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鲸又叫领航鲸、黑圆头鲸,体长为6米左右。前额圆而隆起,吻部特别短,牙齿数目较少,上颌和下颌每侧有8枚~10枚很大的牙齿,直径约1.5厘米,长达5厘米。从侧面看,头与躯干部的界限极不明显,头显得很大,因而得名巨头鲸。它嘴巴极大,口裂由头部前下方斜往后下方切入。****隐藏在生殖孔两侧的****中。全身呈深炭灰色,腹面颜色稍淡。两个鳍股基部的连线及下颌到****之间,有一个呈“十”字形的白色或灰白色花纹,从腹面看去十分明显。
巨头鲸主要分布于北大西洋、波罗地海、北海、地中海,以及南半球各海域,在中国各海域也能见到,而以东海、南海数量较多。它的性情不如其他齿鲸类凶猛,喜欢集群活动,通常每群的数量为200只~300只,最多可达500多只。主要以乌贼为食,也吃鳞鱼、费雪鱼等各种群游性鱼类。
奇怪的是,这种海洋中的巨兽,却常有“集体自杀”的行为。一群巨头鲸会突然纷纷横陈在海滩上,如同搁浅在岸边的一排小船,还有的把头钻到岩石缝里,鼻孔中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经三四个小时以后,潮水退尽时,仍然不肯离去。人们遇到这种情况时,虽然千万百计予以拯救,甚至用机帆船拖曳,但是均不奏效,被拖下海的巨头鲸又会重新冲上岸来,没有一只逃走,直到全部毙命。
鲸类在海滩上搁浅死亡的事,中国汉代史学家班固在他所撰写的《汉书·五行志》一书中就曾有记载:“成帝永始元年春,北海出大鱼,长六丈,高一丈,四枚;哀帝建年三年,东莱平度出大鱼,长八丈,高丈一尺,七枚,皆死。”这里所说的“大鱼”就是鲸,因此这一距今2000多年的描述,应当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鲸类“集体自杀”的记录了。
事实上,鲸类并不会有自杀的本意,更不会有意识地集体自杀,所以对于这种行为的正确说法应该是鲸类搁浅死亡。近70年来,已有超过10000只鲸类搁浅死亡,数量最多的一次为835只,几乎包括鲸目动物的每一个种,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巨头鲸、抹香鲸、伪虎鲸以及其他齿鲸。对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解释,有人指出鲸类搁浅的地方多为泥沙淤积的海滩,水深均为10米左右,此类地形极易造成鲸类搁浅,称为地形论。也有人认为鲸类有时是由于贪食,忘记游回深水,所以才在潮水退落时搁浅,称为摄食论,或者是鲸类因常受到寄生虫的困扰,就到海湾、河口等淡水处,摆脱掉身上的寄生虫,但往往由于海水退潮而搁浅。还有人认为由于鲸的祖先原来在陆地生活,故上岸搁浅是一种回归祖先的行为,称为返祖论。有人也发现鲸类搁浅的地方往往是磁力较低或极低的区域,当沿着磁力较低的路线前进时,就容易搁浅在海滩上,又由于磁力的作用,人们也很难将其赶回到深海中。此外,有人还指出造成鲸类搁浅可能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其中人类的影响也可能会起诱导作用,捕鲸者将击伤或捕获的数只鲸驱赶到浅滩上,结果就会使更多的个体随之冲到岸上,搁浅被俘,称为“人为诱发”论。
通过对鲸的行为、解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证明它是依靠声纳系统来决定其游动方向的,声纳所发脉冲信号是向上、向前,只有不时摇动头部甚至改变方向,才能完全了解四周的情况。倾斜的海滩往往会扰乱甚至消除自表层水平方向进行的音波的回响,以致于使其声纳系统出现假象,再加上迷恋追逐饵物,就会深浅莫测地陷于浅滩却不能察觉,迷失方向,一旦腹部接触到地面时,就会惊恐万分,拼命挣扎,在慌乱中冲上海滩而搁浅。
至于有的个体搁浅之后,又往往形成集体搁浅的悲惨场面,则与它的种群行为密切相关。因为巨头鲸等齿鲸类倾向于大群活动,群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很密切,眷恋性很强,常会表现高度的友爱行为,如果一个成员受伤,其他成员听到呼救后就会赶来,用胸鳍推着受伤者向前缓慢游去。如果发现幼仔被渔民捕获时,竟会不顾一切地向渔船冲去。如果一个成员不幸死去,其他同伴则表现出非常痛苦和难过,恋恋不舍地在它的周围徘徊。这种强烈的群体眷恋性,有时会使整个种群陷入悲惨的境地,因为只要有一条或数条同伴由于某种原因搁浅,那么其他成员就会迅速赶来救助,紧紧围绕在搁浅的同伴的周围,甚至被拖回海中的也会再次冲上浅滩,这样做的结果必然造成集体搁浅。由于巨头鲸、抹香鲸、伪虎鲸等的种群眷恋行为尤为强烈,而且群体数量大,所以搁浅的机会也就更多。
依据鲸的这种习性,在其搁浅时如果只将若干个体推回水中,它们会去而复返,但如能同时将整个群体互相接触着推回深水处,则可能很容易地获得成功。另外,在发现成群同伴来救援被捕者时,放归或杀死捕获的个体,使其中断求救的信号,也可能避免鲸类集体搁浅的悲剧。
巨头鲸每年2月~3月在温暖的海域中交配,雌兽的怀孕期为12个月,刚出生的幼仔长约1.4米,哺乳期约为20个月。雌兽6岁、雄兽12岁时性成熟。鲸类由于经济价值很大,长期以来被大量捕杀,但过去由于捕猎的手段落后,猎取量较小,尚不足以影响鲸的数量。到了近代,人们改用舰船和火炮猎捕鲸类,杀伤力大大增强,使得鲸的数量锐减,很多种类濒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