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陶乐县志
31988900000004

第4章 政区

第一节 地理位置

陶乐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东北部,属石嘴山市辖县。东与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前旗、后旗相连,南以明长城为界与灵武市毗邻,西濒黄河与银川市、平罗县、惠农县隔河相望。

县境处于东经106°27′~106°41′、北纬38°21′~39°51′之间,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关镇(马太沟)。

县境居银川平原东北部,黄河经西侧南北贯流,属内蒙古高原南部。地形东高西低,东部属鄂尔多斯高原干草原、荒漠草原区台地,西部属黄河冲积平原。台地与冲积平原间夹有沙漠地带。海拔1093米~1259米。

县境自古以来是联结中原农耕区和北方草原牧区的必经通道。黄河水运历来是民间运输的交通线路。203省道纵贯县境南北,南接银川市、灵武市,直通银川河东机场,北通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南距银川黄河大桥2公里,北距石嘴山黄河大桥37 公里,黄河浮桥横跨东西两岸接301省道通往平罗县,到达石嘴山市大武口,交通便利,县、乡、村公路畅通。

县境总面积1048平方公里,黄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县境93 公里,全县水域面积65畅33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水域面积60 平方公里,为发展农业灌溉提供了保障。东部草原560 平方公里,西部农耕区面积77平方公里,农民人均占有耕地5畅08亩。

第二节 历代建置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蒙恬率军修筑长城,在境地南黄河东侧筑“浑怀障”,属北地郡辖。

西汉元朔二年(前127年)汉武帝遣卫青击匈奴于河套地区,为北地郡富平县所辖,复缮秦筑浑怀障,设浑怀都尉治之。

东汉、三国、西晋为匈奴、鲜卑、羌等民族牧地。

南北朝太和年间(477年),在秦“浑怀障”故址置历城郡建安县,西魏属临河郡。

隋初设灵州郡,置浑怀障,开皇十八年(598 年)设建安县后改广润县,仁寿元年(601年)改广润县为灵武县。

唐武德五年(622年)灵武县由浑怀障南迁胡地城(今灵武境),古城遂废,其后为灵州辖区。

五代境地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所控制,为灵州节度使辖区。

北宋初领属不变。西夏军占领灵州,遂改灵州为西平府后,境地由怀远镇辖。

宋天圣二年(1024年),党项西夏首领李德明改怀远镇为兴州,在境北红崖子山下(今红崖子乡境)筑“省嵬城”。

元初为忙哥制私人牧地,中期属宁夏府路辖。武宗至大三年(1310 年),在察汗脑儿设宣慰司,管理鄂尔多斯(辖今陶乐境地)。

明蒙古部落控制,属东胜左卫,后改右卫辖区。

清初属鄂托克旗辖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黄河西移将平罗东永惠堡部分地区甩到河东,因而蒙古鄂托克旗与平罗发生地界争端。乾隆五十年(1785 年),清廷派员前来勘定,仍如前黄河旧流之地为界,钉桩立碑,在今五堆子乡五堆子村境立“汉蒙界碑”五通,界外属平罗县辖,界内属鄂托克旗辖。

民国十九年(1930年)8月,绥远省设沃野设治局,治所高仁镇杨柜。辖境南起横城,北至王元地,长160公里,东西宽20 公里。民国二十六年(1937 年)绥远沦陷,宁夏省在高仁镇设陶乐设治局。民国三十年(1941 年)4 月,经国民行政院批准,陶乐设治局提升为县建置,治所高仁镇。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5 日,陶乐县人民政府成立,县人民政府设在今高仁镇;1953年初迁至马太沟,1954年属甘肃省银川专署。1958 年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辖,1972 年2月直属银北地区,1975年11月至2001年12月属石嘴山市管辖属县。

200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陶乐县建置。

第三节 境域变迁

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陶乐设治局境域总面积2100 平方公里。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初县境域:南起灵武县横城北,北至磴口王元地老石蛋南,西濒黄河,东与鄂托克旗扎木苏井、朝木海等地交界,南北全长180公里,东西宽20公里,总面积3600平方公里。

1952年,县境北端白银套海乡所辖渡口村(石嘴山渡口东岸雀尔沟以北),划归内蒙古鄂托克旗管辖。

1959年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两自治区“五九”协议确定,陶乐县与鄂托克旗界线为:北起都思兔河(苦水河),经石墩、却扎拉井、庙庙湖、麻石头山(1163 高程)、三眼井(1265、1250高程),南端至明长城为终点(由黄河起沿长城自西向东走向,第39 个半烽堠墩处)。南北长120公里,共立界标10个(石桩8个,木桩2个)。

1988年9月,宁夏、内蒙古两区,以“五九”协议划定界线为基点,重新核立界碑,核定7个界柱点基本,其中陶乐与灵武、鄂托克前旗界点定在小泉墩附近,并将该点标绘入总参绘的五万之一地形图。10月22日灵武派两名干部并通知鄂托克前旗(缺席),监督宁夏测绘局将界桩埋在三方共同认定的小泉墩北侧约5 米处,即直角坐标X424290Y862980.地理坐标东经106°29′0″,北纬38°18′28″,高程1235米。

1993年9月7日、9月15日,陶乐县与鄂托克后旗、前旗完成竖桩。

1997年7月,在区边办主持下,按照友好相处、有利发展生产的原则,完成了本县与惠农、平罗、贺兰、银川郊区政区界线协议签订工作。

1998年12月中旬,与灵武市界定协议签订。

2004年1月,陶乐县撤销。

第四节 行政区划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绥远省沃野设治局全境设6个自然村。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宁夏省陶乐设治局设2个区、2个乡、8个保、47甲。

民国三十年(1941年),陶乐县成立,撤销区级建制。乡、保、甲建制不变。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全县设2 个乡、7 个保、60 个甲。至陶乐解放前夕,乡的建制不变,保、甲合并为4个和42个。

1949年10月15日,全县设2个区、4个乡、13个行政村。

1950年,撤区划乡,设5个乡,即一乡政府驻高仁镇;二乡政府驻马太沟;三乡政府驻沟湾子;四乡政府驻查汗埂;五乡政府驻白银套海。

1952~1956年,先后增设六顷地乡、新星乡(月牙湖),全县共7个乡。

1956年1月,在县城东南设甘肃国营陶乐县马太沟农场,集劳改犯人2400余人,分设4个作业站,场部设在二站。年底劳改农场迁移永宁、官马湖建场。同年4月1日成立陶乐县公私合营牧场。

1957年6月,马太沟乡改称马太沟镇。

1958年8~11月,全县建立了3个人民公社,辖13 个生产大队。即:灯塔人民公社,由六顷地乡、马太沟镇28个农业合作社合并组成,公社管委会驻马太沟。红星人民公社,由月牙湖乡、高仁镇乡的7个农业社合并组成,公社管委会驻高仁镇。红旗人民公社,由五堆子乡、红崖子乡、白银套海乡的6个农业社合并组成,公社管委会驻红崖子。1959年6月,全县分为马太沟、高仁镇、新华、五堆子、红崖子5个人民公社。

1960年10月,实行“一县一社”制,设9 个大队,即月牙湖、高仁镇、六顷地、新华、马太沟、义和、予安、五堆子、红崖子。

1960年,成立陶乐县国营农场,场部设五堆子三棵柳,经多次搬迁合并分设,于1971 年迁移东沙乡境内。

1961年,设6个人民公社,即月牙湖、高仁镇、马太沟、新华、五堆子、红崖子。生产大队调整为24个。

1962年,撤销月牙湖、新华公社的大队建制,全县设4个公社,73个生产队。

1963年,复设六顷地人民公社。1966年撤销,并入马太沟人民公社。

1983年11月~1984年1月,实行政社分家,人民公社改为乡人民政府,设立村民委员会,即:高仁镇乡、六顷地乡、马太沟乡、五堆子乡、红崖子乡人民政府。共设27 个村民委员会,75个村民小组。

1985年4月,成立城关镇人民政府,设立2个居民委员会,4个居民小组。

2001年,县国营农场改乡建制,成立东沙乡人民政府,设南梁、东沙、三站3 个村民委员会,8个村民小组。同年年底海原县吊庄月牙湖开发指挥部成立月牙湖乡人民政府。

2001年12月,全县辖7 乡、1 镇、40 个行政村,2 个居民委员会,135 个村民小组,10 个居民小组。

2003年8月,全县调整合并为三乡一镇,即月牙湖乡、高仁乡、红崖子乡、马太沟镇,4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35个居民组,10个居民小组。

2004年1月,陶乐县撤销,原陶乐县月牙湖乡、县牧场、县林场划归银川市兴庆区,原陶乐县高仁乡、马太沟镇、红崖子乡划归平罗县。

第五节 古城 汉墓

一、浑怀障

“浑怀障”最早见于枟汉书· 地理志枠,“浑怀都尉治塞浑怀障”。唐枟元和郡县图志枠记载,“其城本蒙恬所筑,古谓之浑怀障”,枟水经注枠记载,“河水又东北经浑怀障西”,说明北魏时期浑怀障位于黄河河道东侧,与秦长城在河套地区“城河上为塞”,为秦长城防御体系“河南地”的障城之一,为县境内最早的古代建制。

秦覆亡前后,北部为匈奴部落进占,西汉元朔二年(前127 年),汉武帝遣卫青率军夺回黄河河套地区,浑怀障成为浑怀都尉治所,属北地郡富平县。

北魏太和(477~499年)年间,在平定“三齐”后“徙历下(今山东济南)民居此,遂有历城之名”(枟水经注· 卷三枠)。北周天和(566~572 年)年间,在此先置历城县、建安县,后又置历城郡。隋开皇三年(583 年)郡废,开皇十八年(598 年)改建安为广闰;仁寿元年(601年)为避太子杨广讳改名为灵武。唐武德五年(622 年),灵武县治所被迁至胡地城(今宁夏青铜峡东北)(据枟通典枠枟隋书枠枟太平寰守记枠)。经历了800余年的盛衰,古城浑怀障终被废弃。

二、省嵬城

省嵬城名最初见于明宣德枟宁夏志枠:“省嵬故城在河东未详建立之始。”明枟嘉靖宁夏志枠载,省嵬城“在省嵬山下”。是“河东废城”。据枟西夏书文枠载“天圣二年(1024 年)春二月,德明建省嵬城于定州”,“定州省嵬山在怀远西北百余里,土地膏腴,向为蕃族樵牧地,德明于山西南筑城,以驭诸蕃”。“省嵬城”遗址在现今惠农县庙台乡省嵬村。遗址东墙长593米,南墙长587 米,近正方形,城东、城南两侧开门。该城为市境内唯一的西夏建国城堡遗存。1988年1月30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省嵬城列为重点保护文物。相传省嵬山即今县境红崖子乡红渣山。现遗址在河西而不在河东,据考证是因为黄河改道所致。

三、汉 墓

县境有汉墓群两处,均位于黄河东岸鄂尔多斯地台前缘。其中兵(冰)沟汉墓在县城南43公里处尚存汉墓数103 座(1984 年文物普查为76 座,指明丘,后又有陆续发现),散布在兵(冰)沟两侧和黄河边,部分古墓因黄河冲刷塌入河中。古墓皆有封土堆,排列有序,每墓间隔50米左右,墓室均为砖砌,有单室墓和前后室墓,双室墓的前室平面近方形,后室平面呈长方形,卷顶、顶部用子母砖砌成。木制方木结构棺室,根据出土文物考证,墓葬为西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 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已发现最大汉墓群之一,国内罕见,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五堆子乡沟湾子村黄土梁汉墓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推土机推出三座墓室,均为砖砌卷顶,其中一座墓内有三具尸骨。汉墓位于203 省道陶石公路县城向北7 公里西侧,距公路100米左右。1991年修筑施家台子黄河护岸码头取土,遗址被毁。

第六节 县名考

明、清两朝,县境长期为蒙古鄂尔多斯部牧地。蒙语将县境和黄河两岸的滩地统称为“察汗托辉(护)”,意即“白色的湾子”,也称“托护(勒)滩”。至民国初县境地带通称为“陶乐湖滩”。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宁夏省在高仁镇设陶乐设治局,“陶乐”成为地名,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陶乐设治局提升为县建置。“陶乐”成为县名。

第七节 乡镇自然地名

1992年,区、市地名办审定地名如下:

城 关 镇 主要街道有花园南街、花园北街、花园东街、花园西街、振兴西街、振兴东街;花园环路、向阳路、文化路、黄河北路、黄河南路;花园西街一、二、三巷,振兴东街一、二、三、四巷,文化路一、二、三、四、五巷,黄河北路一、二巷,黄河南部一、二巷,市场巷,花园巷。

月牙湖乡 大塘北村、大塘南村、小塘村、塘南村、海陶北村、海陶南村。

高仁镇乡 高仁镇、东井、杨柜、上八顷、下八顷、白家台子。

东沙乡 东沙村、南梁村、三站村。

六顷地乡 六顷地、西梁、青沙窝、下西梁、东来点。

马太沟乡 王家庄、马太沟、东园、施家台子、唐家庄、北梁、西梁、四站、铁面乌素。

五堆子乡 五堆子、北崖、三棵柳、水泉子、沟湾子、察汗埂、陈家湾。

红崖子乡 新建村、王家沟、中滩村、吊庄村、大柳树村、小红柳滩、红崖子。

县牧场 月牙湖村。

县林场 二道墩村。

南部地区 明长城、哨墩子、黄泥岗、兵(冰)沟、青土沟、燕子湖、月牙湖、二道墩、头道墩、大塘、小塘、沙拐。

高仁镇乡 乱亩沟、泉子湾沟、三眼井、小井、上营盘(现已不用的地名)、下营盘。

马太沟乡 小井子、大坝井、麻石头山,庙庙湖、栽苇湖、喇叭湖、柴湖、北泉子、南泉子、锅底坑、黄土梁、海子坑、马太沟滩(现已不用的地名)。

五堆子乡 泉扎拉井、米阿拉里井、刺坑坑井、桂家老井、尖山子、麻山疙瘩、二道沟、柳子坑、黄泉子、上水泉、中水泉、下水泉、榆树坡、徐家大滩、苦头井、石桥梁、卡克图。

红崖子乡 石墩、蛋墩、上马路、中马路、下马路、红崖子山、小桌子山、馒头山、苦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