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质量·特色·改革·创新
31829900000091

第91章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与研究(4)

教学更广阔的天地是课外的自学及辅导,课外学习应该是课堂学习的延伸、扩充和深化。为指导学生课后自学,可广泛地搜集各种相关信息,建立课外教学的信息资源积件库。这种教学资源积件库并不应是各种课件、各种图片和各种音像资料杂乱的堆积,而是能围绕教学大纲和课堂学习的重点、难点,为学生进一步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参考资料,添加相关的背景性知识。一定要注意配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应指导学生养成快速搜索主要图书情报网站、与学科有关的主要网站及特色数据库的习惯,别注意利用教育部所批准建立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特色专业等提供的网络资源。这些信息素材就像积木一样,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利用这些信息“积木”进行创造性的组合,以搭建自己的知识大厦。比如讲解荷马史诗。我们在课堂上提出需要思考和讨论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荷马史诗》的文化“根性”,二是《荷马史诗》的传播形态,前一个问题主要是想让学生了解《荷马史诗》之于西方文学及西方民族价值观的重要性,后一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讨论《荷马史诗》作为文学经典,流传到今天的当代意义。这两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很多相关的知识背景材料,比如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及当时的战争观、伦理观;比如《荷马史诗》从口头传播到文字记录的过程,再到今天的影视传播形态。教师应该尽可能详尽地搜集这些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后,放在教学资源积件库中,供学生选择,并通过自己思考,对这些材料进行再组合,最后形成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见解。学生在阅读《荷马史诗》的文字作品后,再比较最近的美国改编的影视大片《特洛伊的故事》,对人物和主题的不同理解和处理,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荷马史诗》在漫长传播过程中从内容到表现形态的变迁过程。因此,只有在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牵引下,观看影视音像材料才是有效的信息吸收和运用。

总之,信息时代的多媒体教学技术不只是传播信息的手段,更是搜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的手段。碎片化的信息只是原始的材料,而不是真实有效的知识本身。不经过选择鉴别的信息是无用的信息,不经过思维过滤的信息是无效的信息,不经过建构的信息仍然只是初始信息,而不是创造的知识。如果说,传统教学在传播媒介较为单一(以书本为主)的情况下,关于信息处理的问题还没有被提到方法论层面来认识,那么,在信息立体传播的今天,现代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除了具有相关学科的方法论意识之外,还必须要建立关于处理和建构信息的“元方法”意识。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学新.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吉林教育,2008(14)

[2]理查德·E.迈耶着.多媒体学习.牛勇,邱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陈俐,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思考

姜敬红、姜希、方德静

摘要:考核方式改革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内容。考核方式改革可以充分发挥考核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管理作用,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并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的入门课,带有示范性和探索性,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可以为其他三门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任。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之举;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自觉之举;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动之举;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之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内容,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方案意义重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必要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内容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的通知》。按其要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设置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有:(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科必修课程有:(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选修课程设置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必选,理科任选)。因此,“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的必修课。

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教学理念最明显的教学活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实施以来,全国不少高等学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都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改革实践。为了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情况,我们对四川的八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并在网上查阅了全国近百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情况(因资料不尽全面,故未专门列表)。四川的八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有代表性的“基础”课考核方式改革情况。

对四川的八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情况和网上查阅的全国近百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情况综合分析可知,相当一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上基本没有什么大的改革力度,这些学校多数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设置及教学计划内容改革上。在考核观念、考核方式和考核模式上基本上沿袭应试教育考核模式,即偏重理论淡化实践的模式,而且大部分学校的考核方式和模式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和类似。一些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方面虽开始注重实践考核方式的引入,但其实践考核方式多流于形式、缺乏可操作性,相关研究也是如此。因此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制定以能力测试为本位、以全程连续评价为基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方案非常必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可以充分发挥考核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管理作用

结合我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任务、新要求和新目标,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通过增强考核的自主性、实践性与探究性,以人为本,切实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模式,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方式的根本转变,充分发挥考核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作用、引导作用和管理作用,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创造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并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以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存在教师不想上、学生不想学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的实施部分解决了上述问题,但考核方式改革若不能跟上,新课程改革的目的难以真正实现。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而恰当的考核方式不仅可以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以“基础”课为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及加强实践锻炼,突出发展特长。

“基础”课以解决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为切入点,结合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着重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这门课程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以及大学生活的实际比较贴近,在教学内容要求上也比较具体、形象,因此这门课按中央要求定为各层次、各科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门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开设。按此要求,“基础”课不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的组成部分,而且带有示范性和探索性。该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探索,可以为其他三门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提供示范和积累经验。

二、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为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体系应包括指导思想、目标、考核内容、形式和方法等。

(一)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为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总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应为:(1)以能力为本位,以全面连续评价为基础,关注和引导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2)利于诚信教育。(3)考教相融,学教互动,激励竞争。

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应为: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全面连续评价为基础,关注和引导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有利于诚信教育、考教相融、学教互动、激励竞争。

(二)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为例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内容、形式和方法的研究

科学合理的考核应实施多元多维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成绩评价力求做到科学、客观、全面。为了改变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死记硬背的不良现象,引导他们真正理解、消化所学内容,我们拟将期末考核的闭卷形式改为闭卷与平时相结合的形式。由重知识记忆考核改为重知识应用考核,既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又考核他们运用理论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把学到的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总结各兄弟院校经验,结合我校这方面的实践,我们认为:“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评价结构应为:期末考核50%,平时成绩50%。具体要求为:

第一,期末考核实行考核试题内容的改革,争取做到一方面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尽量扩大“实践题”的比重。也可采取“写小论文加试卷考核”的模式。

第二,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调整为以下五个方面:(1)学生课堂及实践教学活动出勤情况(15分):要求上课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遵守课堂纪律,听课认真。凡是出现旷课、上课时间睡觉、接听手机、扰乱课堂纪律等违纪现象,每次扣3分,迟到、早退每次扣1分,累计扣完10分为止,由任课教师根据课堂考勤及学生的课堂表现统计分数。(2)课堂及实践教学活动学习表现(10分):要求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有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能联系实际,分析社会问题,理解问题深刻,有创新精神。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分。(3)作业(学生笔记)(10分):要求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有自己的思想,无抄袭情况;自主学习意识强,能积极阅读教师推荐的经典书籍,培养思维能力,读书笔记分析社会问题,理解问题深刻,有创新精神。(4)期中考核(10分):期中考查采用申论的方式进行考核,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若干案例,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针对某一案例自主选题,运用所学理论进行论述,写出自己的观点、认识和体会。论文由任课教师酌情打分。(5)社会调查报告(5分):要求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开设的学期中完成1~2次社会调查报告,由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好人好事进行一事一议,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高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社会调查报告在任课老师指导下完成,由任课老师酌情打分,每次满分2.5~5分。该学期由教研室组织社会调查报告评选活动,评选出的优秀作品由学生处和学生所在系部给予奖励。

此外,在运作过程中应运用各种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评选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优秀学生给予表彰,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从而达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评价体系上,成绩考核由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构成。理论考核采用多种形式,逐步实现理论考核网络化;实践考核重在考查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业道德训导的表现,以及日常行为表现,做到知行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