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92年,水利专家郭守敬奉元世祖忽必烈之命,开辟水源似济漕运,使京杭大运河直抵大都城下(积水潭)。为保障新开凿的通惠河水流充足,特意引玉泉山诸泉及昌平白浮泉水汇积瓮山泊内,再经长河(高梁河)注入积水潭。因而瓮山泊带有京郊第一大水库的性质(犹如当代之十三陵水库),甚至影响着南北的漕运。瓮山泊之水,由大都西门水关流进积水潭,再向东南流入通州白河,流啊流,可以一直流到江南。从这个角度来看,北京的西湖(瓮山泊),和杭州的西湖,还是有联系的,首尾呼应,摇晃着大运河的繁华梦。
北京的西湖,没有白堤与苏堤,却有一道长约十里的西堤,自麦钟桥始发,经龙王庙至瓮山西麓为止。沿湖筑堤设闸,本是为了蓄水并控制流速。可西堤也像白堤与苏堤一样成为听浪观景的最佳途径,元大都的风流才子们吟诗纪念:“凤城西去玉泉山,杨柳长堤马上游。”诗写得虽不咋的,毕竟给后人提供了若干信息:西堤较宽阔,有杨柳夹道,还可纵马驰骋。到了明朝,此风更盛。“每年四月赏西湖景”,成了北京市民一大风俗。“京城男女老幼西郊踏青,出西直门,过高梁桥,经西堤而云集西湖”(姚天新语),而堤上“茶篷酒肆,杂以妓乐,绿树红裙,人声笙歌,如装如应”。弘治七年(1494年),助圣夫人罗氏建圆静寺于瓮山,山上平添了佛国风光,香火旺盛。(很久以后,又有个叫慈禧的女人,借山势修筑了佛香阁)。万历年间,山脚下始有农民聚居:“瓮山人家傍山,小具池亭,枯槔锄犁咸置垣下,西湖当前,水田棋布,酷似江南风景。”有人考证:此村落位于今颐和园乐寿堂附近,村左为耶律楚材墓,村右为瓮山圆静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