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股市情况看,要真正做好长线投资并不容易。例如,本来很是优质的公司,却常常“未老先衰”;又例如,股市走势往往是不顾业绩好坏,大起大落。
很显然,发展中的中国股市,并不能用成熟市场的投资理念来克隆,顺势顺时才是良策。
所谓的顺势顺时,就是熊市做投资,把股票维持一个比较长的时期,牛市做投机。原因很简单,熊市期间,投资者对股票大多敬而远之,大多数股票处于底部。这样,更容易通过挖掘发现股票的价值,从企业的成长中获得收益。而牛市期间,投资者购买欲望强烈,对优质股常常进行透支未来业绩式的操作。
另外,牛市往往出现“讲故事”式的股票,十分容易短线炒作。这样的股票,很容易在短期内获得巨大收益,不做有点可惜。所以可以顺势而行。投资者牢牢把握顺势顺时,在牛市中做短线,在熊市做长线,应该可以获得好的结果。
只要不做错
当已确认市场转势为调整市,那么每次反弹的买入点都可能未来的苦盼解套点。大势所趋,不要做无谓的抵抗。错过了,就放了吧!只要不做错,就是胜利。
重势轻价不数浪
重势不重价,这是牛熊通用的理念。波浪的数法具有逻辑,如:有五浪上升,就有三浪下跌。未来的第一浪运行需建立在前一浪的基础上,这种思维属线性思维,这浪中套流,是在没有外力干扰状态下按股市自然状态去运行。
在中国初生的股票市场,政策的干扰,投资者心理的波动都直接做为外力干扰市场,非逻辑性很强,所以不要简单浪中数浪。
不要轻意补仓
不要轻意补仓。熊市中买入被套后摊低成本,在低值买入,谁知像踏入沼泽地,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补仓是无奈的选择,是被动性的建仓,其成本率很低。因为股价每次的反弹都是暂时的修整。向下破位是最后的结果,补仓损失越补越大,像去救中了电的人一样,被全部击中。
长空做短多
熊市里,由于整个大的趋势是向下的,所以在操作上很困难。总体上说在操作策略上就是“长空短多”。多数时间空仓,现金为王是上策,同时一但波段机会来临就做短多。波段操做,期望值不要高,一个波段能有8%——15%的获利就应满足,不可过贪见好就收。这是熊市里总的操作原则。
做波段时选股很重要,股选不好也是无用。在熊市中要抛弃牛市中被暴炒的个股,这种个股坚决不碰,一碰就死。同时对一些20元以上高价位的股票也尽量少碰。根据以往的规律,熊市里被青睐的往往是低价股,价位在5——15元间的个股机会最大。因此在选股时目标要盯在中低价股身上。
中低价股又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次新股,一类是老股中几年未被炒热的个股。据统计,在弱势中次新股是最活跃的群体,里面蕴藏着很多机会。次新股的优势很多,所以要是把握不好热点,买次新不会错。
未被炒热的老低价股也是受欢迎的对象,像1997至1999年间,低价股是整个熊市中最热门的品种。选股时要注意这点,它关系到钱袋子是否能胀起来。否则,即便看对了大势,选错了股也徒劳。
选择性出击
经过持续下跌之后,深度套牢的投资者感到深深的疑惑:市场的疲弱走势使得持有或敢于介入的投资者“来一个套一个”,亏钱成为“经典”,而赚钱只能回忆。那么,股票真的不能做了吗?
牛熊交替就像季节更迭,很自然,只不过没有四季那么分明而已。因此,在牛市中大做特做,熊市中选择性出击,是有效方法。牛市以持续买进、坚持持股为主,熊市以抓准机会、快速获利为主。牛市中可以做中长线,熊市以短线操作为主。
要求投资者增强对大市的把握能力,一旦市场扭转了较长时间以来的下跌趋势,携量上攻,买股票的时机也就来临,买得越早,风险越小,收益越高。
在下跌趋势形成之后,坚持以持现为主,不到大盘严重超跌时决不出手。一旦在持续盘跌后出现放量加速急跌,则可抢进率先止跌反弹的个股做短线。这样的机会恐怕两三个月难得有一次,总体来说,熊市应以休息为主。
牛市做业绩、大板块,熊市做题材股。从近年来的行情中不难发现,大牛市中,业绩或有号召力的大题材、大板块走势明显强于大盘,如近年来风光一时的网络股、科技股,就推动了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大的牛市。领涨板块在直接推动大盘的同时,还对其他板块及市场人气起积极作用。
牛市重仓介入,熊市轻仓为好。大行情中,投资者忧虑的主要问题不在股票上,而在自己入市的资金量上,几乎每一位投资者都会认为自己的钱太少,自然也就很少有轻仓或空仓者了。
熊市中,持股者最担心的是持仓过大,一旦下跌将遭致损失,无疑是正确的。即使在熊市中参与把握比较大的反弹行情,持仓比例最好不超过50%,否则一旦出现意外,恐怕就真是“偷鸡不着反蚀把米”了。
淡季建仓,逐次向下
成交量的增减显示股市行情枯荣。热闹时进场,才有希望获得短期的差价收益。
如要着眼于长期投资,则不宜在交易热闹时进场,因为此时多为股价走高的阶段,如进场建仓,成本可能偏高,即使所购的股票为业绩优良的投资股,能够获得不错的收益,较高的成本还是会使投资回报率下降。
如果长期投资者在交易清淡寥落时进场建仓,或许在短期内不能获得差价收益,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投资成本低廉,与将来得到的收益相比,投资回报率还是可以令人满意的。因此,交易清淡时,短线投资者应袖手旁观,而对于长线投资者来说,则是入市建仓的大好时机。
主张长线投资者在交易清淡时进场收购,并不是说在交易开始清淡的时候,就立即买进。一般来讲,淡季的末期才是最佳的买入时机,问题的难度在于没有人能够确切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才是淡季的尾声。
也许在长期投资者认为已经到了淡季尾声而入市,行情却继续疲软了相当一段时间;也许认为应该再慎一慎的时候,行情突然好转而痛失良机。
所以,投资者尤其大户投资者,淡季入市时,采取了逐次向下买进的做法,即先买进一半或三分之一,之后不论行情涨跌都再加码买进,这样即使是在淡季进场,也不会错失入市良机,可收到摊平成本的效果。
只有套牢的风险
在市场处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无论是仓位重的投资者还是仓位轻的投资者均首先应该转变牛市中形成“怕踏空”的思维定式,而屡屡去搏反弹。在熊市中没有踏空的风险,只有套牢的危险。
三高股票风险大
从历史经验看,三高股票(即高价、大盘、高市盈率)的跌势将贯穿熊市的始终,而且是市值损失最大的个股。此外,在牛市贯用的“横得多长,立得多高”的理论在调整市中是十分危险的,取而代之的是“久盘必跌”。因此对于横盘整理的股票应该注意择机减仓。
看成交量,把握时机
学会观注成交量变化。在熊市中,成交量是反弹或反转的重要提示性指标。特别是在市场下跌的初期,一旦成交量放大,应该迅速离场。而在反弹的时候,如果成交量不能持续温和放大,则不应该轻易搏反弹。
把握时机,调整持续仓结构。市场的每一次大幅回落也是一次将手中筹码进行结构性调整的绝好时机。在调整方面上,“次新、低市值”是主要的战略性建仓和换股方向,市场一旦重新转强,次新股、小盘股、含权股将会成为市场新的领头羊。
小心羊群效应
小心羊群效应,避免受大众情绪的左右。如果是个随波逐流的投资者,那么在市场顶峰被套牢将是永远要承担的风险。举例:2000年初,人们都青睐股票而讨厌债券,股票热的结局很悲惨;2003年初,债券成为宠儿,股票则遭人轻视。
分投原则:不要试图找出下一匹投资黑马,应该意识到,永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该怎么办呢?要决定自己在股票、债券和现金之间的投资组合,现金投资包括储蓄和货币市场基金等形式。然后,坚持按这种比例进行投资,而不论市场如何风云变幻。
涨跌与价位无关
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股评文字:某某股绝对价位已低,后市具有较大的涨升潜力……似乎低价也是推荐个股的一大理由。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股票的涨跌与绝对价位并没有十分直接的关系。股价高低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如果仅仅以“绝对价位已低”来决定股票的买卖,极有可能会吃亏。仅仅是指个股的绝对价格而言,而不是将整个市场中的股价进行牛熊对比,因为熊市中股价的整体水平肯定是明显低过牛市的。
股市有牛熊之分,而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中,股票的走势截然不同,于是便有了“底在底下,顶在顶上”的股市箴言。股价表现也是这样,牛市中,高企的股价也还能够上涨,80元的亿安科技高不高?从绝对价位看肯定是高的,因为当时还没有一只股票的价格达到过80元。但后来它涨到了126元,以80元计算的涨幅仍然达到近60%,即使是在80元追进也有利可图。熊市中,即使是低价股也会跌,遭致惨重损失。
同样以亿安科技为例,18元的价格高不高?与前期100元之上的价格相比,自然是“绝对价位已低”了,但后来它跌至不到11元,跌幅仍然达40%,同样得亏钱。由此可见,绝对价位并不是衡量一只股票是否具有介入价值(不说投资价值,也不说投机价值,只研判有没有介入并且获利的价值)的主要因素,甚至与投资策略并不直接相关。
还有的投资者不明白股价与比例的关系,曾经有投资者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如果10元的股票能买1万股,5元的股票不就可以买2万股了吗?”这当然是事实,但他也许没有想过,不管是1万股也好,2万股也罢,如果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有相同的涨幅(比方说20%),则个人资产的增值幅度是完全一致的,并且如果买进的都是沪市股票,则多出1万股还需支付多出一倍的过户费,实际收益还不如买1万股价位高出一倍的股票。
回顾中国股市的历史发现,在大行情中,涨势强劲的历来都是一线股,而一线股的价格从来都是在当时的市场中最高的。处于价格最底层的三线股,往往在大行情中都只是充当配角,涨幅一般都会比一线股小很多。
买卖股票的关键在于认清趋势,上涨时切不可因为股价已经涨高而畏手畏脚,蜻蜓点水买一点了事;下跌趋势已经形成时,不管股价多低,下跌了多少,都不是买进(尤其是重仓买进)股票的理由。3 元的绝对价位应该很低了吧?但如果其跌至1.5元(这在大熊市中是完全可能的,甚至还可能更低),持有者的资产仍将被腰斩,与80元的股票跌至40元的效果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