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陶乐县志
31988900000005

第5章 乡镇

第一节 马太沟乡

清代,马太沟是一片荒野之地,有“湖滩”之称。民国初年,河西平罗县渠口堡的马太迁此定居,遂因人结合地形得名。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3 月,马太沟属陶乐设治局,二区一乡,至1949 年 9 月。1949 年 10 月 15日,陶乐县人民政府成立。二区一乡驻铁面乌素。1950 年 5 月更名为二乡。1950 年10 月更名为马太沟乡。1957 年6 月,更名为马太沟镇。1958 年9 月,与六顷地乡合并成立灯塔人民公社。1959 年6 月,更名为马太沟公社。1966 年4 月,六顷地公社并入马太沟公社。1967年1月,改名为东方红公社。1984年1月,恢复马太沟乡,10月与六顷地分设。现设置乡武装部、水利站、土地站、文化站、林业站、农牧综合站、法律服务所、民政所、计生所等机构。

马太沟乡位于县境中部,南接六顷地乡,北与五堆子乡为邻,东与鄂托克前旗察布乡相接,西临黄河,面积114畅35平方公里,几经更名、合并与搬迁,于1984年10月与六顷地乡分设,2001年全乡分设王家庄、东园、马太沟、施家台子4 个行政村,19 个村民小组,878 户3589人,乡政府位于县城北0畅5公里处。

马太沟乡地处城郊,环抱县城,耕地面积万余亩,地域宽广,土地面积大,极适合发展畜牧业和城郊型经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委、政府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一手抓肉,一手抓菜”的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工农业生产,第二、第三产业有了新的发展。2001年全乡社会生产总产值达2262畅8 万元,2002 年社会生产总值达2396畅8万元。

全乡共建养殖园区5个,其中小尾寒羊养殖园区3 个,培育养殖大户50 户。2003 年6月,全乡共存栏各种羊只1.4万只,生猪存栏1013头。

1985年至1996年先后建成清河碳素厂、亚麻厂、马太沟乡机砖厂、东园村机砖厂。

2001年,全乡各类加工制造业达33 家,建筑业5 家,交通运输业24 家,农机服务业22家,商业零售9家,餐饮业7家,常年劳务输出达225人,社会生产总值2262畅8万元。

20世纪70年代,马太沟乡是产粮大乡,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粱、糜谷等。1985年以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1990 年,按照稳粮、扩经、增草、强牧的工作思路,确立粮经饲三元结构,全乡粮经饲比例由1990 年的75∶18∶7 调整到2001年的52∶30∶18.2001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8554亩,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4434 亩;饲草种植面积扩大到3500 亩;麦套玉米吨粮田面积达4500 亩,全乡羊只饲养量达1畅4 万只,年出栏5000多只;生猪饲养量达1800头,年出栏980 头;牛饲养量达80头;家禽年饲养量达23万只,出栏20万只,全乡畜牧业总收入达到620 万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占农业收入的40%。

2001年,全乡拥有各类机械721 台(辆),总动力5430 马力,其中农用三轮、四轮车57辆,手扶、四轮620辆,推土机22台,联合收割机22台,实现跨省作业,年收入45万元,各类农用机械配套设备108台(件)。基本实现机械化耕作。

1985年人均纯收入712畅8元,1990 年达1189畅6 元,2000 年达2960 元。2001 年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3064元,全乡4个行政村实现了通电、通自来水、通柏油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五通”目标,全乡农户砖房率达到85%,电话入户率达85%,闭路电视入户率达65%,户均拥有摩托车0畅35辆。部分农户安装了太阳能淋浴器、土暖气,装修了居室。

1995年~2003年,先后组织农民编排文艺节目,在全乡巡回演出50 场次,多次参加县文艺汇演。利用重大节日广泛开展篮球、拔河等体育活动。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的评选活动,全乡共命名“星级文明户”746户,评选“五好文明家庭”702户。

1998年以来,乡党委以巩固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为载体,在全乡创建“六个好”乡党委,“五个好”村党支部,在党员中开展“双学”、“双带”、“五带头”、“五个一”、“党员联系户”活动,使基层组织建设有了长足进展。基层党组织坚持“三会一课”和民主评议党员,开展党训活动。2001年全乡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2002 年开展“学、查、改”活动,党员政治思想有了较大提高。1990年,筹资2万余元,兴建了东园村,马太沟村文化室。1995年,筹资2 万元兴建施家台子村文化室。2001 年兴建王家庄村文化室。1995年,县组织部、宣传部为4个村配备了电教设备。1998年,筹资2万余元,把各村基层组织各项制度全部重新装订上墙,基层党组和党员活动阵地条件得到了改善。

2001年全乡有小学2所,在校小学生520人,教职工36人。

人口出生率均控制在 12‰ 以内,计划生育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控制在98%。2001年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实行“优质服务”,共开展新婚访视628 人次,B超、孕检、环检、病检2340人次。全乡育龄妇女850人。

全乡以203省道为主线,辐射入村主道路5 条,9 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1995 年以来实施村庄“脏、乱、差”治理和高标准村庄建设示范点,实施建设4 个行政村,8 个村民小组庄点,48条主巷道进行了硬化、绿化,村庄面貌发生了变化。

第二节 五堆子乡

五堆子乡位于陶乐县城北部16 公里,东与内蒙古鄂托克旗毛乌素沙漠台地接壤,西濒黄河与平罗县隔河相望,南北分别毗邻马太沟乡、红崖子乡。全乡辖行政村7 个,村民小组19个,总户数698户,2742人,全乡总面积8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0公顷,荒地5800公顷,滩涂地500公顷,草原6700公顷。

1950年5月,五堆子乡成立,始称三乡。1950年10月改为四乡。1958年9月与红崖子乡、白银陶亥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59年6 月改为五堆子人民公社。1967年1月改为红卫公社,1968年成立革命委员会。1980年8月,公社革命委员会撤销,建立公社管理委员会。1981年4月,更名为五堆子公社。1984年公社撤销,建立五堆子乡人民政府,组建村民委员会。2001年12月,乡人民政府成立农牧综合站、司法所(法律服务所)、水利站、劳务输出服务站、土地站、林业站、统计站。

全乡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日照时间长,适宜繁育菠菜籽复栽大葱,大葱成为主导产业,被称为“宁夏大葱第一乡”。沙芥生产加工成为全乡的优势产业。

2001年,203省道纵贯全乡,村村道路通畅。全乡拥有完全小学4所、卫生所2个、农民文化活动中心7个,全乡拥有大小农业机械587台,住房砖化率达86%,实现了通电话、有线电视、自来水、公路四通工程,200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086元。

2000年,社会总产值1988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997年2394元,2001年3068元。2001年全乡住房砖化率达86%,60%的农户建有洗澡间、卫生厕所,电话入户率达48%,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2%。2001年全乡有摩托车200辆,其中沟湾子村购买了摩托车的农户占全村农户的40%,住房内外装修,穿着时新,汉族农民每年每户杀猪、宰羊1~2只、鸡10只,生活条件极大提高。

人口来源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其次是移民迁入,人口发展速度稳定,1976~2001 后基本保持在2500人左右。2001年五堆子乡被评为全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全乡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计划生育率达100%。

全乡共有干沟3条,支沟7 条,农沟90 条。控制排水面积108 公顷,受益农户423 户。铺设暗管56条,长10公里,新建维修配套工程141 座。全乡灌溉干渠长8畅7 公里,支渠17条,长52畅3公里。配套工程226座,共有大型配套工程34座,其中桥梁3座,节制闸4座。

1985年~2000年,先后实施人畜饮水工程4期,解决了700余户、2800余人、690头大牲畜和1畅4万余头猪羊饮水,全乡农户全部饮用自来水。

2001年年底,拥有大中型拖拉机8 台,总动力千瓦,小型拖拉机480 台3840 千瓦,农用运输车6辆,收割机21台。

第三节 六顷地乡

1949年10 月15 日,六顷地乡成立,为第一区第二乡,1950 年5 月21 日第二乡撤销,1952年10月复设六顷地乡。1958 年11 月六顷地乡与马太沟乡合并成立灯塔人民公社。1960年全县实行“一县一社”制编为六顷地大队,1963 年复设六顷地人民公社。1966 年4月六顷地人民公社撤销,并入马太沟人民公社,1984年1月六顷地乡成立。

1985年社会总产值271畅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8畅8 元。1991 年社会总产值360畅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5畅5元,较1985年增加116畅7元。

1998年调整产业结构以小康总揽农村工作全局,大力发展多种经济和“两高一优”农业。社会总产值达849畅5万元,其中种植业总产值421畅4万元,畜牧业总产值225畅4万元,林果业总产值16畅4万元,第二、第三产业总产值186畅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0畅8元。2001年全乡社会总产值达到1613万元,其中农业835畅1万元,畜牧业439畅1万元,林果业30畅8万元,第二、第三产业308万元,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

1986年乡办企业6家,联办企业9 家,农户个体企业71 家,乡企业总产值68畅2 万元。1993年全乡共有乡镇企业70家,其中乡办2 家,联办1 家,个体67家,企业总产值达到124万元,创利润11万元。1997年乡镇企业总产值345万元,乡办工业产值60万元。2000年完善乡办企业机砖厂的管理体制,帮助脱水厂等企业筹资20万元,进行扩建。全乡56台收割机进行跨省作业。个体经营户达到152户,年工业产值完成710 万元,利税68 万元,实现增加值309万元,人均第二、第三产业纯收入721畅73元。2001年全乡个体经营企业113 户,产值796万元,利税78万元,人均第二、第三产业收入739畅7元。

全乡有农户 659 户2743 人(包括流动人口),人口出生率为 13畅4 ‰,自然增长率为9畅75‰。计划生育率100%,连续3年未发生超计划生育。2001年入学儿童274 人,入学率100%,普及率100%,巩固率为100%。

六顷地乡被命名为陶乐县第一粮食基地乡,198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59畅75 万公斤,列全县之首。1988年人均产粮1124畅6公斤。畜牧业推行养殖大户,培育畜牧大户36户,其中养羊100只以上13户,养猪30头以上17 户,建温棚标准化设施34 座,全乡羊只饲养量为1.3万只,生猪饲养量1180头。2000年建成5个种植示范园区,连片面积67公顷,其中蔬菜良种繁种2畅4亩,宁春15号小麦良种繁殖20公顷,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24公顷,较上年减少288公顷。经济作物面积360公顷,较上年增加228 公顷。饲草面积207公顷,较上年增加93公顷。粮经饲种植比例54∶32∶14.畜牧业已形成村建园区,加快引进优良品种,小群多户,自繁自育的格局。

中共六顷地乡党委、乡人民政府按照“主攻羊、突破禽、发展猪、巩固牛,适度发展特色养殖”的发展思路,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的力度,走“两种一养一销”的工作格局,全乡建成4个养殖园区,涉及农户126户,羊只饲养量1.9 万只,猪的饲养量为1320 头,家禽饲养量为8.2万只。全乡畜牧业人均收入980畅03元。

实行大面积推广种植小麦套种玉米,胡麻套种甜菜、菠菜籽,麦套甜菜,红、黑瓜子,辣椒等经济作物。1997年,集体和个人承包开发河滩地,共开发种植河滩地313 公顷,年创产值87万元。2000年,建成5个种植示范园区,连片面积67公顷,其中14公顷的蔬菜良种繁育园区一个,20公顷宁春15号小麦良种繁育园区和13 公顷饲草种植园区,19 公顷枸杞栽植园区,13公顷冬麦种植园区,平均亩收入在700 元以上。引进试验示范、特色种植和冬季暖棚种植、示范推广辣椒育苗移栽10公顷,20公顷枸杞种植,20公顷架豆繁种,20公顷茴香繁种以及一些中药材种植,平均亩收入620元以上,全年发展移动温棚种植16座,新建高效生态暖棚3座,日光暖棚发展到21座,富民工程的实施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2001年示范推广日本大萝卜3公顷,德国紫花苜蓿100公顷,发展移动温棚种植13座,新建高效生态暖棚2座,日光暖棚发展到18座,引进种植暖棚葡萄、草莓、寿桃、台湾甜瓜等各种名优品种特色种植。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54∶32∶14调整到50∶31∶19.人均种植业的纯收入达到1214畅3元。

1988年全乡果园经济林达到25 公顷,育苗1公顷,四榜植树37100 株,配备护林人员。1998年全乡经果林41公顷,其中老果园10公顷,新果园30公顷。林果业总产值达16畅4万元。2001年全乡植树18畅83万株,其中河滩地补栽新植树147 公顷,农田林网补栽2.6 万株,村庄绿化2个,四旁植树1669 株。果品产量达到10 万公斤,全乡人均林果收入90畅74元,占人均收入的3%。

六顷地乡土地肥沃,耕地面积相对比较多,人均占有耕地面积4畅5 亩。1995 年,人均收入1706元,1997年全乡人均纯收入2644元,1999年人均纯收入2976元。2001年人均纯收入3078元。全乡普及彩色电视机,电视机需求由小屏幕转向25 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全乡住房砖化率达到92%,开始注重室内装修。电话入户率达80%以上,全乡有摩托车300多辆。

第四节 高仁镇乡

高仁镇乡位于陶乐县城南10公里处,东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布拉格乡接壤,西濒黄河与贺兰县通义乡、平罗县通伏乡隔河相望,南北分别毗邻六顷地乡、东沙乡。乡政府驻高仁镇村。辖上八顷、下八顷、高仁镇、白家台子、杨柜、东井6个行政村19个村民小组。2001年底全乡总户数913户,总人口3825人(其中:回族253 户1232 人,满族3 户9 人),203 省道纵贯全乡,入村道路四通八达。

1949年高仁镇为一区一乡,1950 年高仁镇乡成立,1956 年以前为陶乐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58年改为红星人民公社高仁镇大队,1961年改为高仁镇乡人民公社,1967 年1月改为红旗人民公社,1981年恢复高仁镇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高仁镇乡。

高仁镇乡地处毛乌素沙地的西南边缘,实属鄂尔多斯台地和黄河冲积平原组成。全乡土地总面积145畅53平方公里。

1998年投资150万元兴建政府办公楼。

2001年,社会总产值2815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920万元,第二产业产值481 万元,第三产业产值414万元。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216 元,全乡6 个行政村实现了通电、通自来水、通柏油路、通电话、通有线电视的“五通”目标,全乡农户住房砖房率达85%,电话入户率达58%,闭路电视入户率达35畅7%,户均拥有摩托0畅52 辆,80%的农户室内设置洗澡间,部分农户安装了太阳能淋浴器、土暖气,装修了居室,人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2001年全乡有小学3所,初中1所,在校初中学生142人,小学377人,学前班70 人,教职工52人。全乡道路总里程16畅2公里,柏油路面2畅1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全乡14条入村主干道全部硬化,村庄主巷道88 条全部打通整修,硬化20 条,杨柜村实现了高标准示范村,对3个村4个组庄点8条主巷道进行了绿化,植树5800株。

2001年,固定资产100万元以上的企业1个,50万元的企业1个,30万元企业2个。

高仁镇张怀柱石沙场,2001年,企业拥有挖掘装载运输等重型机械,固定资产120 万元,以开采运输承包工程为一体,年产值100万元。

高仁镇金牛公司,以草粉加工为主,兼营牛羊养殖,育肥销售,2001 年,固定资产52 万元,年产值50万元。

高仁镇机砖厂,建于1983年,属股份制企业,生产黏土红砖,年产红砖900万块,产值90万元。

高仁镇建筑队,多年来在区内外承包筑路工程、民用住房。拥有常规筑路设备,年产值100多万元,固定资产40万元。

高仁镇乡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高粮、糜谷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很少。1987 年后,粮食作物种植面积逐年减少,经济作物面积逐年扩大。1992年,把发展畜牧业纳入全乡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导产业,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逐年加大。2001 年,按照稳粮、扩经、增草、强牧的工作思路,确立粮经饲三元结构,全乡粮经饲比例由 2000 年的 60∶24∶16 调整到57∶26∶17.全乡粮食播种面积1274公顷,粮食总产7078 吨,各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550 公顷;饲草种植面积340 公顷;麦套玉米吨粮田面积达432 公顷,全乡羊只饲养量达3.58 万只,出栏12973只;生猪饲养量达4012头,出栏2183 头;牛饲养量达508 头,出栏186 头;家禽饲养量达12万只,出栏10.45万只,全乡畜牧业总收入达到533 万元,畜牧业人均纯收入占农业收入的35.8%。

2000年,在杨柜村新建集中连片50户养殖园区1 个,新建高标准圈舍50 栋,配套建设青贮池50座,酶贮池50个。2001年,新建高仁镇村小尾寒羊纯繁园区1 个,建圈舍60 栋,青贮池2座,酶贮池100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配套饲草加工机械30 台,种植优良美国大叶苜蓿17 公顷;引进山东纯种小尾寒羊820 只。园区内兴建人工授精种羊配改站,对种公羊、基础母羊和羔羊进行微机建档卡管理,2000年建立了高仁镇乡种羊配改中心,先后调入萨福克、陶赛特、波尔山羊等种羊,与本地滩羊、小尾寒羊进行杂交改良,为本乡肉用羊品种改良奠定了基础。2002年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确立为小尾寒羊基地。

2001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50 公顷,户均种植经济作物9.1 亩,人均2.16 亩,经济作物有菠菜籽、架豆、油葵、洋葱、白葱、茴香、茼蒿、沙芥、各类瓜果蔬菜、麻黄等。经济作物收入占总收入的41%。

1985年全乡农业机械共有大中小型家用机械 246 台,2001 年,拥有各类机械702 台(辆),总动力6840 马力,其中三轮车12 辆,农用拖拉机648 台,联合收割机8 台,实现跨省作业,年纯收入24万元。

第五节 红崖子乡

红崖子乡位于陶乐县北端,东倚鄂尔多斯台地,西靠黄河,南与五堆子乡毗邻,北与内蒙古鄂托克旗巴音陶亥接壤(以都思兔河为界)。南北长15 公里,东西宽10 公里,总面积181畅08平方公里,台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90%。2001年全乡辖7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农户736户,总人口2887人,耕地面积1309公顷,经济结构主要以农业为主,畜牧为辅。

1950年,红崖子为2区2乡的一个村。1954 年,红崖子乡成立,辖红崖子、五堆子两个行政村,次年成立大柳、利民两个初级社。1956 年两社合并成立红崖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11月25日,五堆子、红崖子、白银陶亥3 个乡合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社址设红崖子。

1960年10月,陶乐县实行一县一社制,时设立红崖子生产大队。1961 年5 月12 日,设立红崖子人民公社。是年10月27 日增设五堆子人民公社,五堆子大队划归五堆子人民公社管辖。“文化大革命”时期公社改名为“永红人民公社”。1978年8月2 日,永红人民公社更名为红崖子人民公社。1983年,恢复乡人民政府。全乡设立5 个行政村,16 个村民小组。2001年,全乡分设7个行政村18个村民小组。行政村划分为:吊庄村、三棵柳村、红崖子村、大柳树村、中滩村、小红柳滩村、王家沟村。

解放初期,红崖子乡多为沙丘地带,芨芨草丛生,可耕面积约33 公顷,农业作物主要以糜、谷为主,部分水浇地可种植小麦、玉米。1954 年,耕地发展到350 公顷,其中水浇地约占20%。1958年,全县总动员,开挖引黄干渠。引水灌渠的开通,水浇地达24 公顷,是上年的5倍,单产由100公斤提高到250公斤。解放初期有36户百余人,1959年,红崖子乡总人口2104人。回族约占总人口的1/4.2001年,全乡总人口为3067人。

1971年,投资30余万元,修建扬水站一座,结束了灌水靠水车的原始灌溉方式。1972年,红崖子乡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业队成立,兴修水利,改造荒、碱、沙地等,取得了一定成果。“文化大革命”时期,沟、渠填了挖,挖了填的现象较为严重,部分农田退化,其中大柳树村67 公顷土地,60%以上盐碱化,粮食大幅度减产,农民吃粮靠返销,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82年土地承包时,人均欠往来款800余元。

1982年11月,全乡土地承包到户,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1986 年,粮食总产量达3000吨,较1980年粮食总产量700吨,增加了3倍多。1986年引种红、黑瓜子,亩产值提高到1000元左右,最高产值达2500元。红崖子乡红、黑瓜子色泽鲜亮、籽粒饱满,成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农业经济的主导产业。

1987年,开发河滩地800 公顷,筹资金20 万元,开挖引水渠2 条,长15 公里,是年农业获得丰收,人均增收80余元,农民纯收入达到560 元。1991 年以后,因黄河东移,绝大部分滩地塌入河中。1995年起,连续3年争取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投资500万元,实施了三、四、五期开发建设,开挖排水沟18条长120公里,动用土方13万立方米,修建涵洞35个,支干渠配套工程150座,兴建农渠口320座,使渠、沟、路全面配套,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机械化作程度,增加了农田肥力,降低了劳动强度。

2001年,全乡农业渔业总产值1366畅1万元(按现价计算),农民人均收入2814元。乡财政收入12畅6万元。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1479 公顷,粮食总产量达3756 吨,财政收入12畅6万元,年末农村各项存款余额384万元,农用机械总动力6122 千瓦,乡镇企业营业收入总额532万元;文教卫体等各项公益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乡境电话装机总量428部,建成集贸市场2个,学校4 所,文化室7 个,卫生院(所)3 个,加油站、信用社、供电所、派出所、邮电所、扬水站、粮库、广播电视站各1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0%。全乡实现了村村通电、通水、通邮、通电话、通公路、通有线广播电视。

2001年有育龄妇女593人,做绝育手术5 人,上环21 人,服药117 人,出生33 人,计划生育率100%,人口出生率12畅5‰,鼓励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对实行者进行物质奖励。1991~2001年,全乡共有13对夫妇领取独生子女证。1997~2001 年,连续4 年计划生育率为100%。

1968年9月,乡第一所小学建成,时有土木结构教室4间,办公室2间,适龄儿童入学率不足40%。1973年,设乡中学1所,在井湾村(原1队)、小红柳滩村(原7队)、王家沟村(原9队)设立小学3所,原红崖子小学更名红崖子中心小学,时有砖房25间,全乡共有学生670人,教师26名,入学率达90%。1974 年设红崖子高级中学,1977 年撤销,是年撤销井湾、三棵柳小学。1998年,始开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乡所有学校都建起了围墙,硬化了部分校园,各学校配备了各种办公用品、教学仪器、图书、活动器材。2001 年全乡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

1985年,种植红、黑瓜子50 余亩,单产150 公斤左右,亩均纯收入达200 元~500 元。1990年发展到80公顷,成为红崖子乡经济作物的主导产品,1995 年,亩产值保持在600 元左右。

1998年,经济作物面积达287公顷,以红、黑瓜子为龙头,波菜籽、油葵、茴香、茼蒿、马铃薯、白皮圆葱、红皮圆葱、羊角椒、牛角椒、大白菜等。2001 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546 公顷,其中红、黑瓜子213公顷,茼蒿79公顷,茴香47公顷,油葵147 公顷,羊角椒、牛角椒、番茄、西瓜等60公顷,实现社会总产值400余万元。

1999~2001年,先后在王家沟、中滩村兴建养殖园区2 个,占地面积25 万平方米,协调信用贷款60万元,引进山东纯种小尾寒羊600只,购回内蒙古、陕西秦川牛90 头,形成规模养殖。当年出栏小尾寒羊500只,实现利润10万元。

1971年,建立“农业机械化管理站”,拥有铁牛推土机2 台,东方红-55 型拖拉机5 台,主要用于耕作,农闲跑运输。2001 年,拥有机械总动力6122 千瓦,其中柴油发动机动力5500千瓦,汽油发动机动力150千瓦,电动机动力382 千瓦,有大、中型拖拉机5 台,小型拖拉机162台,配套农具203台(件),联合收割机7台,农用载重车5辆,农用运输车23辆。

198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0元,1995年达1600元,2001 年2800元。农户住房砖房率达80%,摩托车农户普及率达60%以上,手扶拖拉机普及率已占全乡农户的60%以上,有线电视、电话、自来水进入农家。

第六节 东沙乡

东沙乡的前身是陶乐县国营农场。始建于1960 年,几经搬迁。1999 年1 月,县农场改制后,与马太沟林场、高仁镇乡东园村二组合并成立乡。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南6畅5 公里处,南与高仁镇乡相邻,北与县治沙林场相接,东靠毛乌素沙漠,西与六顷地乡相连。

20世纪50年代中期,县人民政府计划在三棵柳建一处移民点,建房30 余间,后因开发艰难,没有安置移民。1960年3月安排县煤矿120余人在三棵柳,当年种地19公顷,收获各种粮食7万公斤,实现了籽种、口粮和饲料自给有余。

1972年,陶乐县吸收一批职工家属农业户参加农场农业生产建设,人口由当年的300多人增加到751人。1999年农场人口增至239户1062人。2001年全乡人口375户1434人。

2001年,耕地507公顷。改制之前,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之后确立了以种草养畜、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制种业为主,先后建起了3个小尾寒羊纯繁养殖园区,整治了村庄环境。修建了乡政府至陶横路1畅88 公里的油路,乡政府至三站村3畅3 公里的油路,村级公路全部铺成砂石路面。农户住房砖化率达到91%以上,电话机装机率达50%。

东沙乡经过三、四、五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农田二代林网的建设,沟、渠、路配套,适应农业机械化和规模生产。2001 年全乡农村牧渔业总产值达716畅3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87元。

1999年,农村社会总产值551 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77 万元,林业总产值14 万元,牧业总产值180万元,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80万元。2001年农村社会总产值823畅3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25畅57万元,林业总产值18畅19万元,牧业总产值272畅55万元,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107万元。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3087元,乡财政收入12万元。

1999年,场党委设7个支部。2000 年成立东沙乡,设立乡党委,下辖5 个基层党支部。2001年,组建了水利站、乡林业站、乡农牧综合服务站、乡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劳务输出服务站、乡计划生育协会等机构。

东沙乡建乡前,以种植粮食为主。1971 年后,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成立了工副业机构,开展多种经营。养殖业有猪场、牛场、羊场和鱼池;酿造业的酒厂、粉坊、醋坊和豆腐坊。后因经营管理不善,原料短缺,销路不畅连年亏损而停办。1982 年,建有米面加工、修理建筑和供销商业。种植业1978年粮食总产达30万公斤,1983年实行联产到户承包责任制,当年粮食总产达到79畅34 万公斤。1984 年增长至90畅71 万公斤。粮食作物小麦占70%。自1981~1985年平均每年交售定购粮32畅39万公斤。

畜牧业走山川并举,小群多户,山上放牧,山下育肥的发展方向。农场羊只饲养量达4628只,存栏2802只;生猪饲养量1978 头,存栏889 头;牛饲养量17 头,存栏14 头。1999年推广种植吨粮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548 公顷,经济作物25 公顷。羊只饲养量5535只,存栏3100只;猪2500头,存栏1400头;大牲畜30头,存栏20头。1999年种植业结构由粮经二元结构调整到2000年粮、经、饲三元结构,播种面积667 公顷,粮、经、饲之比达到66∶33∶1.养殖业加快了养殖园区建设,培育养殖大户进行羊只育肥、贩运,全年羊只饲养量为8404只,猪2090头,家禽8畅7万只,各类大牲畜67头。2001年播种面积达800公顷,粮食作物468公顷,经济作物202公顷,饲草91公顷。粮经饲调整到60∶30∶10.建立了小尾寒羊纯繁园区,引进小尾寒羊320只。推广三贮一化技术,全乡羊只饲养量1.2 万只,猪1510 头,牛存栏38头,家禽饲养量6畅8万只。有各类养殖大户8户。收割机跨区作业11 台,2001年全乡有个体私营企业24家,非公有制经济实现总产值107万元。2001年外出务工人员增至152人次。

2000年,国家实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增加农民人均收入,推广经济作物种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217 公顷,种植菠菜籽复种油葵1127 亩,还有西瓜,茴香,红、黑瓜子,胡麻,马铃薯,单种油葵。2001 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02公顷,菠菜复种油葵72公顷,亩收入在540 元以上。套种油葵,胡麻等经济作物,红、黑瓜子,西瓜,地膜土豆共计131公顷,亩收入500元。1999年引种甘草、麻黄,至2001年三站村、东沙村种植甘草、麻黄面积4公顷。

1997年,农场有果树34 公顷,防风林带7公顷。至1999 年果树面积为150 亩,农田林网植树2万余株,栽经济林2畅8万株,栽植成活率达85%,2001年4月份组织干部群众、学生在三站村东沙窝栽植防风固沙林67 公顷,召开全县治沙造林现场会;在东沙村一组植宽幅林带2条,完成366条农田林网补植,368条农渠干沟植树。完成了农田二代林网建设及治沙造林和村庄植树任务。2001年选配4名护林员,组织各村队进行树木涂白,对全乡农田林网和干渠的树木进行抚育,组织学生捉天牛2畅5 万头。11 月份经县乡抽查,树木成活率达90%以上,保存率为95%以上。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共完成垫方渠砌护干渠6条,长5畅4公里,建桥17座,农渠口91座,开挖干沟1条,长3畅65公里。支沟11条,长3畅1公里,项目区开发推沙10万立方米,平整土地16公顷。1999~2001年,为确保灌排畅通,每年利用春秋季节组织农民进行清淤。共清淤干渠长21畅6公里,土方1畅92 万立方米;支渠长52 公里,土方3畅4 万立方米;干沟长2畅1公里,土方0畅84万立方米。

东沙乡人均占有耕地5畅3 亩。1996 年人均纯收入1978畅58 元,2001 年人均纯收入达3087元。

2001年,彩色电视机已普及,电视机由小屏幕转向25 英寸以上的大屏幕彩色电视机。全乡住房砖化率达到91%,开始注重室内装修,电话入户率达50%以上。全乡有摩托车63辆。

第七节 月牙湖乡

月牙湖乡位于县城南25公里处,东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台地接壤,南至县牧场,西与贺兰县通义乡隔河相望,北临毛乌素沙漠。地貌东高西低,境内分布着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冬寒夏炎,昼夜温差大,受风沙灾害严重。

1965年8月,陕西等地移民搬迁陶乐,11 月9 日设立新星乡,后改为月牙湖乡(公社)。1962年9月,移民迁返撤销乡(公社)。1985 年,月牙湖地区建设海原县移民吊庄。1986年,成立海原县月牙湖吊庄指挥部,1991年成立海原县月牙湖吊庄工作委员会,1993 年成立海原县月牙湖区公所,1999年10月,移交陶乐县管辖,同时成立陶乐县月牙湖吊庄临时工作领导小组,2001年月牙湖乡成立。

2001年,全乡总户数1142户,6696人,纯回族聚居区,辖6个行政村,38个生产组,设卫生院,派出所,水管所,农技站,林业站,初级中学1 所,小学1 所。原开发耕地面积1000 公顷,2002年,有耕地面积531公顷,40%为高阶沙地和盐碱危害严重中低产田。

1988年,第一批搬迁移民开始扎根创业,主要生活来源靠政府救济补贴或打工维持。1993年,30%的农户基本解决温饱。2001 年,社会总产值达676 万元。2002 年社会总产值达990多万元,其中第一产业560畅12万元,第二产业48畅2万元,第三产业41畅8万元,劳务输出340万元,70%的农户稳定解决温饱。

2002年,农民人均收入达 905 元。住房砖化率达 70%,电话、广播的入户率分别达30%、45%,实现村村通路,组组通自来水,户户通电。

月牙湖乡先后营造大型宽幅林带5条,长4公里,沙地造林133公顷,退耕还林还草333公顷,村庄绿化2个,二代林网体系初步形成,全乡绿化覆盖率达31%。

2002年粮、经、饲种植比例为53∶6∶41.饲草种植面积479 公顷,其中优质紫花苜蓿333公顷,地膜土豆、油葵等优势农业形成规模。2002 年,全乡羊只饲养量达1.2 万只,牛1083头,禽2万只,畜牧业收入达165畅6万元,占农业产值的41畅8%。集中兴建小尾寒羊纯繁园区一处,农户分散建设牛、羊圈300 多处。2002 年,输出劳务2190 人次,创收340 万元。月牙湖砖厂年创收54万元。全乡有各种商户150户,年收入固定在50万元以上。

1988年吊庄建设标志性建筑灌溉渡槽,投资300 万元,长3400 米,不断加固维修,确保农业灌溉。一、二级扬水泵站12台机组年均扬水量巩固在650 万立方米以上,满足农业用水需求。2001年改造中低产田,开挖干、支、农沟7条,长8340米,铺压积水管7条,2980米,吸水管57条,1990米,建生产桥24座,尾水函33座,节水闸4座,过路涵洞13处,支渠口30座。项目区内,排灌畅通。兴建沿山防洪坝两座,全乡防洪体系基本形成。改造中低产田200公顷,改造后亩均单产量提高约50 公斤,成立农民用水协会7 个,重点支渠承包管理3条,畦田建设完成212公顷。

2000年7月,投资80 万元,完成全乡主干道油路建设,长4500 米。2001 年8 月,投资150万元,完成南一支路油路工程,长7000米。村庄道路铺土上砂,加宽变硬,交通条件不断改善。投资182万元,新建教学楼2座900平方米,医疗楼1座660 平方米,翻建学校2 所,新建学校1所,共3900平方米,办公设备基本配套。

大力倡导晚婚晚育,贯彻执行少生、优生计划生育政策,采取签订合同、政策扶持、资金鼓励等措施,狠抓超生多生现象。2001年对育龄妇女采取各种节育措施共999名,占总育龄妇女的90畅8%。2002年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13畅8‰,人口出生率18畅3‰。

月牙湖乡有清真寺17座,穆斯林风情浓厚,伊斯兰文化源远流长,建筑风格独特,回乡群众淳朴厚道,热情好客;酥软的馓子、油饼,鲜嫩的羊羔肉,堪称佳肴。

第八节 城关镇

城关镇是陶乐县城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镇辖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65个,下辖2个居民委员会(即东街居委会、西街居委会)10 个居民小组。2001 年全镇居民总户数2725户6894人。城市规划面积1畅37 平方公里。城市主要街道4 条(即花园街、振兴街、向阳街、黄河路),总长度5公里,主要街道全部硬化亮化,城市绿化率达到30%。

1984年4 月,成立城关镇街道办事处,1985 年4 月撤销街道办事处,成立城关镇。组建2 个居委会,6 个居民小组,人口394户,2370人。

1984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55元,人均住房面积10畅5 平方米,1994年居民住宅砖房率发展到90%,人均11畅5 平方米,2001年起,居民住房由平房向楼房转化,全镇有商品住宅楼45 栋,建筑面积8 万平方米,人均占有13平方米,住楼房居民940户,人均28平方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450元。

1985年6月成立城关镇党委,下设3个党支部,即:镇机关、东街居民委员会、西街居民委员会党支部。建立了镇妇联、司法、计划生育、人民武装等组织。

1985年6月,建立民兵组织,开展人民武装工作。1990年3 月成立镇人民武装部,编制民兵连,民兵应急分队。配备镇武装部副部长1名,1996 年编制武装部长1名(副科级),武装专干1名。

2000年8月镇人民武装部被自治区党委、政府、宁夏军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先进基层武装部。

1999年人口总户数发展到2254 户5986 人。2001 年城镇人口总户数发展到2725 户6894人。

城关镇党委、政府重视计划生育工作。每年机关企事业单位、居委会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实行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决杜绝超计划生育和计划外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自然增长。2001 年,全镇育龄妇女 1289 人,出生人口 73 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畅53‰,人口出生率11畅75‰,计划生育率95畅27%。

镇党委、政府把维护社会治安作为重要任务列入工作议事日程。城关镇成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依法治镇领导小组、治保领导小组、禁毒领导小组、综合治理调研工作领导小组、安置帮教领导小组等组织。全面开展“二五”、“三五”、“四五”普法教育,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创建安全文明小区和打击邪教组织等活动,开展“无毒”社区活动。2001年年底,65个单位“三五”普法工作顺利通过组织验收,全部达到合格标准。辖区10 个居民小组均成为安全文明小区。党委、政府坚持实行一票否决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手段依法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每年签订枟目标管理责任书枠,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坚持检查落实,推动了全镇综治工作,维护了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