手拦车,他停了下来,后面的卡车也停了下来。

"师傅,我有事去县上,能带一下吗?"中年人问。

"行,上车吧。"曹胜说了一句,又用手势招呼了一下后面的车。

中年人坐在副驾驶座上,看了看他:"是从银川来拉树苗的?"

"不,不。是去银川送树苗的,我是本地上滩村的。"

"你们上滩有个曹胜,这两天他在吗?"

"我就是曹胜。"

"原来就是你呀,我正要找你哪,没想到你都驾上桑塔纳了!"

接下来该曹胜奇怪了:"你是……"

"我是刚调来的镇党委书记。"

"对不起,书记,你看,我都不认识你,对不起呀,我一个农民……"

"农民怎么啦?你这个农民可不一般啊!驾的是桑塔纳,比我这父母官强多了。哈哈!"

笑过以后,书记又说:"曹胜,坐你的车,不白坐。别急,我不会给你车钱,是给你提供个信息:银川市已经出台了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组织的意见,有人给我讲了你的事儿,我想找你商量一下,看你能不能挑头在咱们镇上组织第一个农民合作社。"

合作社,风雨兼程

说起合作社,曹胜的头脑里出现了四个问号:组织合作社干什么?怎么干?能给农民带来什么?农民会抱什么态度?

"就搞种植而言,当前这种以经营大户为核心,在引进、技术服务和销售中松散地相互帮助的形式已经使农民得益不少了……"书记又给他讲解了许多,"这个事儿你再想一想,下个月我们还要专门召开会研究。"

过了不久,镇党委、政府真的召开了一个"郝家桥镇草畜产业发展报告会",特别从北京、银川请来了专家给农民和干部作报告,解答问题。会上,曹胜的心里亮了起来--合作起来搞种植。光自己这样干,上升空间有限,自己干的另一项事业--养殖,也受规模和技术的限制,发展不太好。传统养殖技术太落后,每家养几十头,自己是大户,也不过一二百头。这种格局成本高、风险大、水平低、卫生差、防疫难,科学方法难以推广。

而郝家桥沿东山一带土地多,发展空间大,搞就搞个种植和养殖结合在一起的合作社。

合作社的最大原则是自愿。好在,曹胜人缘好,办法多,说话农民信服,经过他联络发动,17家专业户自愿结合成立起了灵武市郝家桥镇神卉草畜合作社。

2005年就在他组建合作社的同时,喜讯不断传来,7月1日他被中共灵武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8月2日又被灵武市委、市政府评为"灵武市十大优秀青年",还被银川市委授予"星火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又被上滩村党员选为支部副书记……

合作社社员中,种树种草的事不愁,但大家都担心生猪的出路--万一加大了投入,生产也兴旺了,猪肉价格一跌,可就惨了。曹胜对这事儿进行过思考。他知道,农民致富,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勤苦。他订了好多报纸杂志,注意收集各方面信息,中央电视台7套的农业科技致富节目几乎每次必看,市场上行业的趋势,他摸得比较准,他对大家说:"我看肉价不会跌,3年内还会大涨。市场虽然有变化,但总趋势是按经济规律走的。"

为了让大家放心,作为法定代表人,合作社的10万元注册资金曹胜全部承担下来,他又点起了"三把火",受到了社员们的欢迎:一是接连3次聘请农牧专家为社员讲课,传授科学技术;二是对社员的存栏生猪全部进行一次防疫;三是用最低的价格为养殖户引进一批新品种猪。

社员们心里都被烧得热乎乎的,还有一些种植养殖户申请入社。不到一年社员就扩大到202人,涉及到胡家堡、王家嘴、狼皮子梁等村镇。

建基地,集约经营

为了搞好养殖业,曹胜首先给自己"充电"。他自费北上辽宁、河北,南下上海、浙江,参观了全国最有名的现代化养猪场。看到了集约化养殖的规模,他眼界大开。他一边学习,一边针对自己地区和合作社的优势,不断制定着自己的规划,下定决心扩大养殖规模。

回来以后,曹胜向领导们汇报,向社员们介绍,在灵武市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在沿山发展草畜产业规划带内,承包了2000多亩沙荒地,投资250多万元,建起了"和硕神卉标准化生态基地"。

曹胜让我去参观的第一站正是他的这个"杰作"。当车驶进东山梁时,拐弯处出现了一片红砖砌起的院子和房舍。

"就这地方?"我问。

"不。这是社员张志君的猪场,也是大户,我的还在前面。"

果然,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片更大的房舍,红墙灰顶,形状如宽敞的车间,四周草树茂盛,郁郁葱葱,在土黄色的山梁和挺拔的高压线塔构成的背景上,显得十分壮观。

车在铁栏门前停了下来,那门上嵌着一只肥猪的剪影。门旁边,蓝色大理石墙面上书写着"和硕神卉标准化生态基地"11个白色大字。一进门是一排白墙蓝顶的办公室,像开发区厂房的样子。办公室门上面挂着一条红色的横幅,上面的白字特别醒目:"发展新农业,带动新产业,推广新技术,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创造新生活"。

这既是基地目标的说明,又是曹胜生命的宣言,字字句句都是用心血、汗水书写出来的。

我逐一参观了每一个房舍,房舍的门上标出的名目让人觉得新鲜:妊娠舍、分娩舍、哺育舍、保育舍、育肥舍、后备舍,育肥舍之间空地的牌子上写的是:运动场。场上确实有几只肥硕的猪在散步。房舍拱体顶上的大梁全用钢管焊成,房内一排排的床也是钢管制的,每个床边都有个长2米多的红色大浴盆,床下、盆下通着排水管道,粪便和泥水顺着管道流出房外,再汇集到一起,通向墙外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