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此为学术平台,我们沿着校地合作的路子,组织参与了省内外旅游资源考察、研究及规划的工作,足迹遍及川、滇、黔、渝的主要国家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先后与地方政府紧密结合,参与了“乐山市城市规划”、“大渡河——仙女山省级风景名胜规划”、“乐山市十年减灾规划”、“乐山风景园林规划”等项目的研究,对乐山市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还与峨眉、沐川、五通等市县政府及旅游局密切合作,相继完成了“峨眉后山碧桃沟综合考察及发展研究”、“黄丹森林公园发展规划”、“五通杪椤沟规划”等7个研究项目,成功完成并正式出版了《马边彝族自治县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犍为同兴国家桫椤林景区规划》、《西藏察雅县旅游规划》(乐山市市政府援藏项目)、《乐山市市中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另外,还与地方合作主持召开了三次全国性和省级学术会议,编着了《现代旅游景观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教材与专着四部,发表论文150余篇。由此,整合了四川乃至全国旅游科研力量,使旅游学院和“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成为四川旅游学术界的领军单位。
2.开展农业科技的研究与推广,为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为适应地方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校化生系以杨瑶君副教授为代表的中青年科研团队,与地方政府和农技部门密切合作,坚持进行农业实用科技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如,水稻新品种选育、外来生物入侵的防治技术、黄连种植无公害技术攻关、农作物IPM生态示范园区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竹蟓虫的防治等。尤其是以下三个项目最为突出:
第一,高产糯稻新品种E优512的技术改进和示范推广。长期以来,我国优质高产糯稻品种缺乏,糯稻的生产一直处于低产水平。为满足广大农户、食品工业和酿酒业对高产糯稻的强烈需求,学校采用校地合作方式,组织由院内教师和乐山市农业局农技站研究员参加的课题组,对原由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育成,但一直闲置并面临淘汰的E优512品种,进行了优化和技术改进。并由我院主持课题,提供技术方案,校地双方分别在五通、峨眉、乐山市市中区安谷镇做强化稀植高产示范。结果亩产量与杂交稻相当,超过500公斤,达到530公斤,受到同行专家的关注,该品种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农户的增产、增收和地方食品工业的发展展现了广阔的前景。
第二,乐山市市中区农作物IPM生态示范园区建设。IPM意为害虫综合治理体系,是当前实现农产品绿色化,保障食品安全最有效的途径。由于农药的大量滥用,农产品的安全性已影响到人民的健康。为探索用生物措施或无害化的手段来降低农产品的污染,我校以化生系杨瑶君副教授为首的校地合作课题组,带领部分师生在乐山市市中区罗汉镇政府的支持下划地80亩,着手IPM项目建设。由我院提供技术方案和试验经费,主持园区建设,乐山市市中区农业局和罗汉镇政府按计划组织实施,并安排专门的农技人员负责管理。经过两年多校地双方共研共建实践,现农作物IPM生态示范园区的建设已初具规模,第一批产品已顺利经过日本的绿色农产品检测并出口到日本等国。
第三,黄连种植无公害除草技术研究。黄连种植,草害问题一直是个尚未突破的技术难题。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难题,我院化生系具有丰富中药材种植经验的高级实验师黄明远牵头,由乐山市药检所、乐山乐贸塑料公司和系内专家参加的课题组,根据黄连特殊的种植方式与生长习性,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开发出了黄连种植无公害除草专用地膜,在解决黄连草害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此基础上,又探索总结出一套使用黄连除草专用地膜的黄连栽培技术,由校地双方共同进行种植实验。经过三年的多点试验,实践证明除草效果达80%以上,单株产量增加1/3,小蘖碱含量增高(经药检部门化验),黄连个头增大,受到了当地政府和黄连种植户的极大欢迎。
3.开展以郭沫若为主的地方文化研究,促进乐山的文化建设
乐山沙湾是郭沫若故里,乐山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视发掘乐山名人文化资源,促进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为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我院历来重视以郭沫若研究为特色的学科建设。先后吸引、凝聚了以郭沫若研究专家税海模教授为代表的30余名郭沫若研究学者,组成了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的学术团队。在全国、抑或是国际性的郭沫若学术研讨会上,总有我校的研究者出席,其学术观点也越来越引人关注,使我校成为全国郭沫若研究界的一方学术重镇。由于郭沫若研究成果突出,2000年全国唯一的郭沫若研究学术期刊《郭沫若学刊》的编辑部从乐山大佛寺转入学校。由乐山大佛寺管委会每年出资10万元,资助学校创建了一个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园地。2005年11月,又在我院成立了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中心一成立就与四川郭沫若学会和乐山市委、市政府、沙湾区政府以及当地其他学者密切合作,多次在乐山及沙湾举办全省、全国乃至国际性的郭沫若学术研讨会、郭沫若文化资源开发研讨会;多次参与论证沙湾郭沫若故居的扩建及打造沫若文化城的工作,在“乐山文化强市”发展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的办学成就
(一)教学改革,成果卓着
在“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的办学实践中,我校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教改成果,连续四届获得全国高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在全省乃至全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1989年,教改成果《三年制师专主辅修制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四川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获首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原国家教委副主任腾藤在谈到首届全国高校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时,指出:“乐山师范专科学校‘三年制师专主辅修制的探索与实践’成果,利用‘主辅修’的办法,培养出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农村初中教师……全国几百所高等学校近两千人参观学习,目前全国面向农村的师范专科已普遍实施‘主辅修制’,一些工科和应用文科专业也在采用,发挥了很大的社会作用。”
1993年,学校教学改革成果《校县结合、双向育人——师专培养合格农村师资道路的探索》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四川省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获得全国普通高校第二届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年11月,国家教委在学校召开“全国师范专科学校面向农村,深化改革座谈会”,国家教委办公厅发出的会议纪要指出:“乐山师范专科学校坚持面向基础教育,特别是面向农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拓、勇于探索,有较强的改革精神,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乐山师范专科学校的改革为全国面向农村的师专提供了学习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