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陶乐县志
31988900000037

第37章 储调 加工

第一节 储调

一、储存

新中国成立前,陶乐没有粮食仓库,群众向政府借、还的籽种粮直接到平罗县城和姚伏堡军粮库取送。新中国成立初期,县人民政府为了保证军需民用粮食供应,征收的公粮借用民房及挖地窖储存。1954年后,相继建土木结构仓库,1956年建简易储粮栈子,到1962 年,共建仓容554万斤。月牙湖粮库1959 年始建,1961 年拆除。上述仓库地面为土地面,铺上麦柴、芨芨芭子、席子后散装粮食。对粮食的品质保证极为不利,虫、霉、鼠害经常发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砖木结构、混凝土地面的仓库建设速度加快,到1976 年,砖木结构仓库容量达到343畅5万公斤,1985年达550万公斤,2001年达到1800万公斤。

20世纪50年代,粮食增产缓慢,购留比例不够协调,农村留粮偏紧,自1961 年以后,粮食增产幅度加快,调整购留结构。党中央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要求国家储一点、集体储一点、个人储一点。1963年具体规定以生产队为单位,根据每年的生产情况除征购外,在可分配部分提取2%~5%作为储备,由队储存或交国家代储。代储的粮食不收代储费,储备粮的自储或代储非经批准不得动用,原则是无灾不动。对临时用于个别户的缺粮及民工口粮补助,需经公社批准。1963~1980年规定社员一般储存一年的口粮,集体储备50万公斤,其中国家代储10万公斤,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集体储备粮及储备粮基金全部有储备粮单位进行处理。1990年以后,陶乐县粮食部门主要负责定购粮、保护价粮的储备,代储自治区300 万公斤专储粮。储备品种主要是小麦。储备费用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拨付。

1956年前,粮食以干、饱、净的程度实行感观评定,1956 年以后相继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国家制定的各品种粮食质量标准,以仪器检验和感观检验相结合,作为鉴定粮食等级定价标准。

新中国成立初期,计量器具延用木制石、斗、升、合。一石小麦容量为100~120斤(1 石=10斗=100升=1000合)。石、斗的样式为梯形,底大口小,升、合有圆形、方形。1950 年改为木杆秤,16两为一斤。1959年改用台秤。1959年改16 两1斤为10 两1斤(16 两1斤和10两1斤均为0畅5公斤)。1986年,根据国家规定改市斤秤为公斤(千克)秤。装具主要是毛口袋、麻袋。粮食出入库主要是人背、肩扛。1960 年始使用人力胶轮架子车、脚踏筛。1971年使用电动输送机,保粮设备配置了水分测定器、粮温计、温度计、干湿计、分样器、扦样器。1983年使用电子测温器。整筛工具早期使用人力风车、手筛,1971 年使用电风扇、电动筛。1990年以后逐步实现了粮食出入库全部机械化。

二、调运

粮食调运在国家统一计划下进行。解放初至20 世纪70 年代,全县生产的粮食自给有余。通过收购,保证县内供应外,进行有计划的调出、调入、调剂余缺。全县调出大于调入,调入部分均系品种调换、籽种兑换。计划供应时期,供应的大米均由外地调入。1953~1957年调出、调入基本持平。调入的粮食主要供应迁入的移民及劳改农场的用粮。品种主要是大米、面粉。调出的主要是小麦、豌扁豆、玉米、黄黑豆。调运的工具在1970 年以前主要是骆驼、骡、马、驴驮运、木轮车、胶车、木船和少量的汽车,1970年以后主要是汽车。

粮食流向,调出主要调往石嘴山、银川、固原地区。调入地主要有银川、贺兰、永宁、青铜峡、中宁、盐池等地。

第二节 加工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县没有国营粮油加工业,市镇粮油供应委托农户碾磨、加工。1958年,粮食部门建立畜力碾磨加工。主要加工小麦、糜子、谷子,先后在马太沟粮库建立土磨4盘、土碾1 盘,高仁镇、红崖子粮库各建土磨2 盘。1962 年,马太沟粮库安装电动小钢磨4台,生产面粉,生产不足部分从外县、市调入成品粮。1971 年,全县通电后,在马太沟粮库建立粮食加工厂,安装6台磨面机,年产量250 吨,保证市镇供应外,还代农加工。1985 年,更新机械设备新建厂房,改造后年生产能力为1600 吨。1949~1984 年,油品加工一直委托农村土法加工,1960年装备1台传带式榨油机,利用锅托机带动,试榨胡麻、大豆。1985 年在马太沟筹建安装90型手压式榨油机1台,年处理油料原料50吨。

1953~1985年,生产小麦、玉米粉、黄小米共510 万公斤,胡麻油64畅5 万公斤。出品率为1956年前小麦每百斤出面粉88畅5斤;1959年出92斤;1962年规定标粉为85 斤;1980年以后,增加了70%、75%出粉率的优等粉生产;1990 年以后,逐步淘汰了80%以上出粉率的生产。胡麻籽出油率一直保持在每百斤32~36斤之间。

第三节 油脂

一、油料生产

陶乐县油料主要是胡麻籽。20 世纪50 年代全县零星种植芸芥籽、线麻籽、蓖麻籽。1949 年,全县油料总产2畅2万公斤。1985年总产82万公斤,其中胡麻籽81畅5万公斤。2000年,总产212畅4万公斤,其中胡麻籽38万公斤,油料葵花子174畅4万公斤。20世纪90 年代,胡麻籽种植面积减少,油料葵花种植面积大量增加。2001年全县油料总产105畅6万公斤,其中胡麻籽38畅4万公斤,油料葵花子67畅2万公斤。

二、油品收购

1949~1952年国家对油料和油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1953年油脂实行统购统销,农村按规定留下生产、生活用油后按余油的80%~90%进行收购,国家将收购计划分级下达到社、户。规定农村的留量标准,籽种按播种面积适量留足。生产用油,如畜力大车每辆年留1畅5~2畅5 公斤;牛、驼每头年留 0畅25 公斤,羊只 50 只留 0畅5 公斤。口油每人每年留0畅5~1畅5公斤。1953~1957 年收购油品8畅5 万公斤,折油料27畅2 万公斤,占总产44畅8%。1958年需油量增加,收购困难,为了广开油源,县上成立油脂增产委员会,大抓小宗油料的种植,开展大豆榨油。为了鼓励生产、促进交售,1961 年规定每交售50 公斤油品奖售5 尺棉布。1964年开展议价油的收购,为了稳定农民负担,1965年油品收购实行“一定三年不变,多产多留多吃,少产少留少吃,先公后私,只购不销”的原则。是年初发放20%的预购定金。1958~1965年收购油品8畅05万公斤,折油料26畅55 万公斤,占总产41畅4%。其中议购1 万公斤,1969年国家为了鼓励交售油料的积极性,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实行超产超购超奖的政策,超购在统购价的基础上加价20%,1972年调为30%。1971年实行“一定五年不变,小宗油料按出油率奖售50%的食用油,零散油料实行议价收购”的政策,全县任务为1畅25 万公斤,其中红旗公社0畅25 万公斤、东方红公社0畅55 万公斤、红卫公社0畅2 万公斤、永红公社0畅25万公斤。1966~1976年收购油品13畅1万公斤。1979 年提高收购价25%,超购部分加价50%,1983年开展多渠道经营,允许集体、个人经营,1985 年收购油品37畅5 万公斤,1985年统购改为合同定购。

三、油品销售

1953年,机关干部每月供应食用油10两(16两1 斤)、居民7两、民警1 斤、住院病人1斤,会议用油每人每天4钱,行业用油根据实情供应。1958年,机关干部职工每月5两、居民3两。1963年,干部、职工、居民每月2 两,1966 年干部、职工、居民每人4 两,1981 年每人5两。1966~1985年,共供应油品10畅34万公斤。

第四节 票证

一、粮油供应证

1953年12月,实行市镇居民粮油供应证、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市镇饲料供应证、市镇居民粮食转移证制度。粮油供应证由居民和用粮单位凭市镇户口本或单位证明到所在地粮食部门领取,作为购买粮油的凭证。当人口数量、工种变动、行业生产经营变更或畜禽饲养情况变动后,居民和用粮单位要及时到发证单位办理变更手续,核定供应粮油量。粮管部门按年度定期检查或进行更换供应证本。居民或用粮单位居住地变动,要持证和有关证明到原发证单位办理迁移手续。粮油价格放开后,居民粮油供应证作为市镇粮食关系由居民保存。1997年停用。

市镇居民粮油供应证是市镇居民(包括农村非农业人口)购买粮油的凭证。居民每户1本,主要注明户主姓名、工作单位、住址、家庭人口、供应定量标准、月份粮油供应数量、供应粮站等,记载购买粮、油领取粮油票数量。工商行业用粮供应证是以粮食为原料或辅助原料的工业、手工业、酿造业、饮食业、糕点业、副食业等行业户购买粮油的凭证,只限在指定的粮站使用。市镇饲料供应证是市镇饲养牲畜的单位和其他动物饲养单位购买饲料的凭证,只限在指定的供应点使用。市镇居民粮食转移证是居民迁居时转移粮食关系的凭证。2001年停止使用。

二、粮票、油票

为了方便干部群众外出工作、生产和生活,国家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粮食部门陆续发行了各种不同面额、不同用途和使用范围的粮油票证。陶乐县流通使用的粮油票证有全国粮票、宁夏粮票、宁夏地方奖励粮票、宁夏地方料票、宁夏地方油票等。

全国通用粮票 1955 年,国家粮食局统一印发全国通用粮票(该版本1980 年停用),1965年重印。面额有5市两、1市斤、3市斤、5市斤4种。每10斤带食油1两。用于外出人员在全国范围内购买粮油或粮食制品。1993年7月1日停用。

宁夏地方粮票 1958年,自治区粮食局印发宁夏地方粮票。面额有1市两、2市两、5市两、1市斤、5市斤、10市斤6 种。在宁夏范围内城乡购买粮食或粮食制品。1993 年7 月1日停用。

军供票 军用粮票分军用供给粮票和军用价购粮票两种,由部队后勤机关发给。军用供给粮票为军队战士购粮之用;军用价购粮票为军队干部职工购粮使用。两种粮票面额50市斤、100市斤、500市斤、1000市斤4种。另外,部队使用军用供给饲料粮票,凭票到粮食部门购买粮食。

宁夏奖励粮票 1960年,自治区粮食局发行奖励粮票,面额有1 市斤、5 市斤两种,专用于交售粮食、农副产品和中药材的奖励票证。以贸易粮为单位,限在自治区内购买粮食或粮食制成品使用。1982年停用。

宁夏地方料票 1958年,自治区粮食局发行宁夏地方料票,供专业运输的役畜、奶牛及食品公司待出栏的畜禽所需饲料,凭饲料供应证领取。面额有1 市斤、2 市斤、5 市斤、10 市斤、20市斤5种。限在全区购买饲料。20世纪80年代初停用。

宁夏地方油票 1958年自治区粮食局发行地方油票,1973年再版。面额有1市两、2市两、5市两、1市斤、2市斤5种,限在本区购买食油使用。1993年7月1日停用。

国家和自治区、石嘴山市发行的粮票、料票、油票证均属无价证券。凭粮油票证可在规定区域范围内购买粮油、粮油制成品,或在食堂就餐。单位或个人需要粮油票证,须开证明,凭粮油供应证到粮站领取。粮食部门设有专人管理粮油票证,采取收支双线管理办法。出有凭,入有据,日清月结,月终填报收、支、存月报表。票证专管人员必须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账表相符。粮食局作不定期检查。票证的报废和销毁,须经批准上交自治区粮食局,在有关单位及公安机关的监督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