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7月1日到3日,南北双方在华盛顿以北的葛底斯堡,展开了内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双方激战了三天三夜,最后北军重创南军,使南军损失了3.6万人。
“葛底斯堡大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一举扭转了东线战场的局势。从此,南方将领指挥的北弗吉尼亚军团完全失去攻击力,北方掌握了东线战场的主动权。
当年双方又在维克斯堡展开了一次攻防战。维克斯堡位于密西西比河上,是一个高出水面200英尺的悬崖,据守悬崖的南军居高临下,可以用炮火直接威胁河上来往的船只,如果从下面攻打这个要塞非常困难。
早在1862年年末,格兰特就率军在海军的协助下几次攻打这个要塞,但都没成功。1863年4月,格兰特实行了新的进攻计划,先摧毁了要塞周围的各个据点,然后再包围了维克斯堡。
这个时候,海军也来助战,从陆地和水上同时进攻,猛烈炮击要塞,震耳欲聋的炮声一直响了47天之久。7月4日,困守要塞的南方叛军弹尽粮绝,被迫投降,北军这一次俘虏叛军2.9万人。
一直以来,北军在战场上失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北军将领指挥不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林肯撤换了作战消极的麦克莱伦。
1864年是北方向南方发起战略进攻的一年,这年的春天,林肯任命了在战争中崛起的将领格兰特为全军总司令。接着,格兰特撤换了平庸的伯恩赛德、比尔等高级将领,任命智勇双全的谢尔曼为密西西比河战区司令,哈勒克为参谋长,米德为波托马克河战区司令。
按照格兰特和谢尔曼共同制订的作战计划,北军兵分三路,同时向南方发起协调一致的进攻:东线为主攻方向,以歼灭李军团为主要目标,靠不间断的一系列战役,以消耗掉南部同盟的军队,然后相机夺取里士满;巴特勒的部队则由东向西,直攻里士满;谢尔曼军则由西向东南横扫,深入敌后占领佐治亚州,前出至大西洋沿岸,对南方的东部地区实施中间突破。
看到士气高涨而又咄咄逼人的北军,南方已经失去了取得胜利的希望。此时,南方唯一的希望就是使战争继续下去,利用有利的内线防御来消耗北方的军力,使北方产生厌战情绪,力争年底总统大选时,由民主党执政,承认南方的独立。
南方的这个愿望看起来有点可笑,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希望。尽管战争打得热火朝天,但四年一次的总统大选还是要正常进行。
当时由于战局还不太明朗,共和党内的一些有影响的人士,都不希望再次提名林肯作为共和党的候选人,这是因为他们担心林肯无法赢得大选。
这个时候,就连林肯本人也对自己的连任失去了信心,他在私人备忘录中写道:“本届政府连任几乎已经不可能,在新总统当选和就职前的这段时间内,我的职责就是和新总统合作,挽救联邦。”
然而,林肯和共和党的那些所谓精英们都判断错了,林肯本人在基层共和党人中非常受欢迎,在1864年6月的共和党大会上,林肯再次获得共和党总统提名。
林肯此次遇到的对手是那个在曾经战场上消极指挥作战的北军将领乔治·麦克莱伦。总的来说,麦克莱伦这个西点军校毕业的将领还是有一些军事才能的,他曾经多次成功地打败过南军的进攻。
但麦克莱伦的特点是过于谨慎,谨慎到在明显占据优势的情况下,他没有乘胜追击南军,让南军成功撤离。麦克莱伦也因为这个原因,遭遇到很多人的指责。大选中,林肯和麦克莱伦进行的竞选议题也很简单,这个时候美国最大的事情就是战争,所以林肯的政纲就是打败南军,维护统一。而麦克莱伦则攻击政府作战不力,林肯实施的临时战时措施压制了人民的自由。
同时,麦克莱伦竞选团队还主张停止战争,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麦克莱伦的这个主张,正好满足了很多南方人的需求,所以很多人认为麦克莱伦应该会赢得大选。
然而,此时能够决定大选结果的不是南方,而是战争。战争如果继续僵持下去,麦克莱伦可能会获胜;但如果北军取得决定性胜利,林肯无疑会获胜。