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发源于福建泉州,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班”,是闽南诸剧种中流播区域最广、观众面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
高甲戏前身是“宋江戏”。明末清初,闽南沿海农、渔村庄,每逢迎神赛会喜庆节日,村民们有装扮梁山好汉游行于村里的,间或就地作简短表演。由此出现儿童演出宋江故事,时称为“宋江仔”。
清道光以后,出来了由成年人扮演的戏班,群众称为“宋江戏”。
宋江戏以武打为主,其套数多采用民间的“刣狮”,即由艺人装扮成武士,手执各种武器,分别与雄狮搏斗,后来舞台上的武打套数“冷煎盘”、“大碰场”、“凤摆尾”等保留着“刣狮”的传统表演,也吸收了提线木偶的武打,称为“嘉礼打”。当时的乐器用大小唢呐,配以南锣、南鼓。
宋江戏的剧目主要有《李逵大闹忠义堂》、《抢卢俊义》、《扈三娘替嫁》等。
后来,南安岭兜村的“宋江戏”艺人与漳州来的竹马戏艺人及一名归侨合办一戏班,班名“三合兴”。
它突破专演宋江故事的局限,演出半文半武戏,剧目有《郭子仪拜寿》、《困河东》、《斩黄袍》、《逼宫》等。合兴戏出现后,很受群众欢迎,戏班也增多了。
“合兴戏”在发展过程中,“宋江戏”仍然存在,二者除剧目可以互演外,基本功和表演程式也互相吸收。
当时有规定,进合兴戏的艺人,必须能演“桶内戏”即宋江戏的定型剧目,才能入合兴班演“桶外戏”,即合兴戏的幕表戏。
“合兴班”的音乐曲牌大量采用南音,同时也吸取闽南民间的锦歌和傀儡调。表演则吸收梨园戏的“七步颠”、“舢舨行”、“相公爷摸”以及傀儡戏“跑马”等程式。
“宋江戏”与“合兴戏”二戏逐渐融合,至清末,两种戏终于合二为一,统称“高甲戏”。高甲戏的称谓,据传是由于演出时搭高台,穿战甲,拿戈枪,故观众叫做“戈甲戏”,而“戈”与“高”闽南语音同。
另有一说:戏班到海外演出,侨胞称家乡来的戏是高等甲等戏,戏班回来就自称为“高甲戏”。还有一说,是高甲戏有九个角色,故称“九角戏”。闽南观众则称之为“大班”、“土班”。
高甲戏发展很快,在晋江、南安、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德化就有400多个戏班,年年都有戏班到外地甚至国外演出。各班竞技激烈,先后涌现出“十大虎班”:
“前五虎”为“福庆成”、“旧大福”、“福胜兴”、“福金升”、“金秀春”;“后五虎”为“新秀春”、“大祥春”、“金成兴”、“新大福”、“福联兴”。而最好的称“龙班”,即“金莲升”,故有“一龙破五虎”之说。
高甲戏的剧目分为:“绣房戏”,即才子佳人的生、旦戏,如《杏元思钗》、《孟姜女》、《英台山伯》等;“公案戏”即审案戏文,如《彭公案》、《包公审黄菜叶》等;“宫廷戏”即属宫廷斗争的戏文,有《狸猫换太子》、《逼宫》等;“丑旦戏”,都属小戏,如《管甫送》、《番婆弄》、《桃花搭渡》等,这类戏颇有特色,丑角表演,更是独具一格,很受欢迎。
此外,也有从古典小说及民间传说编演的戏,如《说岳》、《水浒》、《七侠五义》;民间传说如《詹典嫂告御状》、《陈庆庸过大金桥》、《温陵丽史》等。有的属连台本戏,剧目达600多出,但多系幕表戏。
由于剧目的开拓,必然在表演、音乐、武打等方面,作全面的改革创新。它在表演上吸取木偶戏的程式,如“傀儡打”、“傀儡丑”;又汲取梨园戏旦行的指法、科步;唱腔则大量取自“弦管”,这些都使高甲戏的艺术更臻完善,独具风格。
高甲戏一般分为六门行当:小生、老生、北、旦、丑、杂。根据各行具体人物的身份、年龄、扮相及表演上的特点,又有不同分工。
过去,由于戏班阵容的限制,一个行当未能配备几个角色,故在行当分工上须兼扮。如武老生兼扮红北,竖眉兼扮丑,文小生兼扮文老生,二花兼扮武丑,花旦要能兼扮赵云,苦旦要能兼周瑜。
高甲戏有丰富的武打程式,早期采用闽南的“南拳”、“斗狮”的套数,后又吸收了木偶戏、京剧的武打程式加以丰富。旦角的科步,后人总结为36步科范。
丑角表演,各成流派,各以其独特的表演手段塑造人物。粗角戏后期向京剧吸取、取法,气势恢弘,有新的突破与发展。
高甲戏音乐以“泉腔”弦管为主,兼收傀儡戏、梨园戏和民间小调,既有清婉缠绵的音韵,又有激昂刚健的腔调。打击乐多取自京剧的锣鼓经,但丑旦戏仍保留响盏、双铃、小叫的轻快活泼的音响。特色乐器有南琵琶、二弦、南嗳。
[旁注]
宋江 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梁山一百单八将之首,人称“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原本是郓城县押司,后加入梁山,在托塔天王晁盖阵亡后成为梁山的首领。
郭子仪 中唐名将,以武举高第入仕从军,累迁至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
《英台山伯》即《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我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七侠五义》改编自清代古典名著《三侠五义》的小说,以三侠即南侠御猫展昭展熊飞、北侠紫髯伯欧阳春、双侠丁兆兰丁兆蕙合为一侠,增以小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元共为七侠;原五鼠仍为五义士,改书名为《七侠五义》,全书120光绪十五年作序刊行。
周瑜 字公瑾,汉末名将,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江左风流美丈夫”。
[阅读链接]
八闽文化是八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吸纳融会了古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精华,闪耀着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芒。
这与高甲戏的基调,包括剧种的风格、剧目题材的内容、表演形式的粗犷豪放、活泼生动、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可以说是意趣相投,极为吻合。
高甲戏舞台上表现的大喜大悲、大爱大憎、善恶分明,乃至音乐唱腔上高亢激越、荡气回肠的旋律,恰恰是八闽人性格的形象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