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朱和姓康的住邻居,两家处得挺和睦,平时,你送我一碗米,我还你一瓢面,两家房山墙挨山墙,关上门,两家;打开门,俩院子连成块啦,你来我往,跟一家似地。
姓朱的老伴死后,当爹的就给儿子娶回个媳妇来办饭。媳妇贤惠又能干,夜里,就对丈夫说:“老康家别看跟咱家走动得挺热火,其实都是驴啃痒的事,当不得真,遇上要紧关头,指不上的,咱大面上过得去就中。”丈夫说:“哪好这样!往日处得挺亲,怎就为多你一个女人,就生分了?我不听。”
媳妇不再言语,她有事没事,搅和些黄泥,托成泥坯,晒。晒了一批又一批。公公和丈夫也没当回事儿,她托她的呗。
这一年,风不调雨不顺,朱、康两家断了顿。饭吃不上,吃树皮、草根,两家虽然一个院子,可回到家,各自的门关得紧紧地。
朱家媳妇道:“老康家日子好,如今吃不上饭,免不了小瞧咱们,咱要防着点儿。”
果然,康家人出出进进,眼神往朱家这边看,仿佛老朱家有人会偷他们的吃食。晚上饭后,也不再隔院落搭话,康家比朱家日子好,肩膀不一般齐嘛。
近家媳妇便把平日托的泥坯,一排一排地砌起来,在朱家和康家两院中间,搭了一道墙。搭墙时,公公和丈夫有些磨不开,说:“相处这么多年月,隔开了,总归不大好。”媳妇说:“‘亲戚远来香,邻居高搭墙’。无论什么人,太亲热了,总归不好。”
老康家也放出风来:“姓康(糠)的碰上姓朱(猪)的,还会有好呀?咱挺好的日子,让这一院两家搅得,不穷才怪。”朱家媳妇便迎过去:“搭道高墙吧。”
高墙便搭起来,全是朱家媳妇垒的。一年,两年,年年收成不好,朱、康两家没收成,先吃野菜,后啃树皮,最后饿得走道都打晃儿啦,一碗米,一瓢面的事谈不上,关系一天紧张似一天。康家说:“怪不得咱们年年倒霉,都是姓朱的坑了咱,没法子,搬。”
康家搬了,康家搬迁到半路上,连饿带乏,陆陆续续,都死在道上。
老朱家更饿呀。公公和儿子眼看一家人保不住,爷俩就凑一块儿核计:“能眼睁睁地看着满门饿死?要想法子。”儿子说:“整天吃糠咽菜,丁点油水不沾,活着赶不上死,干脆,把媳妇杀了,挨过荒年,再另娶。”父亲道:“屁话!好容易娶回个媳妇,又这么年轻,怎割舍杀了吃?我老大一把年纪,早一天晚一天的光景啦,杀也是死,饿也是死,不杀不饿也还得死。干脆把我杀了。”
爷俩越吵声越大,惊动了媳妇。媳妇从屋里走出来:“谁也别杀。康家不是饿跑的,他是怕咱沾他的光,穷怕亲戚富怕贼嘛。咱穷人要有穷志气,不是还有这堵墙嘛,邻居走了,要墙没用处。”说着,拿来一把镢头,把一堵高墙上扒掉块土坯,土坯碎了,掉出一些栗蓬颗儿,爷俩大吃一惊:原来这媳妇早有心计,平日里把栗蓬颗儿和泥当坯垒成墙,灾年拆开,粮食有了!
爷仨谁也不杀谁,就吃那大坯里的栗子,度过艰年,而姓康的一家,却于搬迁路上饿死啦!
老朱家感谢栗子救命之恩,吃完栗子,又弄大坯垒墙,里面当然少不了栗蓬棵儿。
后来,形成规矩,就有了“亲戚远来香,邻居高打墙”这喀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