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关于中国的建筑,更需要大量具体的图片来说明其特征。说起中国建筑,其构造上最大的特点是斗拱和飞檐,这是人们都很熟悉的词汇,但如果没有具体的图片,光靠语言描述,就无法给人展示其清晰的形象。还有关于中国建筑的美学思想,其方正对称之美、飞动之美、含蓄之美,都需要借具体的照片、图示等课件的设计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从实践来看,在这些文化知识传授中,多媒体课件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他们对文化知识的积累。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对于具体的文化史、思想史,中国文化概论这门课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在于其思维方式的转变。因为“它具有跨学科、超学科的综合性,主要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化乃是一个真正复杂、开放的巨系统。中国文化概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就非常突出地显示了转变、变革思维方式的重要性”。
从这门课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多种思维方式。而多媒体教学对锻炼思维方式功不可没。
1.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上升性思维
这是从思维的目的性来认识的,“上升性思维,以实践所提供的个别经验为起点,把个别经验上升为普遍的认识。个别性思维大多来自日常的生活体验,过于直接和个性化,因而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其真实性有待实践检验,最终上升为普遍性认识”。文化概论虽然是一门以论为主,重在文化概念和文化精神树立的课程,但是必须借助一些个别的体验来说明问题,在课件的制作上,就要结合个别事例,同时还要结合同学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来进行分析。这就锻炼了学生的上升性思维。如制度文化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度,需要利用各个朝代的更替与王位的争夺等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说明这一制度的优劣,以及对整个封建文化的影响,必要的时候还要利用课件载入一些具体的图例来说明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用一个个具体的例证来分析理解这一制度的优劣。思维也从个别认识上升到普遍的认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再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再现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从智力品质上来划分的。再现思维“是依靠过去的记忆而进行的思维。把已经学过的文化知识原封不动地照搬套用,就属于再现思维”。
文化概论课虽然不能像文化史那样涉及很多文化基础知识的讲解,但是面对当前很多大学生对于文化相关知识的匮乏,在这门课上试图让他们多记住一些最基本的文化知识,还是有必要的。不然,对于文化现象的分析,对于文化相关的抽象概念的理解都将面临很大难度。所以,多媒体课上,可以把一些文化常识穿插进理论的讲授中,以鲜明多彩的文字,或者配合图片讲解,可以增强学生头脑中的记忆深度。这样有利于培养其再现思维,在相关的考试或者需要运用文化常识的场合就能及时地运用其再现思维,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依赖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但却是把它们综合组织而形成全新的东西”。创造性思维不仅仅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发明上,还表现在社会科学中。在文化概论课上,运用所见过或者学过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知识的全新组合,来分析一些相关的问题,也是对于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同学们可以运用文化的相关知识来分析中国目前的一些社会现象,从中找出深层次的文化原因和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方面的原因,这样就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新的角度。而多媒体课的多样性,更能刺激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多媒体的丰富性,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各种现象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从而启发其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3.有利于锻炼学生各种思维技巧
从思维技巧上看,还可分为:归纳思维、演绎思维、批判思维、侧向思维以及逆向思维等多种方式。
“归纳思维是指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推导出它们的一般规律和共通结论的思维”。文化概论这门课的教材就是充分运用了归纳思维编写的,它必须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充分的了解掌握,并进行归类推导,从而得出文化发展的共同的规律性的结论,所以这门课无疑最能锻炼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也要充分考虑这一思维技巧的运用和对学生的相关训练,如在风俗文化一节中,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所具有的文化共性,就必须通过一个个具体的节日来分析,从而得出共同的结论。因此在课件的制作上,可以把各种节日做成一个表格,按照节日的时间、节日的历史渊源、传说、相关食俗、服饰、仪式等方面进行分类整理。有些可以让学生进行填空,再配合相关节日图片。经过这样的整理和引导,使学生得出中国传统的节日都和农业文化有关,都是农业文化的伴生物这一结论。从而对中国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农业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等问题都有更深入的理解,贯穿了文化概论的相关知识点,加强了同学们的理论素养。这种运用多媒体课件来锻炼学生的归纳思维的例子比比皆是。
“演绎思维是把一般规律应用于一个个具体事例的思维。在逻辑学上又叫做演绎推理。它是从一般的原理、原则推及到个别具体事例的思维方法”。如果说文化概论课教材的编写更多采用的是归纳思维的话,那这门理论性很强的概论课的讲授,则是归纳思维和演绎思维综合运用的成果。前面所说的归纳思维的训练,是通过这些个别的事例,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形象思维,从而得出相关的文化理论。面对教材首先提出的文化相关理论,学生应该善于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文化事例的分析中,如文化现象和文化事象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理解,然后在多媒体课上用一些具体的图例,使学生分辨哪些属于文化现象,哪些属于文化事象。在这些具体的文化现象和事象中加以一一印证。也就逐步锻炼了学生的演绎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锻炼虽然也可以通过板书和口授,但相比之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课件的直观方式,无疑更有效。
“批判思维是指一面品评和批判自己的想法或假说,一面进行思维。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历来都强调批判思维。批判思维包括独立自主、自信、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和尊重他人等六大要素”。这一思维方式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当今在崇尚个性的时代,学生不喜欢一味的自我否定,人云亦云。有些学生并不缺乏面对权威和一些固有观念的批判思维,但是光有批判精神而无批判的素养,只能沦为泼皮似的、盲目的、武断的自我膨胀。因此注重思考、尊重他人是我们训练学生这一思维的时候需要特别提醒的。比如对于一个文化现象的分析,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同意他人的某个观点,也可以独抒己见,但是前提必须是对这一文化现象的相关知识具有充分的了解,对于文化的现状具有清醒的认识,同时要具有平和的心态,在这样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也是相对客观的,有说服力的。比如在被称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与西方情人节之间进行对比,对当今青年人热衷过西方情人节,而对七夕却相对冷落的现象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和看法。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批判思维,对传统文化当今的处境进行了解和分析。但前提必须是对七夕和西方情人节的渊源、相关习俗、今天的处境等都进行充分的掌握,联系自身的知识和思想倾向,从而得出相对有启发性的结论。因此在讲授此类需要独立思考才能得出结论的知识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在课件上用超级链接等方式,使学生接触到尽量多的资料,为其批判思维的培养奠定一定的资料基础。
侧向思维是指利用“局外”信息来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如同眼睛的侧视。侧向思维就是从其他领域得到启示的思维方法。
因为文化概论是一门跨学科、超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所以要善于运用其他领域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比如对于绘画的审美可以用学生学过的古典诗歌方面的理论来进行阐述。对于建筑的方正、对称、含蓄等特点,可以用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维方式来进行阐述。同样,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锻炼他们用其他领域的一些相关的信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课程在这些方面就更具有优势,因为它可以随心所欲地调用曾经的教学图片、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等成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进行充分的联系和对比,最大限度地利用“局外”信息来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更有利于一些抽象问题的讲述,便于学生理解,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解决相关问题的侧向思维的方式。
“逆向思维是指从反面想,看看结果是什么”。不用常规的办法解决问题,而是转换思考角度,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也可以利用事物的缺点,将缺点变为可利用的东西。在文化概论课上,可以用多种途径来引发学生的逆向思维运用,这一思维可以锻炼对世事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人们不能为表面现象迷惑,要有长远的眼光。如,同学们本来就对抽象的问题感到陌生,而对图片等一些可感的形式,对当今的热点问题感兴趣。所以,不妨将抽象的问题暂时放置,而用课件的丰富性调动其学习的兴趣,然后再引入对抽象的文化理论的阐述。这本身就是利用了逆向思维的教学方式。同时,在对当今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处境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对问题的洞察力和解决能力,可以引导学生,不一定非按照常规方式来解决。比如在讨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当今传统文化所受到的冲击时,不一定非得正面强调传统文化的种种优势,而是启发学生从对一些西方文化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反观传统文化与其相比所具有的优势。引发学生从反面思考问题。当然也要避免单纯的板书和口头的讲授,而以多媒体课件作为载体,才更有效果。还有,当今文化繁荣的原因之一,是商业的推动,这本身是文化的悲哀。但是也可以引发学生从反面去想,商业作为一种推动文化的手段,在我们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也是必不可少,可以善加利用的。这也是一种逆向思维法。
(三)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虽说这门课以概论为主,但是在讲授中国绘画、中国建筑等知识的时候,必须借助具体的作品才能使同学理解和掌握其特点。如果学生对于作品缺乏起码的鉴赏能力,对中国文化的把握就无从谈起,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也显得空洞。所以,多媒体课件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相关的图片和课件设计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中国文化也有了最直观的印象。如中国建筑的对称之美,借助图片则一目了然。对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绘画的总体风格,可借助相关的作品,使学生学会鉴赏的基本方法。鉴赏能力是学生的能力素质之一,学习古典文学,鉴赏是基本的能力。学习古代文化,鉴赏也是掌握文化特点的基本途径。所以,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因为这是构成其总体素质必不可少的方面。
(四)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通过多媒体课件,学生在学会鉴赏,具备基本的文化知识和相关分析能力的前提下,必然会激起对文化的兴趣和对文化命运的关注度。同时面对灿烂的文化遗存,不再是空洞的崇拜感,而是在对其发展规律、基本特征的总体把握上的一种由衷的感叹。这样的民族自豪感才是当今大学生最应该具备的。因为作为文化复兴繁荣的主力军,就应该具备这样的素养和能力。有了这样的自豪感,才能更加深其人文底蕴,提高其思想境界,培养其深厚的人文关怀。以至于在今后面对诸多文化问题的时候才能更有效地思考和解决。
二、结束语
党的十七大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此次大会上被着重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这样的号召下,文化概论这门课必然会更加受到重视,通过这门课,培养当代大学生相关的思维能力、鉴赏能力、知识积累、民族自豪感以及人文关怀,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在中文系,不仅仅是古代文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文化素质,就是新闻专业的学生也亟待加强这方面的素养,因为媒体担负着文化传播和繁荣的重要任务,新闻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关怀的加强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大学里面的各个相关专业,对于文化素养的加强都是必要的,很多相关的论文已经论述过类似的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逐步达到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主要参考文献
[1]叶岗.“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体系和重点探讨.台州学院学报,2004(4)
[2]叶良旋.“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征.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林格主编,养成教育课题组编.怎样提高智力.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1997(3)
(徐立昕,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