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质量·特色·改革·创新
31829900000103

第103章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与研究(16)

(二)便于了解背景,理解知识,加强识记,提高教学效率

外国文学具有容量多、跨度大、背景复杂以及知识点密集等特点。包容了除中国文学而外的亚、非、欧、美各民族文学,涵盖了公元前3千年发端于古埃及、巴比伦直至当代的各主要文化区的文学,历时数千年。聚集了浩如烟海的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以及文学创作,在有限的学时内容纳如此广博的内容,使得外国文学教学又具有知识点密集的特点。文学与文化又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各民族、各地域的宗教信仰、民俗风尚、伦理道德、生活习惯等都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就形成外国文学文化背景呈现复杂多样的特点。外国文学正因为这些特点而显得丰富多彩、魅力无穷,但也正因为这些特点,将外国文学教学置于一个常常顾此失彼的境地。亦即东西方文学战线过长,人物繁多,很多知识点只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也让外国文学教学的成果难以凸显:学生对教学内容印象不深,没能完全融入外国文化以及文学的氛围中。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利用其图文并茂、声像同步的优势,直接以视听的方式显示出陌生的、难于理解或难于准确理解的材料,如绘画、建筑、音乐、服饰和舞蹈等。通过创设良好的知识接受环境,大大减少非必要消耗时间(通过想象、联想理解可直观知识的所需时间),提高接受效率。

同时,多媒体的介入有利于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所学内容以及所要达到的绩效等。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结构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他各项内容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对教学的操作形态起决定性作用,也是评价教学任务是否按计划完成的重要依据。针对专业教学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制作教学资源,可以设计全部课程内容,也可以选择教学中重点作家、重点人物按教学设计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设计和制作如网络课件、CAI课件、课程网页、电子教案、自检自测材料等。学生可以依据这些设计,牢记重点内容。同时教师应介绍给学生有关课程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实施细则、学习方法、课程说明、课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重点难点等,介绍必要的课程辅导和其他教学参考资料。数年以来虽然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但在课程教学实际中很难普遍实施,学生仍处于唯命是从的被动地位。采取这种框架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就可以使多年的难题得以缓解。

如讲解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时要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几千年前希腊人的聪明智慧,这可以加深印象,加强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思考题目的提出,相关材料的准备方面,要随时考虑到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加强师生互动,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将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

“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指出:如果老是由你去指点他,老是由你告诉他‘来呀,去呀,休息呀,做这个,不做那个呀’,结果,你用这个方法的确是会使他变成一个傻子的。如果你的头脑常常去指挥他的手,那么,他自己的头脑就会变得没有用处。”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整个课堂由其掌握常常出现“一言堂”现象。传统文学授课模式是“文学史+作品选读”,或从作家到作品分析,以文本为切入点,剖析作家创作心态、理解创作背景、研究文学思潮等。师生虽然是在教室里面对面学习,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并不多。传统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是只要知识不要人性。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设施、教学评价、教学管理无不围绕着知识的传授而进行。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强调让学生充分掌握各个“知识点”,而忽略了学生从教学中获得了怎样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变了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资源环境,它突破了书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的局限,用各种相关的资源丰富了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了教学知识量。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利用课堂让学生进行交流、研讨,适当地进行引导、讲解。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他们变得思维敏捷活跃,畅所欲言。后现代教育理论认为,“世界的知识不是固定在那里等待被发现的,只有通过我们的反思性行为它才能得以不断地扩展和生成”。“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自身。学习则成为意义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在这种开放的系统中,“师生关系带有对话交往的个人特点——是双向的和交互作用的,而不仅仅是单向的和信息性的”。所以,在教学中采取活动式教学,试图通过构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达到促进学生发现新的学习方式的目的。在这里,“活动”成为师生共同的探究实践,成为“教”与“学”的“中介”,通过“活动”使教学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活动化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的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也就是所谓的“场效应”。此时学生的心态是开放的,主体是凸现的,个性是明显的,创新意识是勃发的。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和教学的结果。可见新教学模式对师生双方的创新精神起到激励作用,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多媒体网络技术不仅拓宽了教与学的时空,而且为师生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开放的交往环境以及心理交流的可能。这是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自我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生自身具有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自发学习持久而深刻。从实质上说,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程度和质量取决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当学生获得比书本更多的信息时,才能对教材知识多一些关注,重新思考,进一步探求新问题。采用讨论法效果更好,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的教学模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授课方式。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使他们互相交流的沟通技巧与合作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学生从中可享受学习乐趣,建立自尊与自信,激发创新思维,充分发挥个性。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质疑问难,互问互议,各抒己见,相得益彰。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与作品中表现的生活融为一体,获得真切的艺术美感。老师在讲授的过程中要通过投影幻灯显现所要探讨的问题,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老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对所讲知识点领会的情况,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督促。

在此环境中,学生不必受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知识获取方式的制约。以欧里庇德斯的《美狄亚》为例,学生可以有所侧重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如美狄亚的性格问题,欧里庇德斯的悲剧观点以及对妇女地位的看法,美狄亚的心理描写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等。因此,除了传统口头讨论模式之外,还可以利用教师或同学开发的论坛在网上进行交流,参与互联网上的讨论。多媒体网络技术不仅增强了教学的个性色彩,赋予了每个学生在学习时空、内容、方式和数量等各方面的自主权和调控权,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自由选择所需信息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从重视老师的“教”转向重视学生的“学”。

四、总结

人文学科的特点就在于以依据既有的知识而以独特的态度和方法对人和社会进行分析和评价。利用多媒体进行启发式教学,充分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允许学生自由地思考,得出各种开放式的结论,并在各种观点之间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不是替代学生得出结论或做出判断,也不是引导学生得出某一个确切的结论。教师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与开展,而更多地以指导者、协调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课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学生个体的探索和体验受到重视。外国文学教学与多媒体的结合给学科增加了新的热点,明显增强学科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文化,还相应地培养了他们的信息处理的技能、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等。在开放的语言环境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在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外国文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成为现代教育的热点,国家的竞争是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信息传播的全球化使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视野要求越来越高。高等院校开展外国文学教学是扩大专业人才视野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是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多媒体的运用,加强了实施外国文学教学的力度,加快了实施外国文学教学的速度。创建科学的、有效的多媒体教学理论,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进理念、开发运用有效软件和加强对外国文学教学师资的培训等措施的实施,将会使师生们在现代科技的氛围中真正感受到文学这门“活的语言”。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元迈.回顾与思考——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50年.外国文学研究,2000(1)

[2]贺祥麟.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2000年常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讨论会综述.外国文学研究,2000(3)

[3]刘华.浅谈多媒体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7(4)

(于立得,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中国文化概论课的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素质能力培养

徐立昕

摘要:中国文化概论课是高校文科专业的“主要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有效地加强了这方面的培养作用。在提倡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今天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文化概论;多媒体;思维。

中国文化概论课是国家教委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所规定的几个主要文科专业的“主要课程”,又是各类重点和非重点高校所普遍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文化概论这门课旨在“引导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知识和理论,较为深入地掌握各种主要文化现象的特点;在学生初步具备文史哲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继续提高对文化现象的综合分析能力,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中华民族自身和当前的国情,并使这种能力和认识渗透于各门专业课程的进一步学习之中。”

现在各高校选用的两本最主要的《中国文化概论》教材,一本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1994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另一本为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1999年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院校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这两本教材都是以上面提到的几个方面为目的进行编写的。

这门课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的梳理,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理论形成体系,使其明白中国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在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和人文底蕴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所以说,这门课与学生的素质教育密切相关,而且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相关能力。

这门课除了传统的板书讲授之外,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实用的多媒体课件,作为适应网络发展环境下的教学创新成果,用以辅助教学。对这类课件进行描述的相关论文都详细地介绍了多媒体课件在文化概论这门课上的实用性和辅助教学的显着作用。如信息量大,教学效率高;直观形象,学习兴趣高;重点突出,强化互动性等优点。

要想充分认识多媒体课件在文化概论这门课上对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针对性,还需要从实践中进行分析和总结。

一、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素质

(一)培养对文化知识的兴趣,积累相关的文化知识和理论

学生的素质之一就是知识素养,这也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而从认知心理学来看,教学中,老师准备的一整套的知识体系,有的时候和学生的认知体系并不配套。想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出发,来设计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式方法。而现在又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学生的很多知识都是从电视、网络、图画书籍中用一种轻松可感的方式得来的,文化概论课的多媒体教学正是适应了他们这种认知的特点。只有这样从直观入手,教学才会更顺利地进行,渐渐地深入到对文化特点、文化的相关概念等领域的探讨。

比如“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也决定了这门课不仅仅包含很多具体的文化现象,还包括一些抽象的表述,如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属于对中国文化特点的阐述。这就不仅仅靠老师的讲授,还要有课件的辅助,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课件,可以联系农业文化这一章节,用很多具体的关于农耕和农作物的图片,关于农业的诗歌以及关于农业的祭祀等。使学生们在视觉冲击的作用下,加强对农业文化的印象,从这种感性的印象上升到农耕经济的影响力方面,从而分析与文化的关系。这样,使同学掌握起来不会太抽象,增强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更牢固地掌握文化的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