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的表现主要有:
1.活动过度
这是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现象在婴儿期就有所表现:好动、不安宁、爱哭、常兴奋尖叫。上学后表现更加突出,这类儿童不论在何种场合,都处于不停活动的状态中,如上课不断做小动作,敲桌子,摇椅子,削铅笔,切橡皮,撕纸头,拉同学的头发、衣服等。平时走路急促,爱奔跑,轮流活动时迫不及待,经常无目的地乱闯、乱跑还不听老师劝阻。由于自控力差,这类孩子常说一些使人恼怒的话,好插嘴和干扰大人的活动,常引起大人的厌烦。这类孩子胆大不避危险,不计后果,尤其在情绪激动时,可出现不良行为,如说谎、斗殴、逃学等。
2.注意障碍
这是多动症儿童的另一个主要症状。与同龄儿童相比,这类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集中,或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极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而分散注意力,如上课时,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做作业时,边做边玩,马马虎虎。他们几乎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总是不停地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做事常有头无尾。
3.情绪不稳、冲动任性
这类孩子自控力差,易冲动,不服管束,做事从不计较后果。高兴时,又唱又跳,得意忘形;不顺心时,易激怒,好发脾气,惹是生非。他们喜怒无常,冲动任性,使得同伴对他敬而远之。因为多动症儿童一般不合群,久而久之也可造成其反抗心理,可能发生自伤与伤人的行为。
4.行为问题、适应困难
80%的多动症儿童都有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表现,如好顶嘴、好打架、横行霸道、恃强欺弱、纪律性差,有的甚至还有说谎、偷窃、离家出走等行为。
5.学习困难
患儿由于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很难正确完成作业,常常发生遗漏、倒置和理解错误等情况。因此学习成绩不好,学习困难常常成为就诊的主要原因。但要特别指出,这类患儿的学习困难与其智力发展无关。
生活中有的儿童很活泼,甚至很顽皮,似乎也好动,但是与多动症儿童是不同的,我们应该明确这种区别:
(1)注意力方面的区别。患多动症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小人书”、“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顽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动画片”时,能全神贯注,还讨厌其他孩子的干扰。
(2)行动目的性方面的区别。顽皮儿童的行动常有一定的目的性,并有计划及安排。而多动症患儿却无此特点,他们的行动较冲动,且杂乱,有始无终。
(3)自控能力方面的区别。顽皮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控能力,能安分守己,不再胡吵乱闹;多动症患儿却无此能力,不能根据环境和场合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此外,近年来随着多动症知识的普及,一些幼儿园老师,已能发现某些多动症儿童(7岁以下)的早期症状,如不守纪律、不睡午觉等,催促家长及早诊治。顽皮儿童虽活动亦多,但约束自己方面较多动症患儿好得多。
那么我们如何诊断儿童患了多动症呢?根据国际诊断标准,这类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活动过多三个特征。
1.症状标准
(1)注意涣散(至少具备下列三项)。①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②上课常常不听讲。③注意力容易随环境转移。④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⑤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
(2)冲动任性(至少具备下列一项)。①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②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③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④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⑤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⑥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
(3)活动过多(至少具备下列两项)。①坐立不安。②经常奔跑。③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④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⑤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
2.病程标准
(1)7岁以前开始出现多动现象。
(2)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3.排除标准
不是由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药物负反应等引起。
4.严重程度
(1)轻度。症状符合或稍微超过诊断标准所需症状,仅有微小的或没有学校和社会功能的损害。
(2)中等。症状和损害在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超过诊断标准所需症状很多,有明显广泛的学校、家庭和伙伴关系的社会功能的损害。
在应用上述诊断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在允许的活动场合,如下课、放学后,不管孩子的活动多么厉害,也无诊断意义;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时,做作业时,而他仍约束不住自己,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
第二,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相反,若注意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才应考虑多动症的可能。因为有的儿童是“不伴多动的多动症”。在美国,从1979年起,根据多动症最为常见和突出的症状是注意力集中困难,已把“多动症”改称为“注意缺陷症”,并分为“注意缺陷伴多动”及“注意缺陷不伴多动”两种,后者也就是“不伴多动的多动症”。
对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主要应采取教育引导、心理治疗、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相结合的方法。
1.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利用学习原理来纠正孩子的不适宜行为的一种方法。当他们在学习中出现适宜行为时,就及时给予奖励,以鼓励他们继续改进,使其巩固;而出现不适宜行为时,就要加以漠视或暂时剥夺他们的一些权利,这样就会促使这些行为逐渐消失。比如,老师把患儿上课时多动行为的次数记录下来,如果这些行为的次数减少,就及时予以表扬,并贴朵小红花;如果多动行为增加,就予以批评,打一个叉。当小红花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可以得到奖励,如让家长奖励孩子喜欢的东西;如果叉叉达到一定数量,就要惩罚孩子,如一周不允许看动画片等等。用这种奖罚分明的方法引导患儿,可培养儿童的自控力,使多动症儿童的行为有明显的改善。
2.自控训练
这一训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让患儿学会自我行为控制。例如出一道简单的题目让患儿解答,要求患儿命令自己在回答问题之前完成以下三个动作:停――停止其他活动,保持安静;看――看清题目;听――听清要求,最后才开口回答。这一方法还可以用来控制儿童的一些冲动性行为。例如过马路时,要求在过马路之前完成停、看、听等一系列动作。由于在训练中,动作命令是来自于患儿内心,所以一旦动作定型,患儿的自控力就能大大提高。在进行自我控制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顺序,任务内容由简到繁,任务完成时间由短到长,自我命令由少到多。
[病案]
陈某,男,6岁,幼儿园大班。
孩子深得祖父辈的喜爱。其父亲较为迂腐,认为应从小对他高标准严要求,坐有坐相,立有立相,在孩子面前非常严肃,以显出父亲的尊严,孩子从小就怕爸爸。父亲对孩子开始时只是大声训斥,骂不灵了就打,罚站,为此不但引起家庭矛盾,使孩子对他更是噤若寒蝉,显得十分可怜。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而父亲又不许他外出怕学坏,只准他在家玩玩具。前年起发现,只要爸爸不在家,他便东摸摸西摸摸,动个不停;而且不爱惜玩具,拿来随便拆坏,常常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有个什么念头就不假思索地去行动,不顾后果,情绪不稳定,常为一点小事发火,大声叫喊。孩子在幼儿园表现也不好,老师不断来告状,说他不守纪律,与小朋友们打架,而且像大人一样训斥同学,午睡时捣蛋,把玩具拆坏。老师用尽软的、硬的办法,只差没有体罚,可是都不见效。
孩子由于长期受其父的“高压”教育而表现出“反抗”行为,致使在父亲不在时“彻底解放”,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想干啥就干啥,这种情形时间一长,便成为病态反应,而可以诊断孩子是患了多动症。
心理医生决定对患儿进行自控训练。自控训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一些简单、固定的自我命令让患儿学会自我行为控制,还可以用来控制儿童的一些冲动性行为。在进行自我控制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训练顺序,任务内容由简到繁,任务完成时间由短到长,自我命令由少到多。另外,治疗的同时可适当用些利他林、匹莫林等安定药片。坚持教育训练和用药,患儿经过两个月的治疗已恢复正常。
3.教育方法
家长要重视教育工作,要学习了解有关儿童多动症的知识。不要责备、怪罪、歧视、打骂孩子,要耐心教育,抓紧辅导。教育多动症的患儿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求必须切合实际。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多动症的特点,对于多动儿童的要求,不能像对待正常孩子那样严格,只要求他们的多动行为能控制在一个不太过分的范围内,就可以了。
(2)把过多的精力引导起来。对于这类活动力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的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出来。家长和老师要组织他们多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和户外活动,如跑步、打球、爬山、跳远等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释放出来。
(3)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可以从看图书、听故事做起,逐渐延长其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可把他们安排在教室的第一排座位上,以便在上课时能随时得到老师的监督和指导。如果儿童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所进步,应及时表扬、鼓励,以利于强化。
(4)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要按时饮食起居,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不应迁就儿童的兴趣而让他们看电影、电视至深夜,以致影响睡眠。
(5)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这类儿童,应耐心地反复地进行教育和帮助,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所存在的紧张心理,帮助他们提高自控能力。
4.药物治疗
对多动症症状明显且严重影响到学习和集体活动者,应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如:中枢兴奋剂、右旋******、利他林、匹莫林等。这些药几乎对2/3的多动症儿童有效,因此是治疗多动症的首选药物。儿童在用药1~2周后,一般会表现出安静,不再怎么好动、注意力较集中、能按大人的要求行动、易于管理等。有的儿童在用药后不久,多动和激动的表现可能会加重,但继续用药症状即可改善。这种药的副作用有食欲不佳、体重减轻、睡眠障碍。因此,傍晚时尽量不给孩子吃药,以免孩子晚上不能入睡;同时要遵从医嘱,根据儿童行为的改善情况逐渐减药或停药。当使用中枢兴奋剂治疗无效时可改用其他药物治疗,如三环类抗抑郁药或小剂量氟哌啶醇等治疗。
5.饮食治疗
多动症患儿的饮食,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少食含酷氨酸的食物,如挂面、糕点等。少食含甲荃水杨酸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橘子等。饮食中不要加入辛辣的调味品,如胡椒之类,也不宜使用酒石黄色素,如贝类、大红柿、橄榄等食物。
(2)应多食含锌丰富的食物。因为锌是人体内的微量元素,与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有关。锌缺乏常使儿童食欲不振,发育迟缓,智力减退。研究发现,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大多数头发中锌含量较高。所以,常吃含锌丰富的食物,如蛋类、肝脏、豆类、花生等对提高智力有一定帮助。
(3)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因为铁是造血的原料,缺铁会使大脑的功能紊乱,影响儿童的情绪,加重多动症状。因此多动症孩子,应多食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肝脏、禽血等。
(4)应少食含铅食物。因为铅可使孩子视觉运动、记忆感觉、形象思维、行为等发生改变,出现多动,所以多动症患儿应少食含铅的皮蛋、贝类等食品。
(5)应少食含铝食物。因为铝是一种威胁人体健康的金属。食铝过多可致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多动症患儿应少吃油条,因为制作油条需要在面粉中加入明矾,而明矾的化学成分为硫酸铝钾。因此,吃油条对小儿的智力发育不利。
[病案]
李某,男,9岁。从小好动,在家在幼儿园都是成天不得安宁的那种孩子。上小学后更是变本加厉,不分场合地好动,上课不是在下面搞小动作、玩自己的,就是去招惹周围的同学,扯扯女同学的头发,或是给男同学一拳,而且喜欢接老师的话,打岔;有的时候甚至私自离开座位跑到教室后面的空处去玩耍。这样不仅自己成绩差,还影响课堂纪律,老师拿他很是头疼,班上的同学也不喜欢他。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结合孩子家长与老师反映的情况,可以确定该儿童患有多动症,属于气质性的多动症,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儿童自己的气质与天性。主要使用药物疗法结合行为疗法:
(1)药物疗法。①兴奋剂。如右旋********、利他林、米拉脱林等。这些药几乎对2/3的多动症儿童有效,因此是治疗多动症的首选药物。儿童在用药一至二周后,一般会表现出安静,不再怎么好动、注意力较集中、能按大人的要求行动、易于管理等。②安定剂。如氯丙嗪和硫利达嗪。当使用兴奋剂治疗无效时可使用安定剂。这种药在服用几周后才会有明显的效果,如表现出安静、易于管理等。③维生素。大量服用维生素对改善多动症儿童的行为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一定要注意,对多动症儿童用药一定要遵医嘱。
(2)行为疗法。当患儿稍有一点良好的行为,如上课时较少做小动作、没有离位乱跑、安静地做作业等,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如贴一朵小红花等;如果又出现了打架、上课大声喊叫等行为,则要给他记一个黑圈,并且明确地告诉他每增加一个黑圈,便要取掉一朵小红花,而累积一定数量的小红花可换取某种权利或要求,如10朵小红花可以去公园或动物园玩一玩,5朵小红花可在游乐场选择一样好玩的项目,3朵小红花可吃一支冰激凌,等等。
用这种奖罚分明的方法训练患儿,两个月后,培养了儿童的自控力,使患儿的行为有明显的改善。
八、攻击性行为
儿童攻击性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
攻击行为会妨碍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另外,攻击行为与犯罪有一定关联。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行为。也就是说,从小攻击性强的孩子,如果不注意克服和制止,长大后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如果孩子经常出现攻击性较强的行为,家长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及早予以矫治。
引起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有:
1.遗传因素
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的父母身上也可发现攻击性倾向甚至攻击性行为。有关专家研究认为,这些儿童可能存在着某种微小基因缺陷,在后天的环境中将会表现出攻击行为。
2.心理因素
一般说来,有情绪问题和行为障碍的儿童易产生攻击性行为。如多动症患儿因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当情绪稍有激动,便头脑发热,与人发生争吵或动手打人;焦虑症的儿童由于过度焦虑,或抑郁症的儿童由于压抑而产生攻击行为。
3.教育因素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教育不当有很大关系。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吃亏,常教育孩子说:“如果别人打了你,你也狠狠打他,下次他就不敢欺负你了。”如果当孩子被人打而孩子又未还手时,家长就对孩子骂道:“你真笨,怎么别人打你你都不还手!”而有的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攻击行为比较袒护,不仅不批评孩子,还当着孩子的面说:“我家小孩是有点调皮,但如果人家不先动手打他,他是绝对不会先动手打人家的。”这会使儿童产生一种攻击别人的合理感,以后攻击欲更强,攻击性行为加重。另外,如果家长对孩子多是暴力教育,那么孩子挨打后就会将这种情绪“转嫁”到他人身上,找别人出气,逐渐形成攻击行为。
4.模仿学习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模仿性强,许多攻击性行为都是从父母、同伴等,或电影电视以及网络游戏中模仿学习而来。有资料表明,电影电视中攻击性行为对儿童影响较大,儿童许多新奇古怪的攻击行为都是从电视录像中模仿而来的,特别是那些受赞扬的攻击行为,儿童越易模仿。因此,常看那些暴力武打影视片的儿童易出现攻击性行为。现在更要关注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儿童攻击性行为有以下主要表现:
第一,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往往是非争不可,并时常讲粗话、骂人。
第二,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任性执拗,喜欢生气,时常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叫喊、扔东西或以头撞墙等;有的还可能表现出一种屏气发作,即大声号哭之后,呼吸短暂停止,严重时可伴有发绀和痉挛现象。
第三,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经常向同伴发起身体攻击,如打人、咬人、推人、踢人等,惹是生非、戏弄、恐吓、欺负同龄儿童或比他小的儿童,强占抢夺别的儿童的玩具和物品。
[病案]
王某,男,10岁。从小好胜心强,不愿意吃半点亏,稍有不满,便对他人又抓又咬又踢,相当的凶狠。很多小孩家长告到家里和老师那里,家长也觉得很生气,多次打骂说教儿子,但均无效,不但不能制止他的恶行,反而有时还遭到反抗。真不知该如何管教他了。
可以明显看出,这个小孩具有较强的攻击性行为。从其母亲处了解到,孩子从小便喜欢看电影、电视,特别是武打片和枪战片,更喜欢模仿剧中人物打拳、打枪等动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就是从电影电视中模仿学习而来的。
心理医生认为首先要控制环境的影响,即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许多都是从社会环境中习得的,首先应从社会环境中寻找那些可能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消除。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影响了其他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而且还会影响自己一生的发展,延续到青年期以后,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等问题;为人父母后,会影响其子女的发展;同时,还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影响社会治安、提高犯罪率等。有资料显示,70%的暴力少年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有攻击性行为。因此,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必须予以彻底矫治。其方法有:
1.创造良好的生活教育环境
实践证明,生活在一个有良好家庭气氛、有充裕的时间,有自己的玩具,有温馨宽松的环境,其攻击行为会明显减少。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许多都是从社会环境,特别是带有暴力性的影视作品、网络游戏中习得。家长应该对孩子的信息渠道进行控制,对孩子多进行正面引导,鼓励儿童学习模仿影视中的积极行为。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是从父母那儿模仿来的,父母应做自我检查并改正,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强化法
强化法是一种很有效的行为疗法。当儿童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时,老师和家长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儿童,这就是正强化。相反,当儿童表现出攻击性行为时,要进行一定的批评和惩罚,以达到减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目的。
[病案]
佳佳,女,8岁。美术课时和邻座的莎莎一起画画。佳佳缺一支红色的蜡笔,看见莎莎笔盒里有一支,伸手就去拿,嘴里还说:“这是我的。”莎莎也要用,就不肯给她,佳佳气得把莎莎画画的东西全扔掉,撕坏了莎莎的画,还用脚去踢莎莎。
佳佳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攻击性行为。这时,老师可让该儿童暂时停止画画,坐在一旁看其他小朋友,待儿童向老师表示再不抢同学东西的时候,便可让她和大家一起画画。对攻击性行为较严重的儿童,可把他暂时隔离这个环境,换个教室让她一个人待一会,使他得不到任何强化信息的环境,并对他说:“你好好想一想,你刚才的行为对不对?”让儿童明白他是因攻击性行为而与其他孩子隔离的。一开始,儿童可能会大哭大闹,但不必理会,当他安静2~3分钟后,便可让他出来。
3.纠正不正确的教育方式
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被欺负和孩子欺负别人的事情。当孩子被欺负后,应告诉孩子要向老师反映,不要动手反击;当自己的孩子打了别人的孩子以后,不要有任何偏袒的言行,要对孩子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带着孩子向被欺负的孩子及家长赔礼道歉,如果情况严重的,还要登门看望赔罪。另外,老师也要予以重视,当被欺负的儿童来告状时,要认真听取情况,待调查了解清楚后做出公正的判决,千万不要很随便地点点头说“好,我等会儿批评他”而不了了之。家长们一定要明白:今日的袒护正是明天孩子走上歧途的温床。
4.饮食和药物治疗
对有攻击性倾向的儿童可用减少糖摄入量的方法来防止和减少其攻击性行为。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中枢兴奋剂或镇静剂,可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得到控制,但这只是暂时性的,一旦停药,药效便随之消失。因此,药物治疗只能作为辅助疗法。
九、学习能力障碍
学习能力障碍又称特殊发育障碍,是指言语、学习技能(包括阅读、拼音、书写、计算等)、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发育延迟,表现与其实际智力水平有明显差距,然而不是由于严重的智力低下、感觉器官的缺陷、情绪障碍或缺乏学习机会所造成,学习能力障碍在小学生中比较多见,约占学龄儿童的5%~10%,且男孩多于女孩。
引起儿童学习能力障碍的原因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生理因素和环境因素两方面。
1.生理因素
(1)器质性因素。儿童在胎儿期、出生时、出生后由于某种伤病而造成轻度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都可能影响儿童的学习技能的发育。
(2)遗传因素。有些学习技能障碍具有遗传性,例如阅读障碍可以遗传好几代,从患儿的父亲、爷爷或其他亲属处也可见到类似的情况。
(3)营养因素。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锌、铁缺乏对儿童发育及学习能力有明显影响。
2.环境因素
(1)不良的家庭环境。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工作或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原因,使儿童从小就未得到大人充分的爱抚,特别是缺乏母爱。
(2)儿童在幼年时未得到良好教养。在儿童早年生长发育的关键期,特别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没有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和教育。
(3)不适当的学习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儿童产生一种厌学情绪。有的父母不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一味地对子女高期望,严要求,为子女安排学习内容或进行教育时常出现超前现象,其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部分老师有违教育原理和师德,对学生存有偏见,特别是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予以批评指责,大大伤害了儿童的自尊和自信。
学习能力障碍主要有以下表现特征:
本症患儿虽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智力水平,同时接受社会供给学习的机会与其他儿童相等,但与同龄儿童相比,在阅读、拼音、书写、计算或运动技能等方面发育延迟或有显著缺陷,形成学习困难,虽很用功,仍常留级。学习成绩测验的结果,与其实际智力水平能达到的成绩有明显差距。
[病案]
楚某,男,11岁。家境富裕,父亲是某集团公司董事长。楚某身体健壮,是学校的体育“明星”,跑步、跳高、跳远、游泳等许多项目都是全区冠军;且积极上进、富于组织才能,是本校的大队长。该同学头脑亦聪明,各学科成绩优异。但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个显然是发展比较全面的少年,却有着一个使他和他的亲人、师长极为困惑和苦恼的问题――他记不住印刷的字词。
该生在母亲和班主任的陪同下前来咨询。母亲反映,孩子的口语记忆都没有问题,但就是记不住书上的字句,有些字词也读不准。据了解,楚某就读的是当地最好的私立小学,条件很好,师资力量很强,家长对其寄予厚望。楚某的班主任也说该生聪明勤奋,但是似乎阅读能力部分丧失,连简单的语句都记不下来。医生对楚某进行了语言能力的检测,发现一切正常,发音功能和口头表达不存在问题。
最后医生确定,楚某并非丧失阅读能力,而是严重的阅读障碍,准确地说,是一种阅读恐惧症。这是学习困难综合征中的一种典型症状。引起其疾患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学习内容和教育方法:私立学校的封闭式教学和管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方式;死记硬背的不当要求;家长过于迫切的“望子成龙”厚望。再就是缺少家庭温馨:家长只重学业督促且常年忙于工作,未能使孩子从小得到大人充分的爱抚。
施治方案:①利用暑期由心理医生对患者进行有计划的阅读训练;②训练过程中以正强化法提高其自信心;③训练过程中适当采用放松技术,使其减轻心理压力、消除紧张;④要求学校和家长配合,缓解学习压力,为其创造良好、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
整个暑假,楚某缓慢而持续地进步着。
CCMD-2-R将学习能力障碍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言语技能发育障碍
指儿童言语发育延迟或偏离正常,出现发声、言语表达或理解障碍。
2.学习技能发育障碍
指不是由于智能发育障碍,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听觉、视觉障碍或情绪障碍所致的学习技能障碍,包括特殊阅读障碍、拼音障碍、特殊计算能力障碍。
3.运动技能发育障碍
指儿童运动技能发育的延迟,但不是由于神经系统疾病或运动器官先天性缺陷、畸形等所引起。
4.混合性技能发育障碍
在诊断学习能力障碍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学习困难的儿童有着明显的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学习成绩不好,是由某种学习技能障碍引起的,而并非智力低下引起的,也就是说这类儿童的智能发展是正常或接近正常的。②学习困难是指儿童在某一科目上的学习成绩,比他实际智力能达到的成绩差得多。如10岁四年级的学生一般平均智商为100,阅读和数学成绩在标准化的量表上应在4分水平上。倘若他的阅读或数学成绩只有2分,那就是学习困难;倘若阅读2分,数学3分,则说明在阅读方面存在学习困难,而且阅读差会影响其数学成绩。③儿童多动症也会表现出学习困难的症状,但儿童多动症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好动、注意力缺陷和行为障碍所造成的;而患有学习困难综合征的学生,则主要是由于某一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引起的。
对学习能力障碍的治疗主要是教育训练和心理治疗。
1.教育训练
这一工作在国外有专门的机构来帮助完成,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种专门机构,其治疗工作可在条件较好的心理咨询机构指导下,由有经验的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集中治疗训练。治疗的基本程序是针对每位患儿的具体技能障碍,制订出专门的训练计划,然后在治疗教师的示范下进行个别矫治。如对有视觉空间障碍的儿童,可以进行系列视觉空间能力的训练;对听觉困难者,可给以系统的音调、节律训练;对语言表达困难者,可由字到句逐步进行训练。
2.心理治疗
主要采取正强化法,在对患儿进行教育训练时,对患儿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进行表扬和奖励,以强化儿童新技能的获得,提高儿童的自信心。
3.家庭教育
家长和老师不仅不能歧视这类儿童,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不要对其学习过分关注,减轻孩子的思想压力,为其创造一个较为宽松、温暖的学习生活环境。
十、吮手指、咬指甲
吮手指和咬指甲是儿童期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心理运动功能障碍。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调查表明,在6~12岁的儿童中,“经常”和“几乎整天”吮手指的儿童的发病率为12%,而咬指甲的儿童的发病率则高达44%。有统计表明,90%的正常婴儿都有吮手指的行为,特别是儿童长牙的时候,这是正常现象。一般说来,儿童到2~3岁后,这种吮手指的现象就会消失,但如果过了这一年龄阶段,还仍然经常吮手指,则属于不正常现象了。咬指甲可在儿童期任一阶段发生,顽固者可能形成终身固癖,但多数出现在学龄初期的儿童身上,大约有10%~30%的学龄儿童有这种行为,多发年龄在11~13岁间,男女人数相等。
导致儿童长期经常吮手指和咬指甲的原因有:
1.缺乏安全感
父母不在身边、工作太忙,对孩子缺少关爱,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严,家庭成员关系紧张,以及孩子对一个新的环境适应困难等原因,都会使孩子感到紧张不安,产生一定的焦虑,而出现咬指甲的行为,长此以往,行为就固定了下来。
2.缺少同伴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特别是住在商品房的孩子,邻里之间的关系很疏远,孩子从学校、幼儿园回来后,都是一个人在家里做作业、玩玩具、看电视,当感到孤独、寂寞、乏味时,便不自觉地去吮手指、咬指甲,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习惯。
3.模仿
有的儿童的这一行为是在幼儿园、学校里从同伴那儿模仿而来的。
4.教育不及时
当儿童从吮手指、咬指甲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快感后,便会时刻想着去吮去咬,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及时进行教育和制止,而是“看”之任之,也易使儿童养成习惯性行为。
5.其他原因
如在饥饿、身体有疼痛或其他不舒服的表现时,吮手指、咬指甲可以转移分散对饥饿、身体疼痛和不舒服的注意力。若这种饥饿、疾病等不良情境经常出现,则可能使这类动作形成习惯性动作。
[病案]
小晖,女,11岁。家境富裕,乖巧漂亮,成绩中上,课外生活非常丰富,参加了很多兴趣班的学习,有舞蹈、钢琴、英文等等。给大家的感觉也是懂事听话,但是她一直有咬指甲的习惯,其母亲对她这一行为非常讨厌,屡教不改,便把她带来咨询。
医生在和小晖的单独交谈中发现,她虽然表面较活泼,但内心却隐藏着许多忧虑。据了解,父亲是公司的董事长,几乎没有时间和她交流,她的教育生活都是母亲负责。她的母亲不仅喜欢打扮,而且凡事吹毛求疵、唠叨不停,她希望女儿成为一个大家闺秀,要求她学芭蕾,又要她学民族舞蹈,更要她练钢琴、读英文。但小晖内心里并不喜欢这些,而她母亲却非常热衷于此,不惜花费时间和金钱,为其请名师,制备很多漂亮昂贵的衣服。每次女儿学芭蕾舞时,她就站在旁边指点批评。而且常常提醒在生活中女儿的仪表仪态,甚至走路姿势等等,搞得女儿紧张兮兮的。而且,小晖的课外时间被这些课程占得满满的,很少能像其他孩子那样玩耍,她自述感到很孤独。可见,女儿吮手指的行为就是缘于这种内心冲突、焦虑、孤独和对其母亲极度不满的结果。家庭教育的不当直接导致了孩子这个行为,所以要纠正孩子这个习惯,首先要从家长的教育方式入手,这才是根本。
儿童若养成了吮手指、咬指甲的顽固习惯,不仅影响儿童身体健康,同时也是儿童内心紧张、压抑、忧虑、自卑感、敌对感的情绪表现。因此必须及早进行预防,对已形成这一不良习惯的儿童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矫治。
1.满足孩子被爱被关注的需求
如多与孩子交流感情,进行肌肤接触,如陪孩子游戏,带孩子郊游;睡前给孩子以温情,让他愉快安详地入睡,使孩子有一种安全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同时,在换到一个陌生环境时,要多予以孩子关注。
2.给儿童一个宽松的环境
给孩子多一些时间能与同伴一起玩耍,孩子从同伴之间活动所得到的是其他任何活动都代替不了的。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让他们能尽量享受到一个完整的童年。
3.注意手指卫生
家长定期为孩子修剪指甲,使其无法咬到。同时注意孩子的手部卫生,防止疾病感染。
4.厌恶疗法
可在儿童常吮、咬的指头上放些胡椒粉,涂些黄连水等苦味剂或缠上些纱布,使之在吮、咬时产生一种厌恶感,可减少或消除这些不良行为习惯。
5.强化法
强化法可以分为负强化和正强化两种。规定患儿在一段时间里反复不停地吮、咬手指,直至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促使其慢慢改掉这一顽习,这是负强化。在对孩子进行矫治时,其态度要亲切,语言动作要轻柔,不要大声地呵斥、恐吓、打骂。另外,当孩子在矫治过程中有所进步时,应及时予以表扬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