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陶乐县志
31988900000036

第36章 征收 销售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粮食局 1949年10月,陶乐县人民政府成立后,粮食由财政科管理,科内设粮食专管员1人。1950年3月,配有1名科长负责粮油管理。1951 年粮食科成立,科长由财政科长兼任,配备副科长、会计、出纳、经营仓储员各1人。1954年粮食科改为粮食局,配备正副局长,增加统计员。1968年4月,粮食局改为粮食局革命领导小组,小组设有正副组长、组员3 人组成。1973年3月,恢复粮食局。1984年局内设人秘、业务、会计、仓储等6 个股,有工作人员10人。1993年,粮油总公司成立,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为政企合一的政府职能部门。各粮库改为公司,实行粮食局和总公司指导,各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1998年,撤销了粮油总公司,粮食购销公司成立。马太沟、红崖子、高仁镇3 个粮库归购销公司管理(农场粮库为马太沟粮库的收购点),实行自收自支的经营管理体制。粮食局与购销公司实行政企分开,不再参与公司的业务经营管理。粮食局为政府直属的事业单位,指导购销公司、粮贸工业公司、恒丰蔬菜脱水厂的工作。

1990年、1991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财贸系统评为“春光杯”优胜单位,1992~1995 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税宣组评为“学税法先进单位”。1995 年被国家粮食储备局连续4 年评为“卡片填报先进单位”。

高仁镇粮库 1951年成立时,为县城粮库,配备主任、保管、会计各1人。1951年前直属财政科管理,1953年初县政府搬迁马太沟后,即为高仁镇粮库。1971年7月因购销量小,撤销粮库改为供应点,1973年改为粮油购销站,1993年改为高仁镇粮油公司,1998年改为高仁镇粮库。

马太沟粮站 1953年成立(即县城粮库),配备负责人、会计、出纳、保管、付粮、开票员各1人。1973年改为粮油购销站,1993 年改为马太沟粮油公司,1998 年改为马太沟粮库。1997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局评为“四无粮库”。

红崖子粮库 1954年成立,配备负责人、会计、保管各1 人。1973 年改为粮油购销站。1993年改为红崖子粮油公司。1998 年改为马太沟粮库。1998 年、1999 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局评为“四无粮库”。

月牙湖供应点 1958年成立,1962年因移民迁退原籍,供应点撤销。2000年重建,隶属高仁镇粮库,有工作人员3人。

马太沟粮油加工厂 1970年成立,配备负责人、会计、保管各1 人,工人5 人,隶属马太沟粮油购销站管理。1981年实行独立核算,1999年实行股份制改革,更名为粮贸工业公司,有工作人员8人。

恒丰蔬菜脱水厂 1998年成立,有工作人员6人。

粮油议价公司 1984年6月成立,1996年撤销。

粮油总公司 1993年成立,1998年撤销。

粮食购销公司 1998 年成立,进行全系统粮食经营业务,有工作人员32人。2000 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局评为“安全保粮先进县(市)”。

第二节 征购 订购

一、征购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掌握充足的粮源,保证军需民用,对粮食本着统筹兼顾的原则,实行统一收购、统一销售、统一调拨、统一储存的政策,做到合理分配,保证供应。收购计划由国家下达,逐级落实到户,收购方式先后实行了征购、统购、超购、定购、零散收购和保护价收购等办法。县人民政府为了稳定粮价、安定民心、促进生产,实行在国家统一计划下的自由贸易政策,成立了国营粮食机构组织粮源,国家向农民征收公粮并委托供销社在市场采购部分粮食,保证市镇居民及农村生产生活的需要,抵制私营哄抬粮价。1950~1952 年根据枟新解放区农业税暂行条例枠,按常年产量的13畅8%税率征收。公粮分夏秋两季征收。夏收公粮属预征性质,是全年公粮的一部分,秋征时全年统算。

1953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粮食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私营粮商与国家粮食经营争夺更加激烈。为了保障社会主义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家对粮食实行计划收购,禁止私营粮食。人民政府有计划地组织动员农民向国家交售余粮。粮食部门刚刚成立,机构设置不全,收购力量不足,为了便于群众交售,委托供销社代购。1954 年高仁镇、红崖子供销社给国家代购粮食5万公斤。是年,马太沟建立农贸市场,为农民余粮调剂品种兑换,起到良好的作用。市场管理规定:凡在市场采购百斤以上的粮食,需经乡人民政府证明方可采购,市场余粮由国家粮食部门统一收购。1955年,国务院颁发了枟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枠,对农村粮食实行定产、定购、定销政策。定产,即由乡村干部组成评议小组,根据农户种粮面积、土地质量、粮食品种评出当年产量;定购,是根据产量,留足自用粮和公粮外,余粮按80%进行定购,增产可以增购,但不能超过增产的40%,减产可以减购;定销,即对缺粮户进行定销。征购任务年年有所调整。随着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以社为单位,将征购任务下达到社,由集体交售,为减轻农民交售粮食的困难,规定交粮在30 华里以内的为义运里程,超过30 华里的付给运费。按售粮任务春季付给30%的预购定金。1953~1957 年,国家共征购粮食507畅5万公斤,占总产量的37%,年均征购101畅5万公斤。

1958年,“大跃进”掀起粮食生产浮夸风。提出大购大销的口号,粮食实行高包产,高征购政策,计划产量818畅5万公斤,包产655万公斤,包购210万公斤。而实际产量365畅5万公斤,占计划产量的55畅8%。为了实现包购任务,农村口粮压缩10%,饲料粮压缩30%,征购任务完成 133畅5 万公斤。1959 年征购任务调整为145 万公斤,实际完成 113畅5 万公斤。1960~1964 年共征购310畅5 万公斤,占总产量的27%。国家为了鼓励农民完成征购任务,1961年起以生产队为单位,每交售800公斤贸易粮奖售棉布15 市尺,胶鞋1 双,香烟3 条。1964年调整为交售750公斤粮食,奖售棉布15市尺,针织品20市尺,棉花0畅8 市斤,胶鞋1双,香烟2条,食糖1畅5公斤。从1965 年开始,国家对征购任务实行一定三年不变的政策,三年核定粮食产量基数为427万公斤,核定征购任务92畅5万公斤。1971年国家对征购任务实行一定五年不变。1979年征购任务为82畅5万公斤(延续到1984年)。1980年以后,公粮全部按中等小麦征收。2001 年根据土地开发面积增加的实际,农业税征收数量调整为59畅39万公斤。

二、订购

1953年,议购粮由供销合作社经营,1954年,改由粮食局收购。超购粮50%在统购价基础上加价30%,50%奖售物资,1971 年取消奖售物资。1979 年,超购在统购价的基础上,加价50%,1985年,超购改为议转平。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全县小麦定购任务375 万公斤,实际收购436畅5万公斤,占任务的116%,占总产1044 万公斤的41畅8%。粮食部门在播种季节前,与农户签订订购合同,价格实行30%按原统购价,70%按原超购价。1990 年以后,国家放开了议购粮的价格,停止计划供应,国家为了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对农民的余粮实行保护价收购,农民完成国家征购或定购任务外,多售的粮食先后实行超购价、议购价和保护价收购。1998年6月6日,国务院颁布了枟粮食收购条例枠,规定实行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顺价销售粮食、资金封闭运行的政策。2000 年,共收购各种保护价粮食833万公斤。1986~2001年全县定购小麦总量一直维持在250万公斤。合同定购的基数是以农户承包责任田的面积和质量为基础。

第三节 供应 销售

一、粮食定量标准

1953年12月1日起,实行“以人分等,以等定量”的粮食统销供应办法。根据人口年龄和劳动强度确定每人每月供应标准。特重体力劳动者22畅5~27畅5公斤,平均数不得超过25公斤;重体力劳动者17畅5~22公斤,平均数不得超过20 公斤;轻体力劳动者13~17 公斤,平均数不得超过16公斤;脑力劳动者12~14畅5公斤,平均数不得超过14 公斤;一般居民和10周岁以上儿童11~13公斤,平均数不得超过12畅5公斤;6~9周岁儿童8~10畅5公斤,平均数不得超过10公斤;3~6周岁儿童5畅5~7畅5公斤,平均数不得超过6畅5公斤;3周岁以下儿童2畅5~5公斤,平均数不得超过3畅5公斤。

1958年8月,规定凡职工居民现行定量不够吃者,可增加月供应量。轻体力劳动者不超过17公斤,重体力劳动者不超过24畅5公斤,大中专学生不超过19公斤,城镇居民不超过14公斤。

1960年,粮食紧张,口粮标准核减为城镇居民每人每月9公斤,机关干部每人每月10畅5公斤,重体力劳动者每人每月14畅5公斤。定量压缩后,干部、居民口粮供应紧张,实行以瓜菜替代、劳逸结合,干部实行半天工作半天休息,组织上山采集替代食品。干部若到农村生产队支农,就同社员在食堂吃饭,并推广做饭增量法等措施,解决口粮问题。但干部、居民因粮食量少,缺乏营养相继出现浮肿。对浮肿人员经医生证明,供给少量的糠麸丸。同时,县上采取压缩城镇人口289人的办法,以减轻国家供应负担。为了弥补口粮的不足,发动群众大搞替代食品,将无毒的植物秸秆,玉米、土豆、树木等茎叶杆粉碎制作所谓的“淀粉”同粮搭吃。为了保证不死人、不浮肿、不外流,在定量内搭配5%~10%的大豆粉,但饿死人的事时有发生。

同年9月,口粮供应标准调整为特重体力劳动者每人每月26畅25公斤,重体力劳动者21公斤,轻体力劳动者16公斤,脑力劳动者14 公斤,城镇居民11畅5 公斤,6~10 周岁儿童10公斤,3~6周岁儿童8公斤,3周岁以下儿童2畅5~5 公斤,中学生14畅5 公斤,大学生16 公斤,下放劳动的干部18畅5公斤,人民警察19畅5公斤。

1970年9月,城镇居民分行业、系统制定新的粮食供应标准。特重体力劳动者每人每月23~27 公斤,重体力劳动者18畅5~22畅5 公斤,轻体力劳动者 15~18 公斤,脑力劳动者13畅5~15公斤,中学生13畅5公斤,大专学生16公斤,10周岁以上儿童13 公斤,4~9周岁儿童8~12畅5公斤,不满1 周岁—3 周岁3畅5~7 公斤。实行定量供应,超吃不补,节约归己。沿用至1993年6月30日。

1993年7月1日粮油价格放开,粮油不限量,敞开供应。

粮油价格放开后,市场粮油价格波动较大,影响了城镇居民的生活。1993年12月,对城镇居民的粮油供应实行挂牌销售。标准为城镇居民每人每月供应标粉10 公斤。1994 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自当年9月10日起,增供标二米3公斤,食用油0畅5公斤。

1997年6月底,市场粮油价格回落,对城镇居民的供应粮油不再实行挂牌销售,完全放开粮油购销价格。

二、粮食供应品种

1953年起,供应品种为面粉、大米、黄米,搭配比例为部队供应面粉45%、大米35%、黄米20%;机关、团体、工矿、学校及城镇居民供应面粉70%、黄米25%、大米5%。1957 年,规定粗细粮搭配供应比为细粮60%、粗粮40%。

1973年起,规定对住院病人、幼儿园、招待所、饭店等不供应粗粮,供应面粉80%、大米20%;对煤矿井下职工口粮供应比例由原来供应细粮60%调剂为80%。

1975年2月起,城镇居民口粮供应比例由原来供应细粮60%调整为70%,粗粮品种除黄米外,还有玉米面、高粱米等,根据国库库存品种由宁夏粮食局决定供应品种。1982年后,城镇粮食供应基本无粗粮,有时粗粮以挂面代替。

三、食油定量

1955年起,城镇居民食油实行定量供应,标准为干部每人每月0畅5 公斤,居民家属每人每月0畅25公斤。1956 年下半年,油源充足,食油基本敞开供应。1957 年恢复计划供应。1959年城镇居民食油定量标准由每人每月0畅25 公斤降为0畅1 公斤。1960 年改为0畅15 公斤。1966年改为0畅2公斤。1982年12月1日起,改为0畅25公斤。回族居民开斋节、古尔邦节,每人增供食油0畅5公斤。1997年7月后,城镇居民食油不再实行计划供应。

四、行业粮油供应

1953年起,工商行业用粮实行定量计划供应,用粮单位按月编制用粮计划,报经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粮食部门按计划供应。供应对象主要为饮食、副食品工业、酿造业、饲料加工业等。行业用油供应基本上与粮食供应相同。食品行业用油,用油单位按月编制计划,报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粮食部门按随粮供油的办法供应。持粮票每购平价粮50公斤,供食油7公斤。饮食服务行业用油,用油单位编制月用油计划,持粮票每购粮50 公斤,带供油4 公斤。工业行业用油亦按月作出计划,粮食部门核准后供应。

五、农村粮油供应

1954年起,农民每人每月食油以0畅2~0畅35公斤标准核算,达不到标准,粮库给以供应。1962年起,本着多产多吃、少产少吃的原则,实行“先留后购,只购不销”政策。

1955年,农村口粮标准界限为农民年人均口粮标准为180公斤,口粮标准在140公斤以下的为缺粮者,粮食部门给予补足销售。全缺粮生产队的粮食返销,一年一评议,以农户为单位,缺多少供多少,不搞平均主义,生产队统一购买后再分配到缺粮户。参加国家承建水利、筑路和其他基本建设工程的农村民工口粮补助,工程单位根据政府核定的民工指数和补助标准编制口粮补助计划,报经主管部门批准后,粮食部门补助销售。

六、议销

1962年实施粮油议购议销政策。1966年中断。1978 年恢复经营。1984 年6 月成立粮油议价公司。20世纪80 年代末,局属企业均开展议价粮油经营活动,利润也逐年增加。1993年,取消城镇居民平价粮油供应,1997年取消城镇居民挂牌粮油供应政策,议购议销成为主要增收项目,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到本省区、跨省区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