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常德传印象
31891800000049

第49章 “长子”常德传

主持人:讲述鲁商故事,弘扬鲁商精神。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风云鲁商》。港口,不仅是货物吞吐的集散地,也是世界风云变幻最灵敏的勘测点。今天走进我们栏目的这位鲁商人物,就和港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世界第七大港口,2008年吞吐量超过3亿吨,20多年来他带领工人谱写着新时代港口的华丽乐章。尽管在港口“掌舵人”的位置上一待就是20多年,但他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一名“长子”,国企的长子、港口的长子。他就是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常德传。

[现场:青岛港2月28日21:30]

解说:乍暖还寒的春夜,常德传像往常一样在港区徒步夜查。这样的夜查,每个月两次,雷打不动,风雨无阻。青岛港的角角落落甚或寸草片瓦,常德传已经熟悉得如同自己的家。

同期:青岛港员工

这是始终如一的,始终如一就是来夜查,徒步走,十里海港。

边边角角他都是看到,查到,检查到,就是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我们就想他为什么,这样跟着主席总裁检查次数多了吧,我们就想,其实主席总裁,是把港口当成了一个家。

[现场:青岛港3月1日01:25持续4个多小时的夜查结束……]

同期:常德传 青岛港 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

就是下去以后跟职工聊一聊,半夜五更的下去聊聊,职工非常高兴,我也多了解点事,只不过是时间不同,你白天去是一个样子,晚上去是另外一个样子。职工感受到深更半夜,这个局长不睡觉过来看看你,心里格外敬重你,格外信服你,所以你说的话他格外愿意听。

解说:从扛大包的一线职工到青岛港的一把手,常德传给青岛港带来了新的气息,这种新气息正得益于他的基层工作经历。

同期:我当头就是不能忘了老百姓,不能忘了职工,就是和职工打成一片。原来我是扛大包出身的,今后也都是在扛大包。不能当甩手掌柜的,就得亲力亲为,就得时时刻刻想着一线,以职工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必须得这样办,谁不办都不行,形成这么一种风气。一把手很关键,你这个一把手就是个导向,是个风向标。你想偷懒下边都比你还会偷懒。

解说:常德传对职工有着血缘般的亲情,作为家庭长子的他经常说,青岛港就是一个大家庭,他就是这个大家庭中的长子,他要照顾好这个大家庭。作为青岛港的长子,他担负着港口更多的责任和期望。

同期:在国企当领导,关键是定好位负好责,你要定好了位,负好了责,你才会找到自己的责任,你就会对这个企业负责,对员工负责,对国家负责,对社会负责。长子在中国家庭中是最苦最累的,一个是要任劳,要干活,一个是要任怨,多听埋怨。好事来了以后没有老大的,活来了以后都是老大的,有一些不顺心的事埋怨都埋怨老大,所以老大就是这么个位置,任劳任怨。所以干国企就是选择当长子,实际上就是选择了承受,选择了定位,选择了责任。

主持人:“职工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再难也要办好”是常德传一贯坚持的方针。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国企长子,要更多地对企业负责、对职工负责。面对百废待兴的青岛港,刚刚掌舵的常德传踌躇满志。

同期:计划经济的时候,工人不愿干活,没有管的、没有问的,混下来也行、干下来也行,纯粹就是干好干坏一样,干和不干一样,干的还不够捣乱的,就是那么个状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想方设法怎么样叫职工干活。改革就是解放生产力,怎么叫解放生产力,就是工人愿意干、好好干,就是上了班以后感觉像过年一样,欢欢喜喜的,到这么个程度改革就成了。

解说:为了更加详实地了解情况,也为了尽快改变青岛港的落后局面,刚刚离开一线的常德传再次扎进了基层。

同期:我们当时就是跟班,我们座谈,一开始他们就是不说,后来时间长了以后,职工看我们确实想办点事,就说你看局长我们怎么愿意干啊,我们一个月200块钱,一天四顿饭,200块钱连四顿饭都不够,还干什么啊?当时那个队长姓曲,我现在印象还是很深刻,绕了好几圈咬咬牙跺跺脚,说局长这样吧,你一个月给我们400块钱,保证不让你们操心了,我们就可以干好了,我说就400就够了?他们回答400就够了。我说好,定下了,会上一宣布,还没等宣读完下面的掌声就一片了,所以从那时候起我们的改革就开始了。

解说:1992年,国有企业开始大力推行改革,“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成为当时国企改革中的一股潮流,青岛港也同样面对着这种形势。有一段时间,常德传也一直在反复权衡是否要推行这项措施。

同期:那时候我走路上班看到一个事情印象特别深刻,一个女的在那里卖鞋垫,一副鞋垫几毛钱,一天才能赚几个糊口的钱却冻成那个样子,也没个生路,没个前途。所以我想我们的职工要是下岗也就是这个样子。这个人下岗后吃饭、生活还好说,关键是下岗以后,他没有前途、没有奔头,这是对人最大的伤害。一个职工下岗,连到三个家庭,一个小家庭,另外两边双方的大家庭,三个家庭都是不大好。因此我们一定不能让职工下岗,保住职工吃饭的碗,保证职工有奔头。

解说:在之后的全局职工大会上,常德传宣布:青岛港决不让一名职工下岗,决不把一名职工推向社会。通过延伸港口服务和开设三产,常德传先后转岗分流上万名职工,没有让一名职工下岗回家。20年来,广大职工成为港口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常德连续30次为职工涨工资,并解决了职工的住房问题。

主持人:得到实惠的港口工人没有忘记常德传的功劳。1993年,青岛港发生了一件新奇的事情:职工为局长捐奖金。港口一线职工自发出资25万元,要求重奖他们的好局长,却被常德传婉言拒绝。

同期:青岛港职工

我想着是在一次职代会上,大家都是自发的,从基层代表职工代表,到各个单位,自发地给局长捐了25万块钱,当时这个事情是大家发自内心的这么一个心声。但是局长最后说,职工们金子般的心我领了,但是这个钱我一分不能要,要如数地退给大家,而且他说我是共和国的一个长子,我是一个家长,一个兄长,就应该这么办。

主持人:计划经济时代,青岛港是坐在家里等货上门,市场狭隘,根本无法满足港口大发展的需要。要想成为世界级港口,青岛港必须变“坐商”为“行商”,变等货上门为上门揽货。那个时候,“长子”常德传常常需要亲自去跑市场,而且凭借自己的努力还真的跑来了一单大生意。

同期:常德传 青岛港 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总裁

********就是跑市场的一个案例,1995年神户地震,我记得是1月17号,地震以后,我们马上反应过来神户港瘫痪以后,当时在那的中转货就没有地方去了,中远的船全都靠不上了。我们就想把这些货物拉到青岛,想抢这个活干。解说:常德传马上给********发了一封电报,要求为中远开展中转服务。但他后来一想,仅仅一封电报还远远不能表达青岛港的诚意,于是他马上赶到了北京,而此时已是深夜。

同期:找了人家以后就死缠硬磨,半夜两点就跑到人家家里去,砸开人家门,人家经理问来干什么,我说那船不是不行了,我们来帮着解决困难。咱又不是会说话的,人家说明天再说吧,我说不行,今晚上先说说吧。都挺熟的半夜砸开门上人家家里去谈,当时谈业务就是这么个样子。

主持人:耐不住常德传的死缠硬磨,********终于同意先试靠一艘船试试。常德传没有让机会从自己手里溜走,凭借港口的实力和工人们的努力,青岛港顺利拿下了********的集装箱中转业务,从而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港。

同期:当年我们就中转了30万箱,所以青岛港有了质的飞跃,从那个时候开始。

解说:去年以来,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贸易的大幅萎缩,青岛港作为我国重要的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一时间,港口生产形势急剧恶化,骤然进入船少、货少的艰难局面。

同期:钢材是好不容易拉动了,重型钢铁是拉动了,拉动起来以后看看这是有希望了吗?钢材价格又在上,可这两天又在下,为什么又下来了呢?现在钢材还是销不动,没市场。前一段日子钢材叫中间商都囤积了,囤积以后他们想着能够卖个好价钱,没想到现在不行了,所以又降价了。降价了以后还是卖不出去,所以我们港口生产直接受到影响。

解说:春节前后,常德传带领人员远赴210个地市县,走访了1105家船东、货主和合作伙伴,“抱团取暖”。最多的时候,他曾经一天就走访了8家船公司。

同期:国有企业我经常讲,穷帮穷,都一个命运,都一个娘,都一个爹,咱都有共同的经历,咱都有共同的愿景,困难过程当中咱就得穷帮穷,怎么穷帮穷?舍弃个人利益!不能光替自己打算,得考虑为对方打算!去年矿石堆存卸不下来了,我能眼看这个船泡在水里面?眼看一天十几万美金,一天十几万美金的往海里扔钱?所以我就把办公室、食堂……统统拆了,拆了以后腾出地方,把船赶快卸下来。我这个人心不一样,我心想的是国家事,是兄弟企业之间的事,大家都好了我就好了,大家都不好我也好不了。

主持人:常德传今年已经63岁了,按说这个年龄早就应该在家颐养天年、尽享天伦之乐了,但作为长子的他却依然像一个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为了港口大家庭默默奉献着。

同期:什么事我自己不干?!一个是因为不放心,另外感到自己不干,吩咐人家干,不对。自己带着干,自己领着干,领着干带着干,感到心里面比较满足,而且心里面感到比较心安理得,不干的话,心不安,理不得。

主持人:长子的定位是一种谦卑的姿态,它意味着要为企业、为职工尽心尽力促发展谋福利,长子也是一种担当的气度,它意味着担子更大,责任更重,本期节目的几个片断,让我们看到了为国企当好家,为职工负责人的常德传,也理解了他这句话的意义:我是一个家长,一个兄长,就应该这么办。

(2009年3月15日山东电视台《风云鲁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