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甘愿当父母的傀儡
故事的主人公是个高三学生,在高一高二时,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且对自己的高考十分自信。但他的母亲却对他要求颇高:不但要上大学,还要考上最好的大学。
本来,这个男孩并不是一个不知道学习的孩子。在高二暑假时,他早早地制定了自己的假期计划:每天上午学习,下午踢球,中午用一小时的时间边听音乐边做放松运动。
一天,有事临时回家的母亲看到儿子正在听音乐,顿时发了火,让他把音乐关掉,好好看书,并且不容儿子解释就怒气冲冲地上班去了。从那天起,母亲在单位每天都要往家里打十几个电话,中午还不辞劳苦地回家抽查,有时甚至连午饭也顾不上吃。
渐渐地,这个男孩的精神变得越来越紧张,一见到妈妈,他就下意识地想到高考。然而母亲仍然要求他每天看书直至深夜,即使想早点休息也不行。就这样,他带着一个暑期的疲惫和对高考的恐惧升入了高三。开学初的一次模拟考试,他的成绩很不理想,恐慌的他偷偷藏起试卷,加长了夜晚的学习时间。可渐渐地,他开始精神恍惚,课堂上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密密麻麻的字如倾巢黑蚁,晃得他头晕目眩。
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他的成绩一降再降,可母亲仍在对他施压。临近高考时,他尝试着离家出走,后来被母亲找到,并遭到怒斥。他央求母亲让他放弃高考,说要去寻找一个没有高考的地方,母亲不允。在两人的争执与推搡中,他拿起一块石头,想也没想就朝母亲头上砸去……虽然后来母亲得到及时救治,保住了性命,但母子之间关系的裂痕却已很难弥补。
正值花季的孩子,为什么轻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近日,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某市接连发生三起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使人们感到震惊。正值花季的孩子,为什么竟如此轻视自己年轻的生命?!失去孩子的父母痛心疾首,学校对学生这样的举动感到困惑,教育专家提出必须对青少年开展挫折教育,心理学专家呼吁应给孩子心理“减负”。对于自杀的原因,则众口一词,认为“学习压力太大了”。
在这个紧张不安、充满竞争、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孩子,都会遇到压力。从根本上讲,压力就是身体的损耗与能量的发作。它能让人的头脑保持清醒敏捷,保持体内循环系统正常运行;它也可以激励孩子们把考试考好,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去为更加美丽的人生奋斗。但是,当压力变为苦恼之时,人的身体健康及行为表现就开始出现问题了。
孩子们的行为症状时常表现为退缩、沉默寡言,或者异常的挑衅行为;身体方面的反应则可能会包括腹泻、发痒、皮肤病;饮食习惯出现变化,或者时常做噩梦等。此外,有的研究还表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长期承受的紧张压力,与他成年以后患了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癌症等疾病息息相关。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帮助孩子化解压力,让孩子活得轻松。
学习压力大,从现象上看,压力似乎来自学校。可再想下去,为什么学习压力大?这是因为人们认为,不这样就考不上大学。可大学扩招一年比一年的幅度大,民办大学的分数门槛已经非常低了,为什么还要追求高分?因为怕孩子上不了名牌大学、重点大学。而考不上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出来就找不到好工作。
真是这样吗?这几年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工作、合适工作,甚至无法就业已成普遍现象,就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也难逃此运。而高级蓝领、中级蓝领的岗位求贤若渴,却乏人应聘。因为职业大学、职业大专仍被许多家庭嗤之以鼻,认为“档次”不够,“级别”太低。如果按照人才市场的信号给孩子选择学校,可能孩子不需要如此大的学习压力。但是,孩子上不了名牌、重点大学则是父母面子所在,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父母们用长辈的身份、严肃的语言把重大责任、宏伟目标轻而易举地交给孩子,让孩子实实在在地去承受、去拼搏,乃不顾其负载能力。由此看来,学习压力来自家庭。
其实,成功人士不一定是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那群人,要想成功靠的是坚强的意志及灵活处事的手法,而不是优秀的成绩或出众的才艺。希望为人父母者能够清楚了解这一点。
建议一:一个人的童年,吃什么、穿什么往往不那么重要,而玩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快乐、幸福、自由是童年的真谛。童年时代具有特别意义,很多奇思妙想的萌芽都来自不可替代与重复的童年时光。在一个人的童年时代,吃什么、穿什么往往不那么重要,而玩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玩是孩子的天性与权利,就像孩子要吃饭穿衣一样,剥夺孩子玩的权利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我们可以看一看,如今的孩子在繁重学习压力下已经失去了童心,正在变为成人实现一些想法的工具。
玩,其实也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孩子了解在玩中感受着这个世界,我们不能用成人认识世界的方式取代孩子认识世界的方式。
要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要是孩子不能得到充足的睡眠,就会感到身心疲劳,从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这肯定会给孩子带来压力,让孩子感到紧张。娱乐是化解孩子压力的较好途径,与孩子一起做游戏,使孩子沉浸在感到快乐的事情当中,压力也就被抛至九霄云外了。
最后带上孩子走进大自然,共度悠闲时光,接受大自然的陶冶。与孩子一起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静听鸟儿歌唱,与蝴蝶一起跳舞,在大自然的宽大而温暖的怀抱中,一切烦恼、紧张、压力都将置之脑后。
父母的角色就在于指引,跟孩子一起玩,通过游戏教导孩子生活技能,并成为孩子的典范。
建议二:正确看待学习成绩,全面发展不等于涉猎全部。
有些年轻的父母认为全面发展就是发展全部。于是就给孩子报舞蹈班,报美术班,学钢琴,学围棋……搞得孩子小小年纪比国家领导人还忙!其实,人与人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舞蹈天赋,也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画画。所以父母一定要遵循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发展潜能。
建议三:要求孩子时,应该顾及他们的感受。
某市举行的一次国际中小学生作文比赛中,有一道题目要求学生描写自己的妈妈,有不少孩子不约而同地将妈妈刻画成会计师、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等形象:妈妈是“会计师”,计算好了他们的每一分钟;妈妈是“变色龙”,考了满分她睡着了都会笑醒,考差了就会大发雷霆;妈妈是“母老虎”,每次出去玩总是被她准确地堵回来;妈妈是“河东狮”,看一会儿电视她就会发作……千百年来被人们歌来颂去的母亲,何时竟沦落到如此不堪的局面?
诚然,作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都是一样的,可孩子不是笼中的鸟,也不是可以随意摆布的木偶。他们已经长大了,虽然还不够成熟,可他们已有自己的思想、意志以及自尊。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应该顾及他们的感受,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建议四:培养孩子特长千万勿盲目跟风。
“我家女儿现在已能弹一整首曲子了,你家宝宝呢?”朱女士和陈女士是同事,她们的孩子都刚满4岁,两人聚在一起,聊得最多的是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陈女士一听朱女士给孩子报了钢琴班,第二天就给女儿也报了名,尽管女儿已经上了舞蹈班和画画班。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父母们担心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多学点东西,将来会被社会淘汰,于是就强迫孩子学这学那。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盲目攀比的心理却不可取,父母不能指望每个孩子将来都是钢琴家。因为孩子个体是有差异的,性格特点不同,兴趣爱好也不一样,如果按照大人们的意愿去逼孩子学,既无法学好,也会影响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更抹杀了他们的童真和本性。
受一些片面报道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特长发掘的心情迫切,随自己所愿的送孩子进这样那样的培训班、特长班,倾尽所有积蓄,盼望奇才诞生,但竹篮打水的毕竟占了绝大多数。这种拿着孩子一生幸福、拿着孩子未来作赌注式的培养方式是最可怕的,追悔莫及的时候人人都会感到痛心。
所以孩子如何发展,道路的选择是最重要的,不能随心所欲,要恰当选择人才培养最忌讳的就是跟风。
快乐的童年才会让孩子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